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 屢次直言鐵路體制某些弊端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冷與熱

  2017年3月23日,河南洛陽,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圖/視覺中國

  王夢恕

  籍貫:河南溫縣

  終年:81歲

  生前身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前住址:北京

  9月20日,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逝世,享年81歲。

  低頭鑽隧道做工程,學冷學問,坐冷板凳;抬頭面對話筒,能針砭時弊,對熱點問題有問必答,對需要幫助的人一副熱心腸。這位曾說出「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的「高鐵院士」,有著冷與熱的交織人生。

  新京報記者 王俊

  昨日12時50分左右,王夢恕於301醫院去世,享年81歲。

  記者了解到,王夢恕去年5月第一次腦溢血住院,「工作強度大,身體太勞累。」王夢恕學生、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譚忠盛說。「12月份恢復得不錯,還給我們開過一次會,鼓勵我們年輕人,幹工作一切要從國家需要出發。」

  今年3月,王夢恕再次腦溢血住進301醫院,但總體比較平穩。

  昨日上午,王夢恕再次腦溢血,家屬及學生趕往醫院討論治療方案,但中午時分,這位院士就走了。「很突然,我們都在太原出差。聽到後緊急趕回來。」譚忠盛說。

  冷學問

  詹天佑是王夢恕的偶像。

  兒時的王夢恕最想做的職業是鐵路工人,在聽到老師講了詹天佑的故事,知道架橋梁、打隧道也是一門科學後,便決心做一個像詹天佑一樣的科學家。

  1957年,王夢恕進入唐山鐵道學院的橋隧系橋梁專業學習,在唐山鐵道學校學習期間正值成昆線建設,唐山鐵道學院派遣包括王夢恕在內的數名師生去考察實習,在施工的隧道內,由於施工技術、生產工藝落後等原因,隧道掌子面發生了大面積塌方事故,造成八名工人死亡,一名學生腿被砸斷。

  「能不能以後隧道施工不死人,」經歷這件事後,王夢恕在第四年開始分專業時主動申請將專業改為隧道工程建設。

  從一個熱門專業轉向做冷門學問。「當時很多人看到隧道這麼複雜危險,都不願意選擇隧道專業,令我堅持下去的原因是我有個夢想,那就是讓隧道施工不死一個人,而且要馬上實現。」王夢恕在2015年接受採訪時解釋了原因。

  闢冷徑

  這種執拗也讓本來可以留校任教過舒服日子的王夢恕,腳步遍及大江南北,屢闢冷徑。

  1980年底,鐵道部隧道工程局奉命從洛陽南下廣東,承擔衡廣複線坪石至樂昌段11座隧道和3座大橋的施工任務。其中,全線控制工程大瑤山隧道全長14.29公裡,是全國最長的雙線電氣化鐵路隧道。

  王夢恕作為科研所總工程師,帶領24人的攻關小組,分析研究,總結經驗,自己參與畫線、鑽孔、裝藥、引爆,冒著濃煙衝向掌子面觀察爆破效果,經常在洞裡一待就是20多個小時。

  最終,大瑤山隧道提前一年半開通。縮短鐵路路程近15公裡,使火車時速從50公裡增至100公裡以上,加強了嶺南地區與內地的交通聯繫,並且改變了中國百年來的隧道修建工法。

  「王老師是隧道行業的帶頭人,在整個行業大家非常崇敬他。」譚忠盛告訴記者。

  軍都山隧道工程、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工程,磨溝嶺隧道工程、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工程、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和青島海底隧道工程……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工程背後,都有王夢恕的身影。

  「治學方面,他一直要求,工程學科要與具體工程項目相結合,一定要到現場進行試驗,要在工程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譚忠盛提到恩師的教誨,這點是王夢恕反覆強調的。

  王夢恕也身體力行著,翔安海底隧道第一次穿越海底風化槽時,隧道上部為30多米深的海水,開挖面的地質條件較差,滲水量不斷加大,已出現失穩徵兆。

  已經70多歲的王夢恕,在狹窄的臨時鋼梯上攀爬,結合現場的實際狀況,很快提出了施工方案和解決這一技術難題的措施,使工程順利通過了風化深槽的嚴重危險地段。

  「王老師對工作很執著,直到晚年還在超負荷工作。」譚忠盛說,去年初生病前,還一直在奔波,「他很簡樸,我們經常一起吃工作餐,對飯菜並不是很講究。」

  中鐵隧道局勘察設計研究院陳建平告訴記者,在復興門折返線工程時,王夢恕就住在工地現場。「傍晚總看到他騎著那輛破舊的單車,汗水涔涔、急匆匆朝著小樓奔來,人未進門,話卻先到:『今天吃什麼啊?活要幹,飯要吃啊』等等,嘻哈一通,氣氛融洽。」

  熱點人物

  但王夢恕更廣為人知的一點是他的「熱」:屢次直言鐵路體制的某些弊端、對熱點問題公開亮出觀點,屢遭爭議,卻依舊敢言,這位老人一直是個「熱點人物」。

  針對高鐵該不該開通Wi-Fi、高鐵盒飯貴不貴等熱點問題,他的言論總能引起媒體關注。

  王夢恕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2013年至2017年的全國兩會,幾乎毎年都會被記者們團團圍住,面對長槍短炮的媒體陣勢,他從來都是有問必答,不會迴避問題。

  有記者詢問,京滬高鐵為何一直沒有開通Wi-Fi,老人說,你們年輕人現在都是低頭族,天天走哪都看著手機,坐高鐵就歇一歇、抬抬頭吧。

  高鐵盒飯太貴怎麼辦?王夢恕在2017年兩會曾回應說,「最開始搞高鐵的時候,想著速度這麼快,旅程時間很短,沒考慮供餐問題。」據王夢恕介紹,目前高鐵上的供餐業務都是分包經營,鐵路部門正在想辦法給列車組加配餐車,收回供餐服務的管理權。「我們已經在做了,這需要一個過程。」

  王夢恕說,這個天價盒飯你們有意見可以提,開始要60塊錢一盒,後來被我們壓下去了。

  「有一次我坐商務艙,我一看盒飯一盒60塊錢,我問怎麼會那麼貴?列車長解釋說這不歸他們管,盒飯是私營企業在做。後來我們給私營企業負責人打電話,要求多提供15塊錢一盒的。」王夢恕說。

  他曾說,「做人要學武則天,死後留塊無字碑,任人評價。所以,我不在乎。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

  熱心腸

  除了見諸報端的「熱」,王夢恕的「熱」還體現在他的熱心腸上。

  「王老師特別關心老百姓生活,很多人找他,他都是有求必應。」譚忠盛說。

  「王老師同情弱者,對基層職工充滿了愛護,許多親力親為、助困解危故事坊間傳說頗多,以他的情懷、個性,我認為真實性很高。」陳建平說。

  據陳建平回憶,2005年的一天,王夢恕因事路過無錫,我請他多住兩天遊玩一下,他堅持不肯,說鐵路局一個困難老職工住房問題還沒解決好,要回去落實;一些來訪訴求還沒處理等等。「那時候他已是全國兩會代表,除了擔負繁忙的技術領導工作,還要時時關注一線職工熱點問題,並為各級部門進言獻策,切實履行對企業、社會的責任。」

  作為人大代表,他對要交上去的提案,直言「我不喜歡用電腦列印出來的文章,沒有生命,看不到感情和思路。能上交到中央領導手裡的提案,為了表達問題的重要性,我都用手寫」。

  與鐵路結緣六十餘載,王夢恕名滿天下,爭議伴身。

  昨日,王夢恕逝世的消息甫經傳出,便全網刷屏,有媒體擬了這樣的標題:中國鐵路的功臣走了……

  中國高鐵擁有長距離和大網絡建設運營的經驗,橋梁架設、隧道技術、軌道鋪設等技術全球領先,這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條件。希望以後國際市場一提到手錶就想到瑞士,一提到小電器就想到日本,一提到航天就想到美國,一提到高鐵就想到中國。——王夢恕

相關焦點

  • 「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冷與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圖/視覺中國  王夢恕  籍貫:河南溫縣  終年:81歲  生前身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前住址:北京  9月20日,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逝世,享年81歲。
  • 「高鐵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他的選人標準:「不要說假話」
    9月20日下午,被稱為「高鐵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一年前,他因腦出血住院治療。王夢恕曾以27歲的年齡參與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並發現貫通誤差,排除運營障礙。他力挺中國高鐵建設,曾有一句名言令無數國人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國家的人一提到手錶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 高鐵院士王夢恕走了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一直為中國鐵路建設和高鐵代言的王夢恕院士走了。9月22日,20名院士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送別他們的這位同事。北京交通大學數百名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也趕到現場送別王院士。
  • 「高鐵院士」王夢恕辦公室有人提前悼念:堅持說真話難能可貴
    高鐵專家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將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9月21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生前擔任中心主任的王夢恕院士的辦公室,一如往昔般地整潔,但一張黑白照片和3個花圈卻無聲地宣告了這位受人景仰的「高鐵院士」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 送別「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前仍在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這位「高鐵院士」有多倔強?曾為「鳥巢」頂蓋設計直接致信溫家寶
    9月20日,「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他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並就涉及中國高鐵建設和發展的熱點話題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被媒體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王夢恕27歲時曾經參與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並發現貫通誤差,排除運營障礙。
  • 緬懷王夢恕院士:中國高鐵有今天少不了他的貢獻—新聞—科學網
    去年9月,王夢恕曾因腦出血住院治療。 王夢恕生於1938年12月24日,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數十載耕耘鐵路工程科技領域,為促進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夢恕最廣為人知的稱號是「高鐵院士」。此外,他還被記者親切地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這位以愛說真話著稱的科學家,多年來奔走在許多城市的地鐵、隧道論證會間,頻頻發表自己的看法。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 重大工程參與者
    原標題: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重大工程參與者     王夢恕     澎湃新聞記者姚曉嵐   據中國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顯示,王夢恕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
  • "高鐵院士"王夢恕告別儀式將於22日在八寶山舉行
    ,「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今天晚上,記者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以下為訃告全文:"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 曾主持高鐵研發9月20日下午,北京時間記者從王夢恕院士之子王磊處獲悉
  • 來自河南的「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曾說國家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今日,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多年以來,其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他來自黃河之畔的河南,卻被命運之輪推動著在全國各地的隧道工程現場奔波;他是一名在鐵路系統工作奮鬥數十年的專家,卻經常因為一些非鐵路領域的發言而引發爭議。早年接受中國青年網採訪時,王院士曾言一生一共有兩個夢:一是我國鐵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二是我國隧道要成為世界第一。
  • 送別「高鐵院士」:逝世前仍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王夢恕院士遺體告別儀式現場。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不要怕,要砸先砸我」:憶高鐵院士王夢恕—新聞—科學網
    在公眾和媒體眼中,王夢恕個性率真,敢於直言,他的一些言論常常充滿爭議,是位有些「特別」的院士。但在眾多學生的心中,王夢恕學術精深,無私無畏,他的所作所為透露出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道德勇氣和理性思考。 當天下午,王夢恕的學生在洛陽舉辦追思會,共同懷念他們的恩師。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 生前接受專訪稱:高鐵提速不具備技術條件
    王夢恕是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   2016年6月9日,本刊曾就當時熱議的高鐵提速問題對王夢恕進行過專訪。時至今日,記者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採訪時的每一個細節,王院士雖已年逾古稀,但與記者溝通親近又自然,很坦誠,沒架子。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不能因貧困放棄高鐵
    本報訊(記者裴曉蘭)昨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能因為貧困就不發展高鐵。他認為,關鍵問題是要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 王夢恕曾多次參與鐵道部高鐵項目的規劃,是高鐵領域專家。他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捨得在鐵路等交通設施上投入。
  • 學生追憶「高鐵院士」王夢恕:敢說話的人不多,像他這麼敢說話的人...
    9月20日,「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他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並就涉及中國高鐵建設和發展的熱點話題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被媒體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王夢恕 圖據中鐵隧道局集團微信公眾號在公眾眼中,「高鐵院士」針砭時弊,對熱點問題有問必答,特別是全國「兩會」期間,他的名字更是屢見報端,被公眾熟知。
  • 緬懷「高鐵院士」王夢恕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八寶山送別
    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代表在八寶山追悼會現場淚別王夢恕院士。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王冬偉 通訊員 袁芳)9月22日上午,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
  • 王夢恕:中國高鐵應該走出去
    76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王夢恕,為中國高鐵的建設作出了不少貢獻。今天上午,當他來到人民大會堂時,圍繞著中國高鐵,向記者侃侃而談。 「全國高鐵在局部路線上有虧損,但整體上是盈利的。」王夢恕介紹,目前的高鐵票價是靠市場來調節的,票價比較合理,但不能降低,否則票就難買了。
  • 王夢恕的一句話曾令國人為之自豪 選人標準「不要說假話」
    9月20日下午,被稱為「高鐵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一年前,他因腦出血住院治療。王夢恕曾以27歲的年齡參與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並發現貫通誤差,排除運營障礙。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享年80歲
    新京報快訊(記者裴劍飛)今天(9月20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從王夢恕院士家人處獲悉,「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享年80歲。王院士的家人對記者表示,今天下午老人剛走,現在心情太糟糕了,希望過兩天再說。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他改變了中國百年隧道設計施工方法
    王夢恕9月20日下午,中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據中國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顯示,王夢恕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