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意味著抽象、邏輯、精確、嚴謹,但它也被無數學子視為「噩夢」,他們的自信心曾被它深深摧殘,學習樂趣被它無情碾碎。
然而在廣東省廣州市,有一所中學主動與數學「結緣」了——學生們發現,原來數學不應被詛咒,該被改變和拋棄的是那種僵化機械的教學方式;教師們發現,數學並不只是概念、公式、定理,它更是一種由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支撐的「文化」。這種倡導「理性」的文化,可以成為一所學校的文化之根,讓「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行動更加沉穩、更有力量。
這所原先叫作「赤崗中學」的學校,創辦初期處在城鄉接合部,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學校的外部環境與硬體設施大為改善,教育教學質量也逐步提升,學校一步步發展成為「廣州市一級學校」「廣州市中小學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試點學校」、廣州市心理健康特色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全國素質教育示範學校。2013年,學校發展又迎來了新的重大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科普作家、廣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景中教授深度介入學校發展,隨之學校正式更名為「景中實驗中學」。
在張景中院士等教育專家的指導下,學校的數學教學改天換地,「數學文化」也穩步滲透到其他課程和教學;學校還提出「景行教育」的思路,統領德育、環境教育等……一個洋溢科學精神、充滿人生智慧、揮灑青春活力的優質教育品牌「景中」,開始為人所知、受人矚目。
數學文化:讓學校「土壤」裡有更多科學精神
張景中院士是我國數學界的泰鬥,在數學教育上,他主張教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規則意識;提倡計算機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景中實驗中學開始了「實驗數學」特色課程的探索。
學校建立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數學實驗室,實驗室裝備有「Z+Z超級畫板」智能數學教育軟體平臺,配置了部分數學課程資源,每個班每周都能夠上一節數學實驗課,通過實驗感知與動手操作,更加深切地領悟學習過程中的數學思想、數學原理。
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學校將初中三年的數學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重組,編寫出了《圖形與變換》《探索與發現》等多本校本教材,完成了數學課程校本化,使之更加適合景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效率。
每年的4月18日是景中實驗中學的「院士日」,學校都要開展「景中杯」學科競賽、數學文化節等多項學科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倡導廣大師生體會數學文化、數學精神,嚴謹嚴格、務實求真,科學精神在學校文化之中深深紮根。
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差是比較普遍的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景中實驗中學大膽創新,也將國家課程加以校本化整合,推出了學校的「樂善」英語特色課程。「樂」指改善英語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可以輕鬆地體驗到英語的學習快樂和成功,「善」是學習目標,既讓學生「善於」英語、精通英語,又在學習中互助合作,更加友善。
總之,「樂善英語」以培養外語基礎紮實,具有世界公民意識,具備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習、生存和發展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為目標。
針對學生閱讀意願和能力不足的問題,學校設立了以「快樂」為主題的閱讀課程,讓學生精通英語閱讀的技巧和方法。課程教學強調小組合作,強調手段豐富,英文歌曲、影視賞析等都進入了課堂。學校還積極創設英語交流的氛圍,以興趣社團、口語角、夏令營、遊學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真實情境中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景行教育:讓教育的眼光放得長遠
在與張景中院士的長期接觸中,景中實驗中學的領導、師生的內心深深受到震撼。他們認為,張景中老先生身上的優秀品質也是數學文化的一部分——他對待工作的細緻投入,面對困難時的百折不撓和樂觀精神,開拓事業時的激情與執著,提攜後輩時的謙遜仁厚、甘為人梯,等等,都讓大家產生欽佩不已、打心底尊重的「高山仰止」之感,這一精神寶藏、人生大智慧也應被景中實驗中學的師生學習、繼承,理應成為學校文化和學校精神的重要核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語出《詩·小雅·車轄》,就是倡導學習高尚的德行,結合著要學習張景中先生的優秀品質,景中實驗中學適時提出了「景行教育」的概念,統領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讓教育的眼光放得長遠,不浮躁不功利,真正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著想,為學生一生的幸福著想,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著想。
學校認為,幸福是生命內在的需求,而教育則是守望人類幸福生活的福祉領地。做真正的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為此,學校提出,景中實驗中學的男生要個個「德才兼備,文質彬彬」,女生要人人「才藝雙全,氣質高雅」。學校建構了「一禮二拓三化」的幸福德育模式,一禮即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傳統經典文化教育,奠定文化根基,使之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家國責任意識、養成得體的行為禮儀規範;二拓即拓寬德育渠道,引進專家教育資源,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教育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三化即德育系列化、活動化、生活化,提升德育的實效,讓學生活動實踐中內化道德認識,自覺生成道德行為。
景中實驗中學組建了近30個學生社團,給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發展創造平臺,同時鍛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學校還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創建「快樂成長營」,聘請心理志願者專家擔任「成長導師」,倡導每位教師都學習心理學知識……以此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景中實驗中學因為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東南部,毗鄰廣州海軍基地、長洲碼頭,附近有國家海洋部門南海分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等科研單位,學校教師中有1/7是海軍軍嫂,部分學生是海軍子弟,故此開展了「藍色海洋教育」,增強學生保護海洋的意識,激發其探究海洋的求知慾,無形之中也給了學生一個「藍色的夢想」,激勵他們承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建設奮發努力。
學校的「藍色海洋科普項目」在海珠區科信部門立項,學校成為廣州市、海珠區環境科普教育基地,還承擔了區重點課題「藍色海洋特色教育的實踐研究」。
教育是人生的奠基事業,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所以,「想大問題,做小事情」無疑是教育工作的一個顯著特徵。這一特徵在「景行教育」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學校高屋建瓴,卻也細緻入微,把一件件人生大事、國家大事落實到了教育細節之中,給學生發展一個契機,也為社會發展做了一分努力。
反思:特色學校離我們有多遠
2014年年底,景中實驗中學先後被評為「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特色學校」 「海珠區義務教育階段特色學校」,因為數學文化、景行教育的探索為學校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凸顯科學思維,追求文理兼容」的教學理念讓師生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精神氣質。
學校實施「136教學模式」改革,建設「學生自主質疑、自主探究、自信表達」的高效課堂。「1」是指導學案;「3」是指課堂的訓練題目分為ABC3個不同層次且具有階梯形的題目,目的是架構知識網絡,更好地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自主學習;「6」是指課堂教學過程分為6個步驟,即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評價歸納、鞏固達標。
高效課堂建設使課堂由「知識型」轉向了「思維型」,教學真正面向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基於自身的不同層次發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善於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
優化的教育過程帶來了可喜的教育成果,景中實驗中學近幾年來教學質量大幅度攀升,學校知名度、美譽度也不斷提升,贏得了社會的讚譽。
回顧發展,景中實驗中學是在走「特色項目——特色課程——特色學校」的路徑。面對成績,學校校長孔文韜非常冷靜,他在反思:特色學校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他認為,作為校長,必須深刻認識特色學校的真正含義和價值追求——增強學校活力、提高辦學效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培養多層次、多類型人才。
在他看來,特色學校的形成,是學校各方面資源的有效整合,因此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的天賦、個性、體魄和進取心得到充分的磨鍊,使學校的一切工作圍繞著學生發展展開。
健康敏捷的身體、樂觀豁達的心胸、端正優雅的品行、務實求真的態度、科學嚴謹的思維、合作互動的能力、賞心悅目的才藝——景中實驗中學提出來這樣的育人目標,無疑,相當高遠。
但孔文韜校長引用愛默生的一句話「人,都是航海途中的探索者」加以自勉,「一校之長,善於逆向思維,敢於跳出思維的樊籬,勇於求新變易,敢為人先,才能掌好駛向特色學校之舵,披荊斬棘直抵彼岸。」
(夏慶 海峰 李慧)
《中國教育報》2016年03月17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