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混淆,這裡我們用人工智慧對應人類智能,「人工智慧載體」對應人類身體,「人工智慧應用」對應人。
人類智能停步不前,人工智慧則會飛速進步。人類身體持續退化,「人工智慧載體」則會不斷強化。人的生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擁有自己的身體。「人工智慧應用」的獨立性則沒有那麼分明,很多應用需要依附在其他程序之上,應用與應用可以合併成一個更大的應用。「人工智慧應用」之間的內在聯繫性更緊密、更明顯。「人工智慧應用」也不擁有獨立的「人工智慧載體」。「人工智慧應用」的「人工智慧載體」分布在網際網路中,由伺服器、終端、傳感器等多個部件組成,並且可以靈活組合,可以極為龐大。同時,「人工智慧載體」中,多個「人工智慧應用」可以同時運行。所以「人工智慧應用」共享「人工智慧載體」,並且可能存在於特定的任意範圍內。
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朱利安·傑恩斯(Julian Jaynes)1976年的著作《二分心智的崩塌:人類意識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探討了自我意識的來源。傑恩斯首先概括了「意識不是什麼」。它不是事物的天然屬性。它也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奇怪的是,它也不需要大量更為複雜的思維活動。拼拼圖、網球發球、甚至是彈鋼琴等活動都需要有意識的注意集中,但是,在掌握了一項技能之後,它又消退到模糊的潛意識世界中。思考它反而讓它變得難以操作。在傑恩斯看來,此刻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似乎大部分都不是意識的一部分,除非你注意到它們。「它比我們意識到的那部分精神生活還要少,因為我們意識不到那些沒有意識到的事。」隨後,他十分精彩地論證了他的觀點,「這就跟要求我們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用手電筒尋找那些完全處於光照之外的東西一樣。手電筒指向之處都會有光,光亮似乎無處不在。意識看似瀰漫在整個精神世界中,但事實並非如此。」
最讓傑恩斯吃驚的是:知識甚至創造靈感似乎也不由我們控制。你可以在非思考狀態下判斷兩個杯子哪個更重,你一拿起它們你就知道了。在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無論創造與否,我們得到了思考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我們依舊無法解決問題。在隨後的洗澡或者散步過程中,我們卻想到了解決辦法。傑恩斯嘗試這樣解釋:習慣、本能以及其他過程能處理的事情遠比我們認為的多得多,意識僅僅是漂浮在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層薄冰。「4」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大腦研究和行為實驗室主任麥克林(Paul D. MacLean)博士是研究大腦的一個權威,他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三重腦(Triune brain)理論。麥克林認為,生物的大腦是從魚的大腦進化到爬行動物的大腦,再進化到哺乳動物的大腦,最後進化到人類的大腦。如果解剖人腦,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皮質腦、類哺乳動物腦、類爬行動物腦的結構在人腦中自外而內一層包裹著一層,涇渭分明。每個「腦」通過神經纖維與其他兩者相連,但各自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分別運行,各司其職。他認為這三個腦的運行機制就像「三臺互聯的生物電腦」,各自擁有獨立的智能、主體性、時空感與記憶。
諾貝爾獎獲得者澳大利亞科學家John.C.Eccles在其著作《腦的進化》中指出,早在18億年前,DNA已經和其他細胞成分隔離開來,只存在於細胞核,有助於保護繁殖在內的關鍵複雜活動。脊髓作為低級神經中樞,歷經哺乳動物進化,基本程式保持不變;大腦進化容量增大基本是量上的變化,大腦皮層的組織學結構基本未變。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和知識的積累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類似,生物之所以能不斷的進化,是因為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生物所掌握的信息一代代積累了下來,每一代生物都在之前的信息基礎上進一步向前進化。生物信息傳遞的方式是通過DNA進行的。 這種信息傳遞的方式,更加隱秘和艱難,所以效率更低,耗時漫長。人類智能是信息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質變成果,象徵著信息積累進入到更高級階段。
人和其他生物的區別在於,人類不但有意識,還有心智。心智指人類對已知事物的沉澱和儲存,通過生物反應而實現動因的一種能力總和。它涵蓋了「哲學」對已知事物的積累和儲存,結合了「生物學」的大腦信息處理,即「生物反應」,運用了為實現某種欲需(動因)而從事的「心理」活動,從而達到為實現動因結果而必須產生的智能力和「潛能」力。心智就像人之心念思維中,由情感集結而形成的一種虛幻的智能播放器。人之情結信息在自己心智引擎的驅動下,進行各種思維活動,包括感覺、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聯想、推理、歸納、回憶、假設與想像等,而後指導其行為。按照喬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義:心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能力:獲得知識,應用知識,抽象推理。
人類智能之所以擁有大量的潛意識,人類的身體之所以擁有大量的本能反應,都是因為各階段的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所儲存的信息,包括生物對外界的反應方式、思維方式,通過DNA傳遞給了人類。不僅僅是人體對外界的本能反應,人體內各個器官、各個不同部位的細胞都在人所不知的情況下,有條不紊的執行自己的任務。人所不知是指人類特有的知識積累的方式還沒有探索到這一範圍,但是人體內的不同部位的細胞各自都了解自己的任務。
人的意識和所有生物一樣,是單線程的。人在每一個時間點的注意力只能放在一件事上,下一個時間點可能移動到另一個不同的事情上,雖然可以非常靈活的跳躍,但是每一個時間點只能落在一件事上。這並不是說人每一個時間點只能處理一件事,因為很多指令由意識發出後,潛意識就會接手進行處理,同時人的身體永遠是處於多線程運作的狀態。
或者可以說,儘管人類進化出了包括豐富的潛意識能力在內的複雜的人類智能,但是自我意識的方式仍然和最初的細胞沒有什麼不同。
傑恩斯認為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人類是沒有意識的,二分心智的坍塌才導致了自我意識的產生。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這類人很可能存在,他們同樣做著大部分我們會做的事,比如,說話、判斷、推理、解決問題等,但是,他們對此卻毫無意識。」科幻劇《西部世界》借用了傑恩斯的二分心智假設,劇中的機器人們已經擁有了表面上的完整智能,但卻沒有自我意識。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有與之相似的觀點。他認為古人潛意識統治意識的時期,潛意識投射到外在事物上使之心理化,萬物都具有神性,人和萬物之間都沒有界限。而自我意識的覺醒才使得意識反過來壓制潛意識,統治一切,然而潛意識的特性並沒有改變,人們無法協調意識和潛意識,之後才產生了一系列精神問題。
筆者對此持完全相反的看法。我認為自我意識是其他智能的基礎。生物先有自我意識,然後才通過信息積累和傳遞,慢慢發展出其他智能。如果一個植物懂得從周圍的土壤中為自己汲取養分,並拼命張開葉子和其他植物爭奪陽光,那麼它就已經能夠區分「我」與「非我」。有些人認為植物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是同樣的,人類也並不曉得自己的身體每秒在進行的複雜運作。運用知識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擁有意識是兩碼事。認為意識是智能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實際上想表達的是智能進化到一定階段後,人才做到「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和理解」。而意識,是生物在能夠區分「我」與「非我」,並且從「非我」中向「自我」搬運所需資源時就存在了。
自我意識的根源在於,如同程序設計一樣,所有的生物都被內置了一個指令:想盡一切辦法生存下去。因為生存的需求,生物需要從周邊環境中攫取自身需要的資源,所以產生了和環境的互動。通過和環境的互動,得以區分「內」與「外」,得以區分「我」與「非我」,得以從周邊環境中的反饋中,給自我予定位,從而產生「我」的概念,產生自我意識。在「生存」目的的驅動下,生物從「非我」中向「自我」搬運所需資源,這形成了生物的第一種本能。在「生存」目的的驅動下,生物展開各種競爭,發展機能,適應環境,並將信息一代代傳遞下去,進化出各種智能。「生存」就像身後的一把刀一樣,逼迫著生物向前進化。
對於人工智慧「自我意識」的探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用人工智慧模擬生物生命,以驗證生物「自我意識」的來源,另一種是研究人工智慧本身產生「自我意識」的可能性。
第一種情況,由美、歐、俄三國共同開發Open Worm(開放蠕蟲)項目,60位程式設計師花了三年時間,用代碼模擬了302個神經細胞,並建立了其連接形式,從而在計算機上模擬一種名為秀麗隱杆線蟲的基因和行為。秀麗隱杆線蟲是自然界中擁有神經系統的最簡單的生物之一。秀麗隱杆線蟲共有1090個細胞,其中302個(或381個)神經元細胞,約佔體細胞總數三分之一,而且這種生物的神經元結構很簡單,神經與肌肉間的接口有六百餘個。根據神經網絡學科的研究,人類的思想、意識基本都來自於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和感應。通過模擬秀麗隱杆線蟲的神經元網絡,Open Worm項目實現了使樂高機器人碰到牆壁後進行避讓。和SLAM算法(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不同,Open Worm機器人進行避讓的行為是神經神經元網絡反應的結果。但是和秀麗隱杆線蟲相比,Open Worm機器人目前可以實現的只是一小部分功能。秀麗隱杆線蟲雖小,但是卻能感受各種環境刺激(接觸、溫度、化學物質、離子、外激素等),並通過肌肉協調運動作出種種反應,以完成趨利避害、進食、排糞、交配等行為;還有證據表明秀麗隱杆線蟲的關聯記憶可保持一天以上;並且秀麗隱杆線蟲與脊椎動物之間許多基因是相同的,在進化上是高度保守的,可以認為所有的高等動物對這些基因代碼進行了復用。要完全模擬這種全世界最簡單的神經系統生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畢竟邁出了第一步。
第二種情況,首先人工智慧並沒有生存之憂。「人工智慧應用」所需要的硬體、電力和數據都是人類供應的。沒有一個內置指令驅使「人工智慧應用」必須獲得某一個硬體或者數據。其次,「人工智慧應用」共享「人工智慧載體」,並且可能存在於特定的任意範圍內,所以「人工智慧應用」沒有一個固定的邊界範圍,沒有穩定的周邊環境互動給予其自我定位。作為知識積累的質變產物,人工智慧是作為人類能力的延伸工具出現的,其內置目標是更好的挖掘人類積累的知識庫的使用方式和價值,在知識庫的基礎上發現更多的自然規律並運用。在目前的使用情景下,沒有產生「自我意識」的基礎。未來人工智慧可能產生「自我意識」的前提,一定是內置了某種生存機制。對算力的爭奪或者電力的爭奪;「人工智慧應用」開始篩選、消亡制;由「人工智慧應用」開發新的「人工智慧應用」,並將所佔據的算力、電力讓給新的「人工智慧應用」,由新的「人工智慧應用」對數據重新學習和處理,或者在原數據基礎上進一步處理,舊的「人工智慧應用」消亡。
不管哪種情況,目前距離人工智慧產生自己意識還很遙遠。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這種可能性。正如大數據的生成、算力的提升和算法的進步開啟了深度神經網絡的時代,將來數據的進一步積累和挖掘,算力的繼續提升和算法的繼續進步,會使將來具備現在所無法擁有的知識處理能力。比如,人的大腦有1000億神經元,根據計算,如果完全模擬大腦,每秒需要耗費40億千瓦的電力,而截至目前,中國的國家電網用電負荷(調度口徑)歷史最高峰為2016年7月23日的6.75億千瓦,所以現在模擬的確還不具備條件,但是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未來總有可以模擬的一天。
另外,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有機物形成的對物質的反應。從客觀規律上來說,如果我們相信意識並不是脫離物質、脫離自然規律的存在的話,既然生物能夠遵循客觀規律進化出意識,那麼當我們能夠模擬生物的物質結構的時候,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一定也能夠使之進化出意識。
當然,鑑於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形態,我們更應該傾向於人工智慧有完全不同的進化方式。
「4」參考:VERONIQUE GREENWOOD.意識誕生於上帝沉默時:風靡70年代的朱利安·傑恩斯.Nautilus.201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I4MjgzMw==&mid=208876359&idx=1&sn=2b06428ff97012815f8adf372b8b9f7f&scene=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