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樊代明院士講出醫學真相、諾貝爾醫學已把醫生導向歧途、近50年全球沒有生產出什麼好藥、都是毒藥.

2021-01-16 學醫平臺

他是著名西醫,人稱「中國消化病學第一人」,多項成果震動全球醫學界。站在西醫學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醫,卻因此招致非議甚至言語攻擊。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迄今在國外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引用率在國內首屈一指。但他痛感醫學離科學越來越近,卻離「病人」越來越遠。

 

他是副部級領導幹部,也是一名將軍。平日工作極為繁重,但凡有點滴時間,無論在出差路上還是辦公室,便提筆寫下所思所得,日積月累竟年年著述不斷,不敢自稱「字字珠璣」但必「字字原創」。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在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榮獲了今年醫學界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


……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樊代明。北京深冬的一個下午,樊代明在中國工程院辦公室,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

 

他為什麼力挺中醫?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路在何方?中醫如何為醫學發展貢獻力量……樊代明回答明快犀利,富有感染力。一問一答中,一下午時間不知不覺流走,全程竟無任何外來打擾。(歡迎關注我們:愛醫論壇)

 

中醫比肩現代醫學且不可替代!

 

《經濟參考報》:您是著名西醫,對中醫理解的深度,在當今主流醫學界並不多見,而您對中醫的支持,更為人所共知。在不久前舉行的一次分級診療論壇上,我們注意到,您發言開頭就是大力發展中醫藥、推進分級診療建設。您為何如此力挺中醫?

 

樊代明:其實,中醫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幾千年,需要我們好好去學。學中醫不是否定西醫;就像說西醫好,一定不要隨便說中醫不好。對此,


我有四句話:一是在人類歷史上,中醫藥學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強調和尊重;二是在世界醫學領域中,中醫藥學已發展成唯一可與現代醫學(西醫藥學)比肩的第二大醫學體系;三是中醫藥解決了很多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顯示其不可替代性;四是中醫藥學必然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

 

《經濟參考報》:如何理解這四句話?

 

樊代明:先看第一句話。習近平主席對中醫藥有著高度概括與精闢評價——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這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對中醫藥前所未有的評價!而屠呦呦研究員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是當今國際主流醫學界對中醫藥學價值的認可,這種認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種醫學不斷產生又不斷消亡,唯有中醫藥學有完整的理論基礎與臨床體系,歷經風雨不倒,不斷發展完善,為中華民族繁衍壯大做出巨大貢獻。

 

即使在西醫佔主導地位的當下,中醫藥依然以其顯著療效和獨特魅力,在越來越多國家掀起了經久不息的「中醫熱」。

 

甚至在有的領域,中醫藥學遠遠走在了現代醫學的前面。比如,對於頑固性腹瀉,西醫一直沒有什麼有效手段,直到近幾年在國外興起的用腸菌移植治療法,才明顯提升了療效。而在幾千年前的中國醫學典籍如《肘後方》《黃帝內經》,甚至更早時期,即有記載「口服胎糞」等類似療法。

 

再如,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生命力中午12點最強,夜裡12點最弱。我年輕時當住院醫生值夜班時就發現,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這不就是國際上已經認可的我們中醫的「子午流注」麼?

 

再看第三句話,臨床中這方面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西醫急腹症手術能解決急症救人性命,但術後腸脹氣有時很難解決,嚴重影響手術效果。針灸就能搞定!當年尼克森訪華,有一位美國記者來華打前站,不巧突發闌尾炎,在協和醫院做了手術。手術本身很成功,但術後腸脹氣解決不了,後來是針灸給解決的。這位記者回國後寫了篇報導反響很大,直接推動了針灸進入美國等很多西方國家。

 

第四句話,中醫藥學必然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了,離「科學」越來越近,離「病人」越來越遠;醫學研究越來越糾結於微觀,離整體越來越遠。現代醫學需要向中醫藥學學習,來幫助自己「糾偏」。在此基礎上,兩者整合可以形成一個從整體出發、重點關注「人」的、真正有效保證人類健康的新的醫學體系。

 

我們西醫不能也不應該看不起中醫!至於有些既不太懂科學、又不太懂醫學的議論,不要太在意。有人說真理越辯越明,我看還要以實踐說話、療效說話!


諾貝爾醫學獎只頒給微觀研究者?有問題!

 

《經濟參考報》:為什麼說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了?

 

樊代明:舉個例子吧。來了個得了肝癌的病人,但在醫生心中,總想著這是一個人肝上長了癌,把重點放在肝這個器官上,特別是肝長的腫瘤上。「癌症病人」本來是「得了癌症的人」,現在卻成了「人得了個癌」。


於是乎,切除腫瘤,切除長了腫瘤的器官,甚至連周邊沒有病變的組織和淋巴都切除了,結果腫瘤切了,病人卻死亡了,其實不治可能他還活著。類似的例子太多太多。


這就是現代醫學「出偏」表象之一——「患者成了器官」。由於分科太細,醫生們各自注重「自管」的器官,各自注重「自管」的病變,最後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或「自管」器官上「自管」的病變治好了,病人卻死了。


你看,每一個醫生都在做正確的事,但局部正確造成了整體不正確的結果。


此外,還有「疾病成了症狀」、「臨床成了檢驗」、「醫生成了藥師」、「心理與軀體相分離」、「重治療輕預防」等等。

 

從17世紀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後,醫學從宏觀向微觀迅猛發展,很快將醫學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基礎醫學先把人分成多少個系統、器官、組織乃至細胞、亞細胞、分子(蛋白、DNA、RNA)……

 

臨床醫學先分成內科、外科、專科,再細分成消化、血液、心臟、骨科、普外、泌外等三級學科。


現在繼續細分成「四級」,骨科再分為脊柱、關節、四肢等科;消化內科再分為胃腸、肝病、肛腸、胰病……「四級」學科還在繼續再分成協作組,最多達十幾個。


更有甚者,有人似乎認為還不夠,國外還提出「精準」外科,不知要精到哪種組織、哪個細胞、哪個基因。

 

現代醫學發展到現在,以不懈的一分為二為特徵,似有不把人整體搞個四分五裂、身首異處、撕心裂肺、肝腸寸斷、脾胃分家決不罷休。過於強調「分」,現代醫學弊端甚至惡果日益凸顯。

 

《經濟參考報》:如何看待醫學與科學的關係?醫學不是科學嗎?

 

樊代明:我從未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對任何人說過,醫學不是科學!這應該以文字為據!我是說,醫學不只是科學,二者之間不能畫等號。醫學裡含有科學,但科學不是醫學的全部,只是醫學的一部分。

 

科學是研究「死」的物,且方式是抽象地研究兩個靜止的物之間的線性關係,是可重複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醫學研究的是目前人類最難解釋的生命現象,不僅重視事物高度的普遍性,更重視人體結構、功能及疾病的異質性或稱獨特性。科學研究再複雜,最終的定律是「物質不滅」,而醫學除了物質不滅外,更要回答為何「生死有期」。

 

醫學中絕不只是單一的科學,還有很多其他和科學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部分,包括哲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心理學、環境學等等。一切與人、與人體有關的方法,醫學都要拿過來用。

 

都說樊教授醫術好,別人治不好他能治好,別人治一般他效果顯著。我靠的只是科學麼?當然有科學,但有的時候,甚至很多時候不只是靠科學。每次去查病房,我第一個進門,會和病人先聊幾句。你們村在哪?今年種什麼?收成怎麼樣……離開時我最後走,輕輕帶上門,和病人微笑告別。

 

不要小看這些細節,病人從中感受到了什麼?關懷、暖意、信心!因為他對你有了信任。再加上合理治療,效果能不更好麼?這裡面涉及的不只是科學,至少還有心理學、語言學等。因此,在醫療過程中,科學佔多少成分,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人來定。

 

《經濟參考報》:您說的現代醫學離人越來越遠,這個我明白了。但有人問,科技不斷向微觀領域深入,對醫學沒有幫助麼?

 

樊代明: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向微觀領域的深入,對醫學技術發展有幫助。我至今已發表了SCI論文600篇,不懂這個道理嗎?但是,向微觀的探索與深入,只有和宏觀、整體相聯繫,對醫學發展、對生命健康才真正有意義,這是我當醫生40多年得出的體會。

 

長期以來,還原論的機械生命觀,深刻影響著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一切生命現象都可以還原成物理化學反應,生命現象不複雜,只是認識層次的問題。


其實遠非如此。把一個玻璃杯子摔碎很容易,但把他復原就很難,更何況極其複雜的生命體!

 

生命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只有在一定層次上才會出現。生命的特徵不是各部分、各層次的簡單相加,整體特性也不能簡單還原。生命是以整體結構的存在而存在,更以整體功能的密切配合而存在,這就是醫學與科學的區別。把一個生命系統剖分成各個部分,不過是一個死物,或是一個失去了生命的物體。

 

近五十年來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幾乎全部頒給了從事微觀研究的學者。我認為,這是有問題的!這種導向,使科學發展走向「出偏」。人體解剖成器官,器官在顯微鏡下細化,分子刀再把細胞分成分子,再進一步細化……就這樣,很多醫學研究游離於分子之間不能自拔!沉迷在微觀世界孤芳自賞!

 

創造了大量與治病無關的論文!與此同時,醫學人文體無完膚,基礎與臨床隔河相望;醫生離病人越來越遠,本來恩人般的醫患關係現在成了仇人相見;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生成了截然分開的隊伍,兩者的追求目標和追求結果完全不同……

  

這種令人難以承受的現實,難道是醫學發源的初衷和目的麼?因此,簡單地用科學的規律來衡量、要求醫學,是不對的!醫學就是科學,或醫學只是科學這一觀點,是片面的、武斷的,是我不能同意的!

 

整合要突破定式。看不到經絡,經絡就不存在?

 

《經濟參考報》:您前面提到,中醫藥學是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如何理解「整合醫學時代」?

 

樊代明:人類醫學發展的第一個時代,是農業革命催生的經驗醫學時代或稱傳統醫學時代。在這一漫長時期,先後出現過100種以上的醫學體系,都是有理的、有效的、有用的。


但可惜的是,除中醫藥學一枝獨秀、大放異彩外,其他絕大多數現在都已落伍,甚至銷聲匿跡。其原因有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武力掠奪、血腥鎮壓、神學崛起、宗教惑行等,當然還有自己不爭氣。

 

第二個時代是工業革命催生的生物醫學或稱科學醫學時代。西醫學開始並不強盛,自從將科學作為發展的方法學逐漸引入並形成現代醫學後,帶來了長足進步,但也逐步走上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近親繁殖、孤芳自賞的道路。


目前,現代醫學遇到了難以逾越的發展問題。如:人類4000多種常見病,90%以上無藥可治,感冒能治好嗎?不治也好;7000多種罕見病,99%以上無藥可治;惡性腫瘤已佔人類1/4死因,很大一部分治了不如不治。

 

儘管一個又一個醫學模式不斷登場,循證醫學不夠來轉化醫學,轉化醫學不夠再來精準醫學……但都未解決問題,因為它們都只是從一個角度在局部或末端發力。


因此,我們不能只用科學或生物學的方法,還必須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環境學等全面系統認識人和人體,必須走向第三個時代——整合醫學時代。

 

我們所倡導的整合醫學是整體整合醫學,和國外所謂的整合醫學不一樣。我們倡導的整合醫學的理論基礎,是從整體觀、整合觀和醫學觀出發,將人視為一個整體,並將人放在更大的整體中考察,將醫學研究發現的數據和證據還原成事實,將在臨床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轉化成經驗,將臨床探索中發現的技術和藝術聚合成醫術,在事實、經驗和藝術層面來回實踐,從而形成整合醫學。正如我前面所說,唯一能與現代醫學比肩的中醫藥學,應當是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

 

《經濟參考報》:有觀點認為,中醫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中西醫結合」在實踐中始終是個難題,應該是「中西醫配合」。如何理解配合、結合、整合?

 

樊代明:所謂配合,分了主次,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中醫如果只知一味配合西醫,就會丟掉老祖宗的理論和做法,丟掉長處和優勢,沒有出路。

 

結合就是不分主次,就像夫妻結婚,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設想很好,但在實際中遠非如此。這夫妻兩人,經常磕磕絆絆不說,還時不時吵得雞飛狗跳,極端時甚至大打出手,恨不得滅了對方,當然主要是西醫藥滅了中醫。


還想生個孩子?門兒都沒有。為什麼?個性不合,思路差異很大,就是你提到的兩個不同的體系。

 

那怎麼辦?就需要中西醫整合,不僅不分主次,不分你我,和和美美過日子,還要生出一個比爸媽都強的優秀子女——整合醫學,一家人一起對付各自都搞不定的疾病。


但這種整合,必須有個前提,就是要你情我願、甜甜蜜蜜談戀愛,不能強行拉郎配,談戀愛期間多發現對方優點、多向對方學習,只有這樣最後才能高高興興結婚生子。

 

當然,我們所說的整合醫學,不只限於中西醫整合,要整合一切有關人的知識,由此形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

 

最近幾年,不斷有中醫藥大學設立整合醫學系、整合醫學學院,為更多有志於中西醫整合的中醫人才、西醫人才,提供了平臺。如果越來越多人這樣做,何愁走不出現代醫學發展的困境?

 

《經濟參考報》:在具體實踐中,中西醫兩種體系怎麼整合到一起?

 

樊代明:中西醫有共通性,最根本一點就是,它們都服務於人類的健康、生存、繁衍和發展,這是整合的起點。而在這一總目標下,中西醫在理論體系、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性,則更為整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殊途同歸嘛。

 

比如,西醫和中醫一樣,也非常強調經驗和跟師學習,因為醫家所需的經驗,從書本上看不到學不來,這是醫學家和科學家之間顯著的區別;再如,西醫也高度重視生理和心理相互關係對健康的影響,這與中醫調身調心並重高度一致,只是現在西醫越來越「科學化」了……

 

在整合過程中,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式的限制。比如,西醫用「科學」的手段研究經絡,就要找到經絡這個「實體」的解剖學依據。但無論通過大體、顯微的甚至電子顯微的手段,就是找不到,於是有人說針灸是騙人的。但在臨床上,針灸有效性又確切無疑。


我提出,經絡確實存在,看不到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用的方法不行。或者經絡這種通道是暫時的、瞬間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刺激結束立即還原,不是恆定的。不恆定就看不到,看不到就等於沒有嗎?宇宙中暗物質佔90%以上,暗物質看不見就等於沒有嗎?就像沒發明顯微鏡時看不到細胞,但能說沒有細胞麼?

 

我們平時走路都是橫平豎直順著路走,但一旦遇到火災,肯定是哪個地方沒有火或火比較小,就往哪邊走。火災時走的「路」,就是應急的路嘛,肯定和平時不一樣。火災過後,我們還走原來的路。

 

《經濟參考報》:相信伴隨著整合醫學時代的到來,中醫藥學將迎來更燦爛的前景,而整合醫學也將因為中醫藥學的加入而更好發展。回歸現實,相較於西醫的主流強勢地位,中醫的生存發展仍是當務之急,您對此有何建議?

 

樊代明:這個問題,細說起來又是一篇大文章。我簡單談幾點思考。

 

首先,中醫要挑西醫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事情去做,這是弱者證明自己、生存發展的有效方式。先不說99%的罕見病西醫無計可施,就是最常見的感冒,西醫也沒有辦法,基本都是靠人體自身抵抗力自愈的。中醫沒有必要在西醫很強的領域去證明自己,因為你做得好也說明不了什麼。


當然,中醫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事情,西醫也可以去做。中醫、西醫都解決不好解決不了的事情,兩個加在一起去做。

 

其次,中醫一定要緊緊抓住自己的整體觀,這是和西醫相比最大的優勢;同時,在局部、微觀層面發現的東西,一定要和整體、宏觀相聯繫,決不能走現代醫學陷入局部、微觀而無法自拔的老路。

 

再次,中醫一定要以療效為標準,而不能只以某一個或幾個「科學」的指標為評價依據。

 

……

 

採訪結束時,已近七點。在北京沉沉夜霾之中,路燈燈光昏黃不堪,但回家的二環路依稀可見……

 

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消化病學專家,重慶人。

 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亞太消化學會副主席,曾任第四軍醫大學校長、中華消化學會主任委員、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會主席。

 長期從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並致力於醫學發展宏觀戰略研究。先後承擔國家973首席科學家項目、863項目、攻關項目、重大新藥創製、自然科學基金、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等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等。獲法國國家醫學院塞維亞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榮譽獎勵。在國際雜誌發表SCI論文超過600篇,論文引用次數逾2萬次,發表論文數和被引用率名列該專業國內國際前茅。


樊代明:痛感醫學離科學越來越近,卻離「病人」越來越遠。為什麼?

因為,現代科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注重物質的研究與應用。而現代科學並不知道物質世界是怎麼來的?所以,現代科學一直在黑暗中摸著石頭過河,現代醫學(西醫)也就會離「病人」越來越遠。

西醫用「科學」的手段研究經絡,就要找到經絡這個「實體」的解剖學依據。但無論通過大體、顯微的甚至電子顯微的手段,就是找不到,於是有人說針灸是騙人的。但在臨床上,針灸有效性又確切無疑。

對於經絡系統,道家、釋家都有明確的認知。而且早在2000多年前,古先賢就給出了認知經絡與生命的方法,就是「悟道」!但今人不會用、也不去用古先賢給後代子孫開示的正確方法,卻要用不科學的「科學方法」去認知經絡與生命,這就是怪圈。

生命、宇宙本身是一套系統,道家稱混成,釋家稱一合相。須知,世間萬象(相與用)是內在信息(體、性)的表現與作用。中醫對生命的認知,更接近內在信息(體、性)系統。佛法對生命與宇宙有著明確清晰的認知。



中國的醫學:頭是蘇聯的,身子是歐美的,兩隻腳是中醫的!



醫學有三個層次:真、善、美!

真——求真務實,用什麼藥治什麼病,什麼科學治什麼病,這是最簡單的;

善——醫生對病人的呵護,病人對醫生的尊重;

美——要把醫術當成藝術來享受。


有一個哈佛大學回來的博士,讓他去會診,結果他說他在國外學的一個分子結構,這個病人居然沒有!


西醫治不好,就找中醫,中醫治不好就說中醫不行。有個病人去看中醫,診斷為胰腺癌晚期。我說,中醫連胰腺的概念都沒有,怎麼有胰腺癌?


我20多歲的時候,100個感冒的病人我全都能治好,其實我不治它也能自己好!現在是別人治不好叫我來治,我也治不好,什麼是院士,就是一個越來越治不好病的人!就是院士!



能處理例外和意外的醫生是好醫生,剩下的都是跟著吃飯的!



我們用科學共識形成指南,但不能以偏概全。我們現在醫生都用指南給你看病,所以你要特別的小心。


指南是什麼,指南是老醫生總結的,只能覆蓋80%,還有20%覆蓋不到。還有我們現在中國的指南4%是中國人的材料,96%是從外國人抄的,洋人吃羊肉、喝洋酒能和我們一樣嗎?現在指南都到8版了,我說7版就可以了,他說7版有錯,6版有錯,5版有錯,1版全是錯,那你總拿個有錯的指南看病能行嗎?



外科醫生挖肉,內科醫生下毒,放療科醫生烤電...最後病人死了,癌細胞還活著!


現在治療癌症都是以殺死癌細胞為目的的,怎麼殺:外科醫生挖肉,內科醫生下毒,放療科醫生烤電,都是以殺癌細胞為主的。最後癌細胞活著,病人死了!我們都希望癌細胞死了,人活著!


不抓主要症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20 多個學科醫生都說跟自己的科室無關,所以都走了,我只能叫那個病人起來,為啥?都說你沒得病,你躺在這裡幹啥?




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



在這裡我要糾正一個醫生和病人的錯誤,醫生說:有病就要治;病人說:病都是治好的。這是錯滴!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比如最常見的感冒,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人類7000種罕見病,到現在是沒藥可治的,只能終止妊娠。比如腫瘤佔了人類1/4的死因,很多治了不如不治。


醫學只有幾千年,人類已有幾百萬年,那以前人沒有醫學是怎麼過來的?動物有醫生嗎?只有寵物才有醫生。你看到過一個背著藥箱的老虎到處跑嗎?


有種能力叫自愈力,但是有醫學之後,人體的自愈力大幅下降,一個小小的傷口都要化膿啊,都要用抗生素啊,總有一天人類無藥可治。人總是要死的,人是老死的,有的是病入膏肓,但是我們還要治。老百姓一輩子存了那麼點錢,都在最後半年被花光了。


數據高低能說明一個病嗎?比如我小時候的血糖從來就是 7mmol/L,他們說6mmol/L 以上就是高血糖,我就不降。因為我當兵的時候就是7mmol/L,媽媽給的嘛,那時候幸好不查血糖,不然人民解放軍丟了一個上將,我一直都是這麼高,其他都正常,我就不降,現在大家都高了,說 7mmol/L 正常,我終於也回到了正常。


針灸找不到經絡就是沒理嗎?萬一這個經絡是電子流、離子流怎麼看?如果這個經絡是活著有,死了就沒了,怎麼看?如果這個經絡瞬間形成,一旦完成就消失了,怎麼看?這三條理論總有一條是正確的,說不定三條都正確。




現在,地球變化太快,還有很多醫學問題,我們找不到原因。比如,全世界約1/5育齡婦女該生生不出來,你一查,輸卵管是通的,一切都正常,愛人還經常在家,但她就是生不出來。什麼原因,不知道。


我們現在經常吃「洋雞蛋」,「洋雞蛋」與「土雞蛋」相比,個兒比較大,蛋黃比較大,有的還雙黃,蛋黃大,蛋清就少。


你知道腫瘤細胞什麼特點嗎?個兒比較大,細胞核比較大,胞漿比例失調。你說洋雞容易嗎?它冒著風險,為大家下出一個又一個癌細胞,你吃,還是不吃呢?


一個人有成千上萬的細胞,一個細胞有成千上萬的分子,每一個時間都在發生著動態的變化,如此構成的數據,究竟有多少?於是我做了一首詩:數據複數據,數據何其多。哪個更真實,誰也不好說!


什麼事情都有規律,人是整體,離不開天,一個是自然,一個是社會,人離不開自然。天冷了加幾件衣服,天熱了脫幾件衣服,反其道而行之,吃再好的藥都沒有用。人吸入的是氧氣,呼出的二氧化碳,而樹正好相反,呼吸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氣,你把樹都砍光了,吸PM2.5還好嗎?


不僅人是這樣,植物也是這樣:向日葵圍繞著太陽轉,含羞草白天合,晚上開,不然就含羞了。無論是西安的楊柳,還是北京的楊柳都是3月份發芽,管你有沒有紅頭文件,管你有沒有領導講話,全世界的深海魚都是那幾天跑到長江裡繁殖產卵,沒有網際網路通知啊。


人的24小時,12個時辰都是變化的,中午12點是午時,生命力最強,我們拿來睡覺。晚上12點生命力最差,死人最多。


我當住院醫師時,我說12點吃完夜班飯,還要我值班。領導12點睡覺,讓我們加班,那是要我們早死啊。


腫瘤為什麼有的治得好,有的治得不好?因為腫瘤細胞每天開合幾次,正常細胞也是每天開合幾次,但是不同步的。你說你打針正好在正常細胞開的時候打,那不是謀財害命嗎?

相關焦點

  • 「西醫院士」樊代明,力挺中醫的真相是什麼?
    這就是現代醫學「出偏」表象之一——「患者成了器官」。由於分科太細,醫生們各自注重「自管」的器官,各自注重「自管」的病變,最後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或「自管」器官上「自管」的病變治好了,病人卻死了。你看,每一個醫生都在做正確的事,但局部正確造成了整體不正確的結果。
  • 兩院院士四川行|樊代明:已在四川絕大多數市(州)建立了醫學整合中心
    9月17日晚上,參加「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成都接受了川觀新聞記者的採訪。他認為,未來的醫學發展,是整合醫學的發展,醫生治病不僅要找到病毒找到病因,還要以保護和提高人的自然力為根本。
  • 樊代明:現代醫學走到瓶頸 精準醫學不是終點
    此舉直接掣肘川普此前削減12億醫療科研經費的動議,關於精準醫學的政治烽煙暫時消散。但學界的爭端卻從未停止—— 在國外,有四大頂級醫學期刊接連發文質疑,在國內,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力推「整合醫學」,打破一些人對精準醫學的「迷信」。
  • 「比較年輕科學家」樊代明院士 激勵青年科學家與國際高手過招
    中老年科學家也要越活越年輕,他6年前60歲,但今年就要「活成」54歲,活出優秀、風趣、青春的人生。□晚報記者 王若江/文通訊員 柳承志/攝從小戰士到「年輕院士」樊代明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科學家。1953年11月,樊代明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童年生活艱辛。19歲時,樊代明參軍,部隊駐紮在西藏亞東海拔4800多米的坑道裡,氣候奇冷。
  • 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作講座 縱論「整合醫學」
    9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成都大學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為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師生作「整合醫學縱論」主題報告。黨委書記毛洪濤出席報告會,校長、黨委副書記王清遠主持報告會。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小軍、劉婭參加報告會。後疫情時代,人類面臨著新的醫學形勢。樊代明表示,醫學發展亟需轉變觀念。
  • 院士專家與鄉村醫生共話「精準醫學」
    中新網4月18日電 日前,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司指導、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主辦、好醫生藥業集團承辦的2017院士與鄉村醫生話「精準醫學」大會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是國內首次由院士專家針對基層鄉村醫生開展「精準醫學」的學術大會,為鄉村醫生創造了與院士專家面對面學術交流的機會,共同研究學習最新的醫療模式和方法,分享「精準醫學」在基層醫療中的發展和運用。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餘名鄉村醫生代表參加了培訓。  會上,院士專家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了當前最前沿的醫學發展。
  • 66名院士發起「醫學教育智能系統」 讓更多病人告別「在高鐵上來回...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說起老百姓看病,一臉無奈。  話說得犀利,確有數據佐證。日前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分級診療交流會」上,大家熱議一組數據:從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間,去大醫院看病的患者比例從33.8%上升到41%,而去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比例從63.3%下降到55.5%。  大醫院病人怎麼越看越多?病人為何不相信基層醫院?
  • 過於關注微觀,醫學或將走偏
    一年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在採訪中,樊代明院士深刻分析了現代醫學的弊端,並在有效借鑑中醫藥思想精髓的基礎上,闡述了他倡導的「整體整合醫學」簡稱「整合醫學」的構想。  時隔一年,《經濟參考報》記者再次走進樊代明院士辦公室,暢聊整合醫學發展之路。他指出,「三間健康學」理念和實踐有助於整合醫學的發展。
  • 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人體自然力的探究才是未來醫學發展新方向...
    一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讓人驚心動魄,千百年來,人類是不斷地和病毒鬥爭才走到了今天。"一個化驗查核酸,一張胸片看肺炎,一瓶氧氣不斷地灌,實在不行弄一臺機器呼吸機就用全。這是我們僅有的本事,你說對病毒起了什麼作用,它不是對病毒起作用,而是呵護人體,等著人體自己長上抵抗力。"樊代明院士在抗風竤科研成果匯報暨新品發布會中分享了他對於病毒和人體的看法。
  • 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
    SCI 論文中, 只有少數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多數未發現有應用價值。全世界花10年時間找到 15 萬多個靶點,到現在只有不到50個有臨床應用價值。醫學成功與否應以治療疾病有效無效作為唯一依據。臨床醫學分科越來越細,知識越來越碎片化。專科醫生只能看一類疾病,甚至專注於一種病灶。某一個專科領域的病灶治好了,但病人卻致殘或死亡了。
  • 治療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聽聽院士樊代明怎麼說!
    「感冒了,第一時間衝向藥箱去找藥; 腰腿疼痛,第一時間衝向醫院去拍片; 聽說自己某個部位有了腫瘤,癱在床上淚流滿面......」 這是現代人面對疾病時的真實寫照,這令我們不禁思考,在沒有醫學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應對各種病毒的呢?
  •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樊代明來濰講學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樊代明應濰坊市醫學會邀請來濰講學。上午,樊院士與市衛健委主任、書記、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曉乙進行了座談。市衛健委四級調研員張洪才及部分市直醫院院長、副院長參加了座談會。樊院士對大家提出的專科發展、專業劃分、科研評審等疑惑,結合自己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深刻思考一一進行了解答。
  • 第一健康報導摘錄樊代明院士演講:人體七大自然力
    聚焦健康中國自然力(第一健康報導北京 編輯部)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院士,8月28日在大同召開的「2020中國道地藥材縣域產業發展大會」上發表精彩的演講,第一健康報導根據速記摘錄部分內容刊播,各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醫學才幾千年,可人類已經幾百萬年,我們有醫學只是幾百萬分之一的時間有醫學,請問沒有醫學的時候人是怎麼過來的?靠自然力,自己產生的、與時俱進的、隨著生命消長的這種能力叫自然力。我們說動物是沒有醫生的,只有寵物才有醫生,於是寵物活不長,對不對?大家想想。
  • 樊代明院士:一場疫情揭示人體七大自然力的功勞
    目前新冠肺炎導致的全世界死亡率僅為2.6%左右,但卻讓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都瀕臨癱瘓。「這是由於發展到當代,人類社會科技已經高度發達,但人類醫學、健康的理論、方法還有欠缺。」10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的講座中指出。
  • 四院士齊聚西山 共話醫學前沿
    健康管理無論作為創新學科還是新興產業,都已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其影響力已輻射整個健康產業,多元參與健康管理的局面也已初步呈現。整合醫學、精準醫學、分子醫學、現代醫學……這些表面看起來與健康管理無關,卻在一定程度上對健康管理起著決策指導作用。
  •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像廣東人煲湯一樣扶持人體自然力
    在上午進行的「『峰』在哪裡·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認為,要加強人體自然力與醫學管理。樊代明指出,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醫學挑戰。
  • 計算醫學:跑在超算上的醫學|醫學|計算技術研究所|譚光明|基因
    患病後,她和家人跑遍了北京多家知名的三甲醫院,嘗試過靶向藥物、化療、中藥等辦法,但病情都沒有得到緩解。「我還特地花了一萬多塊錢做了腫瘤基因檢測,很遺憾,報告顯示是沒有可用藥的基因突變。」沒有相應的「可用藥」,又不能通過手術和放療進行積極幹預,這在臨床上只能「盲」用藥,即嘗試使用臨床上常用的一些藥物進行治療,再定期評估治療效果。
  • 樊代明、李兆申、吳清平三院士齊聚量子醫療組織承辦的第3屆中國微...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樊代明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院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教授、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執行所長李孟鴻教授,廣東藥科大學校長、教育部糖脂代謝病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主任郭姣教授,湖北民主大學副校長祝建波教授、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消化內科首席專家何興祥教授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醫學是人學 醫道重溫度
    理解了這一點,醫者會對醫學有更清醒的定位,患者會對疾病乃至死亡保持相對的淡定。一周前,我的二姐去世了。她1961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是一位婦產科醫生。她勤奮工作幾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後。她為很多婦女治好了病,助生了無數的新生命,那些生命成長成人,又有後代,他們不一定記得她,但她的生命實實在在讓更多的生命得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