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弱AI的辯論:關於人工智慧意識的奇妙理論

2021-01-08 網易

  

全文共3593字,預計學習時長9分鐘

  

  圖源:pixabay

  最近,我與我最喜歡的新晉思想家就高性能和低性能AI進行了辯論,這讓我想起了自己一年多以前寫的東西,因此我決定拾起這些塵封的想法。人工智慧的技術炒作太多了,有時應該回到其哲學根源。而在圍繞AI的所有哲學爭論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強弱AI的爭論。

  從技術角度來看,我贊成這樣的想法,即在實現某種形式的強大或通用AI的領域,我們實現了一兩個突破。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調和的挑戰。許多挑戰都可以通過上世紀奧匈帝國數學家開創的晦澀理論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的領先領域之一來解釋。

  在AI理論中,低性能AI系統通常只是看起來智能,而高性能AI機器則真正具備思考能力。這裡的思考是指真正的思考,而不僅僅是模擬的思考。這種困境通常被稱為「高性能AI假設」。

  

  在一個用數字助理和算法擊敗圍棋世界冠軍和魔獸世界2團隊的世界中,機器是否可以智能地行動這個問題似乎很愚蠢。在有限的一些環境中,例如醫學研究、圍棋、旅行等,我們已經能夠構建大量可發揮其智能作用的AI系統。大多數專家都認為低性能AI絕對是可能的,但對於高性能AI仍然存在極大的懷疑。

  機器可以思考嗎?

  自從艾倫·圖靈在1950年發表著名論文《計算機與智能》以來,這些問題就一直困擾著計算機科學家和哲學家。當大多數科學家甚至無法就思維的正式定義達成共識時,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也不公平。

  為了說明圍繞高性能AI假設的困惑,我們可以借鑑著名計算機科學家Edsger Dijkstra的幽默表達。他在1984年的一篇論文中將機器是否可以思考的問題與諸如「潛艇會遊泳嗎?」或「飛機能飛嗎?」之類的問題進行了比較。

  儘管這些問題看起來很相似,但大多數說英語的人都會同意,飛機實際上可以飛行,但潛艇不會遊泳。這是為什麼?這種比較的基本觀點是,如果沒有對思維的統一定義,那麼對機器是否可以思考的痴迷似乎無關緊要。

  在對高性能AI的主要反對意見中,從本質上講,不可能確定機器是否能夠真正思考。該論證源於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數學定理之一。

  

  圖源:unsplash

  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當我們談論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理論對思維方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時,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應該有一席之地。

  1931年,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 Gdel)通過證明其著名的不完全性定理證明了演繹法的局限性。哥德爾定理指出了任何形式的可以進行算術運算的理論,但有真實的陳述在該理論內沒有證據。

  長期以來,不完全性定理一直被用作反對強人工智慧的對象。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高性能AI主體將無法真正思考,因為它們受到不完全性定理的限制,而人類思維顯然不受限制。

  該論點引發了很多爭議,許多高性能AI的從業者也拒絕接受它。高性能AI學派最常講的論點是,無法確定人類的思維是否服從於哥德爾定理,因為任何證據都需要形式化人類知識,而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意識論證

  在人們關於AI的激烈辯論中,我最喜歡的論點是意識。機器真的可以思考還是可以模擬思考?如果機器在將來能夠進行思考,這意味著它們將需要有意識(即意識其狀態和動作),因為意識是人類思維的基石。

  對高性能AI的懷疑引發了各種爭論,包括經典的數學理論(例如Gdel的不完全性定理)到AI平臺的純粹技術局限性。然而,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哲學的交集仍然是爭論的焦點,並且與人工智慧系統的意識有關。

  什麼是意識?

  

  圖源:unsplash

  關於意識有很多定義和爭論,這足以勸退多數人繼續追究其在AI系統中的作用的論點。意識的大多數定義都涉及自我意識或實體了解其心理狀態的能力,但是,當涉及到AI時,自我意識和精神狀態也沒有明確定義,因此我們就像飛速掉進兔子洞一樣,陷入了迷茫無措。

  為了適用於AI,意識理論需要更加務實和技術化,並且要少一些哲學性。我最喜歡的遵循這些原則的意識定義來自物理學獎獲得者Michio Kaku,他是紐約大學理論物理教授,也是弦理論的創造者之一。

  幾年前,Kaku博士提出了他所謂的「意識的時空理論」,將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對意識的定義匯總在一起。卡庫博士在其理論中對意識的定義如下:「意識是使用各種參數(例如溫度,空間,時間以及與他人有關的參數)的多個反饋迴路創建世界模型的過程,以實現目標(例如尋找伴侶,食物,住所)。」

  意識的時空定義直接適用於AI,因為它基於大腦創建世界模型的能力,不僅基於空間(如動物),還基於與時間的關係(向後和向前)。從這個角度來看,卡庫博士將人類意識定義為「一種意識形式,它可以創建世界模型,然後通過評估過去來模擬未來,從而及時地對其進行模擬。」換句話說,人類意識與我們對未來的計劃能力直接相關。

  除了其核心定義外,意識的時空理論還包括幾種意識類型:

  · 級別0:包括行動不便的植物等生物,它們使用諸如溫度之類的少數參數創建其空間模型。

  · 級別1:像爬行動物這樣的生物,它們活動並且具有神經系統。這些生物使用更多其他參數來形成其空間模型。

  · 級別2:諸如哺乳動物之類的生物不僅建立在空間基礎上,而且還建立在與他人有關的世界模型上。

  · 級別3:了解時間關係並具有想像未來的獨特能力的人類。

  

  AI系統有意識嗎?

  意識是AI圈中最激烈的辯論主題之一。這裡的AI意識,指的是AI能夠自我意識到其「心理狀態」的能力。前文介紹了一個由著名物理學家Michio Kaku博士率先提出的框架,用於從四個不同的層面評估意識。

  在卡庫博士的理論中,0級意識描述了諸如植物之類的生物,它們根據諸如溫度之類的一些參數評估其真實性。爬行動物和昆蟲在使用包括空間在內的新參數創建世界模型時表現出1級意識。2級意識涉及根據情感和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創建世界模型。哺乳動物是與2級意識相關的主要種群。最後,我們可以根據涉及未來模擬的世界模型將人類意識歸於3級意識。

  基於Kaku博士的意識框架,我們可以評估當前一代AI技術的意識水平。大多數專家都認為,當今的AI代理可以分為1級或2級早期意識。將AI代理排名為1級涉及許多因素,包括流動性。

  如今,許多AI代理已經能夠實現移動性並根據其周圍的空間開發其環境模型。但是,大多數AI代理在受限的環境之外進行操作都有很多困難。

  空間評估並不是將AI代理置於1級意識的唯一因素。用於創建模型的反饋迴路的數量是要考慮的另一個超重要因素。

  讓我們以圖像分析為例。即使是最先進的視覺AI算法,也是使用相對少量的反饋迴路來識別對象。如果我們將這些模型與認知能力,昆蟲和爬行動物進行比較,它們似乎並不複雜。所以,是的,當前的人工智慧技術具有昆蟲的意識。

  進入二級意識

  

  圖源:unsplash

  一些AI技術已經穩定地展現出2級意識的特徵,有幾個因素促成這一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正在獲得更高級的理解和模擬情緒,以及感知周圍的情緒反應。

  除了基於情感的AI技術發展外,AI代理在團體環境中的運行效率也越來越高,在團體環境中,他們需要相互協作或競爭才能生存。在某些情況下,小組合作甚至可以創造出新的認知技能。具有2級意識的AI代理的最新案例,我們能想到DeepMind和OpenAI等公司的工作。

  最近,DeepMind進行了一些實驗,其中需要AI代理住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當資源豐富和貧瘠時,人工智慧代理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由於代理需要相互交互,因此行為發生了變化。

  在最近的OpenAI模擬實驗中也能找到一個有趣的示例,在該實驗中,AI代理能夠使用少量符號創建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在其環境中共存。

  主流的AI解決方案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提高AI代理的意識水平是當前AI技術堆棧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2級意識是下一個研究領域。

  升至三級意識

  目前,人工智慧系統中的三級意識仍是一個活躍的辯論主題。但是,最近的系統(例如OpenAI Five或DeepMind Quake III)已經清楚地顯示了AI代理進行長期計劃和協作的能力,因此我們可能不日實現這個目標。

  

  AI系統有意識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將Kaku博士的時空意識理論應用到AI系統中,很明顯AI代理可以表現出一些基本的意識形式。考慮到當前AI技術的能力,我將AI代理的意識置於I級(爬行動物)或II級基本水平。

  至於三級,雖然距離尚遠,但我認為這絕不是天方夜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哲學:機械意識理論批判
    如果我們接受意識是一臺機器,那麼我們就沒有解釋人類意識的本質,即主觀的質的經驗。對意識的機械和科學的解釋省去了意識和身體之間的解釋鴻溝、主體性、意識、品質等問題。因此,本書旨在揭示人工智慧作為一個理論和科學方案的局限性。
  • 從數學領域看,AI「人工智慧」可能已經有意識了?
    AI也就是人工智慧,大部分人對這個詞都不會陌生。然而,大多數高級AI研究的最終目標卻是開發「通用人工智慧」(即:GAI)。本質上,我們想要的是一種合成的思維,如果將其放置在具有類似功能的物理容器中,它的功能可以與人類相同。
  • 知識大碰撞,頂尖計算機科學家辯論,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方向
    來自不同背景和學科的科學家參加了名為「人工智慧辯論2:推動人工智慧前進:一種跨學科方法」的辯論。 混合人工智慧 共同主持辯論的認知科學家加裡·馬庫斯(Gary Marcus)重申了深度學習的一些關鍵缺陷,包括數據需求過多,將知識轉移到其他領域的能力低,不透明以及缺乏推理和知識表達能力。
  • 未來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還是熱點嗎?AI的意義是什麼呢?
    當然人工智慧榜上有名,ai的意義個人認為是人類在已有知識用計算機智能算法去重複演練的的一個過程。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的事情,人類選擇讓ai去做的事情都是人類已經反覆實驗反覆測試過的,能讓人類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人類的文明也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 意識機器人即將來到,AI即將喚醒
    人工智慧到底有沒有意識,一直被人們爭論不休。最近圖靈得獎者Bengio宣稱,AI該覺醒了,人工智慧將跨越無意識,進入全意識階段,也就是人工智慧將同人類一樣具有完全的意識和智能。到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人這樣明確第宣稱AI的覺醒和復活。
  • AI人工智慧能產生自主意識嗎?
    我想提一個大膽的假設,隨著科技發展,人類的身體會老死,但是意識可以延續保留對嗎?那麼未來的人類,可能會成為半機械化,或者擁有全機械化身體。而大腦意識和記憶,就可以在新的身體得以延續。最終實現古代君王所一直追求的長生不老,永生不死。
  • 這可能是今年最硬核的AI交流會,李飛飛、圖靈獎得主Pearl等共同...
    去年辯論的主題是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能否達到通用智能。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AI辯論2:推進人工智慧。今年16位學者每人進行了大約五分鐘的演講,全程乾貨滿滿,Marcus形容這場辯論,就像「從消防水管裡喝水」。下一代人工智慧首先做開場發言的是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李飛飛。她談到了所謂的AI的「北極星」,就是指引AI學科發展的事物。
  • ​浙江大學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2019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 霍金、比爾蓋茨懼怕的AI智能意識已有頭緒,未來識別意識成為可能
    說到人工智慧,大家都很熟悉,聰明的自動駕駛、自學成才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柯潔的AlphaGo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能力強悍的人工智慧即將成為主流,超強的計算力讓過去的計算師失了業,未來一切機械操作或許都將被機器人所代替,對於人工智慧,我們被他強大的能力所吸引,但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得不提高警惕的問題——人工智慧的意識。機器人是否會像人一樣擁有意識?意識究竟是什麼?
  • Marcus和Bengio激辯AI未來
    而對於構建 System 2 來說,基本的要素包括:注意力和意識。注意力(Attention)實際在目前的深度學習模型中已經有大量的實現和探討,比如 GAT(圖注意力機制)等;意識最關鍵的是定義到怎樣的邊界。Bengio 提到意識先驗可以使用稀疏因子圖模型來實現。稀疏因子圖可以用來學習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構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
  • 宋鴻兵:人工智慧是否會威脅人類,取決於能否進化出人工意識
    ,取決於能否進化出人工意識■ 文 | 宋鴻兵本文節選自17-18學年鴻學院微課堂第12期:《宋鴻兵解讀人工智慧的本質與未來》霍金和馬斯克認為,無數的智能體連網之後,它會突然湧現出某種意識來。意識這個詞的英文是consciousness,這個詞也是拉丁詞演化來的,從古羅馬時代就有這個詞了。它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是感知。注意,智能是什麼?智能是理解。而意識呢?意識是感知。在近代重新給這個意識做定義的,最有名的一個人就是約翰·洛克,他的著作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在表達什麼叫意識。
  • 想入門人工智慧? 這些優質的 AI 資源絕對不要錯過
    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對人工智慧進行投資,並在尋找具有AI技能的人才。隨著市場對AI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許多機構都開始提供相應的培訓課程,而且價格和質量各不相同。與其他所有學習一樣,在投入大量精力和金錢後,你當然不希望發現浪費了時間卻沒學到應獲得的技能。那麼對於想入門人工智慧的人群來說,應該從哪兒開始呢?本文列出了一些優質AI學習資源。
  • 人工智慧能否產生意識?模擬人類的心靈是AI的終極目標
    意識在人工智慧問題的爭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工智慧方法(AIS)是信息領域公司承擔的分布式工程項目,人工智慧長期以來的目的是在真實的世界裡模擬人類的心靈,讓世界充滿人工意識和人工智慧。在人工智慧進入發展階段之前,人們已經通過調查發現,大腦中的知識創造機制等同於人工智慧。某個公司項目的第一個目標是重建的最大brair模型,模擬1000億個神經元的作用,使用集群27 3兆赫處理器來模擬大腦處理問題方式。然而項目也推斷大腦的實時模型是無法實現的,這項工作的目的是要證明這一推論是錯誤的,機器暫時無法模擬人腦。
  • 如何讓 AI 產生意識?
    建立該項實驗的研究人員認為,機器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不連貫的時刻出現的。遇到往常無法處理的情況時,機器人就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以決定如何處理衝突。這種關於自我意識的概念很早就出現了,自我意識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做推斷,例如當我們面對意料之外的信息時,必須重新評估環境,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這種概念可以追溯到是20世紀初德國哲學Martin Heidegger的研究。
  • 如何讓 AI 產生意識?
    建立該項實驗的研究人員認為,機器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不連貫的時刻出現的。遇到往常無法處理的情況時,機器人就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以決定如何處理衝突。這種關於自我意識的概念很早就出現了,自我意識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做推斷,例如當我們面對意料之外的信息時,必須重新評估環境,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這種概念可以追溯到是20世紀初德國哲學Martin Heidegger的研究。
  • 華為的人工智慧研究暢想:Educated AI
    意識仍是所知甚少的世界人類區別於機器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擁有意識,而機器永遠不會。人的意識到底是什麼?儘管已經有很多研究,但並沒有取得一致性的結論。這個問題仍然是科學的最大謎團之一。 意識是指人在清醒時的感知與認知,本質是生命現象。「我思故我在」,首先意識是現實存在的,是每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活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持續、一致和穩定的,所以是主觀的,經常被稱為自我意識。
  • 神經符號系統、跨學科交互,李飛飛等16名學者共同探討AI未來
    今年,辯論升級,16 位學者從跨學科角度探討 AI 未來。他首先提到了神經科學家 David Marr 的計算視覺信息處理研究三層次:計算理論、表示與算法、硬體實現。Marr 對計算理論很感興趣,但「目前 AI 領域這方面的研究很少」。Sutton 表示,類似梯度下降這類思想是關於「how」,而不是計算理論所需要的「what」。
  • 人工智慧意識的定義,測試和分級
    測試意識分為這樣三個方面——結構、行為、交流——醫生們用來檢查昏迷的病人,生物學家用來研究動物的意識,還有計算機科學家用來設計人工智慧系統。在所有的人工智慧測試系統中做得最好的是「ConsScale」,這是2008年西班牙的人工智慧研究員Raúl Arrabales Moreno和他的同事們開發出的評估程序。
  • 人工智慧會有意識嗎?| 五部探索人工智慧哲學的影視作品
    根植於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的分析,基於20世紀初的阿瑟·愛丁頓和伯特蘭·羅素的研究,戈夫認為意識不僅僅限於生物實體,而是所有物理物質(從亞原子粒子到人腦)的基本特徵。在《伽利略的錯誤》一書中,他邁出了邁向人類意識理論新道路的第一步。本篇文章是菲利普·戈夫給出的他挑選的五部科幻電影,從一個比較輕鬆的角度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以及圍繞人工智慧和意識的重大哲學問題。
  • AIOpenIndex發布全球人工智慧創新城市榜單,中國32個城市進入世界...
    為了不在時代浪潮中落於下風,全球各大城市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的意識逐漸增強。它們在競爭中不斷積聚創新資源、創造創新成果,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驅動力,推動城市或城市群的綜合可持續發展。  全球 AI 城市榜單為 AIOpenIndex (http://www.aiopenindex.com/) 全新打造的人工智慧系列榜單。AIOpenIndex 是由清華 AMiner 團隊發起的以數據為基礎的全球性開放平臺,涵蓋學術界和產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