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人願意放棄「院士」待遇?

2020-12-04 人民網教育

經過三年四度請辭,88歲的歷史學家章開沅今天終於取下了自己頭上的「資深教授」桂冠。他也由此成為中國社科界辭去「院士待遇」第一人。2014年04月17日08: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據報導,張開沅請辭的「資深教授」是人文社科領域的最高學術頭銜。資深教授由高校自我評選,在教育部統一報備。資深教授享受與院士同等待遇,且同樣終身制。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介紹,章開沅先生於2002年受聘,是該校僅有的兩名資深教授之一。章老說,現在的大學就像一座圍城,體制就是圍牆。「我想出去透透氣,所以先拆了自個的圍牆。」他帶頭自我革命,希望能夠打破學術頭銜終身制。

張開沅先生請辭資深教授頭銜引發了網絡廣泛的討論,很多討論把話題集中在我國的大學學術管理體制上。的確,在教育深化改革邁向綜合治理的路上,我們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張開沅先生請辭資深教授這件事情看到我國大學體制改革的急迫性。現在,有關大學改革有一種共識,那就是大學要變革必須去行政化,必須要讓教授治學,而去行政化的前提就是突破大學的辦學體制,如果大學辦學的體制不變,許多推進現代大學的改革也就難以深化下去。深化不下去的直接結果之一肯定就是延誤大學改革的時機,弄不好,甚至會使得大學改革喪失機遇。這是許多有識之士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張開沅先生請辭資深教授的新聞,令我們想起了去年11月媒體報導的中國林業大學沈國舫院士請求退休而校方不準的消息。校方不準的理由十分耐人尋味。校方說「你怎麼能退休呢,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還要靠你說話呢。」

其實,不管是評選資深教授還是評選院士,這本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評選資深教授和院士都是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的;而被評為資深教授和院士,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被評選為資深教授和院士的人一般都大學和科研單位裡具有很高學術造詣的人,他們在各自的學術研究領域往往有很重要的理論研究或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問題在於,我們的管理制度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主要問題就是資深教授和院士終身制,就是我們在把資深教授和院士這樣的榮譽稱號功利化了,給予了資深教授和院士很多不必要的功利性待遇,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資深教授和院士的學術考核的動態管理,以至於不管是資深教授還是院士,有人只要獲得這樣的榮譽,就安享其帶來的既得利益,即便是不能再繼續工作了,仍然會繼續享受相應待遇。這是一般情況和問題。

特殊情況和問題則在於,正是我們把資深教授和院士這一最高學術榮譽當成了功利性工具,將其和待遇掛鈎,才從根本上引發一些在學術上顯然不具備資深教授和院士資格的投機分子千方百計往裡鑽營,我們所知道的引發爭議的菸草院士就是一例。一種學術榮譽制度成為爭利的工具,這無疑在說明其制度本身陷入了困境。

資深教授評選制度是仿照院士評選制度由我國的某些大學自己建立的學術管理制度,其評選過程充滿濃厚的行政化色彩。我國目前在人文社科領域沒有設立院士頭銜,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是高校自我評選的具有很高學術造詣、良好學術道德風範的人文社科類知名學者,享受兩院院士同等待遇。院士和資深教授享受高額津貼,在醫療保健、乘車、坐飛機方面享受副部級待遇,還配有專車和大宅;而且他們是不退休的頂級專家,一旦評上待遇終身不變。在這樣的制度面前,我們相信確有學術造詣的教授並不稀罕資深教授這種稱號,但也相信一些人會在這一稱號含金量的利益驅使下爭奪名利的衝動。一些人不擇手段爭奪院士稱號的事實不是已經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嗎?更多的人不是在請辭,而是在擔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損。像張開沅資深教授和沈國航院士這樣名至實歸又有思想覺悟的人畢竟是少數。

人們擔心的也正是資深教授或院士是否名至實歸。而如果名至實歸,除了必要的物質獎勵之外,我們在制度管理上更應該傾向於大力宣傳他們的學術,而不是給他們終身不變地讓他們享受高額津貼和副部級待遇。本來嘛,不管是評選資深教授還是院士其實都是為了充分肯定他們的學術成就,突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為了提升他們的功利性待遇。因此,我們不能用行政化的對待幹部管理的辦法管理學術,必須去學術管理的行政化,讓變了味道的資深教授終身化和院士終身化返回學術治理正道,讓資深教授和院士這一最高學術榮譽回歸神聖的榮耀而非功利。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終結終身制,就必須加快學術管理體制改革。如果不突破體制之困,單靠張開沅和沈國航這樣的老先生的自覺革命,仍然難以打破體制的圍牆。

希望制度設計者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關院士改革的論述:「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事實上,早在2012年的院士大會上,院士制度改革就已提上議事日程。會議提出,保持院士稱號的學術性和榮譽性,不與物質利益掛鈎;堅持院士增選工作的獨立性和學術性,減少非學術因素的幹擾;明確推薦人的權利和責任;為院士團體實現其功能定位,實現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提供制度保障。可見,院士管理體制必須改革,資深教授管理體制當然也必須改革。這也正是張開沅和沈國航兩位老先生請辭新聞告訴我們的真道理。對此,我們要問:還有多少人願意放棄院士待遇,從而促進院士制度改革呢?(馬得清)

相關焦點

  • 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當科學家?
    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當科學家? 作者:知識星球找老齊的讀書圈 最近,一條消息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超90人離職,這事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引來調查組。 根據媒體調查發現,這些離職的人,主要都來自於合肥研究院下面的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而且這些人有不少以後要加入一家新的公司,叫做中科鳳麟。
  • 工程院回應院士制之爭:無規定院士享受副部待遇
    記者:院士制度另一個備受批評的原因是很多單位的院士壟斷了有限的科研資源。  沈國舫:這不符合實際。實際上,只有少數院士能夠掌握科研資源。現在「863」、「973」這樣的國家大項目,都要求65歲以下的人才能當首席科學家。有些院士為此還有意見,認為自己還很能幹,卻被年齡限制了。  我相信,至少有70%的院士並沒有掌握過多的科研資源。
  • 兩院院士談院士制度:院士們到底享受啥待遇
    原標題:院士們到底享受啥待遇   在機場走貴賓通道是最顯示「院士身份」的事情   鐵路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並不介意「曬」出他的收入。
  • 揭秘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下面小編為你揭曉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希望你喜歡。  作為院士身邊的人,有機會接觸很多學術界泰鬥,網上正在熱議的金融高管6000萬年薪,突然讓我覺得有必要曬曬身邊院士的工資。
  • 院士們到底享受啥待遇
    「我在整個院士裡面,算是高的。」王夢恕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他向記者舉了個例子,農業領域的一位院士,妻子早已去世,孩子又常年看病,家裡十分寒酸。有記者去拜訪,這位院士說,不要報導我的生活情況,否則讓年輕人一看,院士都這麼窮困,更不願意學農業了。    王夢恕坦言,當選院士以後,很多人找上門來。
  • 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用一生去建設祖國,雙聘院士的榮譽當之無愧
    可當時國外對於科技人才的投資可是十分大的,那些精英們真的會捨棄優厚的待遇,回到山溝溝中建設祖國嗎?答案是肯定的,當那些寄身於國外的頂級科學家們聽說新中國建立後,歷經艱難險阻回到了熟悉的土地,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擔。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我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嚴東生先生。
  • 楊振寧改中籍真相,中國院士待遇到底幾何?
    ,尤其是楊振寧,很多人都覺得他是來中國進中科院養老了。但事實是,楊振寧和姚期智本身就是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第十三條規定,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國國籍後,可直接轉為院士或資深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因此,楊振寧與姚期智之所以能加入中科院,是因為兩位取得了中國國籍,因此從外籍院士直接轉為院士,符合相關規定。 那外籍院士與院士在職責和待遇上有什麼區別呢?
  • 放棄候選院士的饒毅: 棄美籍歸國, 呼籲人才回國效力, 追求中國夢
    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更多的頂尖人才,願意放棄海外的生活,甚至放棄國籍,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這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只有他們願意為祖國建設做貢獻,中國才能夠離中國夢越來越近。北大院長饒毅,他就是一個願意放棄美國優渥待遇,回歸祖國懷抱的精英人才。他說:「我希望本世紀的華人,不分地域、國籍,努力建設一個群體幸福的中國。」
  • 南京兩院院士現600萬天價待遇 成博取私利「搖錢樹」
    「院士」頭銜為何如此天價?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是終身的榮譽。而江蘇省各種普通高校134所,但是擁有的院士卻不超過一百位。「僧多粥少」的現狀,讓各大高校摩拳擦掌,不惜重金引進人才。除了南京的各大高校之外,江蘇的師範大學就為院士級的高層人才提供約200平方米的過渡住房,還有每月10萬元的生活補貼。南京審計學院招聘的院士最高能拿到350萬元的購房補貼。
  • 蓋茨當選的外籍院士,只有榮譽沒有待遇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2017年選舉產生的新院士名單日前公布,兩院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這次增選外籍院士,由於有比爾·蓋茨當選工程院外籍院士,因此引起輿論的關注。有網友好奇地打聽,外籍院士享受的待遇是什麼?
  • 太空人的工資待遇是多少?還有很多補貼,比如送房子送車之類的
    這樣高質量的要求,待遇自然也要高一些,當然能當上太空人,已經不是金錢工資的概念了。而且對身體素質的要求特別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太空人的。當然太空人也是很多人羨慕的職業,不光可以與高科技正面接觸,還可以去太空看風景,重要是待遇福利與一般工作要高多了。那麼美國和俄羅斯這種航天大國的太空人工資待遇是怎樣的呢?
  • 他放棄美國高薪待遇回國,力壓施一公當選院士,卻因妻子備受爭議
    但是,我們依舊能夠體會這種醫療研究的重要性和難度性,並且舒紅兵是放棄國外高薪回到中國,在回國後力壓施一公當選成為院士,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受人尊敬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但是現在卻因為妻子備受爭議,這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
  • 「兩院」院士哪個更牛?工資一般多少?
    同時,也讓一個高頻詞彙頻繁的出現在大眾的耳畔,也即「院士」,我們知道鍾南山院士、陳薇院士、張伯禮院士以及我們熟知的袁隆平院士都是工程院院士,我們也經常聽到中國科學院院士,那麼這兩種榮譽稱號有何區別?作為國家的最高級人才,他們各自的待遇又是怎樣的呢?
  • 中國技術工人應提升待遇,最高可超院士水平
    》中,有留言區的朋友說,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不願意從事技術工種,主要是「怕吃苦、怕累」。我對此反駁道:「倒也並非如此。其實,絕大多數中國青年,他們是有理想、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如果給他們未來的希望,他們是肯吃苦,願意鑽研技術的。
  • 8位美國博士集體回國,自願放棄優厚待遇,只因祖國需要我們!
    之前有媒體報導了這樣一件事,哈佛8位博士放棄了自己在美國的優厚待遇集體回國,有專家對此評論稱,八劍下天山共聚科學島,這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被媒體的報導之後,引起了國內網友的廣泛關注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院士制度最大問題並不是「副部級待遇」
    院士制度最大問題並不是「副部級待遇」   日前,有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就院士退休、退出制度、院士待遇、院士兼職等方面制度的建設和改革進行分析。
  • 委員透露在京中科院院士享受副部長級醫療待遇
    他的這段發言,是關於「院士副部級待遇」傳聞產生的來龍去脈。「闢謠」:副部級待遇純屬誤解、誤會和誤傳「你查遍國務院的所有文件,沒有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副部長級待遇這樣一條」「前段日子,我看到有的報刊上提到,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是副部級幹部,或者副部級待遇。
  • 盤點那些給院士的高待遇:年薪200萬 免費供住房
    這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首次舉行院士大會,兩院院士章程大修備受矚目。  近年來,諸如「院士退休」、「院士隱形利益」等話題一直頗受輿論關注,院士制度改革一直呼聲甚高。  迄今為止兩院院士章程已歷經數次修訂,而此次修訂被視為修改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 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 揭秘中科院真實收入
    眾所周知,近日,中科院有多人集體離職了,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工作人員透露這90多名科研人員被挖走的。然而,大家就比較關心中科院的工資,你知道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嗎?據說,中科院的福利不錯的,年薪也是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