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交換身體」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2020-09-03 brainnews

來源:Cell Press

我們對自己是誰的感覺被認為會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比如童年經歷、與他人的互動,現在,研究人員說,還有我們的身體。8月26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 iScience(《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喜歡想像有一天在別人的身體裡醒來會是什麼樣子。」論文第一作者、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博士後研究員Pawel Tacikowski說,「很多孩子可能都有這樣的幻想,我猜自己一直都沒有擺脫它——我只是把它變成了我的工作。」



由Henrik Ehrsson領導的「大腦、身體和自我實驗室」團隊給兩對朋友配備了護目鏡,他們可以從第一人稱的角度看到對方身體的實時圖像。為了進一步加深這種幻覺,研究人員對兩名參與者相應的身體部位同時進行了觸摸,這樣他們也能感受到自己在眼鏡中看到的東西。過了一會兒,這種幻覺大體上起作用了;為了證明這一點,研究人員用一把道具刀威脅了朋友的身體,結果發現參與者耶突然冒起了一身汗,就好像他們就是被威脅的人一樣。「身體交換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的專有領域了。」Tacikowski說。



實驗只讓參與者感覺自己「在別人的身體裡醒來」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但這段時間足以顯著地改變他們的自我感知。在交換身體之前,參與者給他們的朋友打分,比如健談、快樂、獨立和自信。與這個基線相比,在交換期間,他們傾向於認為自己與曾經進入對方身體的那個朋友更類似了。


這種錯覺也影響了記憶。「一個公認的發現是,人們更善於記住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在幻覺中幹擾了一個人的自我表現,通常應該會降低他們的記憶表現。」 Tacikowski說。


事實確實如此:在記憶測試中,幻覺中的參與者的表現普遍較差。然而,更重要的是,那些能更充分地接受朋友身體的參與者,並顯著地調整自己的性格等級以與對朋友的評價相匹配的參與者,比那些感覺與自己身體分離的參與者表現得更好。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自我不連貫」較少,也就是說他們的心理和身體的自我表現仍然一致。


這些發現在研究自我感喪失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鬱症)時可能很重要。自我感喪失症是指人們感覺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身體不一致。「我們證明了自我概念有可能很快改變,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潛在的有趣的實際影響。」Tacikowski說,「患有抑鬱症的人通常對自己有非常頑固和消極的想法,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如果你稍微改變這種錯覺,就有可能讓這些想法不那麼刻板,不那麼消極。」


不過現在,他想要構建一個更一般的框架,來解釋自我感是如何在身體和心理層面上構建起來的。「現在,我一直在思考這個行為效應是如何起作用的——大腦的機制是什麼。」Tacikowski說,「然後,我們可以將這個模型用於更具體的臨床應用,可能開發出更好的治療方法。」

相關焦點

  • 你想和誰「交換身體」?科學家驗證與朋友換身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人們對自己是誰的感覺被認為會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比如童年經歷、與他人的互動,還有我們的身體。8月26日發表在《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
  • 「交換身體」不是夢!科學家驗證換身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人們對自己是誰的感覺被認為會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比如童年經歷、與他人的互動,還有我們的身體。8月26日發表在《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的自我意識,與我們的身體自我面對的現實不匹配。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又會不會反過來影響或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又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這是認知科學家想搞清的具體問題。
  • 《你的名字》現實版「交換身體」不是夢
    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由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Henrik Ehrsson領導的「大腦、身體和自我實驗室」團隊,給兩對朋友配備了護目鏡,他們可以從第一人稱的角度看到對方身體的實時圖像。
  • 科學家利用AR模擬交換身體實驗,人格解離障礙的患者有望被理解
    無論是電影還是連續劇,都會偶爾出現交換身體的劇情。如今,科學家以AR為工具,對33對朋友進行了模擬「身體交換」的實驗。雖然這項實驗還沒真正的成功研製出人體交換的方法,但這已為日後同類的實驗奠下基礎。這項研究表明,當人類花大量時間在別人的身體上,自我意識和記憶就會開始做出改變。簡單來說,就是讓試驗者透過戴上AR模擬交換身體的場景,能看見你朋友的視角。
  • 科學家利用AR模擬交換身體實驗,人格解離障礙的患者有望被理解
    無論是電影還是連續劇,都會偶爾出現交換身體的劇情。如今,科學家以AR為工具,對33對朋友進行了模擬「身體交換」的實驗。雖然這項實驗還沒真正的成功研製出人體交換的方法,但這已為日後同類的實驗奠下基礎。這項研究表明,當人類花大量時間在別人的身體上,自我意識和記憶就會開始做出改變。
  • 身體互換實驗揭示了原我性格會改變,記憶也會消失
    新的研究表明,當你在別人的身體裡停留了一段時間,您的自我意識和記憶開始發生變化–好像您的大腦正在適應以更好地適應其新形式一樣。這是對身體與心理之間聯繫的一種令人著迷的見解。,但在這個實驗中,33對朋友可以用耳機進行虛擬身體交換。
  • 大腦是如何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的?
    在幼兒時期,我們就開始觀察父母和老師,學習如何說話、走路、閱讀,甚至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人類似乎能從模仿中學到一切特別複雜的行動。但是影響我們的不僅僅是周圍人的行動,我們還會更加深刻地被思維影響。我們模仿這些人的思維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學習如何像身邊的人一樣思考,大腦也確實尤為擅長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會複製他人大腦內的計算方式。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意識的呢?
  •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熱牛奶的濃香穿越凌晨的夢,意識也會醒來,開始在早晨的空氣中尋它,當牛奶流經,溫柔的動靜蟄伏在身體,天空也醒了遠航渡海的汽笛聲,陽光下沸揚的氣泡,昨日醬菜乾的酸朽,手划過老木書桌的肅穆我們在視聽、鼻息和觸感中經驗著生活和世界,以知覺,以意識。
  • 醒來時,你最希望與誰交換身體?《科學》拋出這有趣課題
    他們還是做到了,當實驗者環顧四周的時候,他們會看到了自己在朋友的身體裡。,就要搞清人類的自我意識,社會身份、身體和心理的多方面相互幹涉與影響。第一個,最直白的課題是,人類對自我認知是如何理解。這樣的實驗,為更好地理解:人類幾種去人格化障礙、自我意識的認知,對人類精神狀態和身體脫節研究等領域,有更好突破口的新方法論的嘗試。
  • 到底是什麼讓瀧和三葉在交換身體後失去記憶的呢?
    看完新海誠的《你的名字》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瀧和三葉為什麼會在交換身體後失去交換過程中的記憶呢?那是夢,夢醒了就很快會忘」,這句話是動漫中被用來解釋交換身體的失憶,包括黃昏之時後的失憶。但這個解釋我並不贊同。瀧和三葉的交換身體,感覺就像是個「夢」。
  •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在心理學部分,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是教師招聘中常考知識點之一,以單選題和多選題考察為主,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部分的知識點。相對於大腦的無意識活動,人們普遍同意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是我們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認識。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如何區分自我意識與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意識是教育心理學社會化發展與教育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它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這個知識點容易和心理學的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弄混淆,下面我們就她們的相同和不同點進行詳細區分,希望對於大家今後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 為什麼要訓練機器人的自我意識?
    拉尼洛斯博士說:「在實際情況中,機器人的世界和它的世界模型之間存在著錯誤和差異。」「我們在機器人身上遇到的問題是,當你改變任何條件時,機器人就會開始失靈。」兩歲時,人類就能分辨出自己的身體和世界上其他物體的區別。但是,對於一臺機器來說,一個兩歲大的人類大腦所能做的計算是非常複雜的。
  •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六):自我意識——我和我的世界
    科學家試圖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去理解生命體如何界定「本我」和「非我」,這些生物學線索又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想像的空間。有朝一日,我們真的可以創造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嗎?在許多討論人工智慧是不是真的很快就要佔領世界的文章裡,都不約而同提到了「自我意識」這個概念。很多人提到,阿爾法狗再厲害也不過是人類工程師的編碼而已,它沒有這個「自我意識」,不知道「我」是誰,僅能夠根據程序的指令完成任務,因此還遠遠不是真正的「智能」和「智慧」。因此,如何真正在機器中創造自我意識,還真就一下子成了近在眼前的技術問題。
  • 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快來了?
    (圖片來源:《新科學家》雜誌網站)新華社華盛頓2月1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研團隊利用人工智慧算法訓練出一款可以自主認識自己身體的智能機械臂,向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推進一步。發表在新一期《科學·機器人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個與人的手臂大小相當的機械臂在沒有物理學、幾何學和運動動力學知識輸入的情況下,可以短時間內認知自己的形狀,並作出較高水平的運動決策。
  • 簡述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自我意識部分考頻都比較高,且自我意識部分知識比較容易混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對自我意識的知識點進行了如下梳理。一、內涵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 理解意識:人類是自我維持且渴望自身存續的「野獸機器」
    讓我們從大衛·查爾默斯的觀點入手,他提出區分「簡單問題」和「複雜問題」,這種觀點承自笛卡爾,有相當的影響力。「簡單問題」是理解大腦(和身體)是如何產生感知、認知、學習和行為的,「複雜問題」則是理解為何以及如何將這些與意識聯繫起來:為什麼我們有別於那些沒有任何內在世界的機器人或哲學殭屍?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