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長黃維:建議四川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2020-09-19 二三裡資訊成都

川觀新聞記者 徐莉莎 華小峰/圖

【院士名片】

黃維

1963年生,河北唐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主要研究領域: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

「柔性電子或將成為中國在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等領域實現『開道超車』的重要戰略機遇,建議四川著手布局『中國碳谷(西部)』,搶抓柔性電子產業發展先機。」9月18日,在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提出建議。

黃維是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2011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四川柔性電子產業發展,他與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

談柔性電子:

「我們不是沿著西方科學家的道路修修補補」

記者:首先我們好奇,什麼是柔性電子?

黃維:柔性電子是將有機/無機材料電子器件製作在柔性/可延性塑料或薄金屬基板上的新興電子技術。柔軟、質輕、透明、便攜、可大面積應用的柔性電子器件,極大地擴展了電子器件的適用範圍。

記者:它有些什麼應用場景?

黃維:比如,柔性電子顯示器就像報紙一樣,可隨時打開、捲曲或摺疊,使手機、電視等消費電子產品形態更新穎輕便;基於柔性電子技術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可滿足大功率發電需要,還能集成在衣服上,為隨身攜帶的小電器供能;柔性電子標籤可用作鈔票、食品等的防偽標識,也可用於安全指示牌和加密信息傳遞;「電子皮膚」既有皮膚的柔性和彈性,又可將外界作用於其上的力或熱轉換為電信號,進行人機信號處理。

記者: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廣袤的全新領域?

黃維:是的,柔性電子學下設有機電子學、塑料電子學、生物電子學、印刷電子學等多個二級學科。

以有機電子學為例,它下面有有機顯示、有機傳感、有機存儲。最近,柔宇、三星、華為都推出了自己的摺疊手機,一經發布,成為人民熱議的焦點,市場追捧的對象。這就是有機顯示的應用,據估算,其市場是幾千億的水平。再往上推,就知道柔性電子的市場有多龐大。

記者:那麼中國在柔性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如何?

黃維:我們在多個領域開創柔性電子研究的先河。在國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納米技術與仿生研究所等單位在生物電子和柔性傳感領域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先後建立先進材料與柔性電子研究基地,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西北工業大學建立的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已成為新時代西部地區吸引優秀人才的學科高地。

總的來說,我們不是在西方科學家開創了某些研究方向後,沿著他們的思路修修補補或做延伸,而是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方向。

比如說,我們認為鈣鈦礦發光顯示,很有可能成為繼CRT、LCD和OLED之後的第四代顯示技術重要發展方向。這一點上,我們和英國的劍橋大學幾乎是同步開展工作的。我們在最近的七八年間,不斷開創該領域的世界紀錄,一直在國際上引領技術前進。我們現在正在致力於解決鈣鈦礦體系自身的不穩定性和對鉛基材料安全性的考慮。

談建議:

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成就西部未來

記者:這麼誘人的「產業蛋糕」,您認為四川該如何搶佔先機?

黃維:我建議四川省委省政府考慮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我個人以為,微納電子產業構成的強大的美國優勢在逐漸喪失。微納電子早已不再是基礎研究的前哨,帶來的產業附加值不再像二三十年前,數十倍數百倍於生產製造成本。

我的觀點可能和社會主流觀點不同。集成電路產業比拼的不再是原始創新,而是看誰能一次性投入數以千億計的資金,同時容忍每年數以百億級的虧損,不再具有超高附加值。

我們過去習慣於「換道超車」或「彎道超車」。從科學上來講,彎道是不安全、不經濟的,風險大,浪費發展資源。同時說明還是走別人的老路。

但是在「碳基材料+光電過程」基礎上形成的柔性電子產業上,中國人在很多方面是引領世界的,都有原創性成果支撐。在未來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如果加快推進產業進程,可以成就未來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所以我提出打造「中國碳谷(西部)」,成就西部未來。如果四川有所考慮和布局,可能會充分體現「開道超車」帶來的快速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價值。

記者:那四川目前在柔性電子領域是怎樣的發展情況如何?

黃維:四川在柔性電子領域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從人才角度來講,我的一些同事,包括早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培養的學生和博士後,也有在川大、電子科大工作的。川大、電子科大、重郵、西南大學,這些成渝地區的高校在柔性電子領域有了一定的積累,部分成果接近產業化水平。

個人以為,從省委省政府的角度,還缺乏對柔性電子產業的認識。需要從業人員可以再不同場景,向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推介宣講柔性電子這個學科領域。同時,讓各級黨委和政府充分認識柔性電子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只要方向抓得準、路子走得對、政策又到位,一定可以行。我衷心祝願四川能夠圍繞「中國碳谷(西部)」建設,為地區超常規快速發展帶來新動能。

來源:封面新聞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兩院院士四川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建議四川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9月18日,在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提出建議。黃維是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2011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四川柔性電子產業發展,他與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談建議:打造「中國碳谷(西部)」成就西部未來記者:這麼誘人的「產業蛋糕」,您認為四川該如何搶佔先機
  • 中科院院士黃維:建議四川打造「西部碳谷」,布局柔性電子產業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實習生張弋凌宇這幾天,四川吸引了一大批院士,他們為四川的各行各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36名兩院院士齊聚蓉城,中科院院士黃維是其中一員。「針對集成電路產業,我的觀點可能和主流觀點不太一致。」黃維說,它不再比拼原始技術創新能力,而是誰能夠一次性投入數以千億級的資金,並容忍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每年百億級的虧損。
  •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做強柔性電子 打造「中國碳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委、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黃維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黃維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我國應牢牢把握未來顛覆性科技創新的機遇,加快「FAMISHED」等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的發展步伐,而「FAMISHED」一詞則指代最有可能產生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八大領域,包括柔性電子、人工智慧、材料科學、泛物聯網、空間科學、健康科學、能源科學和數據科學等。
  • 專訪|聽「最強大腦」聊四川 超百名院士組團來川當「智囊」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於婷 實習生張弋凌宇這幾天,四川吸引了一大批院士來訪。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36名兩院院士齊聚蓉城。9月18日下午,這些院士圍繞5個不同的專題進行思維碰撞。
  • 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聚焦新能源,建議在川創辦「西南能源大學」
    川觀新聞記者 李欣憶 鄧翔灃 攝影 李強9月18日,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主任鄒才能,與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能投集團籤約合作,聘任天府新能源研究院名譽院長。
  • 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光燦:四川可提前布局量子計算產業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 張彧希「量子計算機是未來的方向,國外已開始布局。四川信息產業基礎好,我們可以提前介入。」9月18日,兩院院士四川行電子信息專題對接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對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出了這樣建議。郭光燦介紹,目前量子計算在技術上得到了新突破。
  • 四川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31名)、綿陽(30名)
    四川省兩院院士名單,在川共61名兩院院士,2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包含1名雙院士)。61名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成都31名,綿陽30名。成都兩院院士集中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綿陽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四川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33名)、綿陽(30名)
    四川省兩院院士名單,在川共63名兩院院士,2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包含1名雙院士)。63名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成都33名,綿陽30名。成都兩院院士集中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綿陽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130位院士為四川高質量發展獻智
    9月17日~9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以下簡稱「院士四川行」)活動成功舉行。130餘位川籍、在川或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兩院院士,齊聚蓉城行走市州,為四川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獻計出力。
  • 兩院院士四川行|參會院士人手一張「卡」!四川準備的這份「見面禮...
    四川在線記者 任鴻 攝影 華小峰9月18日,成都, 「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開幕。這是截至目前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為了表達誠意,四川省委、省政府為參會院士們準備了人手一份的「見面禮」——在每位院士的座位上都放了一張「天府英才卡·院士卡」(以下簡稱「院士卡」)。這是啥?記者採訪了卡片的「出品方」——省人才辦相關負責人。「卡片雖小,但『含金量』不小。」該負責人介紹,「院士卡」是為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定製的專屬服務卡。
  • 兩院院士四川行|陳政清:四川加強交通科研,多往西部公路「走」
    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院士名片陳政清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看裝置、做講座、主持項目評審……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頭腦風暴」都獻給了四川交通運輸發展。
  • 兩院院士四川行|樊代明:已在四川絕大多數市(州)建立了醫學整合中心
    四川在線記者劉春華「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迎接將來的挑戰,在呵護人類健康這個偉大事業中走得更快更好更久。」9月17日晚上,參加「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成都接受了川觀新聞記者的採訪。
  • 兩院院士四川行|張喜剛:用智能化實現山區橋梁防災減災
    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此次四川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喜剛領銜的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將其第一個分中心設立在了四川,這也是「四川省驅動創新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上,兩院院士與四川籤訂的25個項目之一。
  • 兩院院士四川行|在達州形成多項合作 4人任決諮委特聘高級顧問
    9月20日上午,達州市文理學院內,兩院院士四川行達州對接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作主題演講,提出發揮達州綜合優勢,打造為西部鋰鉀鹽科技與開發高地。就在兩天前,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在成都主會場,鄭綿平院士團隊與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籤訂達州市鋰鉀產業園院士合作項目,此公司便是達州市宣漢縣鋰鉀綜合開發的重要平臺公司之一。
  • 說生物醫藥話玄武巖纖維,兩院院士為四川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黃輝 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
  • 5名內江籍院士今日亮相「兩院院士四川行」,明天,家鄉人民將迎來內江驕傲——
    9月18日,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開幕式在成都舉行。其中,匡廷雲、羅平亞、鄭皆連、幹勇、楊偉5名內江籍院士應邀出席,為四川創新發展把脈問診、獻計出力。在上午舉行的開幕式上,冶金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幹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偉作主旨演講。
  • 兩院院士行 | 許祖彥:希望四川能夠多培養戰略科學家
    四川在線記者 張彧希【院士名片】許祖彥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科研機構的中青年人才應該成為戰略科學家,而不要成為科研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的這句話,曾在網上廣泛流傳。這句話應該如何解讀,許祖彥對四川的人才建設有什麼獨到見解?川觀新聞記者專訪了許祖彥院士。記者:您是我國雷射技術的專家,今天您的主旨演講也是關於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發展,具體來說,新型顯示技術有什麼優勢?許祖彥:新型顯示技術就是雷射顯示。
  • 中國科學院院士侯朝煥: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堅實基礎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劉秋鳳 實習生 張弋凌宇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戰略的提出,四川引來重大機遇,迫切需要更多與之相匹配的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完善頂尖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全鏈條招引體系。9月17日至20日,「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四川舉行。此次活動邀請140餘位川籍院士、在川院士和與四川有項目合作或合作意願的院士參加,共商發展大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聲學所侯朝煥教授是本次受邀嘉賓之一。侯朝煥院士出生於四川自貢,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信號處理和聲學專家。
  • 兩院院士為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人民網成都9月17日電 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馮小明是廣安武勝人,有機化學家,四川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兩院院士市州行丨中國工程院付小兵院士領銜資陽市創面修復醫院...
    連日來,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全省各地精準對接、精心組織兩院院士市州行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創傷外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付小兵出席座談會。會上,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特聘付小兵院士為該院首席科學家,付小兵院士團隊將與該醫院合作開展資陽市創面修復醫學整形美容中心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