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大會 聽聽大咖怎麼說
2016年11月1日—3日,一場生命科學領域的盛會在北京舉行。10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世界糧食獎得主和沃爾夫農業獎得主讓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熠熠生輝。
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大師們除作主題演講外,還參加學術論壇、與青年科研工作者交流、和中學生面對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們關於科學的所思所想所言。
大衛·巴爾的摩(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基因治療手段將像IT技術一樣改變未來
哪個生命科學領域將率先取得重大突破並對人類健康作出重大貢獻?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曾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的著名生物學家大衛·巴爾的摩的回答是「基於基因的一系列治療方法」。
他介紹說,近些年來,科學家已能繪製人類基因組,眾多動植物包括細菌的基因組繪製工作也陸續完成。「隨著一幅幅基因圖譜的展開,越來越多的謎團開始浮出水面。」而基因療法作為一種非常強大的醫療手段,可以攻克人類重大疾病,特別是遺傳缺陷造成的眾多疾病,目前已經治癒了很多罹患遺傳疾病的兒童。「這種方法取得了令人驚訝的結果。」他說,「基於基因的治療手段,將會像IT技術一樣改變未來世界。」
「人類科學下一個突破口可能在生命科學,也可能在計算機、工程學或其他學科出現,但最大的可能是在學科融合的方向。」巴爾的摩說,「計算機技術、工程技術特別是電子工程和化學工程等的學術成果,都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學科融合有利於生物學領域誕生新成果。」
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中國科研需要更多耐心
對於中國生命科學未來的發展之路,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表示,中國不必太過著急,「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往往是一個長時間的研究探索過程,不能立即看到效益,需要耐心,需要長時間積累。但越是如此,越能產生改變世界的重大成果。」他說,科學家們對這一學科將給人類帶來的福祉充滿信心。
拉馬克裡希南特別指出,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對基礎研究至關重要。「正是這樣的支持,讓英國學者率先發明了基因測序,徹底改變了生物學。」他建議,在必要的監管基礎上,應當給予科學家充分的信任。他說:「我們不可能浪費時間,卻什麼都不做。即便研究周期很長,科學家也會儘可能地不斷取得進步。」
拉馬克裡希南還談到了中國在科研中的很多優勢,比如,中國人口基數大,對於癌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獲得大量數據;另外,中國的人才政策等有利於科研發展,目前已經有大批海外學者來到中國,這將提升中國的科研水平。
馬克·萬·蒙塔古(20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
轉基因機理源於自然
從30年前開始,植物基因工程成為常規技術,藉此人們對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分子基礎知識的了解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
20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比利時根特大學國際植物生物技術推廣中心董事會主席馬克·萬·蒙塔古說:「實際上,這項技術起源於對土壤細菌,如農桿菌菌株這一天然植物遺傳轉化系統的深入認知。」
在這個系統中,負責在植物細胞中轉運、整合和表達的DNA被稱為T—DNA,而被譽為「自然界最小遺傳工程師」的農桿菌,可通過將目的基因插入到經過改造的T—DNA區,藉助農桿菌的感染實現外源基因向植物細胞的轉移和整合,然後通過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得到轉基因植物。
目前,這種方法已經成為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技術手段。
蒙塔古介紹說,根特大學與其他國際研究機構最近發現,在人類栽培的甘薯品種之一——番薯的基因組中,有自農桿菌基因改造轉移而來的T-DNA片段。他們推測,這一基因轉移事件很可能為番薯的選育提供了某些「特徵」,使其能夠通過選擇而被保存和擴散開來。
今天,通過有效的測序方法,許多水平基因轉移的案例得到了很好的記錄,「這讓我們可以明確一點:土壤桿菌介導的基因轉移是純天然的,也絕不可能對人體、動物及環境產生傷害。」
羅伯特 T·法萊利(20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
基因工程有助於農民應對挑戰
20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孟山都跨國公司植物科學研究組組長羅伯特 T·法萊利,在大會報告中推測,未來五六十年,全球農民需要生產出比此前1萬年總和還多的糧食,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
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任重道遠。統計數據顯示:世界上目前仍有7.95億人忍受長期飢餓,仍有20億人遭受營養不良。「政府和私營部門應通過發現和傳播創新手段,幫助農戶跟上這些需求,同時減輕變化無常的環境和農業病蟲害的影響。」法萊利認為,以基因工程技術為代表的農業科技創新,有助於幫助農民應對上述挑戰。
他認為,農業科技創新對應對糧食安全挑戰和可持續管理地球資源至關重要。「生物和數據科學不可思議的進步正在持續開啟農業未開發的潛力,但是相對於日益增長的需求,還不夠。」今年9月,孟山都已獲準將美國布勞德研究所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相關專利用於農作物育種,並率先將這一技術用於農業商業化。
袁隆平(2004年世界糧食獎得主)
雜交水稻高產也可以優質
「有些人對雜交稻有片面的看法,認為雜交稻高產不優質,吃起來不香。」2004年世界糧食獎得主袁隆平坦陳,上個世紀我們國家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所以雜交稻把產量擺在優先地位,吃飽肚子再說。但如今在他看來,儘管難,但雜交水稻也可以做到既高產又優質。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滿足於吃飽,還要吃好。我們也改變戰略,既要高產又要優質。已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大米『超優千號』,品質可以與市場上一種80元一斤的日本米媲美。日本商人專門取樣檢測了,說有彈性有嚼頭,口感很好。」袁隆平說。
現在的袁隆平正在挑戰「海水稻」。他們在青島種植的「海水稻」實驗成功,未來期望能夠用更鹹更鹼的水灌溉。如果成功,就可以將海邊不長植物的鹽鹼灘利用起來,中國可增加一個湖南的水稻產量。
(責編:林露、趙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