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喜歡做一件事情,覺得它有價值,無非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分泌了多巴胺,從而給予我們快樂和滿足感。
同樣,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吃一點甜食,有助於改善情緒,原因同樣在於多巴胺 —— 它激活了你的獎賞系統,喚醒了你的動力。
那為什麼大腦不能時時刻刻都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每時每刻都處於「快樂」的狀態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本質上來說,並不是多巴胺本身,而是多巴胺的變化。
這個理論,就是 1997 年 Schultz 等人提出的「獎賞預測誤差假說」(Reward prediction error hypothesis)。
這個假說優美而簡潔,它揭示了一個極其簡單的結論:多巴胺實際起作用的,並不是實際獎賞,而是實際獎賞與預期獎賞之間的「期望差」。
與其說多巴胺標記的是「快樂」,其實不如說,它標記的是「驚喜」,也就是超出預期的獎勵和刺激。
所以,我們會說:在人際交往裡面,如果一個人長期對另一個人特別好,那麼久而久之,這種好就會成為一個常態,對方是感受不到的。
反而,這種好一旦下降了,這種「變化」就會被對方覺察到,從而產生負面的感受。
所以,很多時候,快樂是什麼?並不是「我得到了什麼」,而是這麼一條公式:快樂=(你所得到的-你所期望的)/期望
擁有越多,期望越多,你就越容易索求更多,越加患得患失。同樣,你所注意到的,更可能是「失去」,而不是「獲得」。
回到前面的分析。
當你第二次開始做這件事情時,你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從1變成了20,這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
你會發現:從1到20,同樣是一個變化,同樣產生了「期望差」。
根據前面的內容,有期望差,就存在獎賞。這也就是說:我們第二次做這件事情時,其實已經相當於提前「預支」一部分獎賞了。
那麼,預支的這部分獎賞會起到什麼作用呢?它會提高你維持、推動這個過程的動機,讓你有更強的動力去把它做完,來獲取到剩下的80的獎勵。
這其實就是「動力」的來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驅」。
自驅力來源於什麼呢?一是意外的驚喜,它起到了定向的作用;二是預支的獎賞,它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強有力的驅動力。
所以,為什麼說這個時代,有些人會把「喪」經常掛在嘴邊?
一方面,我們的生活太過單調,太過一成不變,每一天幾乎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都在重複自己過往的模式,缺乏意外和驚喜,也缺乏能夠吸引你為之奮鬥的目標 。
而另一方面,整個大環境,又往往充滿不確定性。每當我們想嘗試一些改變,想踏出一步時,就很容易迷失在這種不確定性之中。
這就導致了,這個自驅的迴路,哪怕能轉動,也很難持續地運轉下去,不斷強化你的探索動力。
為什麼說希望至美?因為,希望的本質是什麼,是可能性。
無論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始終相信「會有好事發生」,始終知道有那麼一些路徑,是可以嘗試的,可以帶給你「驚喜」的 ——這才是最令我們心馳神往的。
但大腦又有一個根本的需求:追求穩定。
實際上,我們可以說:穩定和不穩定,是大腦一對最根本、最永恆的矛盾。大腦從穩定中獲得安心,又從不穩定中得到鍛鍊。
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大腦不斷地「把不穩定變成穩定」,繼而去面對新的「不穩定」,才是一種良好的狀態。
好的生活應當是這樣的:基於一個穩定的形態上,不斷地迎接新的變化,新的可能性,讓自己不斷地吸納「驚喜」。
換言之:從不變中得到滿足,從變化中得到增長。
這樣的生活,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