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早期創新人才?這所中學與高校院所共創20...

2020-11-23 上海觀察

問鼎大腦的終極奧秘,隨著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大熱,如何更好培育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早期創新人才?25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中學了解到,在學校首創科技實驗班和工程實驗班涉及物理、化學、生命科學、通訊、工程、環境等12個專門方向的基礎上,今年又增設了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方向。

 

而「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專門課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發展課程本學期面向高一學生開設。在基礎教育領域,請院士專家共同參與的融合配套課程,助力培育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早期創新人才。

 

創新實驗室中做課題

 

 

上海中學高一新生王婧寧對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帶教老師所給的兩個科技創新課題——《睡眠對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和《探究睡眠剝奪對小鼠運動及認知等生理功能造成的影響》很感興趣。在學校新建的神經科學與基因工程實驗室,她和小夥伴一起查閱原版文獻,為課題開題做準備。

 

「感覺這兩個題目很好玩,特別是類腦視覺運動關聯建模及其在機器人上的應用實現,通過對機器人的視覺、運動信息的分析,建立類腦關聯模型,對自己也是一種挑戰。」王婧寧說。

 

神經科學與基因工程實驗室是今年由上海中學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共同建立的,也是學校本學期新建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創新實驗中心3個重要實驗室之一。實驗室配備了進行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儀器設備,提供神經元培養及觀察實驗區與細胞系培養及基因操作實驗區。上海中學生物組教研組長、科技指導張智順說,實驗室可提供基因分析、蛋白質分析、結果分析、細胞學分析等。

 

本學期,新落成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創新實驗中心還包括腦認知神經反饋實驗室和類腦智能實驗室。每個實驗室均已配備了相應設備,面向全體學生開放。科技實驗班和工程實驗班的學生注重在「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專門課程(類腦、腦疾病、腦科學、基因等)選學基礎上進行課題研究,發展課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激發更多學生的興趣,為開發潛能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高校院所專家進課堂

 

 

這學期,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選派了30多位老師到上海中學進行指導和講授,其中還包括中科院自動化所的專家。華山醫院也派出三位專家前來指導。一學期的學習中,學生收穫了有關神經科學、智能技術、生物基因、醫學等各領域的知識。

 

科技教育只有落實在課程教學中,才能真正助推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發展。科技教育應與學生科技核心素養提升、與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等相結合。作為被教育部批准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項目「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試點學校,學校成立了12個專門方向的負責教師30餘人、以及11個實驗組的負責教師7人為主的科技教育工作小組。2008年,學校首創科技實驗班,設置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醫學5個專門方向;2011年,增設了工程實驗班,設置工程(包括智能工程與土木工程)、通訊、海洋、能源、環境等專門方向供學生選學;今年又增設了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方向;在發展類課程方面,提供了14個學科範疇,每學期提供「模擬飛行器駕駛」等科目150餘門課程。

 

多年來,上海中學與復旦大學合作「學術興趣與素養培育的導師制計劃」,每周日晚,由復旦大學派出知名教授,為參加導師制計劃的百餘名學生開展講座或微課,開闊學生視野。華山醫院副院長、華山醫院西院執行院長毛穎連續3年,每年一次、周日晚來校為學生講授腦科學腦疾病方面的講座。「自己報考醫學院時很堅定,填了7個志願全部都是醫學方向。」毛穎教授說,從頂層設計,把握前瞻性,從中學生開始給予一個平臺,堅定興趣,堅持培養,希望學生對腦科學腦疾病感興趣,並有志於未來從事這方面疾病的治療研究。

 

既要「夠得著」,又要「跳一跳」

 

 

「科學家不只是寫好幾篇論文,給中小學學生做好科普教育,也是一種社會責任。走出實驗室,傳播知識,把實驗的經驗傳播到社會上,做出實際的東西。」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自己大二時,就開始做科普,暑期裡翻譯科普圖書給高中學生看。「科學研究的興趣,最好是在中小學階段。從中小學開始培養,創新思考研究,令學生受益匪淺,希望冒出更多早期創新拔尖人才。」

 

上海中學與相應領域領先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設置了節能汽車、人體醫學、金融、法學、微電影、主持與演講、軟體工程7個創新實驗組。近兩年,又新增了3D列印、無人機、數字地理、腦科學等實驗組。學校還充分利用科技界及社會各界的人才資源,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17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航工業商發等高新企業建立了實質性合作關係。一批批優秀學子從上海市青少年創新大賽、明日科技之星、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獲得者中湧現出來。

 

在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看來,學校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課程既要讓學生「夠得著」,又鼓勵孩子們「跳一跳」,好比醫學界個體化精準治療。因為這既不是數學,也不是物理,從「零起點」開始,學生對人工智慧和腦科學充滿好奇。從「體驗式」到「做課題」,不是簡單的展示,而要把科學的態度滲透到實驗室中。

 

學校緊跟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沿,不斷創新科技教育,鼓勵孩子從小感受,讓每個孩子依據個人興趣、特長與能力選擇「個人的軌道」。目前,學校已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創建了20多個創新實驗室。「研究學習不能功利,哪怕未來只有一個孩子有志於從事某專業,這就是成功;即使無收穫,也是一種收穫。」馮志剛說。

相關焦點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高興夫指出,腦科學是關係人類福祉、國家發展、社會安康的創新事業。浙江省政府正積極布局,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項目,充分發揮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等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 人工智慧領域專利授權20強機構排名揭曉,8所高校入圍,西電第一
    目前人工智慧在中國正處於最為火熱的發展期,《中國製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出臺都極大刺激了人工智慧領域行業的發展,國內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紛紛加入人工智慧的研發大軍,成為推動中國乃至世界人工智慧發展的「主力軍」。那麼我國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呢?我們可以去看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因為這直接代表了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狀況。
  • 我國設立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他解釋道,我們通常所說的「腦科學」,與更為專業的表述「神經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但後者的研究範圍更廣。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副院長周煜東表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腦醫學等社會緊缺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培養。「目前腦醫學相關領域醫生定向培養極少。據統計,全國精神科醫生缺口在10萬人以上。
  • 上地系列人才培育計劃打造首都國際人才社區建設新樣板
    活動當天,中關村科學城國際人才交流中心正式揭牌,《未來青年人才培育計劃》《未來青年創業領袖(潛力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中關村科學城(上地)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共建聯盟倡議》正式發布,主辦方還舉行了上地學區第三屆科技節啟動暨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引智聚才突出國際人才社區建設「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在資本聯合著名科學家的催化作用之下,我國這4所共建的麥戈文人腦研究院逐漸吸引大批的腦科學人才回國,壯大科研隊伍,不斷有新的成果湧現,在我國的腦科學領域的份量逐漸加重。研究院參加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在人才引進及運行管理等方面實行學術特區政策。
  • 人工智慧專業排行榜 2019全國344所高校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綜合實力...
    2019/07/09 信息來源: 高校人工智慧聯盟 編輯:凌薇 | 責編:百歲 高校始終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
  • 播撒科學種子: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啟動
    近日,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在線啟動,哈佛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丘成桐,騰訊公司副總裁王巨宏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胡事民、西安交通大學自動控制研究所副教授鍾德星、騰訊產學合作負責人劉婷婷等在線上見證儀式,來自全國13個省市30餘所中學的近100名優秀學生由此開啟他們的科學研究新徵程。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在資本聯合著名科學家的催化作用之下,我國這4所共建的麥戈文人腦研究院逐漸吸引大批的腦科學人才回國,壯大科研隊伍,不斷有新的成果湧現,在我國的腦科學領域的份量逐漸加重。這是在我國一次資本與科學促進發展的試水,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資本加入投資(資助)科學研究的行列當中。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在資本聯合著名科學家的催化作用之下,我國這4所共建的麥戈文人腦研究院逐漸吸引大批的腦科學人才回國,壯大科研隊伍,不斷有新的成果湧現,在我國的腦科學領域的份量逐漸加重。這是在我國一次資本與科學促進發展的試水,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資本加入投資(資助)科學研究的行列當中。
  • 助力腦醫學科研和臨床應用,慧腦雲獲A輪融資5000萬元
    【獵雲網北京】8月5日報導獵雲網今日獲悉,北京慧腦雲計算有限公司獲得由海松醫療基金管理的南京江北新區醫療創新產業基金,獨家投資的A輪融資5000萬元,此前,慧腦雲曾獲國科嘉和基金天使輪投資。慧腦雲CEO周亮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擴大公司規模,加大對多模態腦影像數據分析計算平臺的銷售,採用私有雲、混合雲和公有雲的形式進行市場布局;進一步完善腦結構定量分析平臺、腦磁圖分析平臺、腦小血管病、AD早期診斷、癲癇病灶精準定位產品研發;建立全國性的銷售和技術服務網絡。慧腦雲公司致力於探索腦科學、助力腦醫學的科研和臨床應用。
  • 浙大設立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在大腦中植入晶片,進行信息傳輸;抑鬱症和老年痴呆症不再困擾人類……這些科幻電影中異想天開的情節,要想實現,必須依靠腦科學與腦醫學領域的研究。日前,浙江大學成立了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 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
  • 35 所高校獲批開設「人工智慧」本科專業
    根據通知,全國共有 35 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慧」新專業建設資格。」專業(96 所高校獲批)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203 所高校獲批)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25 所高校獲批) 「機器人工程」專業(101 所高校獲批) 「網絡空間安全」專業(25 所學校獲批) 「物聯網工程」專業(14 所學校獲批) 從散落走向聚焦
  • 探索前沿腦科學 盛趣遊戲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領域
    近年來,腦科學、腦機接口和融合智能等前沿科學已成為多國未來發展的重點,人工智慧是引領下一代戰略性技術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8月20日,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共建的「傳奇創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浙大開設國內首個「腦科學」學院 未來還要助力人工智慧
    紅星新聞注意到,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本科生教育,目前暫計劃設立生物醫學(神經科學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方向,培養高水平腦科學創新研究人才和高層次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和精神科醫學人才。
  • 勇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潮頭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推動力,人工智慧正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生活。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爭先恐後把發展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幕已經拉開,高校如何才能把握機遇,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人才保障?近日,記者走進浙江高校,探訪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進展。
  • 這所西部高校成立天文系
    這所高校成立天文系設「南仁東班」據貴州師範大學網站消息,12月20日,貴州師範大學天文學科發展研討會暨天文系成立大會在該校舉行。貴州師範大學將與國家天文臺共建天文學科,共建「南仁東班」。報導指出,這是該校進一步鞏固貴州師範大學天文學科建設成果,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天文學科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據了解,中國天眼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內,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這一重大工程的落地為貴州高校的發展帶新的機遇。
  • 國家自創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培育企業「最強大腦」 整合高校資源...
    透過這一系列的數據,可以看到,去年我市啟動國家自創區建設這一年來,多項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科技創新是溫州高質量發展的『華山一條路』,要橫下一條心,一心一意抓。要牢牢抓住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一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八大專項攻堅行動這一重要載體,緊緊盯牢培育新動力、形成新動能這一重要目標,打開溫州創新發展新天地,打造溫州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 高校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發展論壇在合肥舉辦
    本次論壇以「聚焦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助力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為主題,為高校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搭建創新平臺。活動由安徽省教育廳指導,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辦,合肥市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承辦。論壇邀請到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華為鯤鵬昇騰高校教學合作總監李鵬作專題報告,此外還有來自教育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參會。
  • 曠視科技黨委書記、副總裁蔣燕:期待探索建立人工智慧開源基金北京...
    科技創新企業在中關村科學城的高度聚集並非偶然。曠視科技黨委書記、副總裁蔣燕表示,曠視科技是國內最早專攻人工智慧方向的企業,創辦曠視科技的是3位清華大學畢業生,他們擅長技術、研發,而這些也正是中關村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這裡人才、高校聚集。政策方面,無論是中關村科學城,還是海澱區政府,都有豐富的經驗,了解如何幫助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量身定製出所需的政策。
  •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中國腦計劃「一體兩翼」近幾年,歐美和日本爭相提出「腦計劃」,無論是側重新型腦研究技術,還是計算機模擬大腦,腦科學領域受全世界關注。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這也被稱為中國「腦計劃」。兩年多過去,我國的「腦計劃」進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