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徐莉莎 華小峰/圖
【院士名片】
黃維
1963年生,河北唐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主要研究領域: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
「柔性電子或將成為中國在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等領域實現『開道超車』的重要戰略機遇,建議四川著手布局『中國碳谷(西部)』,搶抓柔性電子產業發展先機。」9月18日,在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提出建議。
黃維是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2011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四川柔性電子產業發展,他與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
談柔性電子:
「我們不是沿著西方科學家的道路修修補補」
記者:首先我們好奇,什麼是柔性電子?
黃維:柔性電子是將有機/無機材料電子器件製作在柔性/可延性塑料或薄金屬基板上的新興電子技術。柔軟、質輕、透明、便攜、可大面積應用的柔性電子器件,極大地擴展了電子器件的適用範圍。
記者:它有些什麼應用場景?
黃維:比如,柔性電子顯示器就像報紙一樣,可隨時打開、捲曲或摺疊,使手機、電視等消費電子產品形態更新穎輕便;基於柔性電子技術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可滿足大功率發電需要,還能集成在衣服上,為隨身攜帶的小電器供能;柔性電子標籤可用作鈔票、食品等的防偽標識,也可用於安全指示牌和加密信息傳遞;「電子皮膚」既有皮膚的柔性和彈性,又可將外界作用於其上的力或熱轉換為電信號,進行人機信號處理。
記者: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廣袤的全新領域?
黃維:是的,柔性電子學下設有機電子學、塑料電子學、生物電子學、印刷電子學等多個二級學科。
以有機電子學為例,它下面有有機顯示、有機傳感、有機存儲。最近,柔宇、三星、華為都推出了自己的摺疊手機,一經發布,成為人民熱議的焦點,市場追捧的對象。這就是有機顯示的應用,據估算,其市場是幾千億的水平。再往上推,就知道柔性電子的市場有多龐大。
記者:那麼中國在柔性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如何?
黃維:我們在多個領域開創柔性電子研究的先河。在國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納米技術與仿生研究所等單位在生物電子和柔性傳感領域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先後建立先進材料與柔性電子研究基地,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西北工業大學建立的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已成為新時代西部地區吸引優秀人才的學科高地。
總的來說,我們不是在西方科學家開創了某些研究方向後,沿著他們的思路修修補補或做延伸,而是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方向。
比如說,我們認為鈣鈦礦發光顯示,很有可能成為繼CRT、LCD和OLED之後的第四代顯示技術重要發展方向。這一點上,我們和英國的劍橋大學幾乎是同步開展工作的。我們在最近的七八年間,不斷開創該領域的世界紀錄,一直在國際上引領技術前進。我們現在正在致力於解決鈣鈦礦體系自身的不穩定性和對鉛基材料安全性的考慮。
談建議:
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成就西部未來
記者:這麼誘人的「產業蛋糕」,您認為四川該如何搶佔先機?
黃維:我建議四川省委省政府考慮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我個人以為,微納電子產業構成的強大的美國優勢在逐漸喪失。微納電子早已不再是基礎研究的前哨,帶來的產業附加值不再像二三十年前,數十倍數百倍於生產製造成本。
我的觀點可能和社會主流觀點不同。集成電路產業比拼的不再是原始創新,而是看誰能一次性投入數以千億計的資金,同時容忍每年數以百億級的虧損,不再具有超高附加值。
我們過去習慣於「換道超車」或「彎道超車」。從科學上來講,彎道是不安全、不經濟的,風險大,浪費發展資源。同時說明還是走別人的老路。
但是在「碳基材料+光電過程」基礎上形成的柔性電子產業上,中國人在很多方面是引領世界的,都有原創性成果支撐。在未來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如果加快推進產業進程,可以成就未來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所以我提出打造「中國碳谷(西部)」,成就西部未來。如果四川有所考慮和布局,可能會充分體現「開道超車」帶來的快速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價值。
記者:那四川目前在柔性電子領域是怎樣的發展情況如何?
黃維:四川在柔性電子領域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從人才角度來講,我的一些同事,包括早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培養的學生和博士後,也有在川大、電子科大工作的。川大、電子科大、重郵、西南大學,這些成渝地區的高校在柔性電子領域有了一定的積累,部分成果接近產業化水平。
個人以為,從省委省政府的角度,還缺乏對柔性電子產業的認識。需要從業人員可以再不同場景,向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推介宣講柔性電子這個學科領域。同時,讓各級黨委和政府充分認識柔性電子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只要方向抓得準、路子走得對、政策又到位,一定可以行。我衷心祝願四川能夠圍繞「中國碳谷(西部)」建設,為地區超常規快速發展帶來新動能。
來源:封面新聞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