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
生命中的後二十年,王夢恕一直工作在北京交通大學的教學、科研崗位上。作為學校隧道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長,他率領學校科研團隊,完成大量首創性的科研工作,如在深圳地鐵建設中,在國內第一次引入第三方檢測;探索深圳地鐵大變形成為國內成功首例等等。作為一位高校教師,他堅持立德樹人、秉承交大「知行合一」的精神,對學生提出 「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論」這三個基本要求,強調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按照這樣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他培養出了百餘名品學兼優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為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輸送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表示,王夢恕院士對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工程巨擘、鐵路功勳;他長期潛心育人,將畢生研究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是一位真正的「大師」。
常懷家國責任、一生探索真理,王夢恕院士不僅留下了一個個百年工程,更為交大師生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
作為學生,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張頂立追隨王夢恕20年。張頂立說,為了國家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王院士始終忙碌在工程一線,他一直倡導在為國家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員方面。他曾經多次呼籲:要想解決工程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必須要引導高層次人才深入到工程一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凝練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我國工程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
2008年畢業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的博士生、現任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設計鑑定中心橋隧處處長的趙勇說,無論是在學校裡聽王老師講課,還是在工地現場聽他講解對技術難題的處理方案,都有一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隧道分院院長郭小紅念念不忘一件事:翔安海底隧道第一次穿越海底風化槽時,隧道上部為30多米深的海水,開挖面的地質條件較差,滲水量不斷加大,已出現失穩徵兆。已經70多歲的王夢恕,在狹窄的臨時鋼梯上攀爬,結合現場的實際狀況,很快提出了施工方案和解決這一技術難題的措施,使工程順利通過了風化深槽的嚴重危險地段。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譚忠盛提到恩師時說,王院士對工作很執著,一直高強度、高負荷地運轉著。年底時曾經一度身體恢復不錯,還專門給學生開過一次會,鼓勵學生,幹工作一切要從國家需要出發。但對於個人生活,王院士從來沒有更多要求,經常和學生們一起在工程現場吃工作餐,這種習慣到晚年還一直保持著。
(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