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新材料是什麼?發展前景如何?聽聽這些院士大咖們怎麼說
金羊網 2020-12-04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栩豪 通訊員 範敏玲 焦嬋娟 王澍
12月4日,2020中國電子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在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屠海令、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風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等全國電子材料領域頂級專家,以及國內外企業家約500人齊聚黃埔,圍繞5G、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鏈需求引領電子材料發展等議題開展研討和交流,共謀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為期兩天的大會以「新材料、新應用、新挑戰,協同創新贏發展」為主題,通過論壇、電子新材料新技術展、供需對接和參觀交流等形式,與會人員從國家政策、產業現狀、技術創新、面臨核心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維度開展交流,分享當前電子材料領域前沿技術和最新應用。
本次大會由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破解「卡脖子」技術,電子材料成關鍵
「電子材料過去不太受重視,人們比較關注器件、整機。但現在很多『卡脖子』技術都落到電子材料上,大家開始審視產業鏈的安全,也更加重視關鍵電子材料的供給保障能力。」屠海令表示。
電子材料是信息技術的基礎,是支撐半導體、光通信、光電顯示、太陽能電池、印製電路板、電子元器件等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基礎,和眾多高技術領域和相關行業的融合發展至關重要。
屠海令認為,在300毫米矽片、光刻膠、板材等微納電子材料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方面,應加強與用戶特別是像華為、中芯國際等核心大型企業的良性互動,建設並極力完善我國電子材料和集成電路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同時,屠海令特別提到,對電子材料自身產業鏈應加以關注。相關調研和統計顯示,生產300毫米矽片的設備,其檢測儀器20%來自美國而且不可替代,60%來自日本和歐洲,只有不到20%屬於國產。對電子材料自身產業鏈相關的裝備儀器應加快布局。
屠海令表示:「今後一段時期,我們可能面臨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但是嚴峻的挑戰和發展機遇並存,我們應以全球的視角把握時代的脈搏,堅持創新推動,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倡導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
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興起,以及5G等新基建項目加速推進,我國半導體材料、覆銅板材料、顯示封裝等產業發展迅速。據悉,2019年國內電子材料全行業營收超過7000億元。其中,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達565億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7%。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理事長潘林認為,未來以大尺寸矽材料、碳化矽、氮化鎵及高頻高速覆銅板為代表的高端電子材料將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標準體系引導支撐,為產業鏈保駕護航
大會開幕式上,中國材料與測試團體標準委員會電子材料領域委員會(CSTM FC51)揭牌成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博導、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周濟表示,當前我國電子材料領域正處在逐漸突破「卡脖子」困境,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CSTM FC51將立足電子材料及其應用領域的行業需求,緊密圍繞電子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方向,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與行業發展相協調的團體標準體系,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保駕護航。
黃埔打造新材料產業集聚地
近年來,廣州新材料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集聚發展態勢和產業鏈基本成形,創新能力不斷突破,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圍繞「主導產業引領、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生態支撐」,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節能環保材料為主導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出臺「納米10條」政策支持納米新材料產業持續發展,新材料產業創新平臺加速集聚,已初步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三個層次新材料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布局。目前,全區擁有各類新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平臺84個,其中國家工程中心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5個。首個中烏平行實驗室落戶該區,成為全國知名的新材料產業創新示範基地。
據統計,2019年度,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新材料產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19億元。截至2019年底,區內擁有203家規模以上新材料產業企業,金髮科技、鞍鋼聯眾共2家新材料企業產值超100億元。在區內61家上市公司中,新材料產業上市公司有6家,佔10%。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已形成以新型高分子材料、先進金屬材料等先進基礎材料為主導,電子信息材料、先進石化化工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為增長點,前沿新材料為發展新動能的產業發展格局。
編輯: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