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重大工程參與者
王夢恕
澎湃新聞記者姚曉嵐
9月20日下午,中國 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
據中國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顯示,王夢恕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
被稱為「高鐵院士」的王夢恕對鐵路的貢獻極多,其開拓了鐵路隧道複合襯砌新型結構領域的理論研究,摸清了結構受力特點、機理,確定了施工要點及工藝;主持並參加大瑤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噴錨支護、監控量測、反饋信息指導施工、周邊鑽孔預注漿等關鍵技術成果的開發、研究和應用,研究實現了大斷面、大型機械化快速施工,改變了中國近百年的隧道設計施工方法,使長大隧道修建技術有了重大突破;主持雙線鐵路隧道不穩定地層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統地創新了超前支護體系和穩定工作面的理論分析和應用,創造了新型網構鋼拱架和鎖腳錨管支護型式並廣泛應用於軟弱地下工程;主持創造了「淺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鐵和車站的施工配套技術,為城市地鐵及地下工程建設開闢了一條新路。
此外,王夢恕還主持過國內多條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設計、施工研究,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一、二等獎;詹天佑成就獎、大獎,國家人事部一等功。
王夢恕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系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培養博士、博士後近60餘名。
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時任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的王夢恕提交了兩份建議,分別為《關於深入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論證並儘快實施第一期工程的建議》、《關於保留百年京張鐵路歷史風貌建設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議》。
幼時與鐵路結下緣分
中國工程院官網刊載的一篇題為《德碩年高一身正氣,工程泰鬥兩袖清風——<王夢恕傳>讀後感》文章中,曾提及《王夢恕傳》中對於王夢恕幼時成長經歷的白描。
1938年12月24日,王夢恕出生於河南省溫縣招賢鄉安樂寨村。幼年時的王夢恕,便與鐵路結下不解之緣,跟隨父母以火車為家。
書中稱,王夢恕幼年時的生活條件雖然惡劣,但勤奮好學,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抓住一切機會向父親請教一些不懂的問題。
1949年,時年11歲的王夢恕開始就讀於寶雞蔡家坡鐵路中學。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在其班主任許老師的鼓勵下,王夢恕已立志成為像詹天佑一樣的「搞鐵路的科學家」。
1952年9月,王夢恕正式進入天津鐵路工程學校大型建築科,攻讀橋梁專業。在呂學謨老師的啟迪下,王夢恕認識到,要想成為 的鐵路建設人才,必須扎紮實實學習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沒有捷徑可走。4年後,王夢恕考入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就讀。1961年9月,王夢恕開始在被譽為「中國隧道學科創始人」的高渠清教授名下就讀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研究生。
書中稱,在學校裡,王夢恕抓住分分秒秒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埋頭於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的學習和研究。
重大工程參與者
走出象牙塔後,王夢恕參與了許多重大工程:1965年成為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建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發現施工設計圖中未考慮貫通誤差,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運營障礙;1970年,調至成都鐵路局峨嵋內燃機務段工作,主持設計並建設成功的峨嵋內燃機務段被評為全國第一個內燃機車 樣板機務段;1978年,調入成都鐵路局組建科研所;1979年,調入「4501工程」指揮部工作。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