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名院士發起「醫學教育智能系統」 讓更多病人告別「在高鐵上來回...

2021-01-09 東方網

  「農村醫院無人問津,城市醫院門庭若市,病人在高鐵上來回跑。」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說起老百姓看病,一臉無奈。

  話說得犀利,確有數據佐證。日前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分級診療交流會」上,大家熱議一組數據:從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間,去大醫院看病的患者比例從33.8%上升到41%,而去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比例從63.3%下降到55.5%。

  大醫院病人怎麼越看越多?病人為何不相信基層醫院?專家說,因為分級診療還沒真正實現,因為基層醫療水平還有限。就在「中國分級診療交流會」上,以鍾南山、樊代明為代表的66名院士宣布發起「醫學教育智能系統」,希望藉助網際網路讓基層醫生成長不再難,助力分級診療的實現,讓更多病人告別「在高鐵上來回跑」的折騰。

  100公裡間的落差,分級診療成敗在基層

  「如今到大醫院看病的人還是多,甚至更多,到基層看病的少,重要原因在於基層醫生的水平要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說,過去30年,我國的大醫院水平大幅提升,與國外甚至沒差距,但「另一條腿放鬆了」———基層醫療的水平提升沒受到足夠重視,結果醫療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

  四年前,鍾南山組織醫生們下鄉,去廣州100多公裡外的地方,給社區醫生講哮喘課。他講了很多,很多醫生覺得聽著很新鮮。

  「我就說了些基本問題,比如要解決支氣管消炎,很多醫生竟然沒聽說過。我問大家,平時怎麼治療?還是沿用60年前我大學時用的辦法……離開廣州不太遠的地方,就有如此大的反差,全國呢?」這趟下鄉讓鍾南山的心情很沉重。

  病人湧向城市大醫院,這些年愈來愈明顯。中國工程院院士、皮膚病學專家陳洪鐸有次請外賓到他所在的醫院參觀,外國醫生很吃驚,表示「從沒看到過如此患者雲集的場面」。因為國外患者大多首診在基層,轉診到大醫院的病人很有限。

  有序、合理的分級診療秩序,也是我國正在力推的。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今年要逐步完善分級診療政策體系,到2020年,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

  但在分級診療制度的實際推進中,還面臨很多困難,首要的問題就是基層醫療水平不足,這讓基層「留不住」病人。

  「頂層設計已出臺,關鍵在落實。」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保健協會會長張鳳樓說,新醫改正邁入「深水區」,在這關鍵時刻,要在基礎性、關聯性、標誌性的改革上有新突破,就是要儘快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專家、院士們的一致感受是:推進分級診療,成敗在基層。鍾南山說,一定要做基層醫生教育,讓他們能「接得住」病人。

  「超大虛擬醫學院」讓基層醫生成長不再難

  到底如何幫助基層醫生?鍾南山對這個問題想了很多。他說,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當一位有資歷、有水平的醫生去幫助基層醫生,就能幫助更多病人。這是醫學教育的意義。要讓知識抵達更多基層醫生,這次他決定「擁抱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醫療教育不是解決一個病人的問題,而是解決看病的人———醫生的問題。我們設計的網際網路系統要讓基層醫生獲得學習提升,更要讓他們在吃不準時,把病人信息準確地傳遞給上一級醫生,尋求並獲得幫助。我們在這個平臺上有院士、專家,但誰都不是萬能的,所以必須要有多學科聯動的機制。」鍾南山說。

  於是,鍾南山、樊代明等牽頭,66名院士自發乾了這件事:啟動「醫學教育智能系統」,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醫學教育智能平臺。

  因為「大咖」的號召力,該平臺已集結起上百名醫院院長、萬名醫學專家。綜合大家的智慧,平臺依託網際網路視頻技術、語音識別、影像識別、機器學習等智能技術,率先試水兩件事:第一成為「超大虛擬醫學院」,讓全國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最新的實用醫學知識;第二,讓基層醫生擁有「無形導師」,在他們遇到疑難病例時,可以精準匹配專家、院士,獲得幫助,或啟動多學科討論。

  數據集成後的大數據效應,讓專家們看到更多可能性。該平臺每天最多集納了5000病例,已累計有50萬個病例和相關診斷結果。「當達到500萬、5000萬例時,當全世界的疾病和臨床經驗都集成在這個地方,這個超大病例庫也將成為供醫生們學習、提升的最有用的知識庫。」樊代明說。

  倒逼制度完善,讓基層真正能「守住」病人

  鍾南山對這個網際網路醫學教育系統還有更大的期許。

  「各地在搞醫療聯合體,這和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兩件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在醫院,康復在基層』的宗旨。但在推進中,我們要求大醫院要教好下級醫院,讓下級醫院把常見病、多發病都看了,大醫院心裡沒底———這樣看下去,大醫院會不會沒飯吃了?說到底,政府需要改變對大醫院的補償機制和考核機制。」鍾南山說,智能平臺真正搞起來後,會倒逼相關制度的完善。

  倒逼也包括對藥企。「全國哮喘病人接近2000萬,真正得到規範治療的病人不到20萬,其他都用的是60年前的老辦法。我想對藥企說,能不能改變你們的策略,搞些便宜的、簡單的、配合基層醫生到基層能用的藥,這樣使基層又有知識,又有藥,又有手段,我們的分級診療才能搞起來。」鍾南山說。

  在陳洪鐸看來,提升基層醫療水平,還需要更多制度支撐,包括鼓勵醫生多點執業,鼓勵社會辦醫,「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醫療全靠政府,是不合理的。」

  張鳳樓說,還要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特別是基層醫務人員的薪酬,使他們安心留在基層,也讓基層能真正「守住」病人。

  對基層醫療,院士們還有更多理想。「如果我們的病人越來越多,這是醫療的失敗,不是成功。」中國工程院院士、疾控專家徐建國說,過去30年,我國的醫療成就顯著,人均壽命顯著提高,但預防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這項工作的落腳點恰恰也在基層,加強預防,讓更少的人得病,也能緩解大醫院的「不合理繁忙」。

  

相關焦點

  • "高鐵院士"王夢恕告別儀式將於22日在八寶山舉行
    ,「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今天晚上,記者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以下為訃告全文:"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 曾主持高鐵研發9月20日下午,北京時間記者從王夢恕院士之子王磊處獲悉
  • 「高鐵院士」王夢恕辦公室有人提前悼念:堅持說真話難能可貴
    高鐵專家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將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9月21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生前擔任中心主任的王夢恕院士的辦公室,一如往昔般地整潔,但一張黑白照片和3個花圈卻無聲地宣告了這位受人景仰的「高鐵院士」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 醫學教材用語不統一 院士建議「患者」改「病人」
    是稱「患者」還是 「病人」?最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同濟醫院肝臟外科教授陳孝平給《中國實用外科雜誌》今年第一期的建議信在網上公布。信中建議,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更改為「病人」。此舉得到20位院士、專家聯名支持。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了陳孝平教授,他詳細講述了統一為「病人」的理由。
  • 王夢恕院士告別儀式定於22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王夢恕9月20日下午,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先生離世,享年81歲。其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澎湃新聞9月21日從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處獲悉,該公司與王夢恕院士生前兼職的北京交通大學已經發布訃告,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 「布鞋院士」李小文告別儀式舉行 上千人送行(圖)
    「布鞋院士」李小文告別儀式舉行 上千人送行(圖) 2015-01-17 02:33:49儘管寒風襲人,但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的門前早已有上千人等候為這位「布鞋院士」送行。  同事:失去支撐人物  告別儀式開始後不久,曾與李院士共事多年的同事、地遙學院教師朱良從禮堂內匆匆走出。對於李院士的離世,朱良用「很意外」概括:「前幾年,他在成都病情比較嚴重,但是搶救之後狀態不錯,大家都覺得挺好的,都不知道為什麼變化這麼快。」
  • 李飛飛、莊小威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 科學家 · 李飛飛、莊小威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在其官網上宣布了新入選的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
  • 陳灝珠院士「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啟動—新聞—科學網
    他將醫療、教育、科研三者相結合,一直為醫學事業作奉獻,雖已90歲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奔波於醫療一線,繼續為培養醫學人才、提高我國心血管病診療水平而盡心盡力。 「救死扶傷、崇尚醫德、全心全意」是陳灝珠院士幾十年來恪守的誓言,也是他行醫的準則。他為醫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始終淡然,對醫院、對學校充滿了感恩之情。他一直恪守一名知識分子和醫生的優秀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工作。
  • 王辰當選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曾提出建設"方艙醫院"創舉!
    4+4,與美國醫學教育接軌,即3年綜合大學本科,1.5年基礎(臨床前)教育階段和3.5年臨床教育階段。王辰對此表示:"必須吸引人間最優秀的這批人來學醫",這項醫學教育改革引發社會熱議。彼時的武漢城內,大批病人湧向醫院,遠超醫院收治負荷,擠在樓道裡等待救治的病人會加劇感染。若不從源頭上控制住疫情傳染,患病人數會源源不斷地增長。為此,王辰建議用會展中心、體育館等容量大的地方建造"方艙醫院","既可迅速搭建起來,能收治大量病人,而且可操作性強。
  • 兩名華人當選美國醫學學院院士,高福當選外籍院士!
    點擊查看 10月21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在2019年年度會議上公布了新當選的90名成員和10名外籍成員。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醫學是人學 醫道重溫度
    來自行業內外的專家學者結合本書的讀書體會,圍繞醫學人文與醫學技術、醫療體制改革、醫學教育、全民健康、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話題進行了交流討論。本期,我們擷取整理了座談會上部分專家的發言內容與讀者分享。如果讀者朋友在閱讀此書時有哪些思考與體會,也歡迎給我們投稿(10534577@qq.com)。
  • 院士專家與鄉村醫生共話「精準醫學」
    此次活動是國內首次由院士專家針對基層鄉村醫生開展「精準醫學」的學術大會,為鄉村醫生創造了與院士專家面對面學術交流的機會,共同研究學習最新的醫療模式和方法,分享「精準醫學」在基層醫療中的發展和運用。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餘名鄉村醫生代表參加了培訓。  會上,院士專家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了當前最前沿的醫學發展。
  • 送別「高鐵院士」:逝世前仍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王夢恕院士遺體告別儀式現場。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出新書 關注「醫學的溫度」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醫學亦人學,醫道重溫度。」11月19日,「醫學的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該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所著,該書收錄了20篇文章,闡述了其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
  • 送別「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前仍在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高鐵院士王夢恕走了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一直為中國鐵路建設和高鐵代言的王夢恕院士走了。9月22日,20名院士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送別他們的這位同事。北京交通大學數百名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也趕到現場送別王院士。
  • 韓啟德院士:醫學的對象是人,要讓醫學有溫度
    11月19日,北京大學舉行《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該書作者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全書收錄20篇文章,以「醫學的溫度」為主題,闡述了他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針對人們關於癌症治療、死亡所持有的習以為常的觀點,他也提出質疑並發表獨特觀點。在發布會上,韓啟德帶來主題報告,他說,醫學永遠不可能消滅疾病。
  • 疼痛科就是疼痛病人的「家」
    他們從此不必因為不清楚自己的病該到哪個科看而盲目奔波於多個科室之間,因為疼痛科就是疼痛病人的「家」。    問:中國疼痛學會是您發起的,當時基於什麼樣的考慮?    韓院士:國際上有些醫生在1976年發起成立了「國際疼痛學會(IASP)」,把多個學科的醫護人員聯合起來,向慢性痛的診斷、治療、研究發起「進攻」。
  • 美國醫學科學院新增百名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作者 | 王聰來源|Bio生物世界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增選100位新院士,其中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此前我國科學家陳竺、高福、曹雪濤等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餘位中外院士齊聚川大!共商生物醫學發展,同賀張興棟院士從教60...
    四川在線記者李寰11月25日上午,四川大學舉辦「新形勢下醫療器械發展對策院士論壇暨張興棟院士從教60周年報告會」。82歲高齡的張興棟院士神採奕奕地出席報告會。「骨誘導組織」凝聚了張興棟院士畢生的心血。他也是將中國醫學生物材料送到世界舞臺最中央的人。目前,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生物醫學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或器官。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支柱性產業。傳統觀念認為,無生命的生物材料不可能誘導組織器官再生或形成,因此治療骨缺損時,醫生通常向斷骨處植入金屬、高分子等材料,這些材料的腐蝕、排異特性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 學生追憶「高鐵院士」王夢恕:敢說話的人不多,像他這麼敢說話的人...
    9月20日,「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他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並就涉及中國高鐵建設和發展的熱點話題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被媒體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王夢恕 圖據中鐵隧道局集團微信公眾號在公眾眼中,「高鐵院士」針砭時弊,對熱點問題有問必答,特別是全國「兩會」期間,他的名字更是屢見報端,被公眾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