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高鐵院士」有多倔強?曾為「鳥巢」頂蓋設計直接致信溫家寶

2021-01-13 北晚新視覺網

9月20日,「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他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並就涉及中國高鐵建設和發展的熱點話題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被媒體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

王夢恕27歲時曾經參與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並發現貫通誤差,排除運營障礙。

晚年力挺中國高鐵建設,曾有一句名言令無數國人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國家的人一提到手錶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立志做詹天佑一樣的科學家

西出河南溫縣縣城13公裡,便是享有「黃河文化第一村」之稱的安樂寨,1938年12月24日,王夢恕出生於此。

王夢恕來自鐵路世家,他的父親王崇和曾在隴海鐵路任職,做站長。年少時,王夢恕經常跟隨父母在鐵路線上來回奔波,由此和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彼時,陝西寶雞蔡家坡鐵路中學頗為有名,許多孩子以考上該校為榮。少年王夢恕便在這裡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恩師許老師,並第一次聽到詹天佑的名字。許老師告訴他:「修鐵路需要架橋梁、打隧道,這些都需要科學,既然你立志修鐵路,那麼,希望你將來能成為像詹天佑一樣的科學家。」

做一名像詹天佑一樣的科學家,成為王夢恕終生為之奮鬥的理想和攀登的高峰。

參與建設北京地鐵一號線

1952年9月,王夢恕進入天津鐵路工程學校(現為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攻讀橋梁專業。1956年9月,考入唐山鐵道學院(即現在的西南交通大學)橋隧系就讀。

1959年,唐山鐵道學院派遣包括王夢恕在內的數名師生,前往成昆鐵路線考察實習。師生們在工地負責人帶領下進入了正在掘進的隧道中,目睹了「施工技術落後得可怕」導致的慘劇:隧道掌子面發生了大面積塌方事故,頃刻間八名工人葬身於亂石之中,一名學生的腿也被砸斷。

1961年,王夢恕回到唐山鐵道學院,成為首批攻讀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的研究生,3年後畢業,因品學兼優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又主動申請前往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工作,建設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工程——北京地鐵一號線。王夢恕時年27歲。50年後的今天,隧道技術成了中國高鐵的關鍵技術之一。

改變中國百年來隧道修建工法

1980年底,鐵道部隧道工程局奉命從洛陽南下廣東,承擔衡廣複線坪石至樂昌段11座隧道和3座大橋的施工任務。其中,全線控制工程大瑤山隧道全長14.29公裡,是全國最長的雙線電氣化鐵路隧道。

王夢恕作為科研所總工程師,帶領24人的攻關小組參與,畫線、鑽孔、裝藥、引爆,冒著濃煙衝向掌子面觀察爆破效果,經常在洞裡一待就是20多個小時。最終,大瑤山隧道提前一年半開通。縮短鐵路路程近15公裡,火車時速從50公裡增至100公裡以上,加強了嶺南地區與內地的交通聯繫,並且改變了中國百年來的隧道修建工法。

軍都山隧道工程、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工程、磨溝嶺隧道工程、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工程、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和青島海底隧道工程……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工程背後,都有王夢恕的身影。

「治學方面,他一直要求,工程學科要與具體工程項目相結合,一定要到現場進行試驗,要在工程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王夢恕的學生、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譚忠盛提到恩師的教誨時說,這點是王夢恕反覆強調的。

近些年來,儘管王夢恕年歲已高,仍然出入各大科技論壇,甚至親身前往施工一線,呼籲「重大工程建設就是要給子孫後代留下遺產,不要留下遺憾和災難」。

兩會上從來都是有問必答

王夢恕廣為人知,與他屢次直言鐵路體制的某些弊端、對熱點問題公開亮出觀點有關。

王夢恕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幾乎每年他都會被記者們團團圍住,面對媒體,他從來都是有問必答,不會迴避問題。

有記者詢問,京滬高鐵為何一直沒有開通Wi-Fi,老人說,你們年輕人現在都是低頭族,天天走哪都看著手機,坐高鐵就歇一歇、抬抬頭吧。高鐵盒飯太貴怎麼辦?王夢恕回應說,「最開始搞高鐵的時候,想著速度這麼快,旅程時間很短,沒考慮供餐問題。」

2011年「7·23」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後,他因為直言惹來麻煩。「動車信號技術和設備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來自於人員和管理」,此番言論引起軒然大波,質疑聲鋪天蓋地而來。幾年後再次說起這事,王夢恕依舊很生氣,「機器設備和人工是相輔相成的,不是說設備一壞就要出大事故,很明顯,這是責任問題。各個管理局不用專業技術人員,卻把機車交給大學生。我一直認為這才是追尾發生的根本原因。」

為取消「鳥巢」頂蓋上書溫家寶

在其他話題上,王夢恕也愛說上幾句,且不只是說說而已。

2003年年底,奧運主場館「鳥巢」開工。按照原方案,「鳥巢」有個頂蓋,長200米、寬90米的頂棚可伸縮開閉。這樣的設計讓王夢恕想到了北京地鐵1號線的密閉門,「修建時,考慮防護需要,在出口設置了三道門。第一道是防爆門,防止衝擊波;後面兩道是密閉門,防止毒氣進來。門4米高,3米寬,重不到10噸,下面還有軌道,有時候都拉不開。更何況鳥巢的蓋重1.8萬噸,還是在鋼軌構成的柔性軌道上。」同時,他認為,屋頂開孔過小,會影響場館的通風。

取消「鳥巢」頂蓋、擴大屋頂開孔,因為這是瑞士的設計,很難改動。倔強的他直接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寫信。三個月後,北京奧組委在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取消可開啟屋蓋、擴大屋頂開孔。王夢恕的建議帶來了直接的社會效果:安全性得到進一步提高,用鋼量比原設計減少了22.3%。(據《每日商報》)

來源:北京文摘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高鐵院士王夢恕走了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一直為中國鐵路建設和高鐵代言的王夢恕院士走了。9月22日,20名院士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送別他們的這位同事。北京交通大學數百名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也趕到現場送別王院士。
  • 緬懷王夢恕院士:中國高鐵有今天少不了他的貢獻—新聞—科學網
    去年9月,王夢恕曾因腦出血住院治療。 王夢恕生於1938年12月24日,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數十載耕耘鐵路工程科技領域,為促進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夢恕最廣為人知的稱號是「高鐵院士」。此外,他還被記者親切地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這位以愛說真話著稱的科學家,多年來奔走在許多城市的地鐵、隧道論證會間,頻頻發表自己的看法。
  • 「高鐵院士」王夢恕辦公室有人提前悼念:堅持說真話難能可貴
    高鐵專家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將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9月21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生前擔任中心主任的王夢恕院士的辦公室,一如往昔般地整潔,但一張黑白照片和3個花圈卻無聲地宣告了這位受人景仰的「高鐵院士」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 溫家寶到溫州察看「7·23」事故現場並悼念遇難者(圖)
    溫家寶認真聽取了10多位遇難者家屬的意見,並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問題。他說,國務院已成立獨立的調查組調查事故原因,會給大家一個公道的交代。有關部門要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包括各種質疑,妥善處理好群眾關心的問題,讓死者安息,給生者慰藉。  12時10分許,溫家寶來到事故發生地溫州市鹿城區黃龍街道雙村的鐵路高架橋下,敬獻鮮花,並三鞠躬,表達對遇難者的哀悼。
  • 中科院院士陳孝平致信援漢醫護:你們是新時代最美麗「逆行者」
    中科院院士陳孝平致信援漢醫護:你們是新時代最美麗「逆行者」 2020-02-14 15:31:36:你們是新時代最美麗「逆行者」  中新社武漢2月14日電 (艾啟平 童萱)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醫學會會長、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教授陳孝平致信慰問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廣大支援武漢醫務工作者:你們是新時代最美麗的「逆行者」;戰友們,你們的健康平安是我們最大的牽掛!
  • 溫家寶在甬溫線事故現場會見中外記者(實錄)
    中新網7月28日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日抵達「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現場,並在現場會見中外記者。以下為實錄。  溫家寶: 記者朋友們,今天我來到鐵路特別重大事故現場,給遇難者獻了花圈,表示對他們的深切哀悼!  溫家寶: 剛才我到醫院去看望了傷員,包括住院的。又同遇難者的家屬見面。
  • 溫家寶總理到溫州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現場悼念遇難者看望受傷...
    溫家寶認真聽取了10多位遇難者家屬的意見,並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問題。他說,國務院已組成獨立的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有關部門確實應該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包括各種質疑,要給群眾一個明白的回答,讓那些長眠在地下的人安息。   12時10分許,溫家寶來到事故發生地溫州市鹿城區黃龍街道雙岙村的鐵路高架橋下,敬獻鮮花,並三鞠躬,表達對遇難者的哀悼。
  • "高鐵院士"王夢恕告別儀式將於22日在八寶山舉行
    ,「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今天晚上,記者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以下為訃告全文:"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 曾主持高鐵研發9月20日下午,北京時間記者從王夢恕院士之子王磊處獲悉
  • 學生追憶「高鐵院士」王夢恕:敢說話的人不多,像他這麼敢說話的人...
    9月20日,「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他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並就涉及中國高鐵建設和發展的熱點話題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被媒體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王夢恕 圖據中鐵隧道局集團微信公眾號在公眾眼中,「高鐵院士」針砭時弊,對熱點問題有問必答,特別是全國「兩會」期間,他的名字更是屢見報端,被公眾熟知。
  • 「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 屢次直言鐵路體制某些弊端
    這位曾說出「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的「高鐵院士」,有著冷與熱的交織人生。  新京報記者 王俊  昨日12時50分左右,王夢恕於301醫院去世,享年81歲。  記者了解到,王夢恕去年5月第一次腦溢血住院,「工作強度大,身體太勞累。」王夢恕學生、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譚忠盛說。
  • 「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冷與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位曾說出「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的「高鐵院士」,有著冷與熱的交織人生。  新京報記者 王俊  昨日12時50分左右,王夢恕於301醫院去世,享年81歲。  記者了解到,王夢恕去年5月第一次腦溢血住院,「工作強度大,身體太勞累。」王夢恕學生、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譚忠盛說。
  • 溫家寶地質往事:來自四十年前的腳步聲
    聽到隊友們的議論,劉霄祥開始留意這位新來的同事。  劉霄祥與溫家寶在甘肅同事多年,曾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參事。2004年退休後,他一直住在銀川。  當時,區測二隊有近四百人。1965年之前,甘肅省地質局原有一個區域測量隊。1965年,為支援三線建設,黑龍江、寧夏的一批地質隊員來到甘肅酒泉,重新組合成立了區測二隊。
  • 來自河南的「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曾說國家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今日,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多年以來,其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王夢恕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生前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併兼任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大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曾歷任鐵道部隧道局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科研所結構室主任、科技開發處總工,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職。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 生前接受專訪稱:高鐵提速不具備技術條件
    王夢恕是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   2016年6月9日,本刊曾就當時熱議的高鐵提速問題對王夢恕進行過專訪。時至今日,記者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採訪時的每一個細節,王院士雖已年逾古稀,但與記者溝通親近又自然,很坦誠,沒架子。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 重大工程參與者
    原標題: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重大工程參與者     王夢恕     澎湃新聞記者姚曉嵐   據中國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顯示,王夢恕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享年80歲
    新京報快訊(記者裴劍飛)今天(9月20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從王夢恕院士家人處獲悉,「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享年80歲。王院士的家人對記者表示,今天下午老人剛走,現在心情太糟糕了,希望過兩天再說。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在中國教育界有「千年學府」之稱的蘇州中學,其前身是由範仲淹創辦的蘇州府學。中國科大校友總會相關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莊小威父母都是中國科大教授,目前已經退休。據悉,莊小威幼時在如皋老家跟祖父祖母生活了5年。未上過幼兒園的莊小威,拼音識字是其父母在工作之餘教的。其母親朱仁芝教授事後回憶,「我們落實政策以後分到合肥中國科大,小威就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級。」
  • 五月天鳥巢登「諾亞方舟」 蔡康永「播末日新聞」
    從無名高地Livehouse到工人體育館和首都體育館,再到前年的工人體育場,五月天終於在昨晚登上了他們一直夢寐以求的鳥巢舞臺。雖然面對的是偌大的鳥巢和近十萬的歌迷,但五月天的表現以及完美的製作水準讓他們撐起了整個場面,阿信的舞臺號召力和其他四位成員的獨特魅力讓三個多小時的演出從未冷場。今晚,五月天將繼續在鳥巢為歌迷獻唱。
  • 「高鐵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他的選人標準:「不要說假話」
    9月20日下午,被稱為「高鐵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一年前,他因腦出血住院治療。王夢恕曾以27歲的年齡參與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並發現貫通誤差,排除運營障礙。他力挺中國高鐵建設,曾有一句名言令無數國人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國家的人一提到手錶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他改變了中國百年隧道設計施工方法
    被稱為「高鐵院士」的王夢恕對鐵路的貢獻極多,其開拓了鐵路隧道複合襯砌新型結構領域的理論研究,摸清了結構受力特點、機理,確定了施工要點及工藝;主持並參加大瑤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噴錨支護、監控量測、反饋信息指導施工、周邊鑽孔預注漿等關鍵技術成果的開發、研究和應用,研究實現了大斷面、大型機械化快速施工,改變了中國近百年的隧道設計施工方法,使長大隧道修建技術有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