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驗班」給予了學生充分互相交流的平臺。 被採訪人供圖
中新網南京11月18日電 題:這個「國」字頭實驗班:十年為中國培育百餘名科研領軍人才
作者 齊琦 於玥晗 李嘉豪
最頂尖的院士級別導師團隊,最先進的實驗室資源、「學霸」中精選出的「學霸」,最硬核的基礎學科、「度身定做」的科研計劃……
集一所名牌高校「核心競爭力」之「大成」,十年前,一個「國」字頭的實驗班悄然啟動了一項影響深遠的「大計劃」,如今迎來階段性「豐收」。
「歷經十年,科研人才『成堆』出現。」對於南京大學「國家實驗室實驗班」(以下簡稱「國家實驗班」),這個以頂級科研資源孵化頂級人才的「孵化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微結構國家實驗室主任邢定鈺如此評價。據統計,自2009年「國家實驗班」創建以來,這片「試驗田」裡已經培育出近百名優秀博士。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從「國家實驗班」畢業的大部分學生仍在從事與學科相關工作,分布在國內各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相關研發企業,正成為中國科研創新的星星「火種」。
這個致力於培育中國未來「大腦」的「試驗地」,正是源自於一批老科學家們的「深謀遠慮」。
《Nature》正刊刊登了唐峰與導師萬賢綱團隊共同完成的相關論文。 被採訪人供圖
定位:研究型領軍人才的培養基地
時間回到10年前的2009年。
彼時,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機遇期——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的召開,正式吹響了「建設人才強國」總號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過,更勾勒出了未來教育改革的「路線圖」。
然而,當時中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正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確實已基本實現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但在面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問題時,總體上還不能完全滿足,存在著成才率低、流失率高、教育資源浪費大等問題。」正是有了這樣的遠慮,邢定鈺和一批實驗室相關人員於2009年提出創建「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的設想:以國家實驗班的名義,面向南京大學物理、化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三個學院招生。
按照設想,「國家實驗班」將利用當時正在籌建的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為實體,定位物理學、化學和材料學等基礎學科,選拔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實驗技能過硬、思維能力出眾和對前沿科學敏感度高的研究型後備領軍人才。
這個設想「孕育」成型後,立刻獲得了南京大學的支持。就在當年,採用本科—碩士—博士八年一貫制培養方式的「國家實驗班」獲批啟動、開始招生。
實驗班導師在「微加工中心」實驗室指導學生。 被採訪人供圖
選「材」:不唯分數論「英雄」
能夠考取名牌大學物理、化學系這類基礎學科的學生,早已是平常人眼裡的」學霸」,如何選出「學霸中的學霸」,則不再僅僅是「分數的戰爭」……
回憶起自己進入「國家實驗班」的經歷,首屆畢業生、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雎長城坦言自己「在大學一二年級時考試成績不算很好」。然而在面試環節,他卻感受到了很大的自由度。最終,他脫穎而出,順利入選。
相比傳統和主流的唯學分績的選拔模式,「國家實驗班」在創辦之初就確立了「學分績+專業面試」的選拔標準,把綜合素質作為主要選拔因素,注重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聚焦有志於投身基礎研究的優秀人才。
雎長城回憶:「當時,物理學院近一半學生報名,競爭很激烈,最終選拔了27位學生,一些學分績很高的竟然落選了」。
事實上,在第一屆進入實驗班的同學中,有很多像雎長城一樣自推意向強、學術積極性高的學生。這種大膽的選拔模式,打破了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局限,從一開始,就為綜合水平高、自主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後續科研的培養資格與配套資源。
唐峰與實驗班導師萬賢綱在討論課題項目。 被採訪人供圖
探索:助力科研的革新之路
選拔早,不唯學分績,著重考察學生綜合素質;試行導師流動機制,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科研計劃;專項津貼解決學生後顧之憂……
「國家實驗班」成為一種本碩培養改革創新的新模式:匯聚了由院士、長江傑青組成的導師「天團」,「不拘一格」選拔了一批優秀學生,形成了一個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新模式和平臺。
正是這種全新的模式,不僅學生的潛能得以發現,導師在培養過程中也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第一屆入選「國家實驗班」的唐峰就在這種自由輕鬆的學術氛圍中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理論、實驗、計算……我先後換了4個課題組。」唐峰迴憶,實驗班裡的「大咖」級老師還是「共享」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更換導師,甚至不同的研究方向。
2019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後在Nature、Naturephysics及ScienceAdvances等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三篇學術論文,成為「成績亮眼」的青年科研「新星」。他與導師萬賢綱教授的工作還入選了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四年取得博士學位的劉爾富,被允許先在凝聚態理論課題組做了一年理論研究,之後又轉到到凝聚態實驗課題組做實驗。
他的導師繆峰教授認為,劉爾富「基本功非常好,動手能力很強,在國家實驗班既得到了理論背景知識,又得到了實驗方面的鍛鍊。」
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劉爾富不僅超速達成博士目標,同時,他在博士生期間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還被WebofScience資料庫列為高被引論文,國際同行的他引已達三百多篇。
科研資源集中、師資力量豐厚、培養模式先進……不僅正趕上教育部「2011計劃」協同創新機遇期,又恰逢南京大學研究生創新教育的調整檔口,「國家實驗班」就此迎來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前路:為中國培育有歸屬感的創新力
「實驗班的終極目標,不是為國外高校『做嫁衣』,輸送人才;而是,為中國培養、留下、成長起一批獨當一面的領軍型科研人才。」邢定鈺談及當初設立「國家實驗班」的「初心」,不禁感慨道,為了凝聚起實驗班學生的「歸屬感」,學校和導師們都做了很多努力。
而令胡逢睿印象最深的,也正是8年實驗班生活中積累下來的「集體歸屬感」。
「『國家實驗班』提供了交流的平臺,讀研期間學生們交流很多,一起發表文章、一起討論實驗的想法都習以為常。」
不僅是胡逢睿,雎長城的8年科研生活也深深受益於「國家實驗班」的建制。
「我們是以一個集體的形式進入『國家實驗班』的,同學間比較熟悉,互相之間從一開始相知相識,到後來合作解決了很多問題,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合作創業。」畢業後的他和同在國家實驗班同學繼續合作,成為一家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的精密儀器企業創始人。
為了讓學生們全心投入科研學習中,「國家實驗班「在本科期間還每月發放專項津貼,並通過入學一次性獎勵和「英才計劃」等方式,儘可能提高學生待遇。
「我是農村出來的,考上南京大學後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出去做兼職。進入實驗班後,專項津貼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終於讓我可以專心做科研。」雎長城感慨。
這樣的集體歸屬感也慢慢升華為學生們對祖國的一種認同。據統計,「國家實驗班」絕大部分學生出國深造後,仍堅定地選擇回國發展。
邢定鈺期待,通過不斷進行創新與教學改革的探索,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這個『國家實驗班』將培養出更多優秀科研人才留在國內投身基礎學科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