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快樂太少,還是我們缺少感知快樂的能力

2020-12-02 士以弘道

一位作家說: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它會使一個人變得開心,擁有好的心態。擁有快樂,會更容易發現、享受生活中的幸福細節,提升生活品質,獲得成功。

快樂是人類必須的生活品質,也是儒家文化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無論是學習、交友、修道都強調快樂。快樂是人生態度,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不要抱怨快樂太少,有可能是你缺少發現快樂的眼睛。

《論語》開篇,提綱挈領,直接點明在學習和交友時要有快樂的心態。

原文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第一個方面,學習要快樂。提到學習,特別是終生學習,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特別是受制於應試教育的壓力,很多孩子學得並不快樂,恨不得上了大學,再也不要看書學習了。其實,要想快樂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吾生也有涯,而知識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必須讓自己對讀書產生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天之生也,各有偏長。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和自己擅長的領域,把這一領域挖地三尺,再輔及其他。

第二個方面,快樂的學習要掌握方法。要記得在恰當的時候溫習,溫習和複習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子每天反省的一個方面就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複習,是對知識的消化吸收,是把學過的舊知識融會貫通,得出新知識、新見解的過程。也是將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操作,身體力行的過程。沒有複習,學過的知識不牢固、不清晰,何來新的見解和體會呢?

其次,交友也要快樂。我們交朋友,要志同道合。古語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當然,選擇交什麼朋友也很關鍵,它決定你是否會快樂。比如,胡吃海喝的朋友,會讓你常常深處酒精的麻醉中,很少有清醒的時候,即使你在觥籌交錯時是快樂的,但這種快樂不會持久,只會讓自己麻痺沉迷。

相反,如果你是積極上進的有為青年,你想交往的朋友就是能輔助你成長的朋友。你們在一起討論學問,切磋琢磨。遇到困難,彼此扶持。有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足以看出想要交到真心朋友十分不易。所以我們更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交友這件事。

人的快樂是多方面的,除了學習、交友,修道也強調快樂。

修道的過程漫長而艱難。孔子的弟子顏回物質匱乏,卻依然能享受修道的快樂。

顏回,安靜內向,沉靜寡言。孔子曾讚揚他: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

像顏回所處環境十分簡陋,用草筐編的碗吃飯,用葫蘆瓢舀水喝,一般人很難忍受這種煩惱,但顏回卻不改其樂。他的快樂不在於財富的多寡,而在於精神層面。物質的貧窮固然可怕,但精神的貧窮是悟道之人不可接受的。若二者取其一,他寧願舍物質貧窮,得精神富足。在困頓中能悟出人生的真諦,是人生難得的財富。在貧窮中接受現實,享受快樂,更是一種高尚的情懷。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們付出,只為享受施予的快樂。

有一天,孔子和幾個弟子在一起探討志向的問題。子路,是孔門政事科的高材生。俠肝義膽,樂善好施。他上來就說:願車馬,衣輕裘,敝之而無憾。子路願意將好車好馬好衣服和朋友共享,就算破了舊了也不抱怨。能做到這一點著實不易。生活中常常看到小氣的人,別人用他點東西,他會難過很長時間。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子夏,就是比較小氣的人。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年幼時家境不好,給他留下了不小陰影,即使長大了條件有所改善,還是擔心回到從前,所以對自己的東西還是很愛惜。有一次,天突然下雨了。孔子沒帶雨傘,子貢就建議老師去向子夏借傘。孔子說:商之為人也,甚恡lìn於財!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矣。

大意是,子夏為人,(因貧)過於節儉,該用的東西不用(捨不得)。我覺得與人相處,利用別人的長處,避開別人的短處,這樣,才能相處得長久。

這一方面體現孔子與人交往的智慧,與弟子交往也講究分寸。另一方面,也看出,把自己的東西和他人分享是種難得的品質。子路在這方面可謂是樂於施予、不計回報的典範。

有人說,沒得到時想快樂很難,得到了才能快樂。事實真的如此嗎?

子路有一天問孔子:君子也有憂愁嗎?孔子說:君子在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以自己能很好的修養而感到快樂;得到(職位)之後,又以自己能很好地去處理(政事)而感到快樂。所以君子終身都是快樂的,沒有一天的憂愁。

換句話總結一下,就是沒得到時,快樂地享受過程。得到了,快樂地享受結果。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時,有追求並希望得到的想法和意圖,我們因這種想法而快樂。有一天,真的如願了,比如得到了金錢、工作或是其他,便高高興興地去擁有、去工作。這樣看來,快樂似乎也很簡單。只是由於人複雜了,想多了,才讓很多事情變得不那麼簡單。

當然,這並不是說君子就沒有憂愁。不過,他們憂愁更多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學業才能是不是原地踏步,沒有長進。有人說,如果我們將憂慮的時間,用來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憂慮就會在我們智慧的光芒下消失。那麼快樂也會不請自來。

古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讓我們摒棄勞煩,擁抱快樂。寵辱不驚,其喜洋洋,過快樂人生,享幸福生活!

相關焦點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你現在知道了該如何提醒自己。這也是許多人無法感知快樂的環境歸因。幸運的是,我在某天領會頓悟了我不快樂的本質原因。「我所有的切身體驗,都曾讓我相信一件事:我是世界上最真實、最鮮明、最重要的人物——但我們很少去思考這種自然而然出現的自我中心意識。」
  • 職場人生感覺累和不快樂:重塑快樂認知模型,感知快樂該有的樣子
    我們聊到當下的生活狀態,朋友說:「疫情歸疫情,反正總會過去,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還是累著不快樂」。我忽然語焉不詳有點思維短路,只是電話裡回了一句:阿拉上海人呀,儂在不快樂,我們不要活的拉呀!哈」。其實,朋友不是在裝低調,我也沒有調侃朋友的意思。我知道他是年薪幾十萬的公司高管。
  • 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就撲哧一下洩氣了,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面對如此生活,這好像挺正常,也不正常。翻翻以前的照片,圓圓臉,眼神清澈,再看現在的自己,嘴角向下,一副苦相。於是我決定裸辭,先狂睡一天,肥宅快樂水,外外賣,抱著自己的貓看電視,但是我發現我不快樂,反而開始擔心我的體重會不會增加。如此三天之後,我又開始擔心我下一份工作要做什麼,又開始瘋狂在網上投簡歷,面試,然後在上班前又近鄉情怯,在新公司門口踱步,不知道進還是不進。
  • 幸福是一種對快樂的感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很重要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口子不同的幸福觀吧。02、阿秀:過去幸福,現在不幸福。現在的阿秀總是懷念過去。那時夫妻兩人都有工作,生下大兒子後,婆婆比以往更加照顧她,一家人可謂是其樂融融。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講到:「幸福和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一種對快樂的感知力。」巨大的經濟壓力,已經讓阿軍和阿秀對幸福的感知變得麻木了。所以,他們才感覺不到當下的幸福。正確的幸福觀應該是:現在幸福,未來也會幸福。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憧憬更美好的未來。
  • 因為「敷衍自己」,我們正失去「產生快樂」的能力
    「調節難受」這當然不是什麼問題,可這樣「見難受色變」會使我們對難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難以以平常心面對難受,那麼,為了避免難受的出現,我們就會陷入對快樂的執著追求中,一切努力和行為都為了收穫快樂,這時候支配我們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追求快樂」這份欲望;過分的執著,看起來是堅定、很有毅力、很有動力的狀態,但其實也代表著我們內心的訴求正逐漸變成一個無底洞,而我們正越來越深陷其中
  • 用美的心靈去感知美的事物,尋找生命的快樂
    除了這些還可以識別的事物,只要是我們認為美的就可以,在我們看到美景時,這些風景有多麼的美妙,在看到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通過心靈去感知,去分享這份美。心靈美 亦稱「精神美」「內心美」「靈魂美」。它是行為美、語言美、儀表美的內在依據,並通過具體的感性形態而被我們們所感知。義大利思想家喬爾丹諾·布魯諾曾說:「靈魂比身體可能具有的美還要美得多。」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美立刻在想像裡滲透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
  • 活著讓自己快樂是一種能力,也是最大的成功。(經典好文)
    有一種人無論遭遇怎樣的荊棘之路,總能讓自己活得雲淡風輕,就像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他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顛沛流離,但是他留給世人的詩作瑰寶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都是他的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我們都只是世間匆匆行路的旅人,再美好的光陰,也會流轉;再幸福的時光,也會消逝。一切皆是因果,冥冥之中皆有定數,所以莫去執著於任何一事一物,你執著了,你就墜入了煩惱的無名深淵。
  • 你自己先快樂,才有能力讓愛你的人快樂
    6、年輕的我們,容易把感動當成愛情,也容易把過客當成摯愛。因為我掏心掏肺的去愛你,所以我只能沒心沒肺的放棄你。7、生命中有一些人與我們擦肩而過,卻來不及遇見。遇見了,卻來不及相識。相識了,卻來不及熟悉;熟悉了,卻還是要說再見。8、以前挺好的,想得少,睡得早,也喜歡笑。
  • 快樂是什麼,我們為什麼不快樂?
    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喜歡做一件事情,覺得它有價值,無非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分泌了多巴胺,從而給予我們快樂和滿足感。同樣,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吃一點甜食,有助於改善情緒,原因同樣在於多巴胺 —— 它激活了你的獎賞系統,喚醒了你的動力。
  • 假期快樂~
    假期快樂~ 2020-05-01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黃有光:人們對快樂的一些錯誤理解
    可能你對自己的快樂打七分,我對自己的快樂打九分,但實際上可能你比我更快樂。有方法可以克服快樂指數的人際不可比性。埃奇沃思(Edgeworth 1881)認為,最小剛好可以感知的快樂量,是人人一樣的,並認為這是不可證明,但顯而易見的公理。
  • 這些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的食物,快把它們加入你的日常食譜吧
    食物是幸福和快樂的源泉。「家有餘糧,心中不慌。」 豐盛充足的食物,可以讓我們產生滿滿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食物不僅僅是填飽我們的肚子,食物蘊含著的營養素也是我們產生快樂的物質基礎,缺少了它們,我們就會變得不快樂,產生抑鬱,憂愁等不良情緒,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 不論你感覺如何,快樂是一種善待自己的能力
    快樂就像陽光,不分貧富地灑在每一個人的頭頂上。你可曾見過鄉間嬉戲的農家小孩?他的快樂不亞於百萬富翁的兒子得到一個昂貴的遊戲機。如果你善用快樂的能力,那麼任何情況下,你的頭頂都會閃耀著快樂的光輝。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如何去尋找快樂?為自己儲存快樂的來源是建造心靈快樂園地的好方法。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儲藏這些快樂之源。它能在我們煩悶時,令我們重新找到平衡的狀態。生活如果一成不變,就會是乏味的。
  • 如何獲得快樂?——來自神經科學研究的答案
    感知是快樂的前提對神經科學家來說,大腦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接收信息、分析信息、採取行動。這三個步驟都是由神經元控制。控制快樂的關鍵,在於「接收信息」。所以,外界刺激的變化,才決定了我們能否感知到。如何製造快樂快樂是人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而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機制是感知變化。所以,長時間不變的話,哪怕很強刺激,也不會讓我們快樂的。
  • 唯有「減少認知錯覺、加強體驗感知」的智慧修行,才能擁有幸福快樂...
    >很遺憾「右腦」沒有「記憶和語言」能力,右腦的「體驗感知」通過「意識想法」向左腦提供語言的「素材」,但是「體驗感知」在寧靜狀態下才有可能被「喚醒」;4、左腦代表「我」,進行「語言敘事表達」;而且左腦的「敘事習慣」是將記憶的峰值與終點兩者加以平均而確定的(峰終定律);
  • 讓人感到開心快樂的句子,每一句都打動人
    1,理想還在繼續,路還很長,難免會有心酸,有皺眉,無論怎樣不鬆手就好,唯願此生清澈明朗有能力去做願做的事。2,如果放棄太早,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錯過什麼。3,不是井裡沒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夠深。5,一個人按自己的意志生活的時候,他自己是快樂的,心情愉快了就容易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從而做得更好、更出色。6,不是成功離我們太遠,而是我們堅持的太少。7,夢想尚未實現,遠方尚未抵達,便不要停止奮力奔跑的腳步,努力永遠都不晚。
  • 心理學:違背這四個原則的人,感知不到快樂、浪漫、滿足,和幸福
    張小嫻說,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懂得珍惜眼前人?因為在未來預知的重逢裡,我們以為總會相逢,總有緣再會,總以為有機會說一句對不起。卻從沒想過,每一次揮手道別,都可能是訣別;每一聲嘆息 ,都可能是人間最後的一聲嘆息。由此,感知不到快樂、浪漫、滿足,和幸福。
  • 大腦疲憊時,會扭曲時長感知;「牆頭草」的快樂;生酮飲食可能讓你...
    Nature Medicine @Bio生物世界 :「子宮內膜單細胞水平的分子和基因組分析有助於理解女性生育能力、妊娠及常見疾病。」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神經現實 :「我們可以one pick,也可以博愛,做一顆快樂的『牆頭草』。」
  • 自由聯想、快樂共享快樂大傳遞活動!
    自由聯想、快樂共享快樂大傳遞活動! 2006年05月12日 08:08作者:編輯:欒海豔     還沒來得及去每一個快樂大傳遞的活動站點,還在想像傳遞著快樂的10部手機現在在誰的手裡經歷著怎樣的故事,這些滿載著快樂心情日記和快樂圖片的特別手機已經完成任務安全回北京啦
  • 小學「快樂體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21 世紀的航船已經起航,新千年的大門已經敞開,一個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高科技時代正向我們走來。他將給學校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的價值觀、質量觀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素質教育將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小學體育教學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向更高的教育模式——快樂體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