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院士們到底享受啥待遇
在機場走貴賓通道是最顯示「院士身份」的事情
鐵路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並不介意「曬」出他的收入。
他1995年當選院士,當時每月的「院士津貼」是200元,幾年後上調至每月1000元。迄今為止,1000元仍是全體兩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貼標準。80歲以後的兩院院士成為「資深院士」,不再擁有院士選舉的投票權,但另外領取「資深院士津貼」,每年1萬元。
王夢恕當選院士時,工作地點在河南省,按照省裡的文件規定,他每個月還能領到500元的技術津貼,直到他離開當地。
目前,他的工資關係在中鐵總公司,作為副總工程師,他的月薪不到兩萬元。此外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建了一個實驗室,該校每月給他發放5000元的補貼。很多學校請他兼職,他同意了,但只讓對方負擔往返差旅支出,其他一概不要。
「我在整個院士裡面,算是高的。」王夢恕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他向記者舉了個例子,農業領域的一位院士,妻子早已去世,孩子又常年看病,家裡十分寒酸。有記者去拜訪,這位院士說,不要報導我的生活情況,否則讓年輕人一看,院士都這麼窮困,更不願意學農業了。
王夢恕坦言,當選院士以後,很多人找上門來。只要他肯調到南方某個單位,所在省份每月會發給他一萬元補貼。有人請他做項目顧問,一個項目報酬十幾萬元,他不敢去「顧問」。有個城市成立「院士辦公室」,請他開會,他提了一點意見,該市官員掏出一個布袋子,說是他的「顧問費」,他估算裡面「起碼十萬元」。但他拒絕了,「這不是整我嗎」?
他覺得,確有個別院士表現很不好,使院士群體的形象受損,但社會上對院士的認識,「誤解多於理解」。
「我覺得社會上對院士的誤解很大。」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院士也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感慨。
比如有傳聞說,院士享受「副部級待遇」。周其鳳指出,國家對院士是有優待,但絕對不是副部級待遇。政治上,院士能看到副部級官員的內部文件嗎?生活上,院士享受不到副部級的住房標準,也沒有專車接送。醫療上,國家會安排院士體檢,但醫院不會按照副部級待遇來為院士服務。副省長到醫院去看病,跟院士能一樣嗎?
他能想到的優待之一是,憑藉院士證,乘飛機時即使不買頭等艙,仍可進入貴賓室候機。他認為,這體現了對知識分子的尊重,「這個過分嗎?」
北京大學擁有眾多院士,該校住宅小區有「院士樓」,院士的住房標準是140平方米。據周其鳳介紹,北大前校長陳佳洱、許智宏院士以及他本人,都住在那裡。北大院士也沒配備專車,如果哪位院士需要幫助,學校會為他派車,但提出要求的院士實際很少。很多院士寧可打計程車。師生能夠見到,陳佳洱院士在80歲以前,都是騎自行車出行。
而王夢恕所能想到、最能顯示自己「院士身份」的事情,也是在機場走貴賓通道。但在他工作的鐵路系統,就沒有這個待遇。
他有時去北京交通大學,先坐地鐵到西直門地鐵站,再花5塊錢坐個「黑三輪」。有次一個老師發現了,對他說,您是院士,這多危險啊!
54歲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院士,建議記者到著名數學家王元、楊樂院士家裡去看看——看看他們的住房條件就知道,院士沒有什麼特殊待遇。袁亞湘當年求學時,王元、楊樂就已赫赫有名,但他們目前的生活條件,還不如一些年輕學者。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也沒有專車。
袁亞湘記得很清楚,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前,研究員們的工資很低。要漲工資了,他這一代學者提出,希望每個月能漲1000元。而王元院士表示,我們漲1000太多了吧?漲800就夠了。
袁亞湘感慨:「這些科學家多淳樸!」
他說,院士裡面肯定有不合格分子,但是任何一個群體都會有害群之馬,現在需要警惕,不要把院士群體妖魔化。
袁亞湘還認為,一些省份為了政績,鼓勵「引進」院士,「你來我們省,我可以給你個別墅」。在一些行業或地方,給院士副部級待遇、「少將待遇」。他認為,院士制度自身需要改革,但是要制止這類不合理現象,更需要管住的是那些部門,而不是院士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