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0月3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以「綻放生命之花」為主題的陳灝珠院士醫教研工作六十六周年暨「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啟動儀式今天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灝珠院士,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農工民主黨主委蔡威,復旦大學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等300餘人出席活動。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特別發來賀信,表達對陳灝珠院士的祝賀。
陳灝珠院士是我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和醫學教育家,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他將醫療、教育、科研三者相結合,一直為醫學事業作奉獻,雖已90歲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奔波於醫療一線,繼續為培養醫學人才、提高我國心血管病診療水平而盡心盡力。
「救死扶傷、崇尚醫德、全心全意」是陳灝珠院士幾十年來恪守的誓言,也是他行醫的準則。他為醫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始終淡然,對醫院、對學校充滿了感恩之情。他一直恪守一名知識分子和醫生的優秀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工作。如今,他每天的日程依舊排得滿滿的,找他看病的人依然不少。他仍保持著年輕時的習慣——如果可能,總會滿足就醫者。作為一名醫學大家,他常說人是要有精神的,那就是為人民服務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看到病人能痊癒,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陳灝珠院士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以高尚的醫德、嚴謹的學風、廣博的知識,將一批又一批學生培養成祖國的棟梁之材。他對待學生的工作、學習,要求嚴格,言語溫和,學生從他平等如友般的交談中,感知老師治學的嚴謹。在他培養的眾多學生中,湧現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心臟病學專家教授。
陳灝珠院士建立起上海第一家心臟導管室,在右心導管術的基礎上,開展各種介入性診斷工作並逐漸擴展到治療領域。他在國內安置首例埋藏式起搏器,成功治療完全性房室傳阻滯病人,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手術,在國內率先開展血管腔內超聲檢查的研究。開啟了我國現代冠心病介性診斷的先河,他也因此成為我國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斷和治療的主要奠基人。1976年起,他在國際上率先應用超大劑量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滴注成功挽救由奎尼丁毒性反應所致的嚴重心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生命。
陳灝珠院士不僅是心血管病診療方面的權威,也是著名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學專家。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醫學界對冠心病認識還不深,1954年,他在國內首倡用「心肌梗死」命名這一由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完全堵塞了血管導致心肌壞死的疾病,成為目前我國心臟病學界公認的診斷稱謂。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就開始注重冠心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他在國內首先發表中醫辨證論治(活血化淤法)治療冠心病的論文。他主持的「丹參治療冠心病的研究」課題獲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血淤本質及活血化淤原理的研究」課題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同時,陳灝珠院士和他的團隊率先進行我國健康人群大規模血脂含量調查研究,指出血脂異常是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國際上首次確認了我國健康人的血脂正常值。
陳灝珠院士還熱心公益事業,在2007年捐贈100萬元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基金」,2008年至2014年,已有44名醫學生受到資助。部分受助學生已畢業並從事心血管疾病診療,回饋社會、服務患者。為幫助更多醫學生和青年醫師成才、凝聚更多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並培養更多品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優秀醫學人才,陳灝珠院士決定擴充基金規模,拓寬基金用途,2014年把基金更名為「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人才培養基金」。在該基金啟動儀式上,陳灝珠院士結合自身經歷,提出醫學人才培養要兼顧地區平衡的重要性,切實關注不同地域醫療資源、醫療人才培養不平衡等問題,並期待基金在擴大受助領域方面有更多作為。
本次「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啟動後,將主要支持西部地區優秀醫學人才培養。一方面選拔並支持貧困地區優秀醫學人才到滬訪問學習,另一方面考慮在當地設立「院士科研工作站」等模式,定期開展醫學交流工作坊等活動,提高當地醫療人才水平,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豐富醫療扶貧之內涵,切實做到「精準扶貧」。經過近一年的準備,「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已經分別著手與雲南、四川等地進行接洽,培養西部醫學人才,該項目同時也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據了解,「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人才培養基金」在支持西部醫療人才培養的同時,未來還將積極為「精準醫療計劃」等國家相關醫療衛生發展戰略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