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聽聽「大咖」怎麼說
湖南日報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曹嫻 王晗 黃利飛 攝影 田超
如何開啟人工智慧的未來?11月13日至15日,2020中部(長沙)人工智慧產業博覽會暨創新發展論壇在長沙舉行,聽聽蒞臨展會的專家學者、業界精英怎麼說。
寓「智」於「造」,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成為工廠、車間裡的「標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認為,機器人是製造業的關鍵技術,目前常用的工業機器人大部分處於自動化狀態,正在逐步過渡到數位化的2.0版本,也就是在自動化的基礎上,能夠收集現場加工數據、感知環境適應性、輔助人工決策等。
「未來機器人要向3.0看齊,有學習能力、交互能力,以及有多模態的分析判斷和人際交互、人機協作的能力。」王耀南表示,智能製造機器人向著智能化、柔性化、靈巧化、協作化、現代化發展,適應網絡化的協同製造、大規模的定製化製造。
放眼全球,2018年以來,人工智慧對科技、產業和社會變革的巨大潛力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同,各國人工智慧戰略布局進一步升級。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韓力群認為,中國AI產業落地加快推進,社會服務領域應用場景豐富,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共性技術平臺、晶片、傳感器、開源框架等基礎層領域發展相對薄弱。
韓力群說,機器短期內達到人類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時日,但在某些特定領域會小幅度超越人類。比如,語言學知識在機器翻譯模型中被更好地整合,單語語料和可比語料會更多用於稀少資源語言的翻譯中。
「人機互動將擺脫交互界面,人和機器的交流方式將更接近人際交流。」韓力群認為,機器將能感知人類在語氣語態、肢體動作的情感。同時,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和智能語音助手進入日常生活,人機語音交互頻次將超過觸控交互頻次。
說到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國際導航與運動控制科學院院士蔡自興認為,知識是人工智慧之源,數據是人工智慧之基,算法是人工智慧之魂,算力是人工智慧之力。
聚焦湖南,蔡自興表示,人工智慧在促進湖南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湖南打造以工程機械為代表的國家級智能製造中心,依託工業網際網路、智能物聯網、智能服務平臺,實現了製造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與智能化。
如何讓人工智慧更好地賦能產業發展?蔡自興認為,相比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長沙在人工智慧的理論、產業基礎上仍不具備領先優勢。除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長沙還需在人工智慧應用落地和產業化上發力,因地制宜、重點布局智能製造、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慧農業等領域,加大人工智慧技術、產品研發力度,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的人工智慧產業「長沙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多次提到科技創新,對湖南來說,創新尤其重要。」長沙市區塊鏈技術應用行業協會秘書長李穎悟認為,一批傳統優勢產業亟需通過人工智慧、自動化、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新來實現轉型升級。
以區塊鏈產業為例,今年5月省工信廳印發了區塊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在實體經濟、社會民生領域的融合落地,打通創新鏈、應用鏈、價值鏈。我省正在打造的茶產業區塊鏈平臺,用區塊鏈技術將安化黑茶從種植到生產、流通、消費再到最後茶飲的每一個環節串接起來,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就是以技術創新應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有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