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四度請辭,88歲的歷史學家章開沅今天終於取下了自己頭上的「資深教授」桂冠。他也由此成為中國社科界辭去「院士待遇」第一人。2014年04月17日08: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據報導,張開沅請辭的「資深教授」是人文社科領域的最高學術頭銜。資深教授由高校自我評選,在教育部統一報備。資深教授享受與院士同等待遇,且同樣終身制。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介紹,章開沅先生於2002年受聘,是該校僅有的兩名資深教授之一。章老說,現在的大學就像一座圍城,體制就是圍牆。「我想出去透透氣,所以先拆了自個的圍牆。」他帶頭自我革命,希望能夠打破學術頭銜終身制。
張開沅先生請辭資深教授頭銜引發了網絡廣泛的討論,很多討論把話題集中在我國的大學學術管理體制上。的確,在教育深化改革邁向綜合治理的路上,我們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張開沅先生請辭資深教授這件事情看到我國大學體制改革的急迫性。現在,有關大學改革有一種共識,那就是大學要變革必須去行政化,必須要讓教授治學,而去行政化的前提就是突破大學的辦學體制,如果大學辦學的體制不變,許多推進現代大學的改革也就難以深化下去。深化不下去的直接結果之一肯定就是延誤大學改革的時機,弄不好,甚至會使得大學改革喪失機遇。這是許多有識之士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張開沅先生請辭資深教授的新聞,令我們想起了去年11月媒體報導的中國林業大學沈國舫院士請求退休而校方不準的消息。校方不準的理由十分耐人尋味。校方說「你怎麼能退休呢,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還要靠你說話呢。」
其實,不管是評選資深教授還是評選院士,這本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評選資深教授和院士都是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的;而被評為資深教授和院士,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被評選為資深教授和院士的人一般都大學和科研單位裡具有很高學術造詣的人,他們在各自的學術研究領域往往有很重要的理論研究或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問題在於,我們的管理制度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主要問題就是資深教授和院士終身制,就是我們在把資深教授和院士這樣的榮譽稱號功利化了,給予了資深教授和院士很多不必要的功利性待遇,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資深教授和院士的學術考核的動態管理,以至於不管是資深教授還是院士,有人只要獲得這樣的榮譽,就安享其帶來的既得利益,即便是不能再繼續工作了,仍然會繼續享受相應待遇。這是一般情況和問題。
特殊情況和問題則在於,正是我們把資深教授和院士這一最高學術榮譽當成了功利性工具,將其和待遇掛鈎,才從根本上引發一些在學術上顯然不具備資深教授和院士資格的投機分子千方百計往裡鑽營,我們所知道的引發爭議的菸草院士就是一例。一種學術榮譽制度成為爭利的工具,這無疑在說明其制度本身陷入了困境。
資深教授評選制度是仿照院士評選制度由我國的某些大學自己建立的學術管理制度,其評選過程充滿濃厚的行政化色彩。我國目前在人文社科領域沒有設立院士頭銜,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是高校自我評選的具有很高學術造詣、良好學術道德風範的人文社科類知名學者,享受兩院院士同等待遇。院士和資深教授享受高額津貼,在醫療保健、乘車、坐飛機方面享受副部級待遇,還配有專車和大宅;而且他們是不退休的頂級專家,一旦評上待遇終身不變。在這樣的制度面前,我們相信確有學術造詣的教授並不稀罕資深教授這種稱號,但也相信一些人會在這一稱號含金量的利益驅使下爭奪名利的衝動。一些人不擇手段爭奪院士稱號的事實不是已經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嗎?更多的人不是在請辭,而是在擔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損。像張開沅資深教授和沈國航院士這樣名至實歸又有思想覺悟的人畢竟是少數。
人們擔心的也正是資深教授或院士是否名至實歸。而如果名至實歸,除了必要的物質獎勵之外,我們在制度管理上更應該傾向於大力宣傳他們的學術,而不是給他們終身不變地讓他們享受高額津貼和副部級待遇。本來嘛,不管是評選資深教授還是院士其實都是為了充分肯定他們的學術成就,突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為了提升他們的功利性待遇。因此,我們不能用行政化的對待幹部管理的辦法管理學術,必須去學術管理的行政化,讓變了味道的資深教授終身化和院士終身化返回學術治理正道,讓資深教授和院士這一最高學術榮譽回歸神聖的榮耀而非功利。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終結終身制,就必須加快學術管理體制改革。如果不突破體制之困,單靠張開沅和沈國航這樣的老先生的自覺革命,仍然難以打破體制的圍牆。
希望制度設計者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關院士改革的論述:「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事實上,早在2012年的院士大會上,院士制度改革就已提上議事日程。會議提出,保持院士稱號的學術性和榮譽性,不與物質利益掛鈎;堅持院士增選工作的獨立性和學術性,減少非學術因素的幹擾;明確推薦人的權利和責任;為院士團體實現其功能定位,實現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提供制度保障。可見,院士管理體制必須改革,資深教授管理體制當然也必須改革。這也正是張開沅和沈國航兩位老先生請辭新聞告訴我們的真道理。對此,我們要問:還有多少人願意放棄院士待遇,從而促進院士制度改革呢?(馬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