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2021-01-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馬妮(吉林師範大學吉林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曾指出,沒有物質財富,那就只會有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是對人類幸福實踐的片面理解,並非是哲學範疇內特別是唯物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幸福觀。

  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質佔有多少作為幸福衡量標準,人們通過物質欲望的滿足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以至於「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反思物質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聯與區別,以及物質主義幸福觀產生與盛行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條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雙重原因

  物質主義幸福觀從形成到泛化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18~19世紀,是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階段;二是近現代歐洲確立現代社會以來,是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階段。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原因,可以從哲學理論自身嬗變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兩個層面分析,二者互為影響:18世紀物質主義幸福觀的興起,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形成於對唯物主義哲學的誤解性演化;資本主義現代社會中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是消費主義社會和後現代文化的產物,也受到現代形上學的生活世界轉向和後現代物質主義哲學的影響。

  從哲學理論層面看,近代唯物主義的產生,是對早期自然唯物主義本體論的發展。相對於早期唯物主義探尋世界的物質本源,18~19世紀的唯物主義在處理物質和意識關係中強調物質第一性,馬克思在此基礎上,更突出人類活動面向社會的實踐哲學,具有面向社會生活的經驗性和實踐性特質,其唯物主義幸福觀亦具有實踐性。啟蒙以來的近代哲學和科學具有突出的工具理性特徵,其核心是有用性。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工具理性的有用性更具有社會基礎,工具理性的可計算性和物質化體現於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獲得成為有用性最為直接的表現。可以說,物質主義的形成借用了近代哲學的工具理性,並誤用了唯物主義所強調的物質第一性概念,物質主義幸福觀也隨之形成並在現代社會逐漸盛行。

  從社會經濟文化層面看。其一,18世紀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力以及科學技術的促進,使得社會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物質豐富,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和信心大增,人們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了人對世界更具主動性的認識和對自然的改造。生產力的急速發展帶來大範圍的物質豐富,使得人們普遍關注物質財富具備現實可能性,這是物質佔有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潮的形成條件。其二,後現代思潮將物質主義哲學作為其文化特徵,滲入文學、藝術各個領域,使得以解構為特徵的貼近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後現代文化被大眾接受,人們在消費主義社會刺激的商品佔有中,找到了贏得社會競爭力的簡單易行的途徑。人們的生活世界逐漸被物質化,形成了物質主義幸福假象。

  質言之,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形成是哲學理論、商品經濟和社會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其理論理解與唯物主義相關,但它是對唯物主義關於「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的誤解,片面強調物質作為幸福判斷的標準,以至於在發展過程中把物質推崇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以扭曲的價值觀取代唯物主義對世界的認識以及解釋方式。因此,嚴格意義上說,物質主義的幸福觀已經失去了哲學的意味。

  物質主義幸福觀與唯物主義幸福觀的區別

  物質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差異主要體現於二者對物質的不同理解。唯物主義認為物質與精神是統一的,物質第一性,物質是標誌客觀存在的哲學範疇;而物質主義將物質理解為可感知的事物。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是基礎,並不否認意識和精神的作用;物質主義截取了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第一性的觀點,並將其「擴展」為物質佔有的重要性,將哲學對世界的理解簡單化為大眾在消費中的價值觀。

  因此,唯物主義幸福觀和物質主義幸福觀具有不同含義。唯物主義的幸福觀不等同於物質消費和物質崇拜的物質主義幸福觀,前者強調物質是追求幸福的基礎,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作用,後者是被消費文化推向極致的物質崇拜。二者對物質的根本認識不同,物質主義強調物質的佔有和不斷更新,而唯物主義強調以物質為本源解釋世界。物質主義幸福觀完全忽視了唯物主義中對理性和精神世界的思辨,從而拋卻了哲學的本性。

  此外,二者在歷史中出現的時間也不同。物質主義幸福觀的興起需要社會經濟的大範圍繁榮,這種經濟條件伴隨18世紀工業革命才得以成熟,而唯物主義則是一種哲學本體論,在這個意義上說,唯物主義較物質主義出現早得多。歷史上曾相繼衍生三種唯物主義,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形上學唯物主義)、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因辯證唯物主義強調面向「現實生活」和社會歷史實踐的立場和方法,我們也稱為新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正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革命性所在。對物質的佔有欲自古有之,但作為社會思潮的物質主義幸福觀的興起,只是在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進步帶來的物質豐富社會中才出現。

  幸福追尋的實踐性與崇高性

  唯物主義強調物質基礎的重要性,但生活的物化不可取。可以說,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是人在不同時代、不同境域、不同社會的共同追求,是人性的本真表現和哲學的根本任務。幸福生活,體現著人類理性的崇高精神,它始終表現的是「一種針對過去的不滿,一種身處現在的應對,一種朝向未來的期待」。因此,不管是物質主義的佔有欲,還是經驗世界的感官愉悅,它們並不是幸福追尋的根本樣態。幸福是人對世界的追問和人對自我的反思,在創造豐富的物質世界同時,幸福始終是一條向著人類自由和解放的實踐道路,伴隨著自我反思和理性思辨。幸福的追尋必然帶有實踐的色彩,在這個意義上說,幸福不是某種固定狀態,而是人實現理想的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是以整體觀的實踐哲學關注人的社會屬性,將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作為終極目標:「幸福就是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實踐活動中,由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得到的內心的精神上的滿足。」因此,幸福的追尋只有伴隨哲學的思辨特質,才具有指導和批判現實的力量。馬克思以哲學的方式關注和把握人的現實世界,這才是實踐意義上的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超越物質主義的幸福追尋。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哲學闡釋與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研究」〔18VSJ013〕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25日 15版)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編者按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金錢及由此帶來的奢華生活買來幸福了嗎?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
  • 幸福是一種對快樂的感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很重要
    孩子的誕生,似乎並沒有讓兩口子感到幸福。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以往都倍感幸福的兩人都感到了不幸福。雖說兩人同樣感到現在不幸福,但他們的幸福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口子不同的幸福觀吧。02、阿秀:過去幸福,現在不幸福。
  • 是誰偷走了你的幸福?
    對此,美國政治心理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羅伯特·萊恩從邊際效用遞減、需求層次上升和物質主義潮流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調查研究發現,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當收入低於一定水平時,金錢能夠買到幸福;當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以後,金錢對幸福的購買力就會越來越小,並最終消失。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現代經濟學預設,人們掙的錢越多,佔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就越幸福。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蓬萊人的幸福冬日,守著流年,幸福安康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停的追尋幸福一個和睦的家庭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渺小,真實,又充滿溫度蓬萊冬日裡的小幸福就在我們身邊~不知不覺蓬萊的美景又經歷了一整年的變換落雪的蓬萊也是美成仙境如果你正在計劃一場不同尋常的冬季旅行那麼歡迎您來到蓬萊在這冬日的美景中感受幸福吃在蓬萊是冬季幸福生活的一大主題本周的蓬萊,氣溫驟降最需要的就是能驅散寒氣的美味窗外北風呼嘯一桌溫暖的美食,讓胃感受到濃濃的暖意心理別提多幸福啦!
  • 《流金歲月》中三個男人,三種擇偶觀:女人看透了,也就幸福了
    《流金歲月》裡,這三個男人的擇偶觀,有鳳凰男,富二代,也有好男人,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身份、地位男人的想法,女人看透了,就不會亂嫁,也就幸福了。這三個男人的擇偶觀給我們上了一課。    在擇偶上,他努力擺脫母親的鉗制,想要追尋自己的幸福,曾說道:  「有些人雖然出生在有錢人家,但是未必能比其他人幸福。」
  • 查常平:物慾與靈魂——對中國物質主義的神學思考(三之二)
    2.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在一部分中國富人選擇宗教信仰之前,他們更多地傾向於選擇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即使在中國政府公開承認的五大宗教之間,商人階層卻更願意選擇信仰佛教而不是超越世俗化的基督教。他們在信仰世俗化的中國佛教中,渴望得到的並不是佛教高深的智慧,而是增長積累更多財富的目的。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不過,廣州中山大學社調中心一項調查顯示,60%處於工作年齡的中國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並將幸福與物質財富直接掛鈎。33.6%的人認為自己屬於下層階級,只有7.2%的人認為自己屬於上層階級。    其實,中國真正的中產階級並沒那麼多。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估計,2010年,中國的中產階級約為1.57億人。調查還邀請受訪者評價自己的幸福指數,從1到6幸福程度遞增。
  • 羅馬教皇:幸福不是App 年輕人應提防物質主義
    他表示,時尚潮流只能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幸福感,並告誡年輕人不要陷入物質主義,建議他們要從精神層面升華自己。周日(4月24日),在聖彼得廣場的一場彌撒上,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告誡年輕人要提防物質主義。這位79歲高齡的教皇在約10萬人前發言,說道:根據物質主義,只有在人們擁有很多東西時,生活才會變得美好,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不能信仰物質主義,因為它不能讓人擁有真正的財富。
  • 佛說:幸福不在別處,幸福就在你身邊(經典好文)
    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們自身,對於一個善於理解幸福的人,旁人無論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的潦倒。——盧梭生活中,人們往往喜歡夢幻中的虛設,不停追尋著某種不實在,而忽略了周圍的一切。這樣,這些人常常覺得不如意,時常生氣。
  • 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就是你嗎?
    物質主義的誕生許多人努力工作肯定是為了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生活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生活沒有手機、電腦或者其他物質享受。物質主義指的是人們對世俗財物的重視程度。有時,我們認為產品和服務總是這麼豐富,而忘記了這種充裕只是近些年才實現的。例如,2000 年中國2/5的家庭還沒有電話。物質主義者更可能因他們的身份和表面的意義而看重財物。而那些不強調這種價值的人則重視那些能夠與他人相聯繫或在使用時感到愉悅的產品。因此,高度物質主義者更重視在公開場合消費的昂貴產品。與高度物質主義者相聯繫的產品包括珠寶,瓷器和別墅。
  • 幸福,其實很簡單
    春夏秋冬四季帶給我無盡的遐想,幸福時時刻刻包圍著我,溫暖我的心田。我在祈禱人的一生,平平淡淡才是真一,我的幸福觀。人人都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誰又都說不出具體的啥叫幸福?幸福的分量有多重?幸福的標準是什麼?每個人追求幸福的目的都不一樣。有的人覺得能吃好吃飽就幸福了,有的人活著就是幸福,也有的人說給一個微笑就幸福,還有的人說給兩句好聽的話就幸福……。
  • 《幸福之路》:讓幸福有跡可循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羅素說到幸福,每個人都心之所向。在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遭遇磕磕碰碰,而幸福是這一切磕碰後我們所希望獲得的最大「獎品」。每個人尋取幸福的方法不同,且幸福的標準也不同,在眾說紛紜的社會中,找到一條通往幸福最簡單的路,就是閱讀「幸福」。
  • 心理測試:哪個孕媽看起來最幸福,測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多強
    心理測試:下面4個孕媽,哪個看起來最幸福,測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多強?不要偷偷看答案哦!A.B.C.答案揭曉:A:你感知幸福的能力相當強。你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對於身邊人的情緒感知相當敏銳。B: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比較強。你對幸福有著本能的嚮往,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被幸福包裹,是個隨時隨地開啟幸福雷達的人。這樣的你對於生活會不自覺的追尋舒適,對於挫折與磨難會選擇逃避。這樣的你對於自己是不自信的,內心有著對自己能力的否定,不相信自己能夠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情。一旦你突破了自己的這道防線,你的幸福感知能力會更強。成就感本身就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 《流金歲月》原著朱瑣瑣:心裡苦的人,無法描摹幸福的模樣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前者的人生瀰漫著幸福,至少他們在面對生活的苦難時依舊心懷希望,知道該如何走出困境。而後者則比較悲催,他們的生活苦難佔大多數,幸福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抗爭與逃離,但他們依舊難逃宿命。
  • 72思維模型:幸福2.0理論
    3、意義意義指歸屬於和致力於某樣你認為超越自我的東西,意義不是單純的主觀感受,而是一種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有價值的行為。例如稻盛和夫認為自己工作就是在修行,不是單純的為了工作而工作。現在勇敢的意義已超越了戰場上的勇敢及身體上的勇敢,還包括道德上的勇敢和心理上的勇敢。道德上的勇敢是明知站出來會帶給你不利,但仍挺身而出。心理上的勇氣包括泰然地、甚至愉悅地面對逆境或重病,不為此喪失尊嚴。
  • 契訶夫《醋慄》:博大的幸福觀裡別有天地
    幾年前,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寫了一本書名叫《幸福了嗎》,「幸福了嗎?」這一看似尋常但卻經常被人忽視的提問,其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讀了俄羅斯著名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醋慄》,讓人強烈地感受到:狹隘的幸福觀就是一食一湯三俄尺土地構成的一個封閉的生活,而博大的幸福觀裡別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