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四川行|樊代明:已在四川絕大多數市(州)建立了醫學整合中心

2020-12-06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劉春華

「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迎接將來的挑戰,在呵護人類健康這個偉大事業中走得更快更好更久。」9月17日晚上,參加「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成都接受了川觀新聞記者的採訪。他認為,未來的醫學發展,是整合醫學的發展,醫生治病不僅要找到病毒找到病因,還要以保護和提高人的自然力為根本。

建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應對新挑戰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醫學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樊代明認為,現代社會人類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是目前的醫學理論、診斷方法等並沒有跟上需求。「比如新冠肺炎,它的死亡率並不高,但它為什麼能夠讓社會、經濟等方面停擺?我們醫學、理論,健康管理可能還沒有跟上社會變化。」

「疾病60%都是由於生活習慣發生的變化。針對這些變化,醫學也要改變。」樊代明認為,面對新的疾病,任何國家和地域、任何單個專業和專家、任何單個技術方法藥品的單打獨鬥,都將力不從心。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迎接將來的挑戰,才能在呵護人類健康這個偉大事業中,才能走得更快,更好、更久。

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包括什麼?樊代明介紹,整合形健康服務體系包括整合型醫學研究體系、整合型醫學教育體系、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整合型醫學預防體系、整合型醫學管理體系,要把這些體系進行整合,形成新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跟上社會對健康服務需求的發展,才能在呵護人類健康這個偉大事業中走得更快更好更久。

9月17日,成都中醫藥大學發展戰略院士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根據框架合作協議,11名院士重磅加入,組建學校發展戰略高端專業智庫。這11名委員均為生物醫藥領域領軍人物,其中樊代明任主任委員。在此之前,樊代明已經是都中醫藥大學的客座教授,並且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整合醫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在四川,我們合作建立的整合醫學中心,除了個別地方,可以說快要覆蓋所有市(州)。」樊代明說,這些整合醫學中心有的已經建立了四五年,會經常開展遠程會診、學術交流等活動。

7個自然力平衡了人就不會生病

除了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樊代明還認為,現代醫學應該高度重視人體的自然力。

「什麼是人體自然力?」樊代明認為,人體自然力與生俱來,隨著生命的消長而變化。人只有有了自然力,才能夠生活的很好,才能抗擊疾病。樊代明分析道,世界上先有了人類,後來才有了醫學,沒有醫學的時候,人類是怎麼過來的?是靠的人體自然力。他進一步舉例:再比如動物,動物沒有醫生,只有寵物才有醫生。動物生病怎麼過來的?靠自然力。人有的時候都得了病,但有的人不需要治療,自己好了,靠什麼?靠自然力。

樊代明將人體自然力自主生成力、自相耦合力、自發的修復力、自控平衡力、自我保護力、精神統控力等7個部分。他說,這7個部分組合在一起,形成人體的健康平衡。如果哪一個部分不平衡了,人就會生病。而醫生在治療疾病時,就要去保護提高這種人體的自然力。

樊代明出生重慶,少時參軍離鄉,那時四川和重慶還沒有分開,所以樊代明也一直覺得自己是四川人。他說:「我現在在西安工作,建設家鄉是每一個四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這次來參加兩院院士四川行的活動。」

「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引智引才。這次100多名院士來到四川,有點像開院士大會了。我相信通過這一次與院士相互交流,特別是和院士團隊的交流和合作項目的引進。無論是對四川相關技術的幫帶、人才的培養等,未來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樊代明說。

相關焦點

  • 專訪|院士「支招」四川產業發展 他們說了這些內容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羅田怡 實習生鄒阿江 張弋凌宇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40多位川籍院士、在川院士和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院士受邀出席此次活動,共謀四川高質量發展大計。這是截至目前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
  • 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作講座 縱論「整合醫學」
    9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成都大學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為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師生作「整合醫學縱論」主題報告。黨委書記毛洪濤出席報告會,校長、黨委副書記王清遠主持報告會。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小軍、劉婭參加報告會。後疫情時代,人類面臨著新的醫學形勢。樊代明表示,醫學發展亟需轉變觀念。
  • 兩院院士四川行|參會院士人手一張「卡」!四川準備的這份「見面禮...
    四川在線記者 任鴻 攝影 華小峰9月18日,成都, 「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開幕。這是截至目前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為了表達誠意,四川省委、省政府為參會院士們準備了人手一份的「見面禮」——在每位院士的座位上都放了一張「天府英才卡·院士卡」(以下簡稱「院士卡」)。這是啥?記者採訪了卡片的「出品方」——省人才辦相關負責人。「卡片雖小,但『含金量』不小。」該負責人介紹,「院士卡」是為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定製的專屬服務卡。
  • 兩院院士四川行|張喜剛:用智能化實現山區橋梁防災減災
    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此次四川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喜剛領銜的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將其第一個分中心設立在了四川,這也是「四川省驅動創新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上,兩院院士與四川籤訂的25個項目之一。
  • 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光燦:四川可提前布局量子計算產業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 張彧希「量子計算機是未來的方向,國外已開始布局。四川信息產業基礎好,我們可以提前介入。」9月18日,兩院院士四川行電子信息專題對接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對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出了這樣建議。郭光燦介紹,目前量子計算在技術上得到了新突破。
  • 130位院士為四川高質量發展獻智
    9月17日~9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以下簡稱「院士四川行」)活動成功舉行。130餘位川籍、在川或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兩院院士,齊聚蓉城行走市州,為四川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獻計出力。
  • 兩院院士四川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建議四川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華小峰/圖院士名片:黃維——1963年生,河北唐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9月18日,在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提出建議。黃維是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2011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四川柔性電子產業發展,他與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
  • 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長黃維:建議四川打造「中國碳谷(西部)」
    『開道超車』的重要戰略機遇,建議四川著手布局『中國碳谷(西部)』,搶抓柔性電子產業發展先機。」9月18日,在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提出建議。黃維是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2011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四川柔性電子產業發展,他與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談柔性電子:「我們不是沿著西方科學家的道路修修補補」記者:首先我們好奇,什麼是柔性電子?
  • 從「三個頂級」看院士助力高質量發展
    9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落下帷幕。4天裡,5場專題對接會和20多場市州行、單位行子活動結下豐碩成果:25個成長型新興產業項目與兩院院士籤約合作,合作總金額達97.361億元;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四川研究院和四川省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揭牌,四川與中國工程院合作邁入新階段……頂級盛會,頂尖智慧,頂端合作……這場目前為止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助力四川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
  • 兩院院士四川行|在達州形成多項合作 4人任決諮委特聘高級顧問
    9月20日上午,達州市文理學院內,兩院院士四川行達州對接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作主題演講,提出發揮達州綜合優勢,打造為西部鋰鉀鹽科技與開發高地。就在兩天前,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在成都主會場,鄭綿平院士團隊與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籤訂達州市鋰鉀產業園院士合作項目,此公司便是達州市宣漢縣鋰鉀綜合開發的重要平臺公司之一。
  • 兩院院士市州行丨中國工程院付小兵院士領銜資陽市創面修復醫院...
    連日來,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全省各地精準對接、精心組織兩院院士市州行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創傷外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付小兵出席座談會。會上,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特聘付小兵院士為該院首席科學家,付小兵院士團隊將與該醫院合作開展資陽市創面修復醫學整形美容中心項目建設。
  • 兩院院士行 | 許祖彥:希望四川能夠多培養戰略科學家
    四川在線記者 張彧希【院士名片】許祖彥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科研機構的中青年人才應該成為戰略科學家,而不要成為科研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的這句話,曾在網上廣泛流傳。這句話應該如何解讀,許祖彥對四川的人才建設有什麼獨到見解?川觀新聞記者專訪了許祖彥院士。記者:您是我國雷射技術的專家,今天您的主旨演講也是關於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發展,具體來說,新型顯示技術有什麼優勢?許祖彥:新型顯示技術就是雷射顯示。
  • 兩院院士四川行|幹勇:四川應該抓住優勢,把石墨材料做精、把碳材料做細
    四川在線記者 張彧希「四川的優勢資源,可以對新材料發展形成強大支撐。」9月18日,在 「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發表了主旨演講。
  • 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
    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在美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18 世紀走要4 年、19世紀坐馬車要4個月、20世紀坐火車要4 天,現在飛機只要4小時就到了。如此快節奏加城鎮化集體居住,給社會管理以及健康保障帶來很多的問題。第三,生活現代化, 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醫學體系知識概念也不斷發生變換,斷迎接新的挑戰。
  • 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聚焦新能源,建議在川創辦「西南能源大學」
    川觀新聞記者 李欣憶 鄧翔灃 攝影 李強9月18日,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主任鄒才能,與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能投集團籤約合作,聘任天府新能源研究院名譽院長。
  •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像廣東人煲湯一樣扶持人體自然力
    11月18日,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在上午進行的「『峰』在哪裡·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認為,要加強人體自然力與醫學管理。
  • 樊代明院士:一場疫情揭示人體七大自然力的功勞
    「這是由於發展到當代,人類社會科技已經高度發達,但人類醫學、健康的理論、方法還有欠缺。」10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的講座中指出。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
  • 院士四川行②幹勇:四川新材料發展應集中人才、資金
    不建立大平臺,很難吸引頂尖、一流的人才和團隊。還要建立很好的評價體系,找出真正有實力的新材料企業。第二,四川現在缺乏高端應用的場景,材料必須要在各種應用場景中來體現它的優越性。首先我們要大膽的運用國內首創新產品,要敢用。第三,政府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成果轉化和產業的發展上,不需要追求規劃上的大而全,要落實在行動上,進行詳細的市場調研,幫助企業打開市場。
  • 兩院院士四川行|陳政清:四川加強交通科研,多往西部公路「走」
    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院士名片陳政清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看裝置、做講座、主持項目評審……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頭腦風暴」都獻給了四川交通運輸發展。
  • 兩院院士四川行 |「燒碳翁」成會明:石墨烯「冷」下來,是好事情
    四川在線記者 朱雪黎/文 華小峰/圖一度令市場瘋狂的石墨烯,好像「冷」下來了?9月18日,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先進材料與裝備製造專題對接會上,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成會明。「是冷下來了,但對這個領域來說絕對是好事。」他說,科學研究裡發現的東西,「變現」並不容易,需要很多人、很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而之前「瘋狂」的石墨烯,不乏市場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