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名片
幹 勇 中國工程院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
長期從事冶金、新材料及現代鋼鐵流程技術研究,是我國材料、冶金、現代鋼鐵流程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獲準專利24項。曾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計劃「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全國突出貢獻者」等稱號。主持國家十一五重大支撐計劃項目「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的研究工作,並擔任鋼鐵行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和中國科協先進材料學會聯合體主席、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編制專家組組長。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四川觀察:您是材料領域的專家,在您看來,我國的新材料科研應用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在哪裡,怎麼追?
幹勇:我一直說新材料是整個中國製造強國建設的底盤基礎,我們在新材料方面和國外的差距是比較大的。
信息技術目前已經進入了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包括智能製造的時期。在集成電路8大類材料上,中國90%依賴國外。5G通訊中國走在世界前列,但是支撐這種信息技術發展的材料,包括集成電路、晶片等都是我們的痛點,比如華為的麒麟晶片已經超過高通,是國際上第一流的高端水平晶片,但是我們只能設計,製造卻只能交給臺積電(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現在美國要求臺積電停止華為的晶片供應,我們就很被動了。
高鐵是中國的名片,但是高鐵車輪軸承部分的材料,百分之百從國外引進,它的制動部分——剎車的部分,90%從國外引進,這很容易受到限制。
所以我們覺得中國的製造業的高質量的發展,材料非常重要。現在中央對新材料也很重視。中央財經委員也召集了工程院、科學院的眾多院士集中攻關,來進行產業技術能力的提升,來保證中國製造業健康發展。
四川觀察:四川稀土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攀西地區也盛產釩鈦磁鐵礦,可以說四川是一個資源大省,但現階段還稱不上資源強省。您認為四川對於新材料的開發利用,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幹勇:我是四川內江人,我還是關心家鄉的發展,四川有豐富的石墨資源、釩鈦資源、稀土資源,這些都是做高端材料必需的原料和資源,有這麼好的條件,更應該在新材料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川的省委省政府關心新材料發展,把釩鈦一直作為四川發展的一個戰略資源來給予重視和支持,對生物醫藥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釩鈦的高端應用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這一方面我們是有優勢的,但也有不足。
第一,四川在產業研發體系、創新體系上還有待加強。人才、資金、檢測評價體系需要更加集中。不建立大平臺,很難吸引頂尖、一流的人才和團隊。還要建立很好的評價體系,找出真正有實力的新材料企業。
第二,四川現在缺乏高端應用的場景,材料必須要在各種應用場景中來體現它的優越性。首先我們要大膽的運用國內首創新產品,要敢用。
第三,政府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成果轉化和產業的發展上,不需要追求規劃上的大而全,要落實在行動上,進行詳細的市場調研,幫助企業打開市場。
第四,四川下一步應該集中資源,尋找重點,集群式發展非常重要。
四川觀察:對於四川本次出臺的《關於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的十條措施》,您如何評價?
幹勇:這次四川出臺《關於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的十條措施》,給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四川願意給院士團隊創造一個非常優良、寬鬆的環境,鼓勵院士團隊入川,而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新平臺,我希望通過「十條措施」的頒布,能夠縮短磨合時間,能夠加快成果轉化,能夠提高院士和院士團隊的積極性,使我的家鄉四川在工業化進程、在社會經濟發展上更快地進入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我們在自貢建立了一個西南新材料研究院,這次來四川準備揭牌,自貢一直在跟蹤我們的技術,四川省委、省政府,自貢市委、市政府也很重視,他們的熱情感化了我們。我們現在也在跟內江經信局討論汽車的綜合發展,包括氫能的利用,包括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等等。我們很願意盡我們綿薄之力,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