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院士王夢恕走了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一直為中國鐵路建設和高鐵代言的王夢恕院士走了。

9月22日,20名院士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送別他們的這位同事。北京交通大學數百名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也趕到現場送別王院士。

圖為王夢恕院士生前在職業院校講座,身體力行地為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鼓與呼。(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王夢恕,9月20日12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1938年,王夢恕出生於河南省溫縣一戶貧困人家。童年經歷戰亂、災荒、疾病、飢餓的痛苦。新中國成立後急需人才,初中畢業的他考進天津鐵路工程學校學習;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就以實習生的身份參加了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

王院士的人生成長與中國鐵路的建設和發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鐵道學院,1964年從該院橋隧系隧道工程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被分配到鐵道部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施工處任專題組長,參加北京地鐵線路的建設。

1965年,北京地鐵1號線開工建設,27歲的技術員王夢恕糾正了隧道內淨空確定未考慮施工誤差、貫通誤差的重大設計失誤,讓三萬多張圖紙重新進行了修改,工期推遲三個月。之後,他承擔了第一段工藝試驗,我國第一次盾構大型工藝模擬受力試驗;主持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臺直徑7.3米的大型機械化壓縮混凝土盾構的製造。

廣東粵北大瑤山,是王夢恕人生奮鬥中的重要地方。1981年,我國在京廣線建設最長的雙線電氣化鐵路大瑤山隧道,全長14.295公裡。時任鐵道部隧道局科研所總工程師的他,帶著24名技術人員組成的科技攻關組,創新採用國際上一種尚未成熟的新奧法施工理論,設計了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新方法、新結構、新儀器,其深孔光面爆破、噴錨支護和監控量測等成套自主創新技術成果,使大瑤山隧道工程實現了大斷面快速安全施工,將工期從8年減少到6年半,10項配套技術、42項技術難點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大瑤山隧道修建新技術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王夢恕的成長沒有停步。他轉戰大秦線軍都山隧道進行大跨、軟弱、有水、淺埋、上有民房的隧道設計、研究,先後攻克了7項配套技術、14個技術難關,並總結出「淺埋暗挖法」。

以往的地鐵建設都是明挖法,給城市道路開膛破肚,建設好地鐵後再填土恢復原貌。上個世紀80年代,擔任北京地鐵指揮部副指揮長、總工程師的王夢恕,首次採用淺埋暗挖法設計施工,在地下悄悄地建成了北京地鐵2號線復興門站折返線工程。

隨後,這位總工程師主持大跨度地鐵車站淺埋暗挖試驗新技術攻關項目。在北京復興門至西單區間大跨度車站試驗段工程,車站結構寬22.5米、高7米,土層覆蓋僅1米。王夢恕將試驗成果概括成「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18字訣。經過多年的不斷完善、總結,這一方法已經在我國城市地鐵等地下隧道工程建設中廣泛使用。

1995年,王夢恕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任北京交通大學土建學院隧道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隨著南水北調穿黃工程開工建設,我國揭開了大型盾構機穿越黃河的序幕。長江流域的上海、武漢、南京、重慶等城市,以及杭州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越江交通發展規劃,建設江底快速交通通道。在海底開發方面,中國大陸首條海底隧道廈門東通道開工建設。王夢恕院士都廣泛參與了這些重大地下隧道工程的規劃、論證和建設工作。

從大瑤山隧道到秦嶺隧道,再到北京等城市地鐵,以及過江海底隧道,王夢恕的創新業績越來越多,夢想也越來越多,責任也越來越重。

在長江上橋隧之爭中,他呼籲:「給隧道工程一個機會。」在北京市地鐵建設中,他提出:需要重視安全評估,不能不合理趕工期;他還特別撰文,提出了建設節約型城市軌道交通理念等。

2003年,蘭新鐵路甘肅烏鞘嶺隧道開工。作為當時最長的鐵路隧道,原定工期是四年半,但被要求28個月內貫通,眾多專家敢怒不敢言。王夢恕讓記者扮成自己的學生前往調查報導,引起重大反響,推動工期的調整。

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2003年底開工。按照原方案,「鳥巢」頂有一個長200米、寬90米、重1.8萬噸頂棚可伸縮開閉。當王夢恕把取消「鳥巢」頂蓋、擴大屋頂開孔意見反映給有關部門時,被拒絕了,因為這是瑞士的設計,很難改動。倔強的他直接給國務院總理,以及北京市委書記寫信。三個月後,北京奧組委在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取消可開啟屋蓋、擴大屋頂開孔。王院士這個建議不但讓鳥巢安全性得到進一步提高,用鋼量比原設計減少了22.3%。

王夢恕覺得要堅持真理,只要對國家,對人民有好處,他就一定堅持要說。

2007年上海市決定建設滬杭磁懸浮上海機場聯絡線。王夢恕認為,磁懸浮是一種昂貴的「交通玩具」,不符合「安全、可靠、適用、經濟」四項鐵路標準,不適於引入城市交通。他還寫了篇批評磁懸浮的稿子讓上海一家媒體刊登。王夢恕表示,「我說的話我就敢負責」。

曾在一段時間,有人說中國高鐵不安全,王夢恕表示,這是「胡鬧」。當然,高鐵並非越快越好,鐵路運營要求安全、可靠、實用、經濟。他打了一個比方,就像人吃飯一樣,八分飽最健康。

從2008年杭州地鐵塌陷事故,到2011年溫州「7·23」動車追尾事故,再到2013年鐵道部改革,他擔任事故調查組專家,給中國鐵路建設和高鐵代言。同時,他還經常在各種場合建議「要給子孫後代留下遺產,不要留下遺憾和災難」,痛斥「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價、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工程的弊端,呼籲在工程建設中,堅定不移地按科學規律辦事。

作為一位高校教師,他對學生提出「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論」,強調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培養出了百餘名品學兼優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為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輸送了一批人才。2000年全日制博士生、北京市政集團總工程師孔恆回憶說,什麼時候打電話求助王老師,他的電話都是通的,經常長途電話一打就是一個半小時。平時他對學生特別照顧關心,要求非常嚴格。

「一個國家若不重視技術工人、技師、高級技師的培養和使用,不認真對待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各類中、低級技術人才,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王夢恕院士一直力體力行地為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鼓與呼。他認為,崇尚技能,尊重勞動成果是一個民族的基本道德。現在高技能人才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地位與關懷,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技能人才荒的現象。

對中國高鐵發展,王夢恕院士非常有信心。世界高鐵市場十分廣闊,中國解決了長距離、多網絡的高鐵建設難題。他曾以京滬高鐵為例,1318公裡的線路溫差在七八十攝氏度,熱脹冷縮產生的軌道差長達七八公裡,現在我們徹底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從南到北用無縫鋼軌一通到底。

生前,王夢恕還提出了規劃建立三條國際高鐵的戰略背景與意義。以中國古代絲綢走向為基礎的第一條歐亞高鐵,計劃從中國西北部的烏魯木齊開始,經過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伊朗等國家,最後到達德國。

第二條亞歐高鐵準備從我國東北角的滿洲裡出境,經西伯利亞,沿中國至俄羅斯莫斯科既有鐵路走向,直達德國。這條國際高鐵對俄羅斯開發東部國土與西伯利亞地區意義重大,對我國資源戰略布局影響非凡。

泛亞高鐵是第三條國際高鐵,將從我國西南的大理出境,入緬甸、寮國、泰國,分支西線經馬來西亞到新加坡,東線經柬埔寨,到越南河內、胡志明市等。目前該線路正規劃分段修建。另一條線路計劃北上經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在伊朗與第一條歐亞高鐵聯接成網。

「高鐵成為中國的驕傲與名片,中國高鐵人將來要走出國門大發展。」王夢恕是這樣認為的。

相關焦點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享年80歲
    新京報快訊(記者裴劍飛)今天(9月20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從王夢恕院士家人處獲悉,「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享年80歲。王院士的家人對記者表示,今天下午老人剛走,現在心情太糟糕了,希望過兩天再說。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 重大工程參與者
    原標題: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重大工程參與者     王夢恕     澎湃新聞記者姚曉嵐   據中國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顯示,王夢恕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
  • 「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 屢次直言鐵路體制某些弊端
    2017年3月23日,河南洛陽,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這位曾說出「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的「高鐵院士」,有著冷與熱的交織人生。  新京報記者 王俊  昨日12時50分左右,王夢恕於301醫院去世,享年81歲。  記者了解到,王夢恕去年5月第一次腦溢血住院,「工作強度大,身體太勞累。」王夢恕學生、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譚忠盛說。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不能因貧困放棄高鐵
    本報訊(記者裴曉蘭)昨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能因為貧困就不發展高鐵。他認為,關鍵問題是要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 王夢恕曾多次參與鐵道部高鐵項目的規劃,是高鐵領域專家。他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捨得在鐵路等交通設施上投入。
  • 「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冷與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圖/視覺中國  王夢恕  籍貫:河南溫縣  終年:81歲  生前身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前住址:北京  9月20日,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逝世,享年81歲。
  • 「高鐵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他的選人標準:「不要說假話」
    9月20日下午,被稱為「高鐵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一年前,他因腦出血住院治療。王夢恕曾以27歲的年齡參與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並發現貫通誤差,排除運營障礙。他力挺中國高鐵建設,曾有一句名言令無數國人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國家的人一提到手錶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 "高鐵院士"王夢恕告別儀式將於22日在八寶山舉行
    ,「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今天晚上,記者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以下為訃告全文:"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 曾主持高鐵研發9月20日下午,北京時間記者從王夢恕院士之子王磊處獲悉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 生前接受專訪稱:高鐵提速不具備技術條件
    王夢恕是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   2016年6月9日,本刊曾就當時熱議的高鐵提速問題對王夢恕進行過專訪。時至今日,記者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採訪時的每一個細節,王院士雖已年逾古稀,但與記者溝通親近又自然,很坦誠,沒架子。
  • 「高鐵院士」王夢恕辦公室有人提前悼念:堅持說真話難能可貴
    高鐵專家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將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9月21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生前擔任中心主任的王夢恕院士的辦公室,一如往昔般地整潔,但一張黑白照片和3個花圈卻無聲地宣告了這位受人景仰的「高鐵院士」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 送別「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前仍在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王夢恕:中國高鐵應該走出去
    76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王夢恕,為中國高鐵的建設作出了不少貢獻。今天上午,當他來到人民大會堂時,圍繞著中國高鐵,向記者侃侃而談。 「全國高鐵在局部路線上有虧損,但整體上是盈利的。」王夢恕介紹,目前的高鐵票價是靠市場來調節的,票價比較合理,但不能降低,否則票就難買了。
  • 緬懷王夢恕院士:中國高鐵有今天少不了他的貢獻—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晨陽 9月20日,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他改變了中國百年隧道設計施工方法
    王夢恕9月20日下午,中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據中國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顯示,王夢恕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
  • 學生追憶「高鐵院士」王夢恕:敢說話的人不多,像他這麼敢說話的人...
    9月20日,「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他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並就涉及中國高鐵建設和發展的熱點話題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被媒體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王夢恕 圖據中鐵隧道局集團微信公眾號在公眾眼中,「高鐵院士」針砭時弊,對熱點問題有問必答,特別是全國「兩會」期間,他的名字更是屢見報端,被公眾熟知。
  • 來自河南的「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曾說國家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今日,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多年以來,其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早年接受中國青年網採訪時,王院士曾言一生一共有兩個夢:一是我國鐵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二是我國隧道要成為世界第一。如今我國鐵路及隧道技術正不斷發展、世界地位逐步提升,王院士卻已與世長辭,讓我們在再次通過當時的文章重溫王院士的風採。
  • 王夢恕談中國高鐵"夢":布局全球 國內應促推8小時高鐵圈
    人民網北京9月3日電 (鄧志慧、黃玉琦、譚琳)近日,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與人民網強國論壇舉行「科技強國論壇」之院士專家領軍人才系列談第四場活動,本期邀請的嘉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中心主任王夢恕。
  • 國家工程師王夢恕
    王夢恕(陳偉斌/圖)2018年9月20日下午,王夢恕院士離世,享年80歲。王夢恕先生為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其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2017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反對分拆鐵道部、力挺中國高鐵技術、辯護高鐵定價……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幾乎成了鐵路系統的代言人,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和個性造就了這一切?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記者曾專訪王夢恕,舊作重發,以示紀念。(本文首發於2014年第391期《南方人物周刊》)高鐵辯護人「你們中國人不愛國。」
  • 王夢恕院士告別儀式定於22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王夢恕9月20日下午,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先生離世,享年81歲。其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澎湃新聞9月21日從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處獲悉,該公司與王夢恕院士生前兼職的北京交通大學已經發布訃告,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 緬懷「高鐵院士」王夢恕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八寶山送別
    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代表在八寶山追悼會現場淚別王夢恕院士。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王冬偉 通訊員 袁芳)9月22日上午,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
  • 王夢恕:說中國高鐵不安全的記者是被外國收買了
    1989年,王夢恕到日本名古屋地鐵盾構施工現場考察。              最近,有著「高鐵代言人」之稱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再爆「雷人」話語。該節目記者發現,雖然暑運即將來臨,但是高鐵的上座率似乎並不高,部分高鐵餘票近五成。       這是否是資源浪費?王夢恕在節目裡表示,高鐵的成本就在那兒擺著,票價超過七折就要虧本兒,而且,上座率低也不見得就是壞事兒。       王夢恕說,少就少,那沒辦法。這樣空著也好,就是大家可以做欣賞用,就是大家不要坐那麼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