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2021-01-15 量子認知

您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我是誰?」 答案可以有很多很多,比如我是父親、丈夫、朋友、工程師、乘客、還是患者?你是父親,事實是因為你有兒子;你是丈夫,事實是因為你有妻子;你是乘客,事實是因為你在車上。因此,所有以為的你是誰,都取決於其它事實,包括你自娘胎裡掉下來的第一天起所面對與經歷的現實。離開了這一切事實,你是誰?什麼都不是!

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

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的自我意識,與我們的身體自我面對的現實不匹配。

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又會不會反過來影響或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又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這是認知科學家想搞清的具體問題。

發表在最近的《交叉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心理和身體自我意識之間的這種緊密聯繫還涉及諸如記憶的功能:當我們的心理自我概念與我們的身體自我不匹配時,我們的記憶就會受到損害。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大腦、身體和自我實驗室的的一組認知科學家進行了這樣的具體實驗,如下面視頻所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研究人員測試了66對受試者。每兩個人戴上頭盔式顯示器,每個人的顯示器上所看到的是對方的身體所面對的現實,實驗人員對兩個參與者在相應身體部位上進行了同步觸摸,雙方都會感覺到這種同步的觸摸感知。

問題是,當實驗人員對其中的一個參與者在相應身體部位上停止了同步觸摸,卻通過另外一方被觸摸的視覺,在一段時間裡仍感知到這種觸摸。

更刺激的是,如果用假刀在其中一方相應身體部位上「威脅」時,另外一方卻感知到好像正受到威脅一樣,發現冒出了汗,被「威脅」的一方卻通過另外一方沒被「威脅」的視覺,反而感知不到這種「威脅」。

這種實驗稱為換體實驗,英語:Swapping bodies,或稱交換身體實驗。身體互換過去是科幻電影的專屬課題。被刺激的一方卻沒有被刺激的感知,產生的是感知錯覺;不被刺激的一方卻有被刺激的感知,產生的是感知幻覺。就如日常生活中的俗話說:受傷的兒子沒感痛,卻痛在了當媽的心頭上。

該研究同時再次證實了過去的觀點,錯覺與幻覺也影響了記憶,即人們更擅長記住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果一個人被感知錯覺或感知幻覺所幹擾,那通常會降低他們的記憶力功能,從而幹擾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表現。

該研究發現在看待人的精神障礙疾病方面可能很重要,有某種精神障礙疾病的人往往存在自己的精神狀態與身體狀態之間的不匹配與不協調,通常對自己有非常僵化和消極的感知錯覺與幻覺,從而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工作、關係、健康等。如果稍微能改變這種錯覺與幻覺,可能會使這些認知不至於變得那麼僵化和消極,從而可以為身體和心理層面的自我感覺構建一個較為健康的框架。

人的大腦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感知錯覺與感知幻覺效應?其大腦機制具體是怎麼樣的?至今還是個謎。

參考:http://doi.org/10.1016/j.isci.2020.101429

#自我認知#

相關焦點

  • 和朋友「交換身體」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8月26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 iScience(《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
  • 科學家驗證換身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人們對自己是誰的感覺被認為會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比如童年經歷、與他人的互動,還有我們的身體。8月26日發表在《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
  • 研究表明,許多動物也會和人類一樣產生視覺錯覺
    視覺錯覺提醒我們,我們不是現實的被動解碼器,而是主動的闡釋者。我們的眼睛從環境中獲取信息,但是我們的大腦會欺騙我們。感知並不總是與現實相符。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錯覺來探索人類視覺感知背後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
  • 科學家驗證與朋友換身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人們對自己是誰的感覺被認為會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比如童年經歷、與他人的互動,還有我們的身體。8月26日發表在《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
  • 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2013年09月26日 14:09 來源: 紅酒世界網 參與互動(0)   格勒諾布爾大學與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其他幾所大學聯合展開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區分幻覺與現實
    ,那我們是如何區分幻覺與現實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區分,因為我們的大腦會一直質疑我們過去的期望與信念來讓我們知道現實,幻覺只會在檢查現實的機制出現問題才會產生,這項研究同時也為治療精神分裂症和一些其他的精神失調症提供了更好的治療手段。
  • 唯有「減少認知錯覺、加強體驗感知」的智慧修行,才能擁有幸福快樂...
    生命科學解密:左腦敘事發生認知錯覺】介紹的科學實驗,我們知道:1、左腦負責人「邏輯敘事的語言編輯」(簡稱「敘事自我」);2、右腦負責人每時每刻的「感知意識」(簡稱「體驗自我」);3、>2、「認知錯覺」是左腦的邏輯敘事功能翻譯人的「體驗感知」出現「誤差」造成的,我們學習的知識集合越多、邏輯能力越強,越能精準表達我們「生而為人」的體驗;3、右腦為主的「體驗自我」越強越能推動我們「身而為人」對世界的真實感知,我們需求在人生旅途上不斷提升「體驗」的能力;
  • 關於錯覺與幻覺的區分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常常會見到這兩個詞:錯覺與幻覺,往往這兩個詞的在判斷題和判斷性質的選擇題中較多的出現,下面就這兩個概念來給大家做一下基本的區分幫助大家理解這兩個概念。一、錯覺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歪曲的知覺。錯覺可以發生在視覺方面,也可以發生在其他知覺方面。
  • 蠅眼中解釋的錯覺
    人們為什麼會在一些靜態圖像中感知運動,不僅使看到這些光學錯覺的人迷惑,而且使試圖解釋這種現象的神經科學家迷惑不解,現在,耶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已經在蒼蠅的眼中找到了一些答案,他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導。事實證明,蒼蠅像人類一樣容易被視錯覺所欺騙。
  • 梅劍華:自我是個幻覺?
    文 / 梅劍華(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據稱,德爾菲神廟給蘇格拉底的神諭是「認識你自己」,這被看作是哲學家反思自我、理解世界的開始。古希臘以來,自我一直是哲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反檢日常生活,「超越自我」「迷失自我」「實現自我」之類的說法不絕於耳。如何看待自我?宗教徒會說自我是一個純潔的靈魂,無神論者聲稱自我不過是一團行走的物質。
  • 蒼蠅也看到運動的錯覺
    世界的圖像最終在我們的大腦中創建:原始的視覺數據被記錄,評估和解釋-這就是我們記錄視野中的圖案,顏色和運動的方式。眾所周知,大腦可能會被愚弄-我們感知到的東西與現實不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運動的錯覺,如示例圖所示:重複的圖案和對比在所顯示的環中產生了旋轉運動的錯覺。這種欺騙的神經學基礎尚未完全了解。
  • 綜合視覺感知的節奏性腦活動,視錯覺和大腦活動有什麼關聯?
    眾所周知,我們的一切行為都由大腦進行支配,但是,你可知視錯覺和大腦活動的規律波動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以及這些視覺特徵又是如何在大腦的整合下成為了可能?平日裡那些看到或看不到的、曾在我們眼前閃現的複雜圖像,都是通過大腦活動的節奏波實現的。
  • 幻覺圖片——珍藏
    有時候我們無法抗拒某些錯覺,我們感覺不到哪裡不對,是因為周圍的環境讓我們的大腦得到了錯誤的認知,這種現象深深的迷惑著人們,人們也在不停的去尋找答案。當我們提到光學幻覺時,通常會想到一種稱為認知幻覺的致幻形式。這些幻象與海市蜃樓不同,大部分是我們的大腦無意識的行為。
  • 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腦中的世界模型
    1 我們的感知是一種 與現實相符的幻覺 我曾在去年12月寫過兩篇關於世界觀的文章:我們不斷詢問「是什麼」是在打破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我們操作概念,實際上就是操作世界在這兩篇文章裡,我寫道:或許,就像楚門和尼奧一樣,我們生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
  • 為什麼要訓練機器人的自我意識?
    機器人通過了認知測試,如在鏡子中認出自己,並被編制了具有人類時間感的程序,這些都表明,機器正在被塑造成我們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一部分。2016年,家庭、軍隊、商店和醫院使用的機器人數量首次超過工業使用的機器人數量。機器人不再集中在工廠裡,而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家中和生活中——隨著它們變得更加複雜和「有感知能力」,這一趨勢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 視錯覺世界,別樣的認知語言學
    一般包括圖像本身構造導致的幾何學錯視;由感覺器官引起的生理錯視;以及心理原因導致的認知錯視。「兩小兒辯日」「走馬燈」等典故都蘊含著視錯覺的原理。通過視錯覺圖片運用,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訓練他們對色彩、線條、輪廓、方位的認知和判斷,進而在語言的描述中加強青少年的觀察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 身體互換實驗揭示了原我性格會改變,記憶也會消失
    新的研究表明,當你在別人的身體裡停留了一段時間,您的自我意識和記憶開始發生變化–好像您的大腦正在適應以更好地適應其新形式一樣。這是對身體與心理之間聯繫的一種令人著迷的見解。如果你稍微改變這種錯覺,就有可能讓這些想法不那麼刻板,不那麼消極。」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人格缺失症,即精神狀態和身體之間的脫節。實驗也顯示了對記憶的影響:參與者在參與了身體交換練習後,在情景記憶測試中表現更差。就像我們的自我意識一樣,我們的記憶也會消失。
  • 我們感知到的「當下」是真實的,還是大腦拼湊起來的「現實」?
    問題是,每個人所認知的當下是真實的麼?如果從腦科學出發去理解人類所 「認知」的時間,會發現,對大腦而言,並不存在一個確定的現在,或者「當下」。當下只是我們的感知,而這種感知是大腦把各個不同信息源頭搜集起來的信息拼湊而成的。既然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就會有時間差。
  • 進化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大腦製造的「幻覺」 |世界是真實...
    那麼,問題來了,你如何能夠確認,此時此刻的你,不是活在這樣的虛擬實境之中? 這個思想實驗觸及到了人類的一個根本的困境:人類所體驗到的一切,最終都要轉化為神經信號而被我們感知。而我們無法得知,這些信號是否是真實的。
  • 幻覺是怎麼產生的?沒人能說清
    觸幻覺患者會產生有東西在皮膚上蠕動的感覺,其機制最神秘,甚至有研究認為,產生觸幻覺與產生真實觸覺的大腦認知機制可能是相同的。如果這一理論成立,觸幻覺的產生很可能是大腦接收到的感官信息發生混淆所致。  此外,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癲癇症和痴呆症)有可能導致聽幻覺。而味幻覺通常為銅的味道或其他金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