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院無人問津,城市醫院門庭若市,病人在高鐵上來回跑。」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說起老百姓看病,一臉無奈。
話說得犀利,確有數據佐證。日前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分級診療交流會」上,大家熱議一組數據:從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間,去大醫院看病的患者比例從33.8%上升到41%,而去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比例從63.3%下降到55.5%。
大醫院病人怎麼越看越多?病人為何不相信基層醫院?專家說,因為分級診療還沒真正實現,因為基層醫療水平還有限。就在「中國分級診療交流會」上,以鍾南山、樊代明為代表的66名院士宣布發起「醫學教育智能系統」,希望藉助網際網路讓基層醫生成長不再難,助力分級診療的實現,讓更多病人告別「在高鐵上來回跑」的折騰。
100公裡間的落差,分級診療成敗在基層
「如今到大醫院看病的人還是多,甚至更多,到基層看病的少,重要原因在於基層醫生的水平要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說,過去30年,我國的大醫院水平大幅提升,與國外甚至沒差距,但「另一條腿放鬆了」———基層醫療的水平提升沒受到足夠重視,結果醫療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
四年前,鍾南山組織醫生們下鄉,去廣州100多公裡外的地方,給社區醫生講哮喘課。他講了很多,很多醫生覺得聽著很新鮮。
「我就說了些基本問題,比如要解決支氣管消炎,很多醫生竟然沒聽說過。我問大家,平時怎麼治療?還是沿用60年前我大學時用的辦法……離開廣州不太遠的地方,就有如此大的反差,全國呢?」這趟下鄉讓鍾南山的心情很沉重。
病人湧向城市大醫院,這些年愈來愈明顯。中國工程院院士、皮膚病學專家陳洪鐸有次請外賓到他所在的醫院參觀,外國醫生很吃驚,表示「從沒看到過如此患者雲集的場面」。因為國外患者大多首診在基層,轉診到大醫院的病人很有限。
有序、合理的分級診療秩序,也是我國正在力推的。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今年要逐步完善分級診療政策體系,到2020年,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
但在分級診療制度的實際推進中,還面臨很多困難,首要的問題就是基層醫療水平不足,這讓基層「留不住」病人。
「頂層設計已出臺,關鍵在落實。」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保健協會會長張鳳樓說,新醫改正邁入「深水區」,在這關鍵時刻,要在基礎性、關聯性、標誌性的改革上有新突破,就是要儘快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專家、院士們的一致感受是:推進分級診療,成敗在基層。鍾南山說,一定要做基層醫生教育,讓他們能「接得住」病人。
「超大虛擬醫學院」讓基層醫生成長不再難
到底如何幫助基層醫生?鍾南山對這個問題想了很多。他說,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當一位有資歷、有水平的醫生去幫助基層醫生,就能幫助更多病人。這是醫學教育的意義。要讓知識抵達更多基層醫生,這次他決定「擁抱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醫療教育不是解決一個病人的問題,而是解決看病的人———醫生的問題。我們設計的網際網路系統要讓基層醫生獲得學習提升,更要讓他們在吃不準時,把病人信息準確地傳遞給上一級醫生,尋求並獲得幫助。我們在這個平臺上有院士、專家,但誰都不是萬能的,所以必須要有多學科聯動的機制。」鍾南山說。
於是,鍾南山、樊代明等牽頭,66名院士自發乾了這件事:啟動「醫學教育智能系統」,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醫學教育智能平臺。
因為「大咖」的號召力,該平臺已集結起上百名醫院院長、萬名醫學專家。綜合大家的智慧,平臺依託網際網路視頻技術、語音識別、影像識別、機器學習等智能技術,率先試水兩件事:第一成為「超大虛擬醫學院」,讓全國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最新的實用醫學知識;第二,讓基層醫生擁有「無形導師」,在他們遇到疑難病例時,可以精準匹配專家、院士,獲得幫助,或啟動多學科討論。
數據集成後的大數據效應,讓專家們看到更多可能性。該平臺每天最多集納了5000病例,已累計有50萬個病例和相關診斷結果。「當達到500萬、5000萬例時,當全世界的疾病和臨床經驗都集成在這個地方,這個超大病例庫也將成為供醫生們學習、提升的最有用的知識庫。」樊代明說。
倒逼制度完善,讓基層真正能「守住」病人
鍾南山對這個網際網路醫學教育系統還有更大的期許。
「各地在搞醫療聯合體,這和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兩件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在醫院,康復在基層』的宗旨。但在推進中,我們要求大醫院要教好下級醫院,讓下級醫院把常見病、多發病都看了,大醫院心裡沒底———這樣看下去,大醫院會不會沒飯吃了?說到底,政府需要改變對大醫院的補償機制和考核機制。」鍾南山說,智能平臺真正搞起來後,會倒逼相關制度的完善。
倒逼也包括對藥企。「全國哮喘病人接近2000萬,真正得到規範治療的病人不到20萬,其他都用的是60年前的老辦法。我想對藥企說,能不能改變你們的策略,搞些便宜的、簡單的、配合基層醫生到基層能用的藥,這樣使基層又有知識,又有藥,又有手段,我們的分級診療才能搞起來。」鍾南山說。
在陳洪鐸看來,提升基層醫療水平,還需要更多制度支撐,包括鼓勵醫生多點執業,鼓勵社會辦醫,「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醫療全靠政府,是不合理的。」
張鳳樓說,還要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特別是基層醫務人員的薪酬,使他們安心留在基層,也讓基層能真正「守住」病人。
對基層醫療,院士們還有更多理想。「如果我們的病人越來越多,這是醫療的失敗,不是成功。」中國工程院院士、疾控專家徐建國說,過去30年,我國的醫療成就顯著,人均壽命顯著提高,但預防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這項工作的落腳點恰恰也在基層,加強預防,讓更少的人得病,也能緩解大醫院的「不合理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