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
院士名片
陳政清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
看裝置、做講座、主持項目評審……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頭腦風暴」都獻給了四川交通運輸發展。
因為參與進藏公路避災減災的策略性研究,此前,陳政清曾多次來川,也和四川交通結下深厚情誼。此次四川行,恰逢省委省政府出臺加快「交通全省」實施意見之際,對此,他建議:加大四川西部公路的交通科技研究力度。
早上7點多,73歲的陳政清就坐車前往溫江,參觀四川公路設計院結構試驗中心「超大噸位六自由度試驗加載系統」。該系統是交通運輸部的創新研究項目,2018年定題,經過2年運用,於今年上半年通過評審,陳政清正是評審組組長。當時正值疫情期間,評審會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這次來成都,他特別提出,要去看看實物。
之所以這麼看重,是因為該系統可模擬關鍵受力節點的複雜受力和邊界條件,為支撐橋梁工程技術持續創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研究裝備和條件,全國僅此一套,被陳政清評價為「國際領先」。
在隨後舉行的「橋梁振動與振動控制」的學術講座上,陳政清非常詳細地介紹了橋梁風致災害的各種類型,提出了災害的有效控制措施,特別重點介紹了控制橋梁振動的創新技術——電渦流阻尼器。該阻尼器為全金屬結構,壽命周期長,能夠有效解決橋梁的各類振動,為我省橋梁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親自聽到陳院士講座,非常受啟發。」四川公路設計院橋梁分院一名參加講座的設計人員說,自己面前就像一扇門打開了,看到更多橋梁建設的設計思路,和防災減災的技術手段。
「昨天的現代交通與航空航天專題對接會上,我們聽了四川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的報告,印象很深。」陳政清說,四川交通發展很快,報告也很客觀地提到了存在的幾個不足,其中一個就是今後要加強在交通科技方面的發展,「往四川西部發展,公路是很好的突破口。」
在他看來,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下,國家規劃、政策在向西部傾斜,科研、創新也在向西部匯聚。研發本質是解決問題,四川往西是川西北高原地區,山區多,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建設平安交通、智能交通的需求大。天時、地利結合,四川交通科技可在這方面尋求突破,加大投入和力度,推動交通科技進一步發展。
陳政清還作為專家組組長,對四川公路設計院的「多跨梁橋變剛度支座技術開發與工程應用」項目進行了評審。「這個項目很有意義,既有科學技術研究意義,又有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他以此舉例說,交通科技研發要注重應用,推動科研成果向產品化、產業化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