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具有意識嗎?聽聽哲學怎麼說

2021-01-16 求知問道Sup

如今,人工智慧發展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正是各國各企業竭力爭奪的科技高地。

10月23日,2020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盛大開幕。據悉,該會是科大訊飛主辦的開發者生態大會,如今已經是第四屆,已經成為國內影響力最大的人工智慧行業大會之一。

廣西官方7日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二屆中國—東協人工智慧峰會將於11月13日至15日在廣西南寧舉辦。

那麼,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是否存在超越人類的「奇點」?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先得知道什麼是「意識」。

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根本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可見意識是相對於物質而存在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而如果我們聚焦於「意識」,我們該如何認識它呢?

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從低等生物的刺激反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人類的意識逐漸發展成熟;

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組織的嚴密性和結構的複雜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據此,意識的產生需要一定的前提與基礎,如生物的反應形式、意識的物質器官、客觀的外在事物,但顯然,作為機器屬性的人工智慧不是生物,也就沒有生物的反應形式,更沒有作為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也就缺乏了相應基礎,那麼在此意義上人工智慧是不具有意識的。

另外,人類意識的獨特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語言。這首先是區別於動物的,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具有第一信號系統,即對現實的具體事物的刺激做出反應,而除此之外,人還具有第二信號系統,即對語言文字信息刺激做出相應反應,這是動物大腦從生物組織構造上不具有的功能。思維。人類大腦是高度發達的,不僅擁有強大的記憶儲存、經驗積累能力,而且人可以自主調用已積累的知識,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做出理性分析、判斷,而且更高級的是,人類社會的文化可以在一代又一代人類繁衍中傳承下去。情感。馬克思說:「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像動物一般孤立存在,人依賴於社會,因為人需要獲得供給生存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人有情感的訴求和寄託,而之所以我們不滿足於生存,我們追求的是生活,是因為我們有意識,有精神層面的渴望和情感心理的需求,而這也是區別於動物的重要依據。

對照以上三條標準來看人工智慧,雖然計算機也有自己的語言,諸如程式語言,且計算機之間是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交流和共享的,計算機的記憶存儲能力也遠超人類大腦,其學習積累能力也是顯而易見的,能打敗人類圍棋大師級選手「阿爾法狗」就是例證,但是人工智慧在主動創造和獨立思考這一方面還有欠缺,同時在情感心理方面幾乎處於空白,最多也只能按照程序設計做出特定反應,這是機械屬性的人工智慧難以克服的難題,也是人類智慧的堅實屏障,我們目前大可放心。

這一問題,以往的哲學家早有預見。

早在 17 世紀霍布斯已經預測了強 AI,他有一句宣言:推理就是計算;而大 約在同一時代,萊布尼茨夢想著「通用演算」的概念,他認為我們可以用機械演算來解決人們之 間的爭論。

但哲學家仍持樂觀態度:笛卡爾的理由有兩點,第一,機器沒有我們的語言,因而不能成為真正的人,第二,機器能夠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即專用智能,而人的理性決定了人的智能是通用的。

「如果說把包含人工智慧在內的技術研究理解為「學以御物」是對這些研究的隔膜,那麼,對 人工智慧可能獲得反叛意識和能力的恐懼則是基於自笛卡爾以來的身心二元論,甚至是更早的西 方文化傳統中的意識可以獨立於身體存在的想像。」

同時,我們很難預測未來科技的高度發展能否突破限制,賦予人工智慧意識,畢竟哲學觀點是對世界萬物的觀察與總結,哲學要以具體科學為基礎。也有觀點認為人工智慧以後具有意識的可能是存在的。

清華大學梅汝璈法學講席教授馮象認為,「機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以後 建立起自己的文明發展路徑,成長為一個新物種。就像狗有狗的智能,人類有人類的智能,因而 將來機器產生自主意識以後,會走出一條人類無法控制的獨特之路。」

南京大學哲學系潘天群教授認為,如果奇點存在,那麼人類現在及未來所進行的人工智慧 研究與開發,便是一場將人類導向自我滅亡的愚蠢的智力活動元論深刻地影響人工智慧的發展。

面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哲學必將保持持續關注和嚴謹思考,總之,就目前來看,從哲學層面上講,人工智慧沒有意識;但在未來,仍存疑。

大家覺得呢?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聽聽「大咖」怎麼說
    人工智慧,聽聽「大咖」怎麼說 湖南日報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曹嫻 王晗 黃利飛 攝影 田超 如何開啟人工智慧的未來?
  • 人工智慧會有意識嗎?| 五部探索人工智慧哲學的影視作品
    根植於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的分析,基於20世紀初的阿瑟·愛丁頓和伯特蘭·羅素的研究,戈夫認為意識不僅僅限於生物實體,而是所有物理物質(從亞原子粒子到人腦)的基本特徵。在《伽利略的錯誤》一書中,他邁出了邁向人類意識理論新道路的第一步。本篇文章是菲利普·戈夫給出的他挑選的五部科幻電影,從一個比較輕鬆的角度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以及圍繞人工智慧和意識的重大哲學問題。
  • ​人工智慧哲學:機械意識理論批判
    人工智慧認知科學的廣泛跨學科特點體現在藝術、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和類比推理的研究中,這些都是從哲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的角度的探索。認知科學提出的問題是:「智力」是什麼意思?在認知過程中,「智力」產生需要什麼機制?這項研究有助於加深對人類智力和意識的理解。
  •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經歷了60餘年的發展,今日人工智慧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2016年阿爾法狗(AlphaGo)強勢來襲和《機器姬》等一系列科幻電影的問世,人們對於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恐慌情緒日漸增加。但是,她認為,今天的人工智慧還沒有很好的感知能力,還是「無心的機器」。機器還不能理解符號的意義、沒有意識和意識經驗、缺少與外部世界互動的自主性,而且沒有自我覺知。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所以「人工智慧應用」共享「人工智慧載體」,並且可能存在於特定的任意範圍內。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 人工智慧能否具有自己的意識,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人工智慧最終是否能具有自己的意識?而一名人工智慧專家對此的回應是,這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希望讓機器擁有意識。針對意識的討論往往太偏於哲學,總是繞來繞去地兜圈子,卻提不出任何實際成果。而少數研究人工意識的專家便希望反其道而行之,在實踐中學習。此外,意識必須能發揮一定重要功能才行,否則早就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這些功能也可以套用到人工智慧身上。而在這方面,科幻作品同樣造成了誤導。無論是在小說還是電視節目中,意識對人工智慧而言都像是一種詛咒。
  • 從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看意識的能動性
    【本課主題】  從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看意識的能動性  【主講嘉賓】  陳世鋒,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比較、科學與宗教、心靈哲學。近年來在《哲學動態》、《自然辯證法研究》等重要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出版專著《境界與超越——東西文化的形而上對話》。  【精彩論述】主講:珞珈山上白雪飄飛,你說機器人能欣賞如此美景嗎?學生:那要看如何定義欣賞了。你們辛苦上山來談哲學,是自我意識的一個自由決定,可以來也可以不來呢?
  • 我們需要打造有意識的人工智慧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人工智慧最終是否能具有自己的意識?而一名人工智慧專家對此的回應是,這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希望讓機器擁有意識。  這聽上去可能太大膽了些。意識的內在機制——我們為何對世界有著這般生動而直接的體驗——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大未解之謎。甚至有人認為,這個謎團將永遠都無法解開。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本文試圖對從記憶哲學角度闡述哲學對於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的洞見:記憶哲學提供了一種思考AI的視野,即從記憶角度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解釋AI的發展的理論基礎、存在的理論爭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可能面臨的危機。在進入分析之前,需要說明的是,記憶哲學提出的三個原則是:(1)記憶是時間意識及其意識現象得以產生的條件;(2)記憶哲學涵蓋記憶與遺忘兩個維度,缺一不可。(3)記憶與回憶存在著根本區分。
  • 強弱AI的辯論:關於人工智慧意識的奇妙理論
    人工智慧的技術炒作太多了,有時應該回到其哲學根源。而在圍繞AI的所有哲學爭論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強弱AI的爭論。  從技術角度來看,我贊成這樣的想法,即在實現某種形式的強大或通用AI的領域,我們實現了一兩個突破。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調和的挑戰。許多挑戰都可以通過上世紀奧匈帝國數學家開創的晦澀理論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的領先領域之一來解釋。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人工智慧(及其近親人工生命、機器人學)屬於前沿科學的範疇,相對於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的成熟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人工智慧僅有幾十年歷史,尚處於起步階段,遠未形成堅實的基礎和完整的架構。研究人工智慧,應該從哪裡入手?這是個問題。它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人工智慧到底是什麼?人工智慧是一臺計算機嗎?
  • 「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吳朝暉在題為《人工智慧、腦機智能及意識》的報告中,介紹了人工智慧發展現狀、腦機混合智能的科研進展,並對人類意識和人工意識的異同進行了解讀。他指出,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虛擬世界所組成的四元空間將重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組社會形態與產業結構,重塑人類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在未來發展中,人工智慧將越來越顯示智慧特徵、具備普惠價值、彰顯顛覆意義。
  • 聽聽老人怎麼說!
    聽聽老人怎麼說,漲知識了人生自古誰無死,這句話是上輩人留下來的經典。雖然說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但每當聽到身邊有人去世,我的心都會有那麼一絲疼痛。就會想起他們在世的種種畫面。人死不能復生,我們要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
  • 假如機器擁有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人工智慧的哲學展望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人類未來的命運密切相關。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工具的發展,而且意味著人類生存方式的根本改變。人工智慧不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例如,人們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機器擁有了超越人類的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屆時,從機器的立場看,人類的文明意義何在?
  • 每天都睡覺,但你真的了解睡眠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每天都睡覺,但你真的了解睡眠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04-29 16: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哲學和人工智慧的關係?
    真實的智能研究既包括非完全信息下的博弈決策也包括完全信息下的直覺洞察(如把所有真實的材料都給你,你能裝配好魯班鎖和魔方嗎?你能做出敵人會仁川登陸的正確決策嗎?),智能最重要的表徵是決策的關鍵點在哪裡?重點關注的是什麼?如何恰當地使用數據、信息和經驗。
  • 人工智慧真有那麼可怕嗎?從哲學看科幻電影的套路
    未來學家們依據摩爾定律紛紛做出了大膽的預測:強人工智慧(strong AI)可能在2025年左右實現。這似乎意味著,超級智能可能以出乎意料的井噴方式出現。不得不看到,這其中暗含了人工智慧研發行業吸引風險投資的策略性發言,但技術演進可能引發的倫理和社會風險,值得從哲學角度來加以未雨綢繆的審視。「智能」是人類特有的嗎?
  • AI人工智慧能產生自主意識嗎?
    我想提一個大膽的假設,隨著科技發展,人類的身體會老死,但是意識可以延續保留對嗎?那麼未來的人類,可能會成為半機械化,或者擁有全機械化身體。而大腦意識和記憶,就可以在新的身體得以延續。最終實現古代君王所一直追求的長生不老,永生不死。
  • 母乳真的是血形成的嗎?三大步驟,兩大原因,聽聽科學怎麼說?
    母乳真的是血形成的嗎?聽聽育嬰師怎麼說?科學證明,母乳是由血液運輸到乳腺處的,但是並不是由血液形成的。母乳是如何形成的?1.通過媽媽體內一系列複雜生理過程,由腺泡細胞分泌。2.排入腺泡管。真相來了:母乳真的是血形成的嗎?原來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原因。1.有可能混入了媽媽的少量血液。媽媽的乳頭在擠奶時受傷了或者乳腺受傷了,血液就會和母乳一起被擠出來。2.母乳與微生物結合形成的顏色。
  • 剛剛,浙大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2018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雙腦計劃」,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會聚研究,聚集全校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探索腦認知、意識及智能的本質和規律。2019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