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院士「支招」四川產業發展 他們說了這些內容

2020-09-18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羅田怡 實習生鄒阿江 張弋凌宇

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40多位川籍院士、在川院士和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院士受邀出席此次活動,共謀四川高質量發展大計。這是截至目前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

9月17日,4名院士在成都接受了記者採訪。他們包括電子信息領域的鄔賀銓院士和侯朝煥院士,生物醫藥與現代農業領域的樊代明院士,先進材料與裝備製造領域的幹勇院士,他們從三個不同的領域分析行業最前沿信息,並從專業領域為四川的產業發展支招。

電子信息行業

院士鄔賀銓:做更有特色的5G應用

鄔賀銓院士

「現在大家說5G,往往提到一秒鐘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實際上那是一種宣傳,而非一種剛需。」中國工程院鄔賀銓說話很實在。他認為,「對於個人來講,幹嘛要一秒鐘下載一部高清電影,用1分鐘甚至5分鐘也是可以的。」

現在用4G在手機上看電影,也很順暢。為何要發展5G?可能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鄔賀銓認為,這和4G發展之初,有些人認為3G已經夠了,是一個道理。這是因為相關的應用還沒有發展起來。

「跟大家密切相關的是遠程醫療,將來的無人駕駛等應用。實際上,在內蒙的一些礦區,因為道路較危險,無人駕駛可以得到很好地應用。未來,危險的、辛苦的、有汙染風險的、無聊的工作全都可以用智能化的機器人服務。」鄔賀銓說,此外,還有虛擬實境技術應用等,5G可以進一步的發揮作用,可以讓我們工作生活更舒適一點。

此外,醫療資源的不均衡是一個長期的事實。通過VR的培訓,5G辦法可以讓邊遠地區醫療水平得到適當的提高。鄔賀銓以救護車為例,如在救護車上裝配5G,可以實時的把救護車上病人的狀況、醫療影視圖像直接傳到醫院,醫院可以最快指導如何進行救治。5G在遠程醫療上的應用,可以實現可靠性高,時間短的作用。

5G在防震減災的應用領域,鄔賀銓提到一種辦法,無人機帶上5G的高清攝像頭,對風險地帶進行掃描,通過定位和遙感,收集預警信號,並對地質災害進行預測。

「汽車產業在四川發展不錯,未來汽車就是一個帶輪子的移動智能終端,是一個運動中的大型計算機。」他說,未來企業也需要5G提供快速的網絡信息。

針對四川如何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如果四川下定決心,可以在全國做出更有特色的5G應用,市場前景很好。」鄔賀銓說,現在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面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歷史機遇,從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和上下遊關係來講,成渝是互補的。兩地的協同可以使市場腹地更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侯朝煥:

四川應大力發展系統晶片產業

侯朝煥院士

侯朝煥院士出生於四川自貢,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信號處理和聲學專家。在侯朝煥看來,微電子產業是隨著超大型規模集成電路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就產業發展領域而言,產業必須走高端、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四川在元器件、集成電路、電晶體、電子管等方面發展比較早,投入比較大,發展得不錯。」 侯朝煥表示,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堅實的基礎。

此外,除了培養本地的年輕一代專家挑大梁之外,相關的產業配套體系也應及時跟進。侯朝煥還提到,現如今無論是發展物聯網領域還是人工智慧領域,歸根結底都要注重系統晶片的發展。他希望,四川應該注重晶片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系統晶片。

對四川未來電子產業發展,侯朝煥建議,四川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此外,侯朝煥對四川將構建與院士合作服務長效機制表示了肯定,認為通過在四川建立院士工作站,院士能夠起到指導作用,對本地該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生物醫學

院士樊代明:加快創建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

樊代明院士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來四川了,一直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通過此次交流活動,140多位院士相互交流,將對未來四川項目引進、人才培養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樊代明告訴記者。

雖然樊代明出生於重慶市,但在他看來,自己同樣是一名四川人,「作為一名川籍院士,更應該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好。」

樊代明表示,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不僅人民的生活習慣正在發生改變,醫學也在發生相應變化。「例如現代的很多疾病,造成的原因是多因素多方面的,針對這樣的情況,一個國家或一個相關專業專家的單打獨鬥將不再起效,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來的醫學挑戰。」

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包含哪些要素?樊代明告訴記者,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涵蓋了醫學的方方面面,例如整合型的醫學研究體系、醫學教育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學預防體系、將這些體系根據人類健康需求發展進行整合,就能形成新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助於中國醫學走在世界前列。

「我們已在四川設立了整合醫學中心,在遠程會診、學術活動、科研項目等領域都建立了聯繫,未來也將繼續加強交流與學習,定期開展培訓、進修等活動。」樊代明談到。

同樣在9月17日,成都中醫藥大學發展戰略院士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根據框架合作協議,11名院士重磅加入,組建學校發展戰略高端專業智庫。這11名委員均為生物醫藥領域領軍人物,其中樊代明任主任委員。

「西醫與中醫本就是一個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過程。」 樊代明表示,當前,四川正在建設中醫藥強省,在建設過程中,不妨向吉林、雲南、貴州等省份學習,取長補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多角度多方面地建設中醫藥強省。

先進材料產業:

院士幹勇:應採取集群式發展 建一套完整且長久的產業鏈

幹勇院士

「在新材料發展領域,四川省應該在中國產業核心短板上發揮作用, 做出一定貢獻,四川省也有基礎條件和能力去完成這樣的使命。」9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在成都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作為四川人,我非常關心四川的發展,特別是新材料領域的發展。」幹勇坦言,四川是一個能源大省, 其釩鈦和稀土資源一直以來分別位居全國第一和第二,石墨礦產資源探明儲量也位居全國前列,而石墨資源、釩鈦資源、反稀土資源都是製作高端材料的必須原料,在戰略資源都相對豐富的條件下,四川省更應在中國新材料領域作出貢獻。幹勇認為,「突破瓶頸制約需要開放合作,吸收高端技術產業模式和重大科技成果是當前四川省下一步在新材料領域發展的重點之一。」

「四川省擁有眾多院校,人才資源豐富,但還缺少一個創新型的大平臺去引進頂尖的人才和團隊。」幹勇院士認為,四川省在新材料領域應採取集群式發展,單打獨鬥不是長久之計。一套完整且長久的產業鏈包括高端技術、高端材料、高端裝備企業,同時還要引入大量的投資機構、人才團隊,並充分利用以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高效率的運轉體系,快速發現轉化科研成果。目前,四川省政府對新材料領域的發展重視程度都很高,但從規模而言大多都是城市層面的單點發展,幹勇院士認為,眼下應調動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效應,「一盤棋」謀劃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焦點

  • 130位院士為四川高質量發展獻智
    10條重磅內容。「『十條措施』充分體現了四川禮敬院士、尊重人才的誠意,以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陳溫福說,他發現「十條措施」中有一些與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相關,非常期待能通過這些平臺為四川發展做些實事。
  • 專訪|聽「最強大腦」聊四川 超百名院士組團來川當「智囊」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於婷 實習生張弋凌宇這幾天,四川吸引了一大批院士來訪。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36名兩院院士齊聚蓉城。9月18日下午,這些院士圍繞5個不同的專題進行思維碰撞。
  • 從「三個頂級」看院士助力高質量發展
    「『十條措施』充分體現了四川禮敬院士、尊重人才的誠意,以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陳溫福說,他發現「十條措施」有一些與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相關,非常期待能通過這些平臺為四川發展做些實事。誠意,還體現在省委省政府為院士們準備的「見面禮」——「天府英才卡·院士卡」。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做強石墨產業 助推巴中快速發展
    9月16日,「院士專家巴中行」活動舉行,5名巴中籍兩院院士,12位巴中籍專家,以及來自全國著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40位學者出席活動。這些院士專家,心懷桑梓情,對家鄉巴中發展踴躍建言獻策。近日,巴中電視臺推出「院士專家巴中行」專訪。今天,我們來看中國科學院院士、瀋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主任成會明的專訪。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做強石墨產業 助推巴中快速發展
    9月16日,「院士專家巴中行」活動舉行,5名巴中籍兩院院士,12位巴中籍專家,以及來自全國著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40位學者出席活動。這些院士專家,心懷桑梓情,對家鄉巴中發展踴躍建言獻策。近日,巴中電視臺推出「院士專家巴中行」專訪。今天,我們來看中國科學院院士、瀋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主任成會明的專訪。
  • 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光燦:四川可提前布局量子計算產業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 張彧希「量子計算機是未來的方向,國外已開始布局。四川信息產業基礎好,我們可以提前介入。」9月18日,兩院院士四川行電子信息專題對接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對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出了這樣建議。郭光燦介紹,目前量子計算在技術上得到了新突破。
  • 兩院院士四川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建議四川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華小峰/圖院士名片:黃維——1963年生,河北唐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9月18日,在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提出建議。黃維是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2011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四川柔性電子產業發展,他與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
  • 5名內江籍院士今日亮相「兩院院士四川行」,明天,家鄉人民將迎來內江驕傲——
    9月18日,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開幕式在成都舉行。其中,匡廷雲、羅平亞、鄭皆連、幹勇、楊偉5名內江籍院士應邀出席,為四川創新發展把脈問診、獻計出力。在上午舉行的開幕式上,冶金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幹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偉作主旨演講。
  • 院士四川行②幹勇:四川新材料發展應集中人才、資金
    所以我們覺得中國的製造業的高質量的發展,材料非常重要。現在中央對新材料也很重視。中央財經委員也召集了工程院、科學院的眾多院士集中攻關,來進行產業技術能力的提升,來保證中國製造業健康發展。您認為四川對於新材料的開發利用,未來的方向在哪裡?幹勇:我是四川內江人,我還是關心家鄉的發展,四川有豐富的石墨資源、釩鈦資源、稀土資源,這些都是做高端材料必需的原料和資源,有這麼好的條件,更應該在新材料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 中科院院士黃維:建議四川打造「西部碳谷」,布局柔性電子產業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實習生張弋凌宇這幾天,四川吸引了一大批院士,他們為四川的各行各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36名兩院院士齊聚蓉城,中科院院士黃維是其中一員。「針對集成電路產業,我的觀點可能和主流觀點不太一致。」黃維說,它不再比拼原始技術創新能力,而是誰能夠一次性投入數以千億級的資金,並容忍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每年百億級的虧損。
  • 說生物醫藥話玄武巖纖維,兩院院士為四川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黃輝 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
  • 兩院院士四川行|幹勇:四川應該抓住優勢,把石墨材料做精、把碳材料做細
    四川在線記者 張彧希「四川的優勢資源,可以對新材料發展形成強大支撐。」9月18日,在 「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發表了主旨演講。
  • 兩院院士行 | 許祖彥:希望四川能夠多培養戰略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的這句話,曾在網上廣泛流傳。這句話應該如何解讀,許祖彥對四川的人才建設有什麼獨到見解?川觀新聞記者專訪了許祖彥院士。記者:您是我國雷射技術的專家,今天您的主旨演講也是關於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發展,具體來說,新型顯示技術有什麼優勢?許祖彥:新型顯示技術就是雷射顯示。
  • 兩院院士四川行|張喜剛:用智能化實現山區橋梁防災減災
    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此次四川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喜剛領銜的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將其第一個分中心設立在了四川,這也是「四川省驅動創新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上,兩院院士與四川籤訂的25個項目之一。
  • 獨家專訪|珠三角無人機如何「飛」向世界,歐洲專家這樣說
    圍繞這些話題,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繼2019年專訪世界無人機聯合會副主席、芬蘭專家Jani Hirvinen之後(詳見《獨家專訪!世界無人機聯合會副主席為惠州無人機產業支招》),近日又專訪了世界無人機聯合會常務成員、中科智慧安全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荷蘭專家Robbin A.D. Bishoen。
  • 中國科學院院士侯朝煥: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堅實基礎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劉秋鳳 實習生 張弋凌宇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戰略的提出,四川引來重大機遇,迫切需要更多與之相匹配的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完善頂尖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全鏈條招引體系。9月17日至20日,「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四川舉行。此次活動邀請140餘位川籍院士、在川院士和與四川有項目合作或合作意願的院士參加,共商發展大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聲學所侯朝煥教授是本次受邀嘉賓之一。侯朝煥院士出生於四川自貢,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信號處理和聲學專家。
  • 兩院院士四川行|周豐峻:找到玄武巖產業突破方向 高效服務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豐峻來到雅安市天全縣,為當地產業發展把脈建言,並重點就玄武巖纖維材料適用範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突破方向等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現年82歲的周豐峻院士是防護工程專家,對於爆炸效應試驗、爆炸理論計算以及防護工程抗衝擊爆炸作用模擬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開創性的研究,對我國防護工程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 兩院院士四川行|向仲懷:擁有「為人民服務」品格的桑樹 要重振絲綢之都的歷史光輝
    9月19日,向仲懷院士和陳宗懋院士帶領各自的團隊,來到南充市嘉陵區尚好桑茶基地進行調研座談。在品嘗桑茶新品種時,向院士饒有興趣地詢問現場人員的感受,他說,「無論是學科還是產業,都要堅持走在前沿,融合時代的新需求,才不會被淘汰。」
  • 院士四川行|趙宇亮院士團隊國內第一個院士工作站設在南充
    南充籤約儀式現場院士四川行期間,南充一共籤約4個項目,分別涉及醫療和蠶桑兩大方面。「尚好茶業」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籤約「現代蠶桑絲綢產業聯合創新中心項目」、「尚好茶業」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宗懋院士籤署了「桑葉茶加工技術與新產品開發項目」合作協議;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和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董家鴻院士團隊籤署「共建臨床外科數字醫學中心、數位化手術室示範樣板和示教中心」合作協議、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趙宇亮院士籤約「共建醫療納米材料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 兩院院士在宜賓|快來看看!這幾位院士與宜賓的不解情緣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9月17日至20日,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一系列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實打實的互動合作,意味著宜賓與院士專家的合作邁向更深層次,意味著宜賓科技創新驅動之路更加清晰,這無疑為宜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更加強勁的創新動能。時間回到9月19日。這一天,有很多院士工作站在宜賓落戶。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為什麼要把工作站選擇在宜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