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光明網 圖
還記得去年年底在中國誕生的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嗎?馬上就要滿一歲的它們近況如何?最了解它們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騰訊WE大會上透露,「中中」、「華華」目前跟野生猴在一起生活,「實際上普通人分不清哪只是普通猴,哪只是克隆猴。」他透露,今年年底前還將有相關重要成果發布。作為「中國腦計劃」的領軍人物,蒲慕明還介紹了該計劃的籌備情況,並對我國科研界「暗箱操作」發表了看法。
年底前公布克隆猴研究新進展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2018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這項成果,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被公認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蒲慕明把克隆猴的研究形容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拔毛變猴,如今已成為現實。那麼如今兩隻克隆猴目前狀況如何?「這兩隻是正常猴,我們不做實驗,但它們證明了我們的方法是可行的。它們現在生活很好,跟野生猴在一起生活,實際上普通人分不清哪只是普通猴,哪只是『克隆猴』」,蒲慕明說道。
克隆猴對腦科學研究有重要作用。蒲慕明表示,克隆猴有非常多的好處,可以進行神經生物學的基礎研究,也可研究疾病的原理。事實上,由於通過鼠類模型進行的神經藥物試驗超過9成無效,要研究腦類疾病必須使用更接近人類的動物。猴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是跟人最相近的,但也有劣勢。這是由於猴類動物遺傳譜系多,基因差異大,而且繁殖周期場,更容易受到遺傳背景影響。所以如果能獲得一批遺傳背景完全一樣的猴子,更便於實驗控制和操作。
克隆猴對非常有實際意義的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的提前幹預和治療有重要作用。目前,蒲慕明的團隊正在研究帶「病」的克隆猴,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變克隆猴的基因,讓它天生帶病,避免了因遺傳背景患病的因素,從而更好地進行醫藥研究。
蒲慕明說,「我認為今年的進展比原來創造出克隆猴更重要。」 他此前曾提到進行克隆猴的研究也存在國際競爭,他們要在一年之內做出來,「現在我們又領先了,大家等新聞吧!」
眾所周知,進行活體動物實驗需要大量經費,克隆猴的研究成本如何?蒲慕明告訴北京科技報記者,在過去5年裡,「中中」和「華華」大概用了1到2千萬元的經費,「這些錢在目前來看並不多,而且我們買了很多猴子現在屬於資產」。未來,克隆猴還將商業化,讓更多的科研院所和企業用上克隆猴開展實驗。「我們進行了技術突破,成本就會越來越低,克隆猴不久會商業化,我們做出來的克隆猴會給企業使用。」
中國腦計劃「一體兩翼」近幾年,歐美和日本爭相提出「腦計劃」,無論是側重新型腦研究技術,還是計算機模擬大腦,腦科學領域受全世界關注。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這也被稱為中國「腦計劃」。兩年多過去,我國的「腦計劃」進展如何?
蒲慕明介紹,與國際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腦計劃所涉及的研究更廣,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類腦人工智慧研究等,「我國的第一個腦計劃已經準備了四年多,至今還沒有啟動,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計劃,需要準備充分。」事實上,由於腦計劃這樣非常大的項目,去平衡各個研究領域也十分困難。蒲慕明覺得進展慢是一件好事,「我們不著急,事實上中國腦科學、腦疾病和類腦的研究一直在進行,我們的計劃正在往前走,準備充分是一件好事,要真正把國內的優勢力量團結起來。」
儘管腦科學領域現在已經為國際科研「兵家必爭之地」,但相關領域科學家考慮到我國科研情況和特點,希望做出我們的特色,在計劃提出之初就形成了共識:中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蒲慕明告訴記者,我國的神經科學起步較晚,總體體量相比於歐美也要小很多,「做腦科學的人數只是美國的十分之一,所以怎麼樣要在大計劃裡既做出世界領先,而且能針對我們社會需求的腦計劃是很值得考慮的。」
在2018騰訊WE大會上,蒲慕明介紹了我國腦計劃「一體兩翼」的布局。「一體」即以研究大腦認知功能的基礎研究為主體,「兩翼」之一是指目前有實際需求的腦疾病診斷和治療,另一半則是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結合的腦機智能新技術。
對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相結合,蒲慕明認為目前我國內人工智慧應用的大國,但對目前研究還有很多局限,尤其是對下一代人工智慧,所謂通用型人工智慧還缺乏研究。他表示,中國腦計劃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與目前人工智慧研究不同的項目,要從腦科學中研究人工智慧的基本環路問題。
蒲慕明把當今腦科學進展比喻成20世紀初時的物理學和化學,「20世紀初很多重大的物理學理論還有發現,但傳統理論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我們專門針對從腦科學裡學到大腦的精髓來進行人工智慧研究,如果說完全了解大腦後再考慮人工智慧就太晚了。」
未來看好腦疾病診斷和治療腦科學涉及的研究領域廣闊,在未來最有可能實現重大突破的方向是什麼?蒲慕明告訴記者,「我認為重大突破就是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當前腦疾病的藥物已經有了突破。」
蒲慕明提到的藥物是,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團隊研製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已經通過了三期臨床,廣受國際關注,被認為是「最接近成功的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
蒲慕明認為,我們將來最需要突破的是像老年痴呆、精神類疾病、自病症能夠有治療方法,而是是早期幹預治療的方法。「如果能夠測量患者的智力、記憶力開始時下降時,就進行早期幹預,就能延緩老年痴呆的出現。如果有這種幹預手段,將會是重大突破,對我們社會醫療有極大地貢獻。」
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社會上關於讓「有質量的晚年生活」的聲音越來越多。目前,我國8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老年痴呆超過三成。當老人檢查出疾病時,已經錯過了最佳幹預治療時機。蒲慕明認為,「延緩老年痴呆的發病期,社會收益是不可估計的。」
國內評審最大的問題是「拉關係」除了克隆猴與腦科學,蒲慕明還在採訪中談到了國內目前的人才落實機制和創新問題,「青年科學家最富有創新能力。在生物科學領域,國內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在美國成為主力,幾乎所有大學裡好的研究工作都是我們的年輕科學家做出來的。」蒲慕明認為,如果給予國內年輕科學家相同的環境,他們應該也有能力做出這些出色的工作。
蒲慕明認為,所有的創新工作都是改行而來。「以前的教育屬於專業教育,學習哪個專業就到相關專業去,換了方向就被稱之為改行,改行的說法其實不好,所有的創新都是改行出來的,只有改行才能真正跨度到新的領域,這時用已有的知識去做新的東西,才能在本行裡做出新東西。」
實際上,為了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相結合研究,蒲慕明作為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開設了「人工智慧的腦科學」的專業課,而在中科院自動化所開設了神經科學方面的專業課,希望年輕的學生能在真正的在交叉領受到薰陶。
然而,當前國內的科研環境不得不面對留不住人才的問題。蒲慕明特別提到了問題,「每回來1個人,背後都有20個人回不來,真正被挑選出來的是他運氣很好,在好的實驗室發表了好的文章,回來就有好的支持。」
蒲慕明提到,「今天我們提出了不拘一格地培育人才,人才政策要變,而且研究機構也要改變思路。」他認為,研究機構應該鼓勵青年科學家大膽冒險,不光有資源,也要有膽識。「我認為成功地企業也是一樣,能讓年輕人在裡面胡思亂想,想出新花樣,讓他有機會去做,才會有真正成功的企業。」
對於當前人才引進和基金申請中存在的「唯論文」問題,蒲慕明認為這裡面存在一定的「炒作」。雖然現在的評審能力比以前好,但很多情況下評審工作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評審,所以靠一流雜誌上的文章是一種標準。
不過,他也提到了目前評審中最大問題是暗箱操作,有些科學家缺乏自律,「評項目要打招呼,照顧關係網,我本以為這種現象會慢慢改變,但實際情況很糟。」很顯然,「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的路還有很長要走。
(原標題:蒲慕明:克隆猴將滿一歲生活很快樂,年底前將有重大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