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9日 08:37:32
來源: 揚子晚報
邢定鈺
崔向群
隨著國家對科研投入的迅速增加,不少科技工作者有了「不差錢」的感覺,其中的一些浪費也令人憂心。全國人大江蘇代表團裡的兩位院士建言,反思科研中的亂花錢和精力浪費。
人才培養和幹部培養有不同之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邢定鈺院士昨天表示,眼下各種各樣的人才計劃過多過泛,包括各個部門各個省市各個高校內部,都有各種人才計劃,有些人才計劃實行得非常好,可現在的問題是,各種人才計劃相當於設置很多臺階,把科研人員的注意力吸引到去爬臺階上,導致他們不能安心做科研工作。
「人才培養和幹部培養有一定的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的地方也很多,在我的觀念裡,人才培養就像一片莊稼,只要土壤好,給其足夠的陽光、養料、水分,這片莊稼一定會長得好,而且中間一定有一些人才會脫穎而出,而不需要用很多人才計劃,花很多時間去判定,這塊莊稼中間有哪幾棵是長得特別高特別壯,我覺得是不必要的。」他建議,希望減少人才計劃,充分保證科研人員的工作時間,保持他們的科研熱情和興趣。
一人身兼十幾個項目組專家
「我經常想,我們中國科學家最缺的是什麼,以前我們會聽到我們經費不夠,但我覺得我們中國科學家如今缺少工作時間,」邢定鈺說隨著科研項目越來越多,很多科學家為了跑項目上下奔波左右疏通,基本的科研時間得不到保證,原創也就無從談起。「本來申請一個項目就需要很多環節,申請到了以後按照規定每年都要開總結會,2年一小評,5年一大評,不僅要被別人評還要作為裁判員評別人,」他以自己舉例,他一個科技部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同時又是十幾個項目的專家組成員,光科技部項目的評審每年都要開十幾個評審會。
他建議,營造寬鬆協調的學術氛圍,對那些基礎好、有創新潛力的人才基地給予穩定的財政支持,不要讓基地人員去頻繁申請接受項目和考評,給他們空間自由生長。
科學儀器買洋牌子貴10倍
「現在有錢了,國家給科技的投入增加了,自然科學基金每個五年計劃都是翻番,以前我們一個項目不到十萬元,現在可以到100萬元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直言,在「不差錢」的情況下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傾向,大量的科學實驗儀器高額向國外採購。「舉個例子,幹涉儀,南京理工大學在全國做得最好,但大家有錢了都買美國的,結果價格差距很大,100多萬跟十幾萬的差距。如果是國內有的,為什麼要到國外買?」
她認為這造成了科研經費大量的浪費,必須引起科技界的重視。她建議,以後對這樣的項目立項也要經過嚴格審查:這個實驗儀器中國能不能研製,如果能,為什麼你要買國外的?是精度不夠,性能不好?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揚子晚報特派記者:劉璞 石小磊 仇惠棟
>>>>>點擊進入新華網人才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