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減少認知錯覺、加強體驗感知」的智慧修行,才能擁有幸福快樂...

2020-12-04 春侃商業

人產生「認知錯覺」的原因

通過【人類大腦為什麼會欺騙主人?生命科學解密:左腦敘事發生認知錯覺】介紹的科學實驗,我們知道:

1、左腦負責人「邏輯敘事的語言編輯」(簡稱「敘事自我」);

2、右腦負責人每時每刻的「感知意識」(簡稱「體驗自我」);

3、很遺憾「右腦」沒有「記憶和語言」能力,右腦的「體驗感知」通過「意識想法」向左腦提供語言的「素材」,但是「體驗感知」在寧靜狀態下才有可能被「喚醒」

4、左腦代表「我」,進行「語言敘事表達」;而且左腦的「敘事習慣」是將記憶的峰值與終點兩者加以平均而確定的(峰終定律);

5、左腦經常因「人」整體不能處於寧靜狀態,而出現缺失「體驗修證敘事」情況;所以,我們常常出現「認知錯覺」而不自知

6、左腦在右腦「沒有記憶支撐」情況下、自動生成的邏輯語言會「主動放棄」右腦的體驗感知,當我們「不強行克制語言輸出」情況下會形成明顯的「謊言

上節文章的知識總結

通過對上一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共獲得了5個「關於自我成長」的知識點:

1、「認知錯覺」是大腦運行機製造成的,腦部正常的人都會有;

2、「認知錯覺」是左腦的邏輯敘事功能翻譯人的「體驗感知」出現「誤差」造成的,我們學習的知識集合越多、邏輯能力越強,越能精準表達我們「生而為人」的體驗;

3、右腦為主的「體驗自我」越強越能推動我們「身而為人」對世界的真實感知,我們需求在人生旅途上不斷提升「體驗」的能力;

4、「體驗自我」與「敘事自我」共同提升,才能促進我們對世間的「一切真實與哲學層面」的認知有更高的「掌握能力」,才能通過更高的認知推動我們的創造力,才能讓人生得到「快樂、幸福、圓滿」;

5、「體驗與敘事」兩個「自我」組成我們「完整的人格」,並且互相印證、互相修證、互相促進,才能在人生的「修己」過程中提練出智慧。

為啥「言不盡意」?

通過科學研究,我們知道了人與人的對話過程,至少會出現「3重」以上信號損失(表達不能精準的原因);

1、自已的「體驗自我(A1)」由「敘事自我(A2)」翻譯成「語言與文字」時的「翻譯信號損失「;2、你的「敘事自我(A2)」表達時、對方的「體驗自我(B1)」接受信號的「記憶信息丟失」;

3、對方「體驗自我(B1)」將你表達的意思通過他/她的「敘事自我(B2)」翻譯出來,反饋給自己以及你時的「翻譯信號損失」;

既然我們知道了「認知錯覺」無法避免的生命科學原理,也知道了「敘事自我翻譯體驗出錯」的根源是受制於「峰終定律」,還知道了「自我成長」過程中「豐富知識集」和「強化體驗自我」可以將出現「認知錯覺」的機會概率與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那麼,如何減少或避免出現「認知錯覺」?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少一些誤會、誤解,讓我們的人生多一些快樂、幸福呢!我們就以「快樂人生、修練智慧」命名這個有趣的學習話題吧!既然,我們從「科學實驗"中發現有「認知錯覺」的存在;那麼,我們繼續從「科學實驗」開始我們的智慧修練之旅。

一、人類效能提升的TDCS實驗

2018年5月29日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導,美國光環神經科技公司(Halo Neuroscience)正與美軍合作,試驗將「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技術」的用途從促進受傷士兵恢復,擴大到戰術訓練方面。

實驗由位於俄亥俄州空軍基地的人類效能指揮部(Human Effectiveness Directorate)進行。《新科學家》( New Scientist)的記者莎莉·埃迪(Sally Adee)曾獲準前往一處狙擊手訓練地點, 親身測試效果。

她一開始先不戴頭盔,進入戰場模擬室,面對20個蒙面男子綁著自殺式炸彈、手持步槍,直接向她衝來,令她一陣驚恐。事後回憶第一個階段時,她寫道:「好不容易射倒一個人,又有另外三個新的攻擊者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顯然我開槍的速度不夠快,慌得要命又笨手笨腳,一直卡彈」。還好,這些攻擊者其實只是投射到她身邊巨型屏幕上的影像。但她還是覺得自己實在表現太差, 沮喪到簡直想把槍丟下一走了之。然後,他們幫她戴上了頭盔。她說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稍微覺得有點刺痛,嘴裡有奇怪的金屬味。但接下來,她開始一個一個放倒這些虛擬恐怖分子,態度冷靜、手法純熟,簡直像蘭博或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事後回憶第二個階段時,她寫道:

看著這20個人拿著槍衝向我,我冷靜地舉起步槍,深吸一口氣,放倒離我最近的人,再平靜地評估下個是誰。好像才沒一會兒,我就聽到有個聲音說『好了,結束了』。模擬室裡的燈光亮起……我身邊橫七豎八倒著屍體的影像,忽然一陣安靜,但我好希望有更多人來攻擊。當團隊開始移下電極的時候,我甚至有點失望。我抬起頭,想知道是不是有人把鐘調快了,完全沒感覺到時間已經足足過了20分鐘。『我擊中了幾個? 』我問那位助理。她看著我,帶點揶揄的神色說:『他們全掛了 』。

這場實驗讓埃迪的生命大為改觀。

接下來幾天裡,她意識到自己經歷了一場「近乎靈性的體驗……」不是覺得更聰明或是學得更快, 真正讓我好像腳下忽然一空的;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大腦裡忽然一片安靜……沒有任何自我懷疑, 仿佛看到一個新世界。腦中忽然靜得叫人難以置信……我希望你會懂!在那次測驗後的幾個星期裡, 我心裡最想做的事情, 就是再回去, 把電極再接回去。我也開始冒出許多疑問。平常,在我腦中總像有許多憤憤不平的小人,佔滿了我的心思,讓我害怕嘗試, 最後導致失敗。但除了這些聲音之外, 我究竟是誰? 這些聲音又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科學實驗,除了「神經技術」層面的刺激是我們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之外,我們必須要注意到記者「莎莉·埃迪」能力突然被提升到空前狀態的三個細節:

平時大腦中總有許多憤憤不平的小人,讓她害怕嘗試,嘗試了最後也是失敗;不是覺得更聰明或是學得更快,而是大腦「忽然靜得叫人難以置信」冷靜之後,能力大爆發;

二、TDCS實驗帶給我們的思考

①、我們先回憶下一些日常場景對話

(如果你沒聽到過,恭喜你,你很幸福!)

生活場景對話我這麼辛苦賺錢、給你和孩子們花、你怎麼就不能對我好點呢!

那點錢有屁用、你看張三老婆又買了「某某某」、李四老婆又買了「某某某」、我連「某某某」都沒有,我這麼辛苦為了誰?又上班又帶孩子、你理解我嗎!我怎麼這麼倒黴、嫁給你這個死鬼!下輩子做條狗、也要做條公狗!(哈哈哈、可能誇張了點!)

他媽的、活著沒意思、還不如死了算了!

你可不能死、你死啦!我們娘倆咋辦呀!

總之:生活沒希望…………湊和過日子…………孩子大了就好了

工作場景對話怎麼還不漲工資!

加工資,你以為錢是大水飄來的呀!

憑什麼他漲那麼多、我這麼少!

你怎麼這麼笨呀!

怎麼升職還輪沒到我!

憑什麼是他、不是我!

我沒功勞、也有苦勞呀!

又搞什麼改革創新!光說不練!

這個任務我完成不了!我不會呀!

什麼智能商業、什麼數字經濟、什麼智能組織!

我老了、學不會、不能和你們年青人比!

你不對、你的錯、你為什麼批評我、你這個王八蛋領導老搞我!

總之:工作沒希望…………轉型吧…………我騎驢找馬

其它場景對話媽媽:孩子不聽話、真不爭氣!

孩子:媽媽就會欺負我、好生氣!

創業者:創業老失敗、真倒黴!

創業者老婆:行啦!別抱怨啦!你看張三李四……

男朋友心理:你真現實、好想分手!

女朋友心理:你光會說、好想分手!

總之:命運對待我、如此不公平!

②、我們再嘗試先讓自己的大腦安靜下來;再用我們「體驗自我」去感受這些日常場景背後、以及被「負能量」遮擋住了的「有愛、有善、有渴望成長、有期望未來更美好」的那一面。

非常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整個人的大腦處於一種「平和寧靜」的狀態下,我們從每個角色所說的每句話中。

能感受到「他和她、以及他們的付出」,能感受到「他和她、以及他們的付出背後動機」所隱藏的從對方「得到」的愛或者付出的感受。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從以局外人的立場,調動我們的「體驗感知能力」。先去感受「雙方」的心理,再去感受「雙方」的語言。

我們還能發現彼此的「心口不一致性」,也能感受到彼此的「不平靜內心」,以及不平靜狀態造成「語言表達失誤」還能感受到彼此的「語言表達失誤」,所代表的自己對自己「缺失項/無力感」的一種無可奈何甚至還能感受到有的語言中「破罐子、破摔」體現的,如同「小孩子耍賴」般的可愛

當然,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由「敘事自我」在「峰終定律」左右下,將「美好的生活體驗」客意刪除掉之後的語言表達的「負面」破壞力。最後,我們還能感受到這種「敘事自我」一旦放縱不加以控制,讓其繼續「負能向下」滑落,必然會造成「更糟糕」的結局與後果

三、提煉智慧實現幸福人生

人的一生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間,受親情、友情、愛情、事業、工作、商務、生活、社會的種種牽絆,完全做到心無旁騖的寧靜基本是不可能。但是,我們如果因此而放棄自身的修行,想要幸福快樂的走完人生旅途更是不可能。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名言警句數不勝數,大道理我們都知道。工作的煩惱、生活的苦悶、社會的壓力,如今這種一百年超過千年文明的倍速發展,老祖宗也從來沒經歷過。

「知道容易、行道難」!大數據、雲計算、量子運算速度,還沒張嘴都可以推理出你要說什麼、幹什麼!估計老祖宗們活在當下,也要皺眉頭。

沒關係、老祖宗不是還教育過我們要變通嗎!那我們就活學活用,用「科學+哲學」兩套系統分別針對我們的「敘事與體驗」兩個我,進行既獨立學習、又「陰陽相輔」閉環推進「知行合一」智慧修煉

學習總結:

這一篇文章,我們基本搞清楚了「內心急躁不安與知識匱乏造成語言缺失、體驗因表達不了而被動刪除、峰終定律支配敘事自我更多真實的體驗主動刪除」是左腦綁架主人的原因。

同時,我們也初步明白杜絕出現認知錯覺,我們一定要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阻止敘事自我草率的做定性結論,可以有效防制認知錯覺產生。

仍而,真正要杜絕認知錯覺是十分不容易的,需要用兩套系統分別針對性的學習,並且形成無限循環推進彼此的互相作用,將事實真象挖掘出來才能以智慧存在的方式實現幸福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的自我意識,與我們的身體自我面對的現實不匹配。
  • 幸福是一種對快樂的感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很重要
    孩子的誕生,似乎並沒有讓兩口子感到幸福。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以往都倍感幸福的兩人都感到了不幸福。雖說兩人同樣感到現在不幸福,但他們的幸福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口子不同的幸福觀吧。02、阿秀:過去幸福,現在不幸福。
  • 《人生處處是修行》:修行的本質,是降伏自己的心魔
    以上這些問題,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也許可以給出答案。這是一部讓我們內心滋生力量的能量之書,作者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講述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他認為每一處都是修行的道場,關鍵是做自己的觀察者,放下對煩惱、痛苦的執念。作者鬼腳七曾在阿里工作九年,一路從基層做到了高管。辭職後,他從事自媒體工作,他創辦的公眾號擁有百萬忠實粉絲。
  • 幸福就是頭腦的愉悅跟快樂的情緒嗎?心理學上這樣來定義幸福!
    所有生靈具有本能的願望以避免痛苦和體驗幸福。我們不可避免地沉淪於使我們無比失望的事物中尋求快樂以取悅頭腦,錯過了可使我們長期幸福的事情。你越是追求快樂,你今後就越是不快樂。因為快樂是二元的情緒。讓我們內在一點也不平靜,在極度的喧囂中,我們變得非常的痛苦,我們可以通過取悅頭腦追求快樂,但那不是幸福。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幸福的本質。在那些人中,甚至更少有人致力於系統地消除其內在障礙並培養其內在的寧靜。這毫不奇怪,因為很少有人真正體驗過幸福(意識療法認為快樂是二元對立的情緒,幸福為恆久的心境狀態)。
  • 幸福存在於思考中,需要智慧與理性,取決於感知能力而非外在條件
    《幸福,一次哲學之旅》[法] 弗雷德裡克·勒諾瓦我們自認為被幸福縈繞著的時候,它往往並不為我們所掌握。如果我們試圖抓住它,它也總是逃之夭夭。有時,我們殷殷期待於它,它卻從我們身邊溜走;而在最為意想不到的時候,它卻不期而至。幸福雖然不受掌控,但是卻源於我們的體驗感,通過理性的思考能夠獲得幸福感。
  • 視錯覺世界,別樣的認知語言學
    一般包括圖像本身構造導致的幾何學錯視;由感覺器官引起的生理錯視;以及心理原因導致的認知錯視。「兩小兒辯日」「走馬燈」等典故都蘊含著視錯覺的原理。通過視錯覺圖片運用,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訓練他們對色彩、線條、輪廓、方位的認知和判斷,進而在語言的描述中加強青少年的觀察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你現在知道了該如何提醒自己。這也是許多人無法感知快樂的環境歸因。幸運的是,我在某天領會頓悟了我不快樂的本質原因。「我所有的切身體驗,都曾讓我相信一件事:我是世界上最真實、最鮮明、最重要的人物——但我們很少去思考這種自然而然出現的自我中心意識。」
  • 職場人生感覺累和不快樂:重塑快樂認知模型,感知快樂該有的樣子
    類似這樣帶有情緒性的話題在網絡一直很熱,因為觸及到不同年齡和職業階層,尤其來到人生中年的職場人,累和不快樂是心底的冰涼情緒,一種說不出的痛,曾經的自己深有體驗。02我們多年來並沒有在心底裡構建對快樂感知的邏輯模型,而是被父母,老師,社會規定地認識快樂,到今天,我們的快樂面目全非,快樂在那裡?
  • 當遭遇親人離世時 如何修行才能減少痛苦 李雙林
    人啊,最痛苦的是擁有過而失去,而不是似乎從未擁有過。 至於你個人事業來講,命格平凡,一定要求穩,上班是最佳選擇。 只要上班,依靠別人發展,不要獨立做什麼事情,特別是投資謹慎,就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但你個人婚姻運也不好,所以再婚恐怕也不太順利。
  • 只有內心平和,才能感知幸福
    信仰為我們揭示塵世的真相,目的不是讓我們消極厭世,而是教我們內心平和,因為人只有內心平和,才能感知幸福。當一個人內心平和時,便看得開、放得下、拿得住、日子過得踏實。所以凡是信仰虔誠的人,都能容、能忍、能讓,遇事平心靜氣,言行端正。有欲而不執著於欲,有求而不拘泥於求,活得灑脫自在。
  • 女人一定要樂觀豁達,才能擁有自己應該有的快樂和幸福
    生活中有些人把快樂的心情比作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有些人把快樂的心情稱為蔚藍的天空。快樂的心情就是一場永遠不會結束的狂歡、它使人的靈魂得以寧靜,使人的思想得以開闊。有一個50歲的女人,她丈夫去世不久後,兒子又墜機身亡,她被悲傷和自憐的情緒所包圍,久而久之便得了憂鬱症,甚至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好心的鄰居勸地去做些能使別人快樂的事。50歲的地能做些什麼呢?她過去喜歡養花,自從丈夫和兒子去世後,花園都荒蕪了。她聽了鄰居的勸告後,開始整修花園,灌溉施肥,撒下種子,很快花園裡就開出鮮豔的花朵。
  • 玩轉區角 體驗快樂——雨城三幼人民路園區開展區角遊戲觀摩研討活動
    使得幼兒能自然、自由、快樂、健康的成長。《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區角遊戲具有重要作用。為深入挖掘區角遊戲活動的內容,全面促進該園區角遊戲常態化的有效開展。雨城三幼人民路園區12月1日至12月4日開展了區角遊戲觀摩與研討活動。
  • 擁有生命熱情才能讓你真正快樂
    近段時間閒散在家,肆無忌憚地吃喝玩樂,曾經羨慕嫉妒恨的賴床、追劇、研究各種興趣之類的生活方式一一體驗,原本以為我會非常快樂,因為我一直以為不用擔憂經濟壓力的自由生活是難以企及的夢想。但後來慢慢發現,事實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 是快樂太少,還是我們缺少感知快樂的能力
    一位作家說: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它會使一個人變得開心,擁有好的心態。擁有快樂,會更容易發現、享受生活中的幸福細節,提升生活品質,獲得成功。快樂是人類必須的生活品質,也是儒家文化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無論是學習、交友、修道都強調快樂。快樂是人生態度,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 新年願望「十大熱詞」 幸福、快樂、身體健康居首
    @延參法師則認為:生活的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幸福值,經得起命運的涮,也習慣於故事的苦,更要學會刷新幸福的刷。  除了表達對「幸福」的美好願望,還有許多網友紛紛以發布出遊、聚餐等照片的形式「曬幸福」。新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幸福。
  • 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
  • 《認知覺醒》:一個人擁有這種能力,說明他很厲害
    周嶺在36歲時,還如同我們普通人一樣,之所以有所成就,我在其編寫的《認知覺醒》裡找到答案:覺知,自古以來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煉方式。換言之,如果一個人要是具有了這種自我覺察的認知能力,並且能用正確的方法來修正自己,那麼他一定是個厲害的人,或者正走向厲害的路上。
  • 希臘史12:追求快樂是人生目的,伊壁鳩魯告訴你怎麼做才能更快樂
    不要因為渴望你沒有的東西而破壞你所擁有的東西;你現在擁有的東西曾經是你所希望的東西之一。伊壁鳩魯對快樂、欲望、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思考。他認為快樂應該是由這三個方面構成:一是寧靜,二是免於恐懼(ataraxia),三是沒有身體疼痛(aponia)。綜合這些因素最終使人們在最高層次上體驗到快樂。伊壁鳩魯把快樂與幸福相等同,但反對把快樂與享樂相等同。
  • 心理學:違背這四個原則的人,感知不到快樂、浪漫、滿足,和幸福
    由此,感知不到快樂、浪漫、滿足,和幸福。你所嚮往的詩和遠方,也許就在你我不起眼的腳下;你苦苦尋覓的意中人,也許就在你熟視無睹的身邊。我們曾經對山盟海誓、轟轟烈烈的故事與之嚮往。做出縱容自己的行為,比如拼命熬夜克服貝勃定律,要遵從四個原則,否則很難感知到快樂、浪漫、滿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