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灝珠院士「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啟動—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10月3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以「綻放生命之花」為主題的陳灝珠院士醫教研工作六十六周年暨「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啟動儀式今天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灝珠院士,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農工民主黨主委蔡威,復旦大學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等300餘人出席活動。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特別發來賀信,表達對陳灝珠院士的祝賀。

陳灝珠院士是我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和醫學教育家,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他將醫療、教育、科研三者相結合,一直為醫學事業作奉獻,雖已90歲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奔波於醫療一線,繼續為培養醫學人才、提高我國心血管病診療水平而盡心盡力。

「救死扶傷、崇尚醫德、全心全意」是陳灝珠院士幾十年來恪守的誓言,也是他行醫的準則。他為醫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始終淡然,對醫院、對學校充滿了感恩之情。他一直恪守一名知識分子和醫生的優秀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工作。如今,他每天的日程依舊排得滿滿的,找他看病的人依然不少。他仍保持著年輕時的習慣——如果可能,總會滿足就醫者。作為一名醫學大家,他常說人是要有精神的,那就是為人民服務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看到病人能痊癒,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陳灝珠院士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以高尚的醫德、嚴謹的學風、廣博的知識,將一批又一批學生培養成祖國的棟梁之材。他對待學生的工作、學習,要求嚴格,言語溫和,學生從他平等如友般的交談中,感知老師治學的嚴謹。在他培養的眾多學生中,湧現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心臟病學專家教授。

陳灝珠院士建立起上海第一家心臟導管室,在右心導管術的基礎上,開展各種介入性診斷工作並逐漸擴展到治療領域。他在國內安置首例埋藏式起搏器,成功治療完全性房室傳阻滯病人,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手術,在國內率先開展血管腔內超聲檢查的研究。開啟了我國現代冠心病介性診斷的先河,他也因此成為我國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斷和治療的主要奠基人。1976年起,他在國際上率先應用超大劑量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滴注成功挽救由奎尼丁毒性反應所致的嚴重心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生命。

陳灝珠院士不僅是心血管病診療方面的權威,也是著名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學專家。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醫學界對冠心病認識還不深,1954年,他在國內首倡用「心肌梗死」命名這一由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完全堵塞了血管導致心肌壞死的疾病,成為目前我國心臟病學界公認的診斷稱謂。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就開始注重冠心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他在國內首先發表中醫辨證論治(活血化淤法)治療冠心病的論文。他主持的「丹參治療冠心病的研究」課題獲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血淤本質及活血化淤原理的研究」課題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同時,陳灝珠院士和他的團隊率先進行我國健康人群大規模血脂含量調查研究,指出血脂異常是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國際上首次確認了我國健康人的血脂正常值。

陳灝珠院士還熱心公益事業,在2007年捐贈100萬元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基金」,2008年至2014年,已有44名醫學生受到資助。部分受助學生已畢業並從事心血管疾病診療,回饋社會、服務患者。為幫助更多醫學生和青年醫師成才、凝聚更多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並培養更多品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優秀醫學人才,陳灝珠院士決定擴充基金規模,拓寬基金用途,2014年把基金更名為「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人才培養基金」。在該基金啟動儀式上,陳灝珠院士結合自身經歷,提出醫學人才培養要兼顧地區平衡的重要性,切實關注不同地域醫療資源、醫療人才培養不平衡等問題,並期待基金在擴大受助領域方面有更多作為。

本次「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啟動後,將主要支持西部地區優秀醫學人才培養。一方面選拔並支持貧困地區優秀醫學人才到滬訪問學習,另一方面考慮在當地設立「院士科研工作站」等模式,定期開展醫學交流工作坊等活動,提高當地醫療人才水平,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豐富醫療扶貧之內涵,切實做到「精準扶貧」。經過近一年的準備,「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已經分別著手與雲南、四川等地進行接洽,培養西部醫學人才,該項目同時也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據了解,「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人才培養基金」在支持西部醫療人才培養的同時,未來還將積極為「精準醫療計劃」等國家相關醫療衛生發展戰略提供更多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首個在國內提出「心肌梗死」醫學名詞、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逝世
    舉行,陳灝珠院士榮膺「醫德之光」獎項。70多年來,陳灝珠院士培養了博士後3位、博士研究生52位、碩士研究生24位,上過他課的學生更是不勝枚舉,其中不少學生都已經在各自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做到了老師所期望的「無愧於這個時代」。陳灝珠院士有一句座右銘,「勤學獲新知,深思萌創意,實幹出成果」。
  • 陳灝珠:為國為民的「生命之花」永恆綻放
    年輕人的這一選擇,可能讓中國少了一名優秀的工程師或者化學家,但多了一名卓越的醫學大師,也成就了他接下來70多年的傳奇人生。   他就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陳灝珠。陳灝珠院士於2020年10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
  • 中山醫院「心·肝寶貝」公益項目在4700米海拔綻開「生命之花」
    中山醫院「心·肝寶貝」公益項目在4700米海拔綻開「生命之花」 2020-07-22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享年96歲
    陳灝珠被譽為「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之父」,也是中國介入心臟病學的奠基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功臣獎等;他還是著名的醫學教育家,培養出了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在內的眾多醫療精尖,主編的《內科學》《實用內科學(
  • 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曾說「對待病人要如親人」
    據中國工程院,10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逝世,享年95歲。陳灝珠,1924年生,中國心血管病有創性檢查和治療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治法主要奠基人,也是首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為心血管病學科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 我國「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今晨逝世,享年96歲
    今天凌晨3點09分,中國工程院院士、「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享年96歲。陳灝珠,1924年生2003年獲上海市醫學榮譽獎、2006年獲中華醫學會中國介入心臟病學終身成就獎、2009年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2015年獲「中華醫學會百年紀念榮譽狀」、 2016年獲「敬佑生命.榮耀醫者公益評選活動」頒發的首個生命之尊獎、2017年獲首屆國家名醫高峰論壇「國之大醫特别致敬」獎。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79位。
  • 四位院士加盟,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李椿萱、王華明,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林劍華,北航黨委副書記程波以及來自海澱區有關部門,各兄弟院校,大賽合作政府、知名企業家、校友投資、孵化合作機構、優秀創業項目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儀式。
  • 全國首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這是全國首個將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被任命為首任院長。 段樹民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加強腦科學和腦醫學人才培養有其迫切性。我們迫切需要建立國內第一個「腦科學」本科專業,採用本-博貫通培養模式,以基礎和臨床結合、「醫工信」結合的方式,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和最具挑戰性的領域,腦醫學診斷和治療技術的發展更需要複合型醫學專家的深度參與。」段樹民說。
  • 緬懷: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陳灝珠院士去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與世長辭。陳灝珠前不久,「拓醫學路逐中國夢——陳灝珠院士從醫執教70年」活動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已經95歲高齡的陳灝珠院士仍堅守在臨床一線崗位上,堅持查房、教學、指導臨床工作。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   近年來,我國醫學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在各級醫院和研究機構,SCI成為在職稱晉升、人才計劃和獎金發放的主要衡量指標。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編者註:據英文翻譯) ◆丁奎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報》,科學、科技工作者和社會之橋梁與紐帶。 ◆焦念志(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知識的海洋裡,你掀起科學的浪潮;在信息爆炸中,你發出真理的閃耀;在科普田園裡,你澆灌未來的樹苗;在科技陣地上,你吹響引領的號角。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郭烈錦走進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 郭烈錦院士作科普報告   12月28日,由陝西省委人才辦、西安市委人才辦主辦的「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在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舉行。
  • 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啟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啟動氫科學與技術籌備聯盟成立   自然界取之不盡的清潔氫能源怎樣更好地利用?
  • 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舉辦。
  • 功能醫學健康管理師培養助力產業發展
    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黃正明院士。黃正明院士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健康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於人才,要大力培育健康行業內的創新型人才。2、人才培養是關鍵王衝博士也表示,非常贊同李康將軍的看法,大健康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都非常多,怎麼樣才能夠高效有序推進,首先是需要抓大放小,其次是需要先解決基本問題再解決個性問題。那麼,什麼是大問題和基本問題呢?之前黃正明院士在演講中已經指出,關鍵在於人才,要大力培育健康行業內的創新型人才。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之基礎。
  • 一流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新聞—科學網
    院士專家熱議
  • 都有為院士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杭十中成立
    2021-01-02 18:1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紀馭亞 通訊員 彭瓊霞
  • 愛丁堡大學+浙江大學:培養生物醫學新生代
    歐陽宏偉:醫學院長期以來主要培養臨床醫療人才,而醫院之外的健康行業和產業需要大量生物學和醫學複合背景的創新人才。尤其在中國生物醫學產業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生物醫學複合人才的培養對加快推進新型生物醫藥業的戰略轉型,更好地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醫療需求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以獲批成為教育部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為契機,啟動生物醫學專業建設。
  • 邢定鈺院士:人才培養就像種莊稼 科學家最缺工作時間
    全國人大江蘇代表團裡的兩位院士建言,反思科研中的亂花錢和精力浪費。  人才培養和幹部培養有不同之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邢定鈺院士昨天表示,眼下各種各樣的人才計劃過多過泛,包括各個部門各個省市各個高校內部,都有各種人才計劃,有些人才計劃實行得非常好,可現在的問題是,各種人才計劃相當於設置很多臺階,把科研人員的注意力吸引到去爬臺階上,導致他們不能安心做科研工作。
  • 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在京啟動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魏夢佳)由北京大學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以下簡稱成像設施)項目29日在北京市懷柔區正式啟動。據悉,這一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大科學工程項目,未來將對生命體結構與功能進行跨尺度可視化描繪與精確測量,以期破解生命與疾病的奧秘。該成像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0個優先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北大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