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產生「認知錯覺」的原因
通過【人類大腦為什麼會欺騙主人?生命科學解密:左腦敘事發生認知錯覺】介紹的科學實驗,我們知道:
1、左腦負責人「邏輯敘事的語言編輯」(簡稱「敘事自我」);
2、右腦負責人每時每刻的「感知意識」(簡稱「體驗自我」);
3、很遺憾「右腦」沒有「記憶和語言」能力,右腦的「體驗感知」通過「意識想法」向左腦提供語言的「素材」,但是「體驗感知」在寧靜狀態下才有可能被「喚醒」;
4、左腦代表「我」,進行「語言敘事表達」;而且左腦的「敘事習慣」是將記憶的峰值與終點兩者加以平均而確定的(峰終定律);
5、左腦經常因「人」整體不能處於寧靜狀態,而出現缺失「體驗修證敘事」情況;所以,我們常常出現「認知錯覺」而不自知;
6、左腦在右腦「沒有記憶支撐」情況下、自動生成的邏輯語言會「主動放棄」右腦的體驗感知,當我們「不強行克制語言輸出」情況下會形成明顯的「謊言」。
上節文章的知識總結
通過對上一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共獲得了5個「關於自我成長」的知識點:
1、「認知錯覺」是大腦運行機製造成的,腦部正常的人都會有;
2、「認知錯覺」是左腦的邏輯敘事功能翻譯人的「體驗感知」出現「誤差」造成的,我們學習的知識集合越多、邏輯能力越強,越能精準表達我們「生而為人」的體驗;
3、右腦為主的「體驗自我」越強越能推動我們「身而為人」對世界的真實感知,我們需求在人生旅途上不斷提升「體驗」的能力;
4、「體驗自我」與「敘事自我」共同提升,才能促進我們對世間的「一切真實與哲學層面」的認知有更高的「掌握能力」,才能通過更高的認知推動我們的創造力,才能讓人生得到「快樂、幸福、圓滿」;
5、「體驗與敘事」兩個「自我」組成我們「完整的人格」,並且互相印證、互相修證、互相促進,才能在人生的「修己」過程中提練出智慧。
為啥「言不盡意」?
通過科學研究,我們知道了人與人的對話過程,至少會出現「3重」以上信號損失(表達不能精準的原因);
1、自已的「體驗自我(A1)」由「敘事自我(A2)」翻譯成「語言與文字」時的「翻譯信號損失「;2、你的「敘事自我(A2)」表達時、對方的「體驗自我(B1)」接受信號的「記憶信息丟失」;
3、對方「體驗自我(B1)」將你表達的意思通過他/她的「敘事自我(B2)」翻譯出來,反饋給自己以及你時的「翻譯信號損失」;
既然我們知道了「認知錯覺」無法避免的生命科學原理,也知道了「敘事自我翻譯體驗出錯」的根源是受制於「峰終定律」,還知道了「自我成長」過程中「豐富知識集」和「強化體驗自我」可以將出現「認知錯覺」的機會概率與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那麼,如何減少或避免出現「認知錯覺」?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少一些誤會、誤解,讓我們的人生多一些快樂、幸福呢!我們就以「快樂人生、修練智慧」命名這個有趣的學習話題吧!既然,我們從「科學實驗"中發現有「認知錯覺」的存在;那麼,我們繼續從「科學實驗」開始我們的智慧修練之旅。
一、人類效能提升的TDCS實驗
2018年5月29日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導,美國光環神經科技公司(Halo Neuroscience)正與美軍合作,試驗將「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技術」的用途從促進受傷士兵恢復,擴大到戰術訓練方面。
實驗由位於俄亥俄州空軍基地的人類效能指揮部(Human Effectiveness Directorate)進行。《新科學家》( New Scientist)的記者莎莉·埃迪(Sally Adee)曾獲準前往一處狙擊手訓練地點, 親身測試效果。
她一開始先不戴頭盔,進入戰場模擬室,面對20個蒙面男子綁著自殺式炸彈、手持步槍,直接向她衝來,令她一陣驚恐。事後回憶第一個階段時,她寫道:「好不容易射倒一個人,又有另外三個新的攻擊者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顯然我開槍的速度不夠快,慌得要命又笨手笨腳,一直卡彈」。還好,這些攻擊者其實只是投射到她身邊巨型屏幕上的影像。但她還是覺得自己實在表現太差, 沮喪到簡直想把槍丟下一走了之。然後,他們幫她戴上了頭盔。她說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稍微覺得有點刺痛,嘴裡有奇怪的金屬味。但接下來,她開始一個一個放倒這些虛擬恐怖分子,態度冷靜、手法純熟,簡直像蘭博或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事後回憶第二個階段時,她寫道:
看著這20個人拿著槍衝向我,我冷靜地舉起步槍,深吸一口氣,放倒離我最近的人,再平靜地評估下個是誰。好像才沒一會兒,我就聽到有個聲音說『好了,結束了』。模擬室裡的燈光亮起……我身邊橫七豎八倒著屍體的影像,忽然一陣安靜,但我好希望有更多人來攻擊。當團隊開始移下電極的時候,我甚至有點失望。我抬起頭,想知道是不是有人把鐘調快了,完全沒感覺到時間已經足足過了20分鐘。『我擊中了幾個? 』我問那位助理。她看著我,帶點揶揄的神色說:『他們全掛了 』。
這場實驗讓埃迪的生命大為改觀。
接下來幾天裡,她意識到自己經歷了一場「近乎靈性的體驗……」不是覺得更聰明或是學得更快, 真正讓我好像腳下忽然一空的;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大腦裡忽然一片安靜……沒有任何自我懷疑, 仿佛看到一個新世界。腦中忽然靜得叫人難以置信……我希望你會懂!在那次測驗後的幾個星期裡, 我心裡最想做的事情, 就是再回去, 把電極再接回去。我也開始冒出許多疑問。平常,在我腦中總像有許多憤憤不平的小人,佔滿了我的心思,讓我害怕嘗試, 最後導致失敗。但除了這些聲音之外, 我究竟是誰? 這些聲音又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科學實驗,除了「神經技術」層面的刺激是我們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之外,我們必須要注意到記者「莎莉·埃迪」能力突然被提升到空前狀態的三個細節:
平時大腦中總有許多憤憤不平的小人,讓她害怕嘗試,嘗試了最後也是失敗;不是覺得更聰明或是學得更快,而是大腦「忽然靜得叫人難以置信」;冷靜之後,能力大爆發;
二、TDCS實驗帶給我們的思考
①、我們先回憶下一些日常場景對話
(如果你沒聽到過,恭喜你,你很幸福!)
生活場景對話我這麼辛苦賺錢、給你和孩子們花、你怎麼就不能對我好點呢!
那點錢有屁用、你看張三老婆又買了「某某某」、李四老婆又買了「某某某」、我連「某某某」都沒有,我這麼辛苦為了誰?又上班又帶孩子、你理解我嗎!我怎麼這麼倒黴、嫁給你這個死鬼!下輩子做條狗、也要做條公狗!(哈哈哈、可能誇張了點!)
他媽的、活著沒意思、還不如死了算了!
你可不能死、你死啦!我們娘倆咋辦呀!
總之:生活沒希望…………湊和過日子…………孩子大了就好了
工作場景對話怎麼還不漲工資!
加工資,你以為錢是大水飄來的呀!
憑什麼他漲那麼多、我這麼少!
你怎麼這麼笨呀!
怎麼升職還輪沒到我!
憑什麼是他、不是我!
我沒功勞、也有苦勞呀!
又搞什麼改革創新!光說不練!
這個任務我完成不了!我不會呀!
什麼智能商業、什麼數字經濟、什麼智能組織!
我老了、學不會、不能和你們年青人比!
你不對、你的錯、你為什麼批評我、你這個王八蛋領導老搞我!
總之:工作沒希望…………轉型吧…………我騎驢找馬
其它場景對話媽媽:孩子不聽話、真不爭氣!
孩子:媽媽就會欺負我、好生氣!
創業者:創業老失敗、真倒黴!
創業者老婆:行啦!別抱怨啦!你看張三李四……
男朋友心理:你真現實、好想分手!
女朋友心理:你光會說、好想分手!
總之:命運對待我、如此不公平!
②、我們再嘗試先讓自己的大腦安靜下來;再用我們「體驗自我」去感受這些日常場景背後、以及被「負能量」遮擋住了的「有愛、有善、有渴望成長、有期望未來更美好」的那一面。
非常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整個人的大腦處於一種「平和寧靜」的狀態下,我們從每個角色所說的每句話中。
既能感受到「他和她、以及他們的付出」,也能感受到「他和她、以及他們的付出背後動機」所隱藏的從對方「得到」的愛或者付出的感受。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從以局外人的立場,調動我們的「體驗感知能力」。先去感受「雙方」的心理,再去感受「雙方」的語言。
我們還能發現彼此的「心口不一致性」,也能感受到彼此的「不平靜內心」,以及不平靜狀態造成「語言表達失誤」,還能感受到彼此的「語言表達失誤」,所代表的自己對自己「缺失項/無力感」的一種無可奈何!甚至還能感受到有的語言中「破罐子、破摔」體現的,如同「小孩子耍賴」般的可愛!
當然,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由「敘事自我」在「峰終定律」左右下,將「美好的生活體驗」客意刪除掉之後的語言表達的「負面」破壞力。最後,我們還能感受到這種「敘事自我」一旦放縱不加以控制,讓其繼續「負能向下」滑落,必然會造成「更糟糕」的結局與後果。
三、提煉智慧實現幸福人生
人的一生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間,受親情、友情、愛情、事業、工作、商務、生活、社會的種種牽絆,完全做到心無旁騖的寧靜基本是不可能。但是,我們如果因此而放棄自身的修行,想要幸福快樂的走完人生旅途更是不可能。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名言警句數不勝數,大道理我們都知道。工作的煩惱、生活的苦悶、社會的壓力,如今這種一百年超過千年文明的倍速發展,老祖宗也從來沒經歷過。
「知道容易、行道難」!大數據、雲計算、量子運算速度,還沒張嘴都可以推理出你要說什麼、幹什麼!估計老祖宗們活在當下,也要皺眉頭。
沒關係、老祖宗不是還教育過我們要變通嗎!那我們就活學活用,用「科學+哲學」兩套系統分別針對我們的「敘事與體驗」兩個我,進行既獨立學習、又「陰陽相輔」閉環推進「知行合一」的智慧修煉。
學習總結:
這一篇文章,我們基本搞清楚了「內心急躁不安與知識匱乏造成語言缺失、體驗因表達不了而被動刪除、峰終定律支配敘事自我更多真實的體驗主動刪除」是左腦綁架主人的原因。
同時,我們也初步明白杜絕出現認知錯覺,我們一定要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阻止敘事自我草率的做定性結論,可以有效防制認知錯覺產生。
仍而,真正要杜絕認知錯覺是十分不容易的,需要用兩套系統分別針對性的學習,並且形成無限循環推進彼此的互相作用,將事實真象挖掘出來才能以智慧存在的方式實現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