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物質主義幸福觀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產生、發展和盛行的,其特點是把物質商品的追求和佔有當作人生追求的目的,使人們把物質商品消費當作是幸福和自由的體驗,這種幸福觀導致了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物的價值上升和人的價值下降的物化現象。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資本的本性與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
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支撐的資本主義現代化並非是以滿足人們的使用價值為目的,而是以實現交換價值和資本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現代性價值體系起源於啟蒙運動,並最終由笛卡爾、洛克和亞當·斯密分別從哲學世界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觀三個維度闡發其主要內容。從哲學世界觀上看,現代性價值體系把人類和自然界對立起來,強調哲學的功能和使命就是要運用理性發現自然規律,並以科學技術為中介控制和支配自然,使自然滿足人類的需要,這實際上是以工具性和實用的眼光看待自然界,進而將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歸結為利用和被利用、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從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上看,洛克以國家和市民社會二分為基礎,強調國家的職能是保護人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其核心是強調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秩序是正義的,並認為只有維繫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秩序,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人權和民主;從經濟發展觀看,亞當·斯密一方面基於人性自私的假設,認為人們追求私利必然帶來社會的普遍繁榮,另一方面崇尚追求無限經濟增長,並把增長和發展等同於GDP的增長,把財富等同於幸福,由此形成西方社會的經濟崇拜和財富崇拜,不僅不考慮財富的分配問題,而且也把包含多樣化內容的幸福簡單化為對經濟增長的追求和對物質財富的佔有。現代性價值體系在支撐和促進資本實現利潤和資本積累的同時,也形成了增長至上、功利至上、物質至上的發展觀、價值觀和幸福觀。
面對資本主義實踐中出現的一系列現代性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從資本的本性和資本維繫政治統治兩個維度分析了建立在現代性價值體系上的物質主義幸福觀為何在西方社會得以盛行。從資本本性的維度看,在利潤動機和資本積累這一目的的驅使下,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體系必然會不斷擴張,為了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得以維繫,資本必然會在全社會鼓吹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人們由此把佔有和消費物質商品作為自由和幸福的實現,並使重佔有的生存方式在當代西方社會得以流行;從資本維繫政治統治方式的維度看,資本在當代西方社會實行政治暴力統治和文化意識形態控制的「總體統治」,並呈現出政治暴力統治越來越讓位於文化意識形態控制的轉變,其特點就是利用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巨大社會物質財富,通過製造服從和服務於資本追求利潤的「虛假需求」,支配和控制人們的內心世界,牽引人們到商品佔有和商品消費中去體驗幸福和自由,消解人們的否定意識和批判意識。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看來,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直接導致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這是因為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用「越多越好」的價值觀否定、拋棄和代替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夠了就行」的節儉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被歸結為金錢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被歸結為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衡量人幸福的標準也被歸結為擁有財富和消費物品的多少。在這種情況下,消費不再是滿足人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成了人生活的目的和價值歸宿,使得享樂主義、感官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幸福觀得以在全社會盛行。
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的後果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認為,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造成了當代西方社會包括人自身的異化、人與自然的異化和社會關係的異化在內的「總體異化」現象的發生,當代西方人處於「總體異化」的生存狀態。具體說:
第一,人自身的異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看來,真正意義上的人原本應該是具有自主情感和個性的人。但是,由於物質主義幸福觀把佔有和消費商品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的價值大小和幸福與否的標準,實際上是把人的價值歸結為一種物品,完全否定了人的精神和創造性潛能的價值和意義。更為重要的是,物質主義的幸福觀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交換原則基礎上的,這實際上是把人的價值評判標準歸結為能否實現市場交換,這必然使人喪失人之為人的尊嚴,而淪為一個待價而沽的商品,這本質上是人自身的異化。
第二,人與自然的異化。物質主義幸福觀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對立起來,把自然僅僅看作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工具,不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而追求無限增長,這種扭曲的價值觀與資本結合,必然會進一步強化人類對自然的支配和佔有關係,自然由此被看作是滿足人類無止境的欲望的工具,這種對待自然功利主義的態度不僅會導致對自然的粗暴對待,而且也使得人類因為對商品的無止境追求和消費而走向對自然的過度掠奪,並必然導致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的異化和生態危機。
第三,當代西方社會的「社會關係的異化」。由於物質主義幸福觀奉行利己主義原則,把物質財富的追求和享受作為幸福的主要內容,這就決定了人們不僅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歸結為工具性的利用關係,而且也決定了人的社會關係必然被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所支配,人與人的關係由此被歸結為相互利用的功利性的關係,並彼此把對方看作一個具有有用性的商品,形成相互算計和彼此冷漠的異化關係。
通過以上論述,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強調正是在資本邏輯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支配下,當代西方社會已經淪為一個「總體異化」的社會,只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破除資本邏輯和物質主義幸福觀,樹立以創造性勞動為基礎的幸福觀,才能實現西方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破除與超越
正是為了實現交換價值和資本積累,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在全社會倡導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導致了物質主義幸福觀得以產生和盛行,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強調,破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所支配的全球權力關係,是破除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前提。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由此提出了破除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借用了馬克思關於動物需要、人類需要的區別以及人的需要的本質和人的自我實現的關係的有關論述,區分「真實需要」和「主觀欲望」、「真實需要」和「虛假需要」的不同,進而闡明破除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以及西方社會以追求物質商品佔有和消費為幸福的理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在他們看來,「真實需要」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必需的物品,與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密切相關;「主觀欲望」則是被資本所支配而形成的一種試圖獲得某種物品的意向性的心理狀態,本質上是一種與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無關,服從和服務於資本追求利潤的「虛假需要」。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正是建立在「主觀欲望」和「虛假需要」的基礎上,而不是「真實需要」的基礎上,這就意味著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不僅不可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且只能使人處于越來越畸形和片面發展的異化生存狀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最後強調,只有破除以追求實現交換價值和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和以消費為滿足的物質主義幸福觀和異化的生存方式,才能利用技術的積極成就,到創造性勞動中追求和實現真正的幸福。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25日 15版)
[ 責編:張悅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