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在宜賓|快來看看!這幾位院士與宜賓的不解情緣

2020-09-21 二三裡資訊宜賓

視頻加載中...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9月17日至20日,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

活動期間,圍繞宜賓經濟社會發展,兩院院士「走近宜賓」城市發展專題會舉行,13名兩院院士為宜賓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問診;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與宜賓籤署合作項目;劉寶珺、張俐娜、魏復盛等院士更是深入宜賓高校、企業開展調研座談。

一系列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實打實的互動合作,意味著宜賓與院士專家的合作邁向更深層次,意味著宜賓科技創新驅動之路更加清晰,這無疑為宜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更加強勁的創新動能。

時間回到9月19日。

這一天,有很多院士工作站在宜賓落戶。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為什麼要把工作站選擇在宜賓呢?

歐陽明高、劉中伯共同為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揭牌。

歐陽明高院士:

宜賓發展潛力極大

在9月19日上午舉行的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暨院士工作站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介紹了為什麼要把唯一院士工作站落戶宜賓的原因。

來宜賓的過程,前前後後是一個生動的故事。歐陽明高院士通過幾次來訪,看到的是宜賓對西南地區的輻射,這是一個中國待開發的廣闊的經濟領域。

他被宜賓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經濟的精神所感染。宜賓開始創新驅動的轉型,轉得很快。轉型,不是簡單地把東部的勞動密集型往這邊轉,更是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隊伍、創新的氛圍,創新驅動的動力,「這裡很適合我們來做創新,做成果轉化」。

宜賓發展潛力非常大、市場化非常廣闊。從創新研究的角度,這裡有非常好的條件;成果轉化,這邊也有非常好的支撐;從市場推廣的角度,這邊有非常大的市場。「我覺得這邊的潛力相對比東部更大,所以來到這裡,把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落在這裡。」歐陽明高院士說。

院士工作站落地宜賓,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重卡換電。目前,電動汽車以小汽車為主,下一步,院士工作站的研究方向是重型卡車換電,把清華的研究成果嫁接進來,將新能源汽車從乘用車延伸到商用車。相關工作已經開展,在一年左右就會見到成效。

宜賓市張俐娜院士工作站授牌。

張俐娜院士:

信心源自宜賓對高科技發展的重視

9月19日,宜賓市張俐娜院士工作站授牌和再生纖維素研究與應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主任聘任儀式在絲麗雅科技中心舉行。這標誌著「宜賓市張俐娜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戶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

「基於當地的產業基礎及宜賓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高科技發展,讓我決定將院士工作站落戶在這裡……」談起和宜賓的緣分,張俐娜院士說,回頭看兩年前自己的決定,從當初的沒有把握,到如今的「生根發芽」,讓她對於項目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在儀式前,張俐娜院士對絲麗雅鹽坪壩工業園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在這次調研中,她用「欣喜」二字總結了調研的所見所聞。

接下來,宜賓市張俐娜院士工作站將致力於推動絲麗雅集團技術與應用研究、市場研究、戰略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著眼於培育纖維素纖維產業的高端人才、先進技術、特色產品、綠色體系,提升絲麗雅集團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魏復盛院士聽取四川大學宜賓園區建設介紹。

魏復盛院士:

宜賓對穩定溫室氣體變化做出很大貢獻

9月20日,來宜開展專項考察對接活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四川大學特聘院士魏復盛,參觀考察了位於宜賓三江新區的大學城、科創城、四川大學宜賓園區、三江新區展示中心和宜賓竹產業研究院。

「我十幾年前去過宜賓蜀南竹海,這次來感到宜賓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80歲高齡的魏復盛院士深有感觸地說。

「當前,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在減少,宜賓卻在增加,是個了不起的事。」魏復盛說,宜賓通過持續的植樹造林,大力發展竹產業,生態環境得到很大的改觀,對穩定溫室氣體變化做出很大貢獻,對造福當地群眾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魏復盛表示,宜賓的竹產業有良好的基礎,發展空間還很大,具有廣闊的前景,有信心開展好項目合作,實現宜賓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吳鋒一行參觀天原集團。

吳鋒院士:

感受到宜賓城市強勁的發展動能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一行,來到宜賓天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鋰電池的研究、新材料的應用進行了座談。

吳鋒院士表示,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宜賓,通過走訪,感受到宜賓人民的熱情,以及宜賓市委、市政府對科技人才的求賢若渴,同時也感覺到宜賓的企業對技術研發和企業壯大的熱忱和務實幹勁。

同時,他從自身科研經歷、行業發展切入話題,談了四點看法,他說,在鋰電池的研究及生產過程中,電池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還要注重新材料的研究,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研究,一手抓市場;此外,在整個科研過程中,也要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要了解國內外同行水平以及自己所處的位置;最後,他建議集團可以設立反饋系統,建立更加完整的體系。

三江新區一角。

劉寶珺院士:

宜賓要在環境保護方面起好示範作用

從事地質資源和環境保護研究的劉寶珺院士,上世紀80年代在興文縣開展地質科考中有重大發現,為興文石海聞名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次來宜,劉寶珺院士建議宜賓作為長江首城,一定要在環境保護方面起好示範的作用,「持續發展的概念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概念,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宜賓做得非常得好,可以說走在了全國前列。」

文圖、宜賓日報

本期編輯:餘麗

本期責編:楊湖平

來源:宜賓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兩院院士在宜賓⑥|院士歐陽明高:我為什麼把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建在宜賓?
    歐陽明高:宜賓發展潛力大、市場廣闊。(宜賓新聞網 陳憶 攝)宜賓新聞網9月19日訊(記者 陳憶)在9月19日上午舉行的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暨院士工作站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介紹了為什麼要把唯一院士工作站落戶宜賓,同時展望了未來發展。院士站落戶:宜賓有潛力、有需要來宜賓的過程,前前後後是一個生動的故事。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今天的宜賓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子新做客宜賓學院臨港校區,開展專題報告。報告會後鄧子新就對宜賓的印象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鄧子新院士評價宜賓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宜賓新聞網 陳憶 攝)「今天的宜賓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各方面的產業都非常重視,到處都是繁榮的景象,如宜賓學院所處的大學城,目標非常宏大,前景值得期待。」採訪過程中,鄧子新介紹,他研究的內容對當今生物專業的覆蓋面很廣,願意通過宜賓學院的合作、聯繫,推動宜賓的教育發展。
  • 獨家:60年來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
    原標題:獨家:60年來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 這幾天今2015年兩院院士的增選結果引發了大家很大的討論,大家也一直都聽聞說江浙地區歷來高產院士,可是對於江浙地區究竟出了多少院士其實並沒有太直觀的概念。
  • 今日觀察|136位院士抱團入川「智庫天團」為何而來?
    9月18日上午,「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開幕。這場名字稍顯平實的活動,給出的數字卻「很燃很給力」——136位兩院院士親臨四川,25個院士牽頭的科技成果轉化及人才合作項目集中簽約。136位院士齊聚一堂是個什麼概念?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有81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有908位,共計1726位院士,本次來川院士佔到了我國院士總數的近8%。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兩院院士談院士制度:院士們到底享受啥待遇
    他1995年當選院士,當時每月的「院士津貼」是200元,幾年後上調至每月1000元。迄今為止,1000元仍是全體兩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貼標準。80歲以後的兩院院士成為「資深院士」,不再擁有院士選舉的投票權,但另外領取「資深院士津貼」,每年1萬元。   王夢恕當選院士時,工作地點在河南省,按照省裡的文件規定,他每個月還能領到500元的技術津貼,直到他離開當地。
  •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兩院院士?2021年增選院士的硬核條件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俗稱「兩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且這個榮譽伴隨終身。能獲得兩院院士榮譽的,都是我國各條科研戰線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因此,他們備受社會尊崇,當然,要當選也有著極為嚴苛的標準。根據相關規定,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 兩院院士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在小編上大學時,就聽說過院士的厲害,一個院士對學校的重要程度高的無法想像,小編是無法接觸到的,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大學高校有著很多的院士。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的院士到底是什麼吧。目前我國院士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中科院院士,另一種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工程院院士其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諮詢,致力於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 兩院院士沈志雲與鐵路的一世情緣
    高鐵領域的先驅科學家之一兩院院士沈志雲他是中國鐵路運輸工程領域唯一的一位雙院士,他參與、推動和見證了中國高鐵技術從無到有的全部發展歷程,他是我國高鐵領域的先驅科學家之一兩院院士沈志雲。沈志雲提出,可用卡爾克的線性理論來改造沃爾妙倫-詹森的線性公式,再用沃爾妙倫-詹森的非線性化的曲線來修正誤差。他的這種設想得到了赫追克和葉爾金斯的贊同。於是,沈志雲按照這個設想設計新的計算方法,將其製作成電腦程式。聖誕節至元旦的這一周美國學校放假,學生回家了。沈志雲就利用實驗室的二十幾臺計算機一起跑程序,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做了整整一周。
  • 從「三個頂級」看院士助力高質量發展
    9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落下帷幕。4天裡,5場專題對接會和20多場市州行、單位行子活動結下豐碩成果:25個成長型新興產業項目與兩院院士籤約合作,合作總金額達97.361億元;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四川研究院和四川省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揭牌,四川與中國工程院合作邁入新階段……頂級盛會,頂尖智慧,頂端合作……這場目前為止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助力四川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是時候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了
    評選是否客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 列日大學走出的中國兩院院士
    今天為大家介紹幾位列日大學中國博士校友滿懷赤誠,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科學報國的感人事跡。從1943年開始在大學任教的錢令希有著一顆愛才之心,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6位之多,被譽為「伯樂院士」。
  • 院士之鄉名不虛傳,宜興籍兩院院士達30人!
    原標題:院士之鄉名不虛傳,宜興籍兩院院士達30人!」「兄弟皆教授」的 科教世家屢見不鮮 成為宜興深厚文化底蘊的最新注釋 據市檔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 至2017年年底 國家授予的中國籍「兩院院士」共2439位(含已故) 宜興籍院士已達30位(含已故) 他們是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較大影響的
  • 湖南這所高校,連博士點都沒有,卻有兩院院士坐鎮
    兩院院士,處在我國人才梯隊最高的那一級,能獲得院士稱號,說明其在某個領域內所取得的成就是極高的,院士目前也是各省市不惜一切代價所想引進的高端人才,要知道,一名院士,就能帶動一個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所以,是極為稀缺的人才。
  • 2020年中國985大學兩院院士數量排名,看看誰的科研實力最強
    3、最重要的一點,院士擁有很多領域的絕對話語權,這是能讓很多科研項目和經費申請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以上幾點運轉起來之後對於大學的某一學科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所以說對於理工科類的大學來說,院士數量的多少決定了學校的科研實力和發展。
  • 創綠色家庭|一圖看懂宜賓垃圾分類
    創綠色家庭|一圖看懂宜賓垃圾分類 2020-06-10 03:21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2020年,共和國已痛失38位兩院院士。澎湃新聞對近年來逝世的兩院院士有過統計,其中,2018年逝世的兩院院士共31人:袁承業、孫樞、郝柏林、李天、林尊琪、宋玉泉、周堯和、劉光鼎、李朝義、馬瑾、洪朝生、閔乃本、陳創天、鄧起東、程開甲、施教耐等1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管德、何友聲、戴復東、艾興、吳德昌、李載平、劉伯裡、劉彤華、林祥棣、王夢恕、徐德龍、李連達、侯芙生、謝世楞、彭司勳等
  • 四川兩院院士集中在成都、綿陽
    四川省兩院院士名單,在川共62名兩院院士,2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62名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成都32名,綿陽29名。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評選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符合條件;「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夠格;中國的兩院院士則是有「門檻」的:一是留洋,二是博士學位。 這就說明,同樣是評選,各有各的標準。
  • 深切哀悼|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保錚院士逝世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作為技術骨幹,保錚與其他幾位教師共同研製出我國第一臺氣象雷達,經測試證明其主要技術性能與當時國外同類產品相當。「2017年增選的兩院院士中,西電78級校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五號』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西電2000級(博士)校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範國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現在,西電的院士校友數量已經增加到20位,這些人才的成長是保錚等老前輩、老專家當年潛心培育打下堅實基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