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劉辛味/北京科技報

2018-11-08 15:51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光明網 圖

還記得去年年底在中國誕生的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嗎?馬上就要滿一歲的它們近況如何?最了解它們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騰訊WE大會上透露,「中中」、「華華」目前跟野生猴在一起生活,「實際上普通人分不清哪只是普通猴,哪只是克隆猴。」他透露,今年年底前還將有相關重要成果發布。作為「中國腦計劃」的領軍人物,蒲慕明還介紹了該計劃的籌備情況,並對我國科研界「暗箱操作」發表了看法。

年底前公布克隆猴研究新進展

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2018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這項成果,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被公認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蒲慕明把克隆猴的研究形容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拔毛變猴,如今已成為現實。那麼如今兩隻克隆猴目前狀況如何?「這兩隻是正常猴,我們不做實驗,但它們證明了我們的方法是可行的。它們現在生活很好,跟野生猴在一起生活,實際上普通人分不清哪只是普通猴,哪只是『克隆猴』」,蒲慕明說道。

克隆猴對腦科學研究有重要作用。蒲慕明表示,克隆猴有非常多的好處,可以進行神經生物學的基礎研究,也可研究疾病的原理。事實上,由於通過鼠類模型進行的神經藥物試驗超過9成無效,要研究腦類疾病必須使用更接近人類的動物。猴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是跟人最相近的,但也有劣勢。這是由於猴類動物遺傳譜系多,基因差異大,而且繁殖周期場,更容易受到遺傳背景影響。所以如果能獲得一批遺傳背景完全一樣的猴子,更便於實驗控制和操作。

克隆猴對非常有實際意義的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的提前幹預和治療有重要作用。目前,蒲慕明的團隊正在研究帶「病」的克隆猴,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變克隆猴的基因,讓它天生帶病,避免了因遺傳背景患病的因素,從而更好地進行醫藥研究。

蒲慕明說,「我認為今年的進展比原來創造出克隆猴更重要。」 他此前曾提到進行克隆猴的研究也存在國際競爭,他們要在一年之內做出來,「現在我們又領先了,大家等新聞吧!」

眾所周知,進行活體動物實驗需要大量經費,克隆猴的研究成本如何?蒲慕明告訴北京科技報記者,在過去5年裡,「中中」和「華華」大概用了1到2千萬元的經費,「這些錢在目前來看並不多,而且我們買了很多猴子現在屬於資產」。未來,克隆猴還將商業化,讓更多的科研院所和企業用上克隆猴開展實驗。「我們進行了技術突破,成本就會越來越低,克隆猴不久會商業化,我們做出來的克隆猴會給企業使用。」

中國腦計劃「一體兩翼」

近幾年,歐美和日本爭相提出「腦計劃」,無論是側重新型腦研究技術,還是計算機模擬大腦,腦科學領域受全世界關注。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這也被稱為中國「腦計劃」。兩年多過去,我國的「腦計劃」進展如何?

蒲慕明介紹,與國際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腦計劃所涉及的研究更廣,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類腦人工智慧研究等,「我國的第一個腦計劃已經準備了四年多,至今還沒有啟動,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計劃,需要準備充分。」事實上,由於腦計劃這樣非常大的項目,去平衡各個研究領域也十分困難。蒲慕明覺得進展慢是一件好事,「我們不著急,事實上中國腦科學、腦疾病和類腦的研究一直在進行,我們的計劃正在往前走,準備充分是一件好事,要真正把國內的優勢力量團結起來。」

儘管腦科學領域現在已經為國際科研「兵家必爭之地」,但相關領域科學家考慮到我國科研情況和特點,希望做出我們的特色,在計劃提出之初就形成了共識:中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蒲慕明告訴記者,我國的神經科學起步較晚,總體體量相比於歐美也要小很多,「做腦科學的人數只是美國的十分之一,所以怎麼樣要在大計劃裡既做出世界領先,而且能針對我們社會需求的腦計劃是很值得考慮的。」

在2018騰訊WE大會上,蒲慕明介紹了我國腦計劃「一體兩翼」的布局。「一體」即以研究大腦認知功能的基礎研究為主體,「兩翼」之一是指目前有實際需求的腦疾病診斷和治療,另一半則是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結合的腦機智能新技術。

對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相結合,蒲慕明認為目前我國內人工智慧應用的大國,但對目前研究還有很多局限,尤其是對下一代人工智慧,所謂通用型人工智慧還缺乏研究。他表示,中國腦計劃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與目前人工智慧研究不同的項目,要從腦科學中研究人工智慧的基本環路問題。

蒲慕明把當今腦科學進展比喻成20世紀初時的物理學和化學,「20世紀初很多重大的物理學理論還有發現,但傳統理論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我們專門針對從腦科學裡學到大腦的精髓來進行人工智慧研究,如果說完全了解大腦後再考慮人工智慧就太晚了。」

未來看好腦疾病診斷和治療

腦科學涉及的研究領域廣闊,在未來最有可能實現重大突破的方向是什麼?蒲慕明告訴記者,「我認為重大突破就是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當前腦疾病的藥物已經有了突破。」

蒲慕明提到的藥物是,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團隊研製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已經通過了三期臨床,廣受國際關注,被認為是「最接近成功的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

蒲慕明認為,我們將來最需要突破的是像老年痴呆、精神類疾病、自病症能夠有治療方法,而是是早期幹預治療的方法。「如果能夠測量患者的智力、記憶力開始時下降時,就進行早期幹預,就能延緩老年痴呆的出現。如果有這種幹預手段,將會是重大突破,對我們社會醫療有極大地貢獻。」

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社會上關於讓「有質量的晚年生活」的聲音越來越多。目前,我國8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老年痴呆超過三成。當老人檢查出疾病時,已經錯過了最佳幹預治療時機。蒲慕明認為,「延緩老年痴呆的發病期,社會收益是不可估計的。」

國內評審最大的問題是「拉關係」

除了克隆猴與腦科學,蒲慕明還在採訪中談到了國內目前的人才落實機制和創新問題,「青年科學家最富有創新能力。在生物科學領域,國內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在美國成為主力,幾乎所有大學裡好的研究工作都是我們的年輕科學家做出來的。」蒲慕明認為,如果給予國內年輕科學家相同的環境,他們應該也有能力做出這些出色的工作。

蒲慕明認為,所有的創新工作都是改行而來。「以前的教育屬於專業教育,學習哪個專業就到相關專業去,換了方向就被稱之為改行,改行的說法其實不好,所有的創新都是改行出來的,只有改行才能真正跨度到新的領域,這時用已有的知識去做新的東西,才能在本行裡做出新東西。」

實際上,為了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相結合研究,蒲慕明作為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開設了「人工智慧的腦科學」的專業課,而在中科院自動化所開設了神經科學方面的專業課,希望年輕的學生能在真正的在交叉領受到薰陶。

然而,當前國內的科研環境不得不面對留不住人才的問題。蒲慕明特別提到了問題,「每回來1個人,背後都有20個人回不來,真正被挑選出來的是他運氣很好,在好的實驗室發表了好的文章,回來就有好的支持。」

蒲慕明提到,「今天我們提出了不拘一格地培育人才,人才政策要變,而且研究機構也要改變思路。」他認為,研究機構應該鼓勵青年科學家大膽冒險,不光有資源,也要有膽識。「我認為成功地企業也是一樣,能讓年輕人在裡面胡思亂想,想出新花樣,讓他有機會去做,才會有真正成功的企業。」

對於當前人才引進和基金申請中存在的「唯論文」問題,蒲慕明認為這裡面存在一定的「炒作」。雖然現在的評審能力比以前好,但很多情況下評審工作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評審,所以靠一流雜誌上的文章是一種標準。

不過,他也提到了目前評審中最大問題是暗箱操作,有些科學家缺乏自律,「評項目要打招呼,照顧關係網,我本以為這種現象會慢慢改變,但實際情況很糟。」很顯然,「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的路還有很長要走。

(原標題:蒲慕明:克隆猴將滿一歲生活很快樂,年底前將有重大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克隆猴,中國成功了!這意味著什麼?
    今天凌晨,國際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此項成果。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一周後的12月5日,第二個體細胞克隆猴「華華」誕生。
  • 體細胞克隆猴為何重要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腦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向記者展示了這樣一幅漫畫——孫悟空拔根毫毛,「誕生」了無數小猴。他笑著說:「吳承恩真偉大,這麼早就預言到體細胞克隆猴終將成功。」  拔根毫毛、化身千萬——今天,中國科學家讓神話變成了現實。這樣的成功,讓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
  • 體細胞克隆猴,了不起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 三問中國克隆猴:猴子克隆出來了,接下來要複製人?
    視頻: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克隆猴三問今天,世界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的成果一經公布即引發強烈關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疑問,比如「克隆猴都出來了,複製人還遠嗎」「中國這一次為何能領跑全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新華社 圖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1月25日消息,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於2018年1月25日在線發表此項成果。
  • 失眠克隆猴:中國是唯一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加碼攻克腦疾病
    中科院神經所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該成果表明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化、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為腦認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診斷與幹預、藥物研發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動物模型;該成果的應用有助於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提高藥物研發成功率,必將極大地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加快我國新藥創製與研發的進程。
  • 體細胞克隆猴: 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視覺中國        「開始做這個項目時,我的預期是2020年能做出來就很不錯了。」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vid=484178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  克隆猴在中國成功了。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蒲慕明說道,「老鼠的腦圖譜會在接下來十年完成,猴子的腦圖譜繪製工作可能還要花上10-15年時間。」「但是繪製靈長類動物的介觀圖譜,這需要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還說道,繪製獼猴的神經連接圖譜將有助於人類腦圖譜的繪製,因為兩者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通過疾病模型的克隆獼猴,將對人類的腦疾病研究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蒲慕明院士:剛開始做科研的年輕科學家們一定要沉下心
    他說道,「從2013年起,世界各國包括從歐盟開始到美國、日本,都啟動了大型的腦科學計劃。我們中國也很早就開始討論要有一個全國性的大型腦計劃,現在看來中國腦計劃有望在今年內啟動。」蒲慕明院士指出,「我們是比較廣譜的、聚焦多方面,包括腦科學現在一些基本的問題、腦疾病的診斷治療、腦啟發的人工智慧。這三個領域都在腦計劃範圍之內,而且這個腦計劃是配合中國中長期科學的戰略規劃,計劃是到2035年。」
  • 體細胞克隆猴有啥用?告訴你普通人能看懂的道理
    沒想到,中國人用體細胞克隆猴還真就成功了,真讓人感嘆,原來吳承恩早就預言下了。這兩天,媒體鋪天蓋地報導中國科學家克隆出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說這是科研領域裡程碑式的成果,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很多人不明白,體細胞克隆猴為什麼這樣重要?2000年,美國就誕生了胚胎細胞克隆猴,兩者有什麼不同?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這幾隻克隆猴可不簡單
    然而,多數節律研究用的小鼠等動物模型,因其與人的晝夜活動周期、腦結構和代謝速率等存在明顯差異,由此造成的結果是:藥物研發人員在小鼠模型上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篩選到的候選藥物用在病人身上,大都無效,或有不可接受的副作用。這極大地制約了生物節律紊亂機理研究和相關疾病治療手段的研發。
  • 兩隻克隆猴誕生 中國利用克隆羊多利技術成功克隆獼猴
    這也是世界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雌性長尾獼猴代表著一個技術上的裡程碑。它代表著能夠創造出可定製和基因一致的猴子種群,從而加速治療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症等疾病。但這一突破將不可避免地引發人們的擔憂:複製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
  •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記者見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正在恆溫箱裡嬉戲。姐姐比妹妹大10天,除了個頭略有差異,「姐妹」倆幾無分別。
  • 揭秘:克隆猴與普通猴有什麼不一樣?將來是否會複製人?
    原標題:揭秘:克隆猴與普通猴有什麼不一樣?將來是否會複製人?   為什麼要克隆猴?   不過,真正讓全世界頂尖科研團隊緊緊盯住的目標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靈長類動物——猴。那麼克隆領域的金字塔塔尖為什麼偏偏是猴呢?
  • 講述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一年後,「中中」「華華」又有了5個「兄弟」。它們作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的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出現在我國頂級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再次成為焦點。「這一成果意味著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對加快新藥研發等有重要意義。」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所長、中科院院士蒲慕明說。
  • 重大突破!首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 晨讀天下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 領航新徵程|中國克隆猴領先全球背後:美國已偃旗息鼓
    這隻實際上出生於1996年5月的首例體細胞克隆哺乳動物自此成為動物界的「明星」,也徹底顛覆了人類對生殖發育經典理論的認識。「多莉」誕生22年之後,和人類最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的克隆體誕生。這一次,突破性成果發生地是中國。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蒲慕明領導的研究團隊為最先誕生的這兩隻克隆猴取名為「中中」和「華華」。
  • 中國科學家重要突破:克隆猴「中中」「華華」來了!
    「這項成果將不僅為動物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還會促進人類疾病治療新方案的開發。」《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告訴《知識分子》。  值得注意的是,該論文從投稿到接收不到1個月時間,足以顯示《細胞》雜誌編輯對該研究的重視。Marcus表示,「《細胞》雜誌能有機會發表如此令人振奮的重要的研究成果,我們感到非常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