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恕院士告別儀式定於22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2020-12-04 環球網

王夢恕

9月20日下午,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先生離世,享年81歲。其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

澎湃新聞9月21日從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處獲悉,該公司與王夢恕院士生前兼職的北京交通大學已經發布訃告,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王夢恕離世以後,他曾就讀的西南交通大學(原唐山鐵道學院)在官方微博上發文「緬懷」,不少學生留言悼念這位畢業多年的老學長。一名自稱是「隧道專業晚輩」的學生告訴澎湃新聞,王夢恕院士是中國隧道界的泰山北鬥,雖然沒有和他有過接觸,但自己老師是「老爺子的學生」,常聽老師談及「王院士樂於指導後輩學生做研究」。

另有西南交大畢業生留言說,猶記得去年在北交大參加論壇,王院士艱難邁步子走上嘉賓臺的那個短短過程,伴著臺下所有人的掌聲,那是難以名狀的致敬,勝過一切言語。「往來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出身在鐵路世家

視詹天佑為榜樣

西出河南溫縣縣城13公裡,便是享有「黃河文化第一村」之稱的安樂寨,1938年12月24日,王夢恕即出生於此。溫縣是東漢權臣司馬懿的故鄉,文風鼎盛,名人輩出。國家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安樂寨就考中30多名大學生。

「我的祖父曾經做過孫中山先生的顧問。」王夢恕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曾稱。王夢恕的祖父王文鬱是清朝宣統年間小有名氣的才子,有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特有的憂國憂民的情結,他曾跟隨孫中山四處奔波,探尋救國之路。民國建立後,他一度就任議員一職,但卻因意外變故不得不歸鄉養老,專心教育子女。

《中國教育報》曾有報導,作為王家「夢」字輩的第一個男孫,王夢恕的名字大有深意:王文鬱在給他取名時,選了一個「恕」字。「恕」來源於子貢問師——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王夢恕不負期望,從懂事時起就將「夢恕」兩字奉為圭臬,作為立身之本。

王夢恕可謂來自鐵路世家,他的父親王崇和曾在隴海鐵路任職,做站長。年少時,王夢恕經常跟隨父母在鐵路線上來回奔波,由此和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科學報》曾報導稱,除了王夢恕,王崇和膝下還有多個子女,鐵路職員的薪資微薄,王夢恕自小生活清貧,家境艱難。

「隆隆的火車聲和冰冷、潮溼、臭氣燻天的悶罐子車廂充滿著他的記憶。全家吃在火車上、睡在火車上;他則在鐵路沿線遊蕩奔波,上著流動的學校。很多時候,由於調車的原因,王夢恕放學回來後滿車站地跑,尋找那個不知跑到哪去的悶罐子式的家。」但這些與鐵路相關的困苦日子被沒有將他擊倒,反而促使他將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彼時,陝西寶雞蔡家坡鐵路中學頗為有名,許多孩子以考上該校為榮。少年王夢恕便在這裡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恩師許老師,並第一次聽到詹天佑的名字。許老師告訴他:「修鐵路需要架橋梁、打隧道,這些都需要科學,既然你立志修鐵路,那麼,希望你將來能成為像詹天佑一樣的科學家。」

這番話語點燃了王夢恕最初的夢想。做一名像詹天佑一樣的科學家,成為王夢恕終生為之奮鬥的理想和攀登的高峰。

與多家交通院校結緣

門下學生挑起「大梁」懷揣夢想,1952年9月,王夢恕進入天津鐵路工程學校(現為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攻讀橋梁專業。1956年9月,考入唐山鐵道學院(即現在的西南交通大學)橋隧系就讀,近5年後,王夢恕完成本科學業,此時面臨著自己的一次重要選擇:工作還是讀研?繼續攻讀橋梁專業還是改學隧道專業?

「一件事、一個人最終促使王夢恕下定決心。」《中國教育報》報導稱。

1959年,唐山鐵道學院派遣包括王夢恕在內的數名師生,前往成昆鐵路線考察實習。師生們在工地負責人帶領下進入了正在掘進的隧道中,目睹了「施工技術落後得可怕」導致的慘劇:隧道掌子面發生了大面積塌方事故,頃刻間八名工人葬身於亂石之中,一名學生的腿也被砸斷。這段經歷讓王夢恕意識到,地形對鐵路選線有著直接的影響,要想讓鐵路跑得快,就必須有打隧道的能力

大學畢業後,王夢恕一度去了鐵路工地工作。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技術教育的奠基人高渠清教授在王夢恕的人生轉折中起了關鍵作用——他在國外考察期間發現我國鐵路施工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之大,便向國務院建言培養中國自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研究生,並召回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王夢恕。

1961年,王夢恕回到唐山鐵道學院,成為首批攻讀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的研究生,3年後畢業,因品學兼優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又主動申請前往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工作,建設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工程——北京地鐵一號線。

時年,王夢恕僅有27歲。50年後的今天,隧道技術成了中國高鐵的關鍵技術之一。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起高鐵,王夢恕的話很多,他最喜歡的說法是:說手錶想到瑞士、說電器想到日本、說電子產品想到美國,說高鐵就是中國。

1997年5月,距離離開教職32年後,王夢恕又做回了老師,在北京交通大學兼任博士生導師,並且親手創辦了我國第一個以隧道及地下工程為科研主體的試驗研究中心,計劃在自己有生之年為國家培養100名博士生。如今,他門下的博士生已有幾十名,其中很多人在國家重點工程裡挑起大梁,成為總工程師或項目負責人。

為隧道事業奉獻一生

鼓勵後輩「志在穿越」

著名地下鐵道專家施仲衡院士曾在唐山鐵道學院任教,擔任過王夢恕的班主任。談及自己這位傑出的學生和戰友,施仲衡說:「王夢恕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真實的縮影,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士子的客觀寫照。他將心血都無私奉獻給了自己深深熱愛、眷戀的祖國,奉獻給了為之嘔心瀝血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

近些年來,儘管王夢恕年歲已高,但他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時常出入各大科技論壇,甚至親身前往施工一線。2016年5月,西南交通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時年78歲的王夢恕仍堅持回到母校參加論壇,呼籲「重大工程建設就是要給子孫後代留下遺產,不要留下遺憾和災難」。3個月後,他又來到青島,為正在修建的「海邊地鐵」把脈。

王夢恕離世以後,他曾就讀的西南交通大學(原唐山鐵道學院)在官方微博上發文「緬懷」,不少學生留言悼念這位畢業多年的老學長。該校一名畢業生說,猶記得去年在北交大參加論壇,王院士艱難邁步子走上嘉賓臺的那個短短過程,伴著臺下所有人的掌聲,「那是難以名狀的致敬,勝過一切言語」。

在微博上,時常有網友在媒體報導下留言稱王夢恕是「師父的師父」。中南大學鐵道學院一名學生告訴澎湃新聞,王夢恕在隧道界宛如「吉祥物」般的存在,受到晚輩敬仰。

王夢恕曾經就讀的天津鐵路工程學校(現為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至今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獎學金。澎湃新聞在該校官網上仍能搜到不少他回到母校與年輕學生交流的新聞。「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會有淡薄與冷漠,但不要氣餒,要志在穿越。要敢於面對現實,勇敢地進行對事業、對生活、對人生的穿越。」約在10年前,王夢恕曾在該校一次演講中叮囑同學們「爭做做蛋糕的人」,學會高級技能,到工人隊伍當中去,踏踏實實做好工作。

面對臺下的年輕人,王夢恕憶及曾在這所學校留下的點滴,不禁「潸然淚下」。有學生問他,若能重新選擇一次人生,他會怎麼做?王夢恕說,人這一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再有選擇的機會。

「選擇是一種責任,在我聽到我們施工人員受委屈時我很不忍心,中國的建設者不能受到欺負。我常說的一句話,鐵路的建設者們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就是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妻兒。」王夢恕說,「人活著就要對國家做出貢獻。」

「往來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名網友在西南交通大學官方微博下留言說。

相關焦點

  • "高鐵院士"王夢恕告別儀式將於22日在八寶山舉行
    新京報快訊 今天(9月20日),新京報記者從王夢恕院士家人處獲悉
  • 緬懷「高鐵院士」王夢恕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八寶山送別
    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代表在八寶山追悼會現場淚別王夢恕院士。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王冬偉 通訊員 袁芳)9月22日上午,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
  •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送別王夢恕院士
    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生命中的後二十年,王夢恕一直工作在北京交通大學的教學、科研崗位上。
  • 送別「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前仍在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6月2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中科院院士丁夏畦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今日舉行
    告別室內,丁夏畦的親人在作遺體告別。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告別儀式後,丁夏畦的親人走出告別室。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告別儀式後,丁夏畦的親人走出告別室。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新京報快訊(記者侯潤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夏畦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今日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據了解,2015年5月11日,丁夏畦先生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據悉,丁夏畦先生是我國偏微積分方程理論和應用研究的開拓者。
  • 「高鐵院士」王夢恕辦公室有人提前悼念:堅持說真話難能可貴
    高鐵專家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將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9月21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生前擔任中心主任的王夢恕院士的辦公室,一如往昔般地整潔,但一張黑白照片和3個花圈卻無聲地宣告了這位受人景仰的「高鐵院士」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 「布鞋院士」李小文告別儀式舉行 上千人送行(圖)
    「布鞋院士」李小文告別儀式舉行 上千人送行(圖) 2015-01-17 02:33:49來源:北京晨報作者:責任編輯:羅攀 2015年01月17日 02:33 來源:北京晨報 參與互動()
  • 北京大學原校長吳樹青遺體告別儀式將於1月14日舉行
    北京大學原校長吳樹青遺體告別儀式將於1月14日舉行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01-13 06:39 來源:澎湃新聞
  • 送別「高鐵院士」:逝世前仍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王夢恕院士遺體告別儀式現場。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北大原校長吳樹青去世,享年88歲,1月14日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剛剛,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獲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吳樹青,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月10日下午15時02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88歲。
  • 學生追憶「高鐵院士」王夢恕:敢說話的人不多,像他這麼敢說話的人...
    9月20日,「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他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並就涉及中國高鐵建設和發展的熱點話題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被媒體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王夢恕 圖據中鐵隧道局集團微信公眾號在公眾眼中,「高鐵院士」針砭時弊,對熱點問題有問必答,特別是全國「兩會」期間,他的名字更是屢見報端,被公眾熟知。
  • 八寶山殯儀館老師傅揭秘「領導人殯葬過程」(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昨天,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進行告別儀式演示。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京華時報訊(記者文靜)清明臨近,北京市民政局昨天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3 23公眾開放日」。八寶山殯儀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大幅降低喪葬用品價格,骨灰盒、鮮花、絹花圈價格直降10%-15%,並且保證質量。同時,從今年4月1日開始,殯儀館將全面取消停車收費,停車場地免費向公眾開放,所需費用由殯儀館自行承擔。
  • 我國著名核材料與核燃料科學家李冠興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
    我國著名核材料與核燃料科學家李冠興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 2020-12-03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生追憶王夢恕:敢說話的人不多,像他這麼敢說話的人更少
    9月20日,「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他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並就涉及中國高鐵建設和發展的熱點話題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被媒體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兩星期前,譚忠盛在301醫院ICU見到王夢恕時,他已經連話都說不出了。王夢恕生前工作過的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交通大學均已發布訃告,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 高鐵院士王夢恕走了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一直為中國鐵路建設和高鐵代言的王夢恕院士走了。9月22日,20名院士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送別他們的這位同事。北京交通大學數百名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也趕到現場送別王院士。
  • 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中青在線南京9月22日電(實習生 孔德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今天上午10時,南京西天寺殯儀館悼念大廳在沉痛的哀樂中顯得更加肅穆、莊嚴。著名物理學家、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閔乃本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館內舉行。
  • 北大原校長丁石孫遺體告別儀式將於明日在八寶山舉行
    新京報訊(記者 李一凡)北京大學原校長丁石孫,於10月12日在北京逝世。
  • 【訃告】李連達院士逝世
    我國著名中藥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10月18日11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李連達,1934年7月24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1956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後到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工作。1956~1974年在西苑醫院從事中醫兒科臨床工作,1974年開始從事中藥藥理學研究工作。
  • 「光纖通訊之父」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舉行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子女持遺像走出殯儀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抵達香港殯儀館,林鄭月娥是告別儀式的扶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