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觀察|136位院士抱團入川「智庫天團」為何而來?

2020-09-18 四川觀察

9月18日上午,「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開幕。這場名字稍顯平實的活動,給出的數字卻「很燃很給力」——136位兩院院士親臨四川,25個院士牽頭的科技成果轉化及人才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136位院士齊聚一堂是個什麼概念?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有81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有908位,共計1726位院士,本次來川院士佔到了我國院士總數的近8%。

這樣的規模,在省級活動中屈指可數,在國家級活動中也非常罕見。

一次性邀請這麼多院士,四川意欲何為?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謀篇布局的關鍵之年。

於四川而言,挑戰與機遇交織。眼下,「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進入關鍵時期。今年以來,黨中央更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發展戰略,賦予其「一極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明確構建「以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成渝地區從「戰略後方」變為「發展前沿」。各類利好政策疊加的背後,四川面對的戰略引領力、政策推動力和發展支撐力前所未有。

近年來,四川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但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發展中存在哪些「卡脖子」的問題?如何巧妙化解?在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關鍵時期,四川有著腦力「擴容」和科技「加持」的急切需求。

困局中破題,四川下出一招「狠棋」:廣納天下英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院士,是人才中的人才,專家裡的專家,在科技成果轉換、培養創新人才、服務重大決策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事實上,與院士合作在四川算不上新鮮事。

從2011年四川首批院士工作站成立,到今年5月四川首批10個院士(專家)產業園出爐,院士的「金字招牌」已成為吸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向優勢產業和特色園區聚集、打造區域性人才高地和智力引擎的重要陣地。

久久為功,必有所成。

目前,四川院士工作站也已覆蓋21市(州),獲得發明專利6466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1230項,推廣轉化科技成果2396項,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489項。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2328項,帶動建站單位實現產值2322.31億元。

大力發展尖端人才戰略,四川走向何方?

開幕式之前,院士們已提前深入部分市周考察參觀。明日,院士們又將啟程前往四川各地。一場開幕式、5場專題論壇、10多個市周實地考察……9月17日到20日4天的時間裡,院士們行程安排滿滿,腳步不停。

在省公路設計院,鄭皆連院士深入分析四川交通建設瓶頸,開出破解難題的「新處方」。

在秦巴山區的農特產加工企業,韓傑才院士建議依靠當地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速行業轉型升級。

在宜賓三江新區,翟婉明院士提出軌道交通產學研一體化研究院的打造建議,著力助推當地人才、教育、創新與產業5條「鏈」深度融合。

心懷熱忱,站位高遠。院士們的身影,第一次如此密集的出現在四川的田間地頭、工廠企業、科研一線。他們為四川發展不遺餘力的問診把脈、出謀劃策。

今天的開幕式現場,由31位院士牽頭的25個項目集中簽約,合作項目涉及金額97.361億元,涵蓋現代農業、新型材料、能源化工、交通工程、電子信息、醫藥健康、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汽車共10個創新產業領域。

從專業領域出發,院士們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圍繞四川「一幹多支、五區協同」重大戰略部署以及重點行業產業發展,帶項目、帶團隊、帶成果到四川落地轉化,提升四川核心競爭力,加快四川現代化體系建設,培育四川發展新動能。

從智力優勢出發,院士們積極參建言獻策,在重點產業布局、重大工程建設、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面,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建議,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作出「腦力」貢獻。

為高質量發展招賢納士,四川誠意何在?

開幕式現場,136位院士收到一份特殊的見面禮——「天府英才卡·院士卡」,這張小小的卡片是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定製的專屬服務卡。

而這,只是四川吸引院士入川拳拳誠意的「冰山一角」。

今天,省委省政府重磅發布了《關於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十條措施》,這十條措施涉及經費支持、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專項編制、榮譽激勵、安居醫療服務保障等多個方面。可謂條條乾貨、誠意滿滿。

大手筆吸引院士來川發展,地處西部內陸的四川到底憑什麼?不得不說,這次四川的「野心」有些大,拋出的橄欖枝也有格外多。

對院士,四川給出真金白銀的支持。新引進院士給予每人200萬元資助,對入選創新創業團隊的給予每個200萬元至500萬元資助,對具有重大產業化前景的可集成給予最高5000萬元綜合資助。對院士團隊領銜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1000萬元經費支持;新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建設運行期內給予每年1000萬元經費支持;對納入國家規劃布局的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統籌分年度給予總額1億元的經費支持。

對院士,四川給出最自由的科研氛圍。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向在川院士團隊傾斜;鼓勵省外院士團隊與我省單位合作申報省科技計劃項目和省科技獎勵,自主約定科研經費、科技獎勵資金分配比例;四川省大型科研儀器與工業設備平臺向院士團隊開放。

對院士,四川給出最貼心的服務保障。向服務四川的院士發放「天府英才卡·院士卡」,提供金融、科研、安居、醫療、交通出行、文化旅遊等10方面20項服務,為院士配偶在指定醫院就醫提供相關便利,院士子女及直系(外)孫子女可享受一次性選擇公辦學校政策;建好四川(成都)兩院院士諮詢服務中心,鼓勵各地建設「院士之家」「院士驛站」,為院士在川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顯而易見,能給的和最好的,都毫無保留的放在這群「無價之腦」面前。折射出的,是四川求賢若渴、善待良才的姿態。渴望換回的,則是一張高質量的巴蜀發展藍圖。

相關焦點

  • 創始人聯合明星直播天團,紅蜻蜓品牌直播日銷售同比激增136%
    核心提示:4月11日,紅蜻蜓創始人、品牌頭部主播錢金波率領他的直播天團在鞋科技館開啟紅蜻蜓品牌直播日,「時尚女王」蘇芒、演員何泓姍實力助陣。這是錢金波繼3月8日創始人直播首秀後的又一次重磅亮相。 蜻蜓有奇特的眼睛,能看到世界的千萬面。
  • 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開幕 20餘國際院士組成最高層次智庫
    今日(12月3日),以「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在煙臺隆重召開。山東省政府副省長孫繼業、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以及2位諾獎獲得者、6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3位美國科學院院士、3位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3位歐洲科學院院士、3位澳大利亞皇家工程院院士、2位德國工程院院士、1位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紐西蘭皇家工程院院士、11位大學校長、10位三甲醫院院長、100多家企業出席,共同為健康產業發展把脈。
  • 小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讓院士也為之讚嘆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楊雄裡、謝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徐政和作為頂尖科學家代表現身論壇現場,與來自全國各地50多名小科學家展開對話。獨家聽說是和孩子們交流,幾位院士盡力從繁忙密集的工作中抽身而來,欣慰的是,精彩紛呈的現場給了他們源源不斷的驚喜。
  • 30多位諾獎獲得者和院士將齊聚煙臺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發達國家為何不能有效保護自己,科技又該如何賦能生命健康?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如何……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的30多位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30多位醫科大學校長、醫院院長和健康領域的企業家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參加12月3—4日在煙臺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
  • 南大院士「天團」領銜開講!面向新生,每門課有120個選修名額
    現代快報訊(記者 舒越)「現在,有一份super『加餐』放在你們面前,給你們直面院士『天團』,跟著他們上課的好機會!」9月13日,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今年南大將推出「科學之光」系列通識課,邀請多位兩院院士和學術大牛,建設「科學之光」項目。2020年秋季學期共有5門課程開課,面向全體新生同學開放選修。
  • 江蘇靖江邀知名鄉賢組「豪華智庫」,6院士當智囊又建工作室
    江蘇靖江邀知名鄉賢組「豪華智庫」,6院士當智囊又建工作室 澎湃新聞記者 邱海鴻 2017-10-15 16:43 來源
  • 拿著這個指數,我在「抱團行情」裡很淡定
    數據來源:Wind儘管今日回調,但2021年開年以來,A股主要指數還是「牛」了一把,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排名靠前,深證100指數甚至領漲全球主要股指。少數行業龍頭「螺旋式上漲」和眾多小股票的「落葉式下跌」同時上演,被形象地稱作「抱團行情」。今日,還有人感嘆,抱團龍頭欺人太甚。因為在2900多隻股票下跌的情況下,某白酒龍頭企業又漲了。看著別人吃肉,心裡那個癢啊!然而,「抱團」是個技術活兒。抱團並持續獲利背後,最終還是要落腳到對市場的整體判斷以及選股能力上。
  • 冷空氣入川破霾 今起空氣品質改善 成都降溫5℃
    不過,提前入川的冷空氣,或將助四川脫離「霾伏」。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羅彬說:「南下入川的冷空氣,比預計中來得更早、更強,預計11日盆地內空氣品質將得到改善。」  省內12城遇霾 連片汙染仍在持續  成都熙來攘往的大街上,又悄然興起了口罩出行的身影,這預示著秋冬開啟了新一輪的霧霾模式。
  • 20多位國際院士把脈 在煙臺聆聽世界的聲音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日訊以「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將於12月3—4日在煙臺舉行,來自11個國家的20多位國際院士和2位諾獎獲得者、20多位醫院院長、醫科大學校長將發表精彩演講,共同為健康產業發展把脈。
  • 頂級智庫!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立!首批36名院士加入
    頂級智庫!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立! 童道馳表示,聯合會要以此為平臺,團結和凝聚更多國內外院士的智慧和力量,加強院士與政府、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落地三亞,切實把三亞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與院士專家的智力優勢、技術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專訪|院士「支招」四川產業發展 他們說了這些內容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羅田怡 實習生鄒阿江 張弋凌宇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40多位川籍院士、在川院士和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院士受邀出席此次活動,共謀四川高質量發展大計。這是截至目前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
  • 這位院士與160位博士齊聚寧波,他們為何而來?
    11月21日,來自中國工程院的李椿萱院士和國內外160位博士齊聚寧波,參加第二屆北航寧波梅山國際青年學者學術論壇。這場高規格的論壇的舉辦,將為北航建設「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學」、寧波科技創新及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20多位國際院士共同把脈,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在煙舉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閆麗君 通訊員 郭健 以「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於12月3-4日在煙臺舉行,來自11個國家的20多位國際院士和2位諾獎獲得者,20多位醫院院長、醫科大學校長將發表精彩演講,共同為健康產業發展把脈。
  • 珊瑚蟲QQ作者陳壽福「偶的團」今日低調上線
    9月10日消息,珊瑚蟲QQ作者陳壽福創辦的團購網站「偶的團」(oudetuan.com)今日凌晨低調上線,此次創業也是陳壽福離開網際網路三年後的再度創業。
  • 院士蔣亦元逝世,中國今年已痛失9位院士,近2天3位大師離世
    1950年金陵大學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1957年至1959年在蘇聯師從榮譽院士列多希聶夫教授進修兩年;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歷任東北農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 四天內兩位院士辭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3位院士
    四天內,共和國痛別兩位院士。據光明日報法人微博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鄭守仁,因病於2020年7月24日在武漢逝世。消息稱,鄭守仁,1940年1月生於安徽潁上,1963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水工專業。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1994年至2017年任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兼三峽工程設計代表局局長。
  • 上坤集團副總裁佟文豔被傳離職,地產總裁「抱團」辭職
    事實上,在臨近春節的時間段裡,地產總裁們出現了「抱團離職」的現象。此前,2020年最後一周,6位房企總裁先後傳出離職消息。去年12月25日,業內傳出彰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巧龍將辭職的消息,彰泰集團稱轉為外部事業合伙人。緊接著,12月29日,領地集團內部發了一則任免通知,宣布許曉軍不再擔任領地集團總裁職務。而在元旦即將到來之際,禹洲集團總裁許珂也從公司通訊錄上「消失」了。
  • 在32600光年之外,最新確定:銀河系最古老星團達136億歲!
    天文學家利用塞羅託洛羅美洲天文臺(CTIO)對銀河系球狀星團NGC6652進行了化學研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提供了關於這個星系團化學成分的更多線索。球狀星團(GC)是圍繞星系運轉緊密結合的恆星集合,天文學家認為球狀星團是能夠研究恆星和星系演化的天然實驗室。
  • 抱團腐敗:噬人的「黑洞」
    原標題:抱團腐敗:噬人的「黑洞」 聯手造假 一城曝出百餘「土地蛀蟲」 事實上,「抱團腐敗」在特種行業乃至官場中並不鮮見,金錢、職位等利益是「抱團」的凝固劑。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在今天講的這45位院士中,有參加反細菌戰的昆蟲學家、有我國光譜學研究的開拓者、有致力於攻克癌症的醫學家、更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他們都來自同一所高校,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按當選年份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