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院士:一場疫情揭示人體七大自然力的功勞

2020-12-05 健康界

目前新冠肺炎導致的全世界死亡率僅為2.6%左右,但卻讓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都瀕臨癱瘓。「這是由於發展到當代,人類社會科技已經高度發達,但人類醫學、健康的理論、方法還有欠缺。」10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的講座中指出。

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

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醫學挑戰。這其中包含整合型的醫學研究體系、醫學醫療服務體系、醫學教育體系、醫學預防體系、醫學管理體系等。

人類社會先後歷經了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獲得了技術進步與發展。但無論是怎樣的改革,人類的最終目標都是活得健康。因此,樊代明院士指出生物醫學革命將是未來的改革方向。

目前,人口老齡化、居住城鎮化、生活現代化逐漸成了時代標誌。人類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很多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已無法用以往的、年輕人的經驗來解決,符合特定人群的醫學理論、方法和技術都需要繼續探索。

生活現代化導致生活方式改變,誘發了新疾病,例如肥胖、飲食等造成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多誘因導致的多系統疾病自然也要求多學科的共同協作。

從生物進化史看,人類在地球的存在時間要遠遠低於病毒、細菌就。如何與之和諧共處?對細菌,人類允許了細菌的寄宿。對病毒,則是「毒不犯我,我不犯毒」。

不慎被病毒感染時,在醫學還沒有誕生的年代,人類依靠自身抵抗力進行抵禦。樊代明院士將其稱之為人體的自然力(Natural Force)。

樊代明院士分享了人體的7個自然力,分別是:自主生成力、自相耦合力、自發修復力、自由代謝力、自控平衡力、自我保護力、精神統控力

新冠肺炎等疾病侵入人體,有時醫生束手無策,人體的自然力就會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醫生協助患者抵抗疾病時,要注重多學科共同協作,注重整合醫學,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相關焦點

  • 第一健康報導摘錄樊代明院士演講:人體七大自然力
    聚焦健康中國自然力(第一健康報導北京 編輯部)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院士,8月28日在大同召開的「2020中國道地藥材縣域產業發展大會」上發表精彩的演講,第一健康報導根據速記摘錄部分內容刊播,起題《人體七大自然力》樊代明
  •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像廣東人煲湯一樣扶持人體自然力
    在上午進行的「『峰』在哪裡·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認為,要加強人體自然力與醫學管理。樊代明指出,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醫學挑戰。
  • 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人體自然力的探究才是未來醫學發展新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在瀋陽抗風竤(綠色)醫療產業管理集團就抗風竤免疫調節科研成果匯報時明確指出 一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讓人驚心動魄,千百年來,人類是不斷地和病毒鬥爭才走到了今天。"一個化驗查核酸,一張胸片看肺炎,一瓶氧氣不斷地灌,實在不行弄一臺機器呼吸機就用全。這是我們僅有的本事,你說對病毒起了什麼作用,它不是對病毒起作用,而是呵護人體,等著人體自己長上抵抗力。"樊代明院士在抗風竤科研成果匯報暨新品發布會中分享了他對於病毒和人體的看法。
  • 治療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聽聽院士樊代明怎麼說!
    在抗風竤十二周年慶典上,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給出了解釋:是自然力。而對於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的治療,我們一起來聽聽樊代明院士又是怎麼說的? 轉變醫療觀念,重視自然力 後疫情時代,人類正在面臨著新的醫學形勢,面對多種新型病毒的考驗,樊代明院士表示,我們的醫學發展必須要轉變觀念!人體自然力的探究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新方向!
  • 兩院院士四川行|樊代明:已在四川絕大多數市(州)建立了醫學整合中心
    9月17日晚上,參加「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成都接受了川觀新聞記者的採訪。他認為,未來的醫學發展,是整合醫學的發展,醫生治病不僅要找到病毒找到病因,還要以保護和提高人的自然力為根本。
  • 樊代明、李兆申、吳清平三院士齊聚量子醫療組織承辦的第3屆中國微...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樊代明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院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教授、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執行所長李孟鴻教授,廣東藥科大學校長、教育部糖脂代謝病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主任郭姣教授,湖北民主大學副校長祝建波教授、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消化內科首席專家何興祥教授
  • 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
    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 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中國腫瘤學大會已經成為目前我國最受矚目的學術大會之一,也是覆蓋腫瘤患者最多的學術盛會
  • 「比較年輕科學家」樊代明院士 激勵青年科學家與國際高手過招
    □晚報記者 王若江/文通訊員 柳承志/攝從小戰士到「年輕院士」樊代明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科學家。1953年11月,樊代明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童年生活艱辛。19歲時,樊代明參軍,部隊駐紮在西藏亞東海拔4800多米的坑道裡,氣候奇冷。初到部隊,樊代明被分配養豬,3個月後當炊事員,因發明「海拔4800米黃豆炒半熟生豆芽法」被報紙報導。
  • 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作講座 縱論「整合醫學」
    9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成都大學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為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師生作「整合醫學縱論」主題報告。黨委書記毛洪濤出席報告會,校長、黨委副書記王清遠主持報告會。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小軍、劉婭參加報告會。後疫情時代,人類面臨著新的醫學形勢。樊代明表示,醫學發展亟需轉變觀念。
  •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樊代明來濰講學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樊代明應濰坊市醫學會邀請來濰講學。上午,樊院士與市衛健委主任、書記、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曉乙進行了座談。市衛健委四級調研員張洪才及部分市直醫院院長、副院長參加了座談會。樊院士對大家提出的專科發展、專業劃分、科研評審等疑惑,結合自己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深刻思考一一進行了解答。
  • 「西醫院士」樊代明,力挺中醫的真相是什麼?
    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全軍消化病研究所所長,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臨床藥理基地主任,「整合醫學」的推動者。 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亞太消化學會副主席等。 樊院士為什麼力挺中醫?
  • 院士開講|揭示人體奧秘,讓你更了解自己
    圖為鍾世鎮院士「百聞不如一見,看圖就能知意。」作為我國現代臨床解剖學的奠基人、中國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研究的倡導者,鍾世鎮院士表達了他對館藏標本功能的理解。只有了解好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我們才能更了解自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世鎮。
  • 腫瘤防治 贏在整合 一場「大高大」的腫瘤學界聚會8月來襲
    「818、大高大」高度精煉的兩組詞彙,出自中國抗癌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2018年1月7日上午「2018中國腫瘤學大會(CCO)新聞發布會」 在瀋陽召開,樊代明院士用高度概括又不失幽默的講話,讓與會人員產生了對一場腫瘤學界盛會的無限期待!
  • 震驚:樊代明院士講出醫學真相、諾貝爾醫學已把醫生導向歧途、近50年全球沒有生產出什麼好藥、都是毒藥.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樊代明。北京深冬的一個下午,樊代明在中國工程院辦公室,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 他為什麼力挺中醫?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路在何方?人體解剖成器官,器官在顯微鏡下細化,分子刀再把細胞分成分子,再進一步細化……就這樣,很多醫學研究游離於分子之間不能自拔!沉迷在微觀世界孤芳自賞! 創造了大量與治病無關的論文!
  • 四院士齊聚西山 共話醫學前沿
    6月13日,在解放軍總醫院、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辦的2015第二屆301論健暨第四屆全國體檢中心主任高峰論壇上,四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就醫學前沿與健康管理的發展,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見。樊代明:整合醫學更適健康維護和疾病診斷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樊代明表示,醫學分科越來越細,這對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醫生水平的提高確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 樊代明院士:我們都希望癌細胞死了,人活著!過度治療是雪上加霜
    癌症過度治療不可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曾說過:外科醫生挖肉,內科醫生下毒,放療科醫生烤電,都是以殺癌細胞為主的。最後癌細胞活著,病人死了!我們都希望癌細胞死了,人活著!
  • 院士的肺腑之言,也許得聽一聽
    樊代明院士,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是這句話你肯定聽過:世界上每5個腫瘤病人,就有1個是中國人;中國每死亡這是樊代明院士在一次腫瘤學大會所發表的言論,這句話讓人倍感沉重的同時,也引起人們的熱議,癌症如此可怕我們應該如何是好?目前對於癌症的有效治療方法微乎其微,基本上就只有兩種:一是物理切除手術,二是輔助治療。
  • 專訪|院士「支招」四川產業發展 他們說了這些內容
    9月17日,4名院士在成都接受了記者採訪。他們包括電子信息領域的鄔賀銓院士和侯朝煥院士,生物醫藥與現代農業領域的樊代明院士,先進材料與裝備製造領域的幹勇院士,他們從三個不同的領域分析行業最前沿信息,並從專業領域為四川的產業發展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