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對快樂的感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很重要

2020-12-04 玉麟說情感

01、

受今年形勢影響,阿軍停工在家好幾個月了。他老婆阿秀去年懷上二胎,年前就已經辭職回家養胎。

幾個月的停工,早已讓阿軍和阿秀經濟陷入困境。

生下小孩後不久,阿軍的工廠順利復工了。阿軍迫不及待地趕往工廠上班,留下阿秀和母親照顧兩個孩子。

孩子的誕生,似乎並沒有讓兩口子感到幸福。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以往都倍感幸福的兩人都感到了不幸福。

雖說兩人同樣感到現在不幸福,但他們的幸福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口子不同的幸福觀吧。

02、阿秀:過去幸福,現在不幸福。

現在的阿秀總是懷念過去。那時夫妻兩人都有工作,生下大兒子後,婆婆比以往更加照顧她,一家人可謂是其樂融融。

她現在很憂心自己的家庭境況,覺得兩個孩子很難靠阿軍一人的收入撫養好。

生完二胎後,她也不太可能再出去打工了,她得照顧兩小孩。

她甚至會想小女兒出生得很不是時候,要是晚點要二胎就好了。

阿秀一邊沉浸在過去的幸福生活中,一邊憂心著當下的困境。平時愛笑的她臉上很難再見到笑容了。

現在阿秀的幸福觀變成了:過去幸福,現在不幸福。

03、阿軍:現在不幸福,但未來會幸福。

阿軍現在是背負巨大的責任去上班的。把一個家的重量扛在肩上,阿軍多少變得有些焦慮和急躁。

不過,他對未來倒挺樂觀。他認為即使現在不幸福,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未來肯定會變得幸福的。

阿軍時常在壓力下憧憬著美好未來。他現在打工的狀態,給人一種忍辱負重的感覺。

儘管上班很累,但阿軍一想到要給兩個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就渾身充滿了鬥志。

這就是阿軍現在的幸福觀:現在不幸福,但未來會幸福。

04、值得慶幸的是:兩口子沒有產生更消極的幸福觀。

不得不說,阿軍和阿秀的幸福觀都是不太正確的。

慶幸的是,他們沒有產生更加消極的幸福觀:現在不幸福,未來也不會幸福。

這種幸福觀才是最消極、最悲觀的,是那些對當下感到無助和對未來不抱希望的人才會有的。

05、正確的幸福觀:現在幸福,未來也會幸福。

阿軍和阿秀之所以會感覺現在不幸福,是因為他們覺得現在不配得到幸福。

他們想等賺到錢後,不再為經濟問題困擾時才能擁有幸福。

他們都想錯了。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講到:「幸福和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一種對快樂的感知力。」

巨大的經濟壓力,已經讓阿軍和阿秀對幸福的感知變得麻木了。所以,他們才感覺不到當下的幸福。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是:現在幸福,未來也會幸福。

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憧憬更美好的未來。

為未來打拼的同時,也要感受當下的快樂。

寫在最後:

即使過去再幸福,現在也回不去;哪怕未來再美好,現在也去不了。

我們要跳脫出「現在無法幸福」的想法。其實,幸福與財富的關聯性是非常低的。

只要我們能將「幸福至上」取代「物質至上」,我們就能很好地感受現在的幸福生活。

當下幸福的感覺,必將是你以後美好的回憶。

本文由玉麟說情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是對人類幸福實踐的片面理解,並非是哲學範疇內特別是唯物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幸福觀。  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質佔有多少作為幸福衡量標準,人們通過物質欲望的滿足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以至於「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
  • 心理測試:哪個孕媽看起來最幸福,測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多強
    心理測試:下面4個孕媽,哪個看起來最幸福,測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多強?不要偷偷看答案哦!A.B.C.答案揭曉:A:你感知幸福的能力相當強。你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對於身邊人的情緒感知相當敏銳。B: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比較強。你對幸福有著本能的嚮往,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被幸福包裹,是個隨時隨地開啟幸福雷達的人。這樣的你對於生活會不自覺的追尋舒適,對於挫折與磨難會選擇逃避。這樣的你對於自己是不自信的,內心有著對自己能力的否定,不相信自己能夠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情。一旦你突破了自己的這道防線,你的幸福感知能力會更強。成就感本身就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 有意義的快樂就是幸福(圖)
    感知幸福的物質基礎  幸福感不是某種外在的標籤或是技術手段可以達到的狀態,而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內在把握和感知。那麼,幸福感到底有沒有物質基礎呢?我堅信,一個能夠如此強烈地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況,並且持續一生存在的狀態,一定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它一定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幸福感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 幸福就是頭腦的愉悅跟快樂的情緒嗎?心理學上這樣來定義幸福!
    所有生靈具有本能的願望以避免痛苦和體驗幸福。我們不可避免地沉淪於使我們無比失望的事物中尋求快樂以取悅頭腦,錯過了可使我們長期幸福的事情。你越是追求快樂,你今後就越是不快樂。因為快樂是二元的情緒。頭腦總是試圖通過意義說教跟道理,讓自己活在絕對的正確當中,活在思維製造的虛幻中,活在頭腦的愉悅當中。但這些都是短暫的縹緲的虛無的,但我們被迫推進現實社會當中的時候,心身對立所導致的衝突感。讓我們內在一點也不平靜,在極度的喧囂中,我們變得非常的痛苦,我們可以通過取悅頭腦追求快樂,但那不是幸福。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你現在知道了該如何提醒自己。就比如,每天都要為了看見不一樣的雲而抬頭,每天都要為了喝到甜度不一樣的豆漿而繞路……這是一種自覺,防止鈍化的自覺。這種自覺就藏在我們每天都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之中。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所有的人都成為幸福的人」。
  • 幸福存在於思考中,需要智慧與理性,取決於感知能力而非外在條件
    幸福與的激情、情感、欲望、信仰息息相關,與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息息相關。能夠意識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動物當然也能夠感受到所謂的至樂,但是它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幸擁有這樣的至樂。幸福是一種與自我意識密切相關的人類情感。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須意識到自身愜意愉悅的狀態,意識到存在的美好時刻是我們得到的益處和生活的饋贈。
  • 員工物質和精神幸福的內涵是什麼?
    做企業尤其傳統製造企業的經營者都會有一種感慨:當下做企業很難,把企業做好就更難,經營好一間企業太不容易了。而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創辦的兩家企業京都陶瓷和KDDI都做到了世界500強,這種差別,筆者認為不僅是能力大小、熱情(努力)程度上的差別,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正面與否的差別。
  • 唯有「減少認知錯覺、加強體驗感知」的智慧修行,才能擁有幸福快樂...
    >很遺憾「右腦」沒有「記憶和語言」能力,右腦的「體驗感知」通過「意識想法」向左腦提供語言的「素材」,但是「體驗感知」在寧靜狀態下才有可能被「喚醒」;4、左腦代表「我」,進行「語言敘事表達」;而且左腦的「敘事習慣」是將記憶的峰值與終點兩者加以平均而確定的(峰終定律);
  • 幸福是相對的嗎,比幸福更重要的是什麼?
    2021年來了,和一年前的自己相比,如今的你是更加快樂,還是更不快樂?人們常常設想,如果發生了某事,自己就會從此過上幸福生活,或跌落不幸的深淵。但是實際上,人的心理具備很強的適應性,遠高於一般人的預期。這種能力是把雙刃劍,它能助人走出逆境,也能讓人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
  • 快樂=幸福?你錯了,快樂興奮刺激但短暫,蜥蜴告訴你什麼是幸福
    吃冰激凌的小孩似乎,每個人對快幸福的定義都不一樣,我什麼時候感覺很享福呢?我想了想,好像是每天看著今日頭條的那個小圓點紅了,通知漲粉的時候最快樂。而關於幸福,積極心理學家有非常獨特的見解。塞利格曼博士說,當你餵蜥蜴現成的食物,沒有讓它發揮它的優勢時,它的胃口沒有調動起來,當天接受挑戰時,它的胃口才打開,此時的蜥蜴是快樂幸福的。2、第二個故事:孩子迷上打遊戲
  • 幸福是自我內心的感知
    我們已經習慣於刷朋友圈,刷微頭條,每天能看到好多曬旅遊、曬美食、曬聚會的帖子,圖文並茂,十分生動,總給人幸福滿滿的感覺。直到有一天,你幸福嗎?這個問題突然向我提出來,我竟瞬間懵逼了。以前好像還真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對於幸福的感覺總是很模糊。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編者按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
  • 七日談丨感知幸福多一點
    11月18日,錢塘江畔,解讀城市萬象,感知幸福百態,台州又一次迎來「高光時刻」——五度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今年的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以「人民城市,幸福小康」為主題,以城市精細治理、人民共建共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線,還特別加入了抗疫專項指數和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指標,選出的是當之無愧的幸福城市實踐樣本。於台州而言,這既是榮譽,更是壓力,如何將「幸福」進行到底,已然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新考題。
  • 與數學「結緣」 為幸福奠基
    然而在廣東省廣州市,有一所中學主動與數學「結緣」了——學生們發現,原來數學不應被詛咒,該被改變和拋棄的是那種僵化機械的教學方式;教師們發現,數學並不只是概念、公式、定理,它更是一種由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支撐的「文化」。這種倡導「理性」的文化,可以成為一所學校的文化之根,讓「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行動更加沉穩、更有力量。
  • 幸福是擁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喜歡她在《諾丁山》演的陷入情網的女明星、《永不妥協》裡又野又堅韌的媽媽、《奇蹟男孩》裡做一個面部畸形的孩子的媽媽,給孩子毫無保留的愛和正確的引導。每一個女性角色都充滿愛與力量。弟弟天生面部有缺陷,卻不影響他的生活過得快樂,爸爸媽媽和姐姐都非常愛他,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
  • 新時期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你怎麼看?
    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應該積極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一、大學生必須從國家的高度來理解思想道德建設重要性大學期間打好做人的基礎,使他們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強健的體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嚴肅的愛崗敬業精神,這一崇高的歷史任務就落在了我國高等教育者的肩上,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同時更直接關係到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 心理學:違背這四個原則的人,感知不到快樂、浪漫、滿足,和幸福
    由此,感知不到快樂、浪漫、滿足,和幸福。你所嚮往的詩和遠方,也許就在你我不起眼的腳下;你苦苦尋覓的意中人,也許就在你熟視無睹的身邊。我們曾經對山盟海誓、轟轟烈烈的故事與之嚮往。做出縱容自己的行為,比如拼命熬夜克服貝勃定律,要遵從四個原則,否則很難感知到快樂、浪漫、滿足,和幸福。
  • 是快樂太少,還是我們缺少感知快樂的能力
    一位作家說: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它會使一個人變得開心,擁有好的心態。擁有快樂,會更容易發現、享受生活中的幸福細節,提升生活品質,獲得成功。快樂是人類必須的生活品質,也是儒家文化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無論是學習、交友、修道都強調快樂。快樂是人生態度,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 只有內心平和,才能感知幸福
    信仰為我們揭示塵世的真相,目的不是讓我們消極厭世,而是教我們內心平和,因為人只有內心平和,才能感知幸福。當一個人內心平和時,便看得開、放得下、拿得住、日子過得踏實。所以凡是信仰虔誠的人,都能容、能忍、能讓,遇事平心靜氣,言行端正。有欲而不執著於欲,有求而不拘泥於求,活得灑脫自在。
  • 《非誠勿擾》孟非:「獨立」是幸福婚姻的重要指標
    美好的愛情、幸福的婚姻,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今晚(3月30日)《非誠勿擾》,孟非提出了幸福婚姻的一個重要指標——獨立。同時,孟非還特別強調,千萬不能把婚姻當作改變自己人生境遇的一次機會。黃瀾隨即表態,男嘉賓的表達給人一種強迫的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規律,就算你是善意的也要讓對方自己去判斷,我們不能剝奪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有各種嘗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