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細胞克隆猴有啥用?告訴你普通人能看懂的道理

2020-11-27 浙江在線

2018-01-25 15:11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唐夢霞

在西遊記裡,孫悟空拔幾根毫毛一吹,無數小猴子就變了出來。沒想到,中國人用體細胞克隆猴還真就成功了,真讓人感嘆,原來吳承恩早就預言下了。

這兩天,媒體鋪天蓋地報導中國科學家克隆出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說這是科研領域裡程碑式的成果,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很多人不明白,體細胞克隆猴為什麼這樣重要?2000年,美國就誕生了胚胎細胞克隆猴,兩者有什麼不同?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體細胞克隆猴有何優勢?

提到「克隆」這個概念,大家一定不陌生。自從「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大到馬、牛和駱駝,小到實驗室中的小白鼠,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卻是一直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這項技術目前已經被中國科學家攻克,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2017年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科研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2018年1月25日凌晨1點,這一成果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在致謝時忍不住哭了:「感謝我的團隊、感謝支持我們的獸醫、更感謝我的家人。一年365天我只能在家待60多天。」沒有節假日、沒有白天黑夜的研究,讓中國在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

中科院神經所率先克隆出兩個猴:「中中」(左)和「華華」(右)。

「中中」和「華華」她倆的基因,都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科研人員提取了這個獼猴胎兒的體細胞(非生殖細胞),通過技術手段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孫強研究員說,「體細胞跟去核的卵母細胞融合,重新構建一個胚胎,並且把這個胚胎激活,讓它像早期的正常受精卵一樣去發育,然後經過卵裂、著床,最後變成個體,這樣的過程。」

體細胞克隆猴為什麼這樣重要?2000年,美國就誕生了胚胎細胞克隆猴,兩者有什麼不同?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介紹,克隆動物是為了進行相關研究。現在科學研究常用小鼠,但小鼠和人類相距太遠,與人類最相近的實驗動物就是獼猴。因此,各國科學家進行研究,例如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準確找出致病基因或評估藥物是否有效,需要大量的實驗獼猴。如果實驗對象的遺傳背景不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說服力就不夠強。因此,培育相同遺傳背景的動物,就成了科學家們的目標。

「克隆猴的遺傳背景相同,減少個體間差異對實驗的幹擾,大大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蒲慕明說。

小學就學過了,對照實驗。

打個比方,一個治療腫瘤的新藥要開發,不能直接在人身上試有沒有效,誰敢;不能在小白鼠身上試,因為小白鼠和人差太多了。嗯,獼猴是最合適的。體細胞克隆獼猴,遺傳背景相同,做對照實驗的結果更真實、科學。

克隆猴「中中」、「華華」:我們來分擔小白鼠的壓力了。

那麼,體細胞克隆與胚胎克隆相比的優勢在哪裡呢?簡單地說,胚胎細胞克隆就像是同卵雙胞胎,理論上說,它不能無限分裂,也就是說不能夠製造足夠多具有相同遺傳背景的動物。但體細胞克隆不同,理論上說,它可以產生無限量具有相同背景的動物。同時,體細胞克隆在基因編輯上也更簡單。蒲慕明說:「基因編輯在胚胎克隆上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比如脫靶等。但在體細胞克隆上進行基因編輯時,這些問題都比較容易解決。」

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左)和劉真博士。據新華社

蒲慕明是研究神經科學的,他給團隊布置體細胞克隆猴任務的初衷是要建立腦疾病機理研究的腦疾病模型猴。「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原因是這一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

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給克隆猴餵奶(1月22日攝)。據新華社

不僅在腦科學領域,這個問題在其他與基因相關的疾病的致病機理研究和藥物研發中,也非常明顯。代謝性疾病、腫瘤、免疫缺陷……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讓人類向攻克這類疾病更近一步。

克隆猴為什麼費勁?

三大難點抬高門檻

孫強研究院介紹,克隆猴主要有三個難點。難題之一,是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作為受體的卵細胞,必須先把細胞核「摘除」,才能容納體細胞的細胞核這個「外來戶」。但是,猴的卵細胞核去核難度非常大。

孫強團隊中,博士後劉真是「去核」的主要操作者。藉助顯微設備,劉真用一雙巧手反覆練習,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小損耗完成「去核」工作,為後續的克隆工作奠定重要基礎。

難題之二,是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克隆過程中,體細胞的細胞核進入卵細胞時,需先「喚醒」卵細胞,然後才啟動一系列發育「程序」。因此,「喚醒」的時機要求非常精準。但是,使用傳統方式,猴的卵細胞很容易被提前「喚醒」,往往導致克隆「程序」無法正常啟動。

難題之三,是體細胞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低。被轉移到卵細胞裡的細胞核,突然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趕鴨子上架」很不適應,需要科學家採取多種手段「保駕護航」。如果「保駕」不力,絕大多數克隆胚胎都難以正常發育,往往胎死腹中。

經過5年不懈努力,孫強團隊成功突破了克隆猴這個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難題。通過DNA指紋鑑定,「中中」和「華華」的核基因組信息與供體體細胞完全一致,證明姐妹倆都是正宗的克隆猴。

取得領跑的科學家們並沒有放鬆下來。蒲慕明所長說:「我們的論文發出去,馬上世界上就會有資源更多、人員更充足的實驗室跟上。接下來我們還能不能保持領先,要看我們能不能儘快做出疾病相關的模型動物,這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也是未來幾年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不僅如此,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說,雖然目前我們在非人靈長類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已具有領跑優勢,但國際科技前沿競爭日趨激烈,創新無止境,挑戰永不止,希望科研團隊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把握機遇,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勇攀高峰,不斷產出重大創新成果,服務國家、造福人民。

(綜合光明日報、中國之聲、新華社等)

1516864315000

相關焦點

  • 體細胞克隆猴,了不起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許多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那麼,非人靈長類核移植究竟難在哪裡?「主要難在三個方面。以獼猴為例:一是猴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二是猴的卵母細胞容易提前激活。
  • 體細胞克隆猴為何重要
    體細胞克隆猴有何優勢  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在致謝時忍不住哭了:「感謝我的團隊、感謝支持我們的獸醫、更感謝我的家人。一年365天我只能在家待60多天。」沒有節假日、沒有白天黑夜的研究,讓中國在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
  • 體細胞克隆猴: 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視覺中國        「開始做這個項目時,我的預期是2020年能做出來就很不錯了。」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克隆猴,中國成功了!這意味著什麼?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華華」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 2018-01-25 06:12
  • 克隆猴橫空出世,複製人還遠嗎?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橫空出世了。去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今天,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將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啥叫體細胞克隆?
  • 克隆猴之後,真會有複製人?
    有專家評論說,這一成果是「世界級重大突破」。   克隆猴為什麼這麼重要,這麼難?更有人擔心,同為靈長類的猴子克隆出來了,之後會不會真的有複製人出現?   克隆猴此前多次嘗試均告失敗   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之所以得到科學家、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首先因為這件事真的不容易。
  • 中國搞定克隆猴震撼世界!隨時可以複製人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華華」據1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報導,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國誕生。複製人會不會隨之而來呢?今天,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體細胞克隆猴」是什麼技術?體細胞克隆,就是一種將體細胞培養後注入去除遺傳物質的卵子,通過人工方式激活後再送入母體發育成個體的過程。細胞核移植技術是克隆動物的一個重要步驟。體細胞克隆猴,就是利用供體猴的體細胞,複製出的遺傳結構與供體猴子相同的個體。
  • 三問中國克隆猴:猴子克隆出來了,接下來要複製人?
    視頻: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克隆猴三問今天,世界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的成果一經公布即引發強烈關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疑問,比如「克隆猴都出來了,複製人還遠嗎」「中國這一次為何能領跑全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vid=484178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  克隆猴在中國成功了。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 綜述: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外國專家怎麼看
    新華社華盛頓1月24日電綜述: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外國專家怎麼看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周舟  1996年,英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培育出全球第一隻克隆羊「多利」。  (小標題)技術「有所更新」  這項研究使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即先從一隻猴子身上提取體細胞,取出細胞核,然後植入另一隻猴子「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再將這樣合成的卵細胞放入第三隻猴子的子宮內,最終發育成克隆猴。
  • 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在中國誕生
    「中中」和「華華」又多了五個「小夥伴」     2018年1月,當兩個體細胞克隆猴寶寶「中中」和「華華」第一次亮相時,科研人員就曾預言,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克隆猴模型,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藥研發。
  • 體細胞克隆猴技術具體操作上,主要有兩大難點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科學網—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要不你們一人起一個,叫『強強』和『真真』?」蒲慕明看了看二人,孫強和劉真連連搖頭。蒲慕明又想了一下,說道:「『中中』和『華華』如何?」眾人齊聲說好。 「儘管確定名字只用了幾分鐘,但後來想想,中華復興的夢想在大家心裡已經藏了很久。」神經所黨委書記王燕總結道。 而就在兩隻小猴出生的前幾個月,體細胞克隆猴團隊的成員剛遇上研究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打擊」。
  • 中華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萌翻」世界—新聞—科學網
    ①體細胞克隆靈長類面臨巨大障礙   早在20多年前,克隆羊就已誕生。之後數年內,小鼠、豬、牛、馬、狗、貓等動物被成功克隆了出來,但是,以體細胞克隆猴一直沒有成功。   體細胞克隆就是將體細胞的細胞核取出,替換掉卵細胞的細胞核。
  • 領航新徵程|中國克隆猴領先全球背後:美國已偃旗息鼓
    根據孫強的介紹,克隆猴主要有三個難點。首先是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其次,克隆過程中,體細胞的細胞核進入卵細胞時,需先「喚醒」卵細胞,然後才啟動一系列發育「程序」,但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最後,體細胞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低,絕大多數克隆胚胎都難以正常發育,往往胎死腹中。在孫強團隊的研究中,團隊最終利用猴胎兒成纖維細胞進行核移植。
  •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最了解它們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騰訊WE大會上透露,「中中」、「華華」目前跟野生猴在一起生活,「實際上普通人分不清哪只是普通猴,哪只是克隆猴。」他透露,今年年底前還將有相關重要成果發布。作為「中國腦計劃」的領軍人物,蒲慕明還介紹了該計劃的籌備情況,並對我國科研界「暗箱操作」發表了看法。
  • 講述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五隻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2019年1月24日,5隻生物鐘紊亂體細胞克隆猴登上中國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封面,標誌著中國體細胞克隆技術走向成熟,實驗用疾病模型猴批量克隆「照進現實」,全球實驗動物使用數量有望大幅降低,藥物研發駛入「快車道」 塞翁失馬「中中」和「華華」的誕生凝聚了神經所蘇州靈長類研究平臺整個研究團隊的精力和神經所的多年支持,起名字的過程卻很迅速。
  • 中國科學家重要突破:克隆猴「中中」「華華」來了!
    20多年過去了,科學家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SCNT)克隆出了許多其他哺乳動物,如豬、牛、羊、貓、狗等。  事實上,這期間也有很多學者曾嘗試克隆與人類更加接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1999年,俄勒岡國立靈長類研究中心Gerald Schatten教授成功地用胚胎分裂的方式克隆出一隻恆河猴,但由於並未運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所以並未引起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