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2021-01-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物質主義幸福觀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產生、發展和盛行的,其特點是把物質商品的追求和佔有當作人生追求的目的,使人們把物質商品消費當作是幸福和自由的體驗,這種幸福觀導致了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物的價值上升和人的價值下降的物化現象。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資本的本性與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

  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支撐的資本主義現代化並非是以滿足人們的使用價值為目的,而是以實現交換價值和資本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現代性價值體系起源於啟蒙運動,並最終由笛卡爾、洛克和亞當·斯密分別從哲學世界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觀三個維度闡發其主要內容。從哲學世界觀上看,現代性價值體系把人類和自然界對立起來,強調哲學的功能和使命就是要運用理性發現自然規律,並以科學技術為中介控制和支配自然,使自然滿足人類的需要,這實際上是以工具性和實用的眼光看待自然界,進而將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歸結為利用和被利用、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從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上看,洛克以國家和市民社會二分為基礎,強調國家的職能是保護人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其核心是強調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秩序是正義的,並認為只有維繫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秩序,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人權和民主;從經濟發展觀看,亞當·斯密一方面基於人性自私的假設,認為人們追求私利必然帶來社會的普遍繁榮,另一方面崇尚追求無限經濟增長,並把增長和發展等同於GDP的增長,把財富等同於幸福,由此形成西方社會的經濟崇拜和財富崇拜,不僅不考慮財富的分配問題,而且也把包含多樣化內容的幸福簡單化為對經濟增長的追求和對物質財富的佔有。現代性價值體系在支撐和促進資本實現利潤和資本積累的同時,也形成了增長至上、功利至上、物質至上的發展觀、價值觀和幸福觀。

  面對資本主義實踐中出現的一系列現代性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從資本的本性和資本維繫政治統治兩個維度分析了建立在現代性價值體系上的物質主義幸福觀為何在西方社會得以盛行。從資本本性的維度看,在利潤動機和資本積累這一目的的驅使下,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體系必然會不斷擴張,為了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得以維繫,資本必然會在全社會鼓吹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人們由此把佔有和消費物質商品作為自由和幸福的實現,並使重佔有的生存方式在當代西方社會得以流行;從資本維繫政治統治方式的維度看,資本在當代西方社會實行政治暴力統治和文化意識形態控制的「總體統治」,並呈現出政治暴力統治越來越讓位於文化意識形態控制的轉變,其特點就是利用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巨大社會物質財富,通過製造服從和服務於資本追求利潤的「虛假需求」,支配和控制人們的內心世界,牽引人們到商品佔有和商品消費中去體驗幸福和自由,消解人們的否定意識和批判意識。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看來,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直接導致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這是因為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用「越多越好」的價值觀否定、拋棄和代替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夠了就行」的節儉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被歸結為金錢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被歸結為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衡量人幸福的標準也被歸結為擁有財富和消費物品的多少。在這種情況下,消費不再是滿足人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成了人生活的目的和價值歸宿,使得享樂主義、感官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幸福觀得以在全社會盛行。

  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的後果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認為,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造成了當代西方社會包括人自身的異化、人與自然的異化和社會關係的異化在內的「總體異化」現象的發生,當代西方人處於「總體異化」的生存狀態。具體說:

  第一,人自身的異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看來,真正意義上的人原本應該是具有自主情感和個性的人。但是,由於物質主義幸福觀把佔有和消費商品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的價值大小和幸福與否的標準,實際上是把人的價值歸結為一種物品,完全否定了人的精神和創造性潛能的價值和意義。更為重要的是,物質主義的幸福觀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交換原則基礎上的,這實際上是把人的價值評判標準歸結為能否實現市場交換,這必然使人喪失人之為人的尊嚴,而淪為一個待價而沽的商品,這本質上是人自身的異化。

  第二,人與自然的異化。物質主義幸福觀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對立起來,把自然僅僅看作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工具,不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而追求無限增長,這種扭曲的價值觀與資本結合,必然會進一步強化人類對自然的支配和佔有關係,自然由此被看作是滿足人類無止境的欲望的工具,這種對待自然功利主義的態度不僅會導致對自然的粗暴對待,而且也使得人類因為對商品的無止境追求和消費而走向對自然的過度掠奪,並必然導致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的異化和生態危機。

  第三,當代西方社會的「社會關係的異化」。由於物質主義幸福觀奉行利己主義原則,把物質財富的追求和享受作為幸福的主要內容,這就決定了人們不僅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歸結為工具性的利用關係,而且也決定了人的社會關係必然被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所支配,人與人的關係由此被歸結為相互利用的功利性的關係,並彼此把對方看作一個具有有用性的商品,形成相互算計和彼此冷漠的異化關係。

  通過以上論述,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強調正是在資本邏輯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支配下,當代西方社會已經淪為一個「總體異化」的社會,只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破除資本邏輯和物質主義幸福觀,樹立以創造性勞動為基礎的幸福觀,才能實現西方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破除與超越

  正是為了實現交換價值和資本積累,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在全社會倡導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導致了物質主義幸福觀得以產生和盛行,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強調,破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所支配的全球權力關係,是破除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前提。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由此提出了破除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借用了馬克思關於動物需要、人類需要的區別以及人的需要的本質和人的自我實現的關係的有關論述,區分「真實需要」和「主觀欲望」、「真實需要」和「虛假需要」的不同,進而闡明破除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以及西方社會以追求物質商品佔有和消費為幸福的理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在他們看來,「真實需要」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必需的物品,與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密切相關;「主觀欲望」則是被資本所支配而形成的一種試圖獲得某種物品的意向性的心理狀態,本質上是一種與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無關,服從和服務於資本追求利潤的「虛假需要」。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正是建立在「主觀欲望」和「虛假需要」的基礎上,而不是「真實需要」的基礎上,這就意味著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不僅不可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且只能使人處于越來越畸形和片面發展的異化生存狀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最後強調,只有破除以追求實現交換價值和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和以消費為滿足的物質主義幸福觀和異化的生存方式,才能利用技術的積極成就,到創造性勞動中追求和實現真正的幸福。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25日 15版)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反思物質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聯與區別,以及物質主義幸福觀產生與盛行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條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雙重原因  物質主義幸福觀從形成到泛化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18~19世紀,是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階段;二是近現代歐洲確立現代社會以來,是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階段。
  • 全面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
    由衣俊卿教授等花費三年多時間著述、中央編譯出版社編輯出版的《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就是一部幫助我們較為全面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好教材。這本書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的主要成果,具有自身十分突出的特點。 一是內容豐富、涵蓋完整的特點。《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分五篇十八章(不包括引論),共52.1萬字。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密與批判性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學習研究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對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積極作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直接延續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傳統,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的全面批判。 深度切入西方社會現實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長達9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形成了理論觀點各不相同的諸多流派。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通過異化批判從而恢復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本質,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共同主題。儘管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以極端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為現實對象,但這種批判或可為我們理解馬克思辯證法乃至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提供理論批判維度。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資本主義現代生產方式雖然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了豐裕的基礎,但卻使人們在生產過程中遭遇勞動異化,進而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物質主義泥淖。因此,只有變革阻礙人們實現幸福生活的生產關係和交往關係,使人們真正意識到幸福是在實現社會進步的勞動中創造的,從而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才能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哲學學科的影響
    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成為反對教條主義的思想資源,為改革開放的中國提供了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象,促進了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又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進行了全面批判,為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理論支援。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在解釋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只不過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的主要對象是蘇俄馬克思主義理論,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批判的對象則是在包括蘇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更主要是針對西方綠色理論。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重回歸」
    【摘要】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圍繞幾個基礎理論問題,出現「三重回歸」現象,即辯證唯物主義回歸、新政治經濟學批判回歸、新共產主義理想回歸。我們應及時、準確並系統地觀察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動向,這對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與新動向
    西方左翼學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具有以下三個新特徵:對馬克思主義文本和經典理論的再關注與再解釋;在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中融入新自由主義批判和帝國主義批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注與研究不斷加強。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化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既要牢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具有全球視野,加強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還要注意避免「西化」現象。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但歷史唯物主義不可能直接轉化成為社會空間哲學,更不能淪為實證的非批判的社會空間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所開啟的社會空間哲學是社會批判理論,但它首先並不是對社會現實的直接批判,而是在反思批判西方主流社會科學方法或其中的意識形態基礎上才成為可能。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當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主題 目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是對當代資本主義、自由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分析批判。報告特別推出兩篇重要論文,即大衛·哈維的《「新帝國主義之新」新在何處》與齊澤克的《多眾、剩餘與妒忌》。
  •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經濟學...
    結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演進及其當代轉型,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特別是《資本論》手稿傳播和研究的問題反思,本文嘗試從柯爾施有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入手,梳理這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思想旗手,從《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到《卡爾·馬克思》的學術思想歷程,證明他在唯物主義辯證法闡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探索三個問題上的內在關聯。
  • 南哲思享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
    結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演進及其當代轉型,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特別是《資本論》手稿傳播和研究的問題反思,本文嘗試從柯爾施有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入手,梳理這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思想旗手,從《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到《卡爾·馬克思》的學術思想歷程,證明他在唯物主義辯證法闡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探索三個問題上的內在關聯。
  • 論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光明日報-光明網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維是對西方近代以來形成的人文主義傳統思維的繼承與超越。其超越突出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是從「三個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從而克服了西方人文主義傳統思維的思想局限,形成了一種關於人的學說的新的思維取向。 一是從「應然性」和「必然性」相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直接相關的有: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拓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發展史研究的推進,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經濟學關係問題的深化等。在此基礎上,筆者嘗試以盧卡奇對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解和挪用為線索,依託《歷史與階級意識》《莫澤斯·赫斯與唯心主義辯證法問題》《青年黑格爾》《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等盧卡奇不同時期的文本,管窺盧卡奇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解上的得與失,以期豐富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轉換、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哲學方法等問題的討論。
  • 周穗明: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的結合
    地處紐約曼哈頓的美國新學院大學(The New School University)是美國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重鎮。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法蘭克福學派的三代批判理論家都在此留下了思想遺產和活動蹤跡。新學院大學實至名歸地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美國支脈的主要據點之一。
  • 馬克思是對的,但二次元馬克思主義有沒有不對的地方?
    只不過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所以我們有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材。哪怕有些講課的人三心二意,哪怕有「反馬」、恨國公知混進了編寫教材的隊伍,還成了資深專家。在西方世界在國家層面上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這種不要責任和沉重,重要享樂和輕鬆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學」,可以恰當地稱之為物質主義。最近熱播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通過奢侈品和美色對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美學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0年年末,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場類似西方的「祛魅」或曰世俗化運動,我們稱之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平等、理性交往意義上的公共領域開始興起,關於真理標準、人道主義、主體性的討論是其標誌性事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世俗化否定了「文革」時期的貧困崇拜,肯定了物質生活的合理性。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盧卡奇,正是從「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中抽象出形式合理化原則,引入韋伯的合理化理論,影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商品是現代社會最普遍的現象,但作為現象的商品並不能直接表徵現代社會的本質,相反卻遮蔽了本質,產生了商品拜物教。在古代人那裡,人本身的需要始終表現為生產的目的;「在現代世界,生產表現為人的目的,而財富表現為生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