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慧發展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正是各國各企業竭力爭奪的科技高地。
10月23日,2020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盛大開幕。據悉,該會是科大訊飛主辦的開發者生態大會,如今已經是第四屆,已經成為國內影響力最大的人工智慧行業大會之一。
廣西官方7日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二屆中國—東協人工智慧峰會將於11月13日至15日在廣西南寧舉辦。
那麼,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是否存在超越人類的「奇點」?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先得知道什麼是「意識」。
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根本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可見意識是相對於物質而存在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而如果我們聚焦於「意識」,我們該如何認識它呢?
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從低等生物的刺激反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人類的意識逐漸發展成熟;
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組織的嚴密性和結構的複雜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據此,意識的產生需要一定的前提與基礎,如生物的反應形式、意識的物質器官、客觀的外在事物,但顯然,作為機器屬性的人工智慧不是生物,也就沒有生物的反應形式,更沒有作為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也就缺乏了相應基礎,那麼在此意義上人工智慧是不具有意識的。
另外,人類意識的獨特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語言。這首先是區別於動物的,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具有第一信號系統,即對現實的具體事物的刺激做出反應,而除此之外,人還具有第二信號系統,即對語言文字信息刺激做出相應反應,這是動物大腦從生物組織構造上不具有的功能。思維。人類大腦是高度發達的,不僅擁有強大的記憶儲存、經驗積累能力,而且人可以自主調用已積累的知識,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做出理性分析、判斷,而且更高級的是,人類社會的文化可以在一代又一代人類繁衍中傳承下去。情感。馬克思說:「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像動物一般孤立存在,人依賴於社會,因為人需要獲得供給生存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人有情感的訴求和寄託,而之所以我們不滿足於生存,我們追求的是生活,是因為我們有意識,有精神層面的渴望和情感心理的需求,而這也是區別於動物的重要依據。
對照以上三條標準來看人工智慧,雖然計算機也有自己的語言,諸如程式語言,且計算機之間是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交流和共享的,計算機的記憶存儲能力也遠超人類大腦,其學習積累能力也是顯而易見的,能打敗人類圍棋大師級選手「阿爾法狗」就是例證,但是人工智慧在主動創造和獨立思考這一方面還有欠缺,同時在情感心理方面幾乎處於空白,最多也只能按照程序設計做出特定反應,這是機械屬性的人工智慧難以克服的難題,也是人類智慧的堅實屏障,我們目前大可放心。
這一問題,以往的哲學家早有預見。
早在 17 世紀霍布斯已經預測了強 AI,他有一句宣言:推理就是計算;而大 約在同一時代,萊布尼茨夢想著「通用演算」的概念,他認為我們可以用機械演算來解決人們之 間的爭論。
但哲學家仍持樂觀態度:笛卡爾的理由有兩點,第一,機器沒有我們的語言,因而不能成為真正的人,第二,機器能夠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即專用智能,而人的理性決定了人的智能是通用的。
「如果說把包含人工智慧在內的技術研究理解為「學以御物」是對這些研究的隔膜,那麼,對 人工智慧可能獲得反叛意識和能力的恐懼則是基於自笛卡爾以來的身心二元論,甚至是更早的西 方文化傳統中的意識可以獨立於身體存在的想像。」
同時,我們很難預測未來科技的高度發展能否突破限制,賦予人工智慧意識,畢竟哲學觀點是對世界萬物的觀察與總結,哲學要以具體科學為基礎。也有觀點認為人工智慧以後具有意識的可能是存在的。
清華大學梅汝璈法學講席教授馮象認為,「機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以後 建立起自己的文明發展路徑,成長為一個新物種。就像狗有狗的智能,人類有人類的智能,因而 將來機器產生自主意識以後,會走出一條人類無法控制的獨特之路。」
南京大學哲學系潘天群教授認為,如果奇點存在,那麼人類現在及未來所進行的人工智慧 研究與開發,便是一場將人類導向自我滅亡的愚蠢的智力活動元論深刻地影響人工智慧的發展。
面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哲學必將保持持續關注和嚴謹思考,總之,就目前來看,從哲學層面上講,人工智慧沒有意識;但在未來,仍存疑。
大家覺得呢?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