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新徵程|中國克隆猴領先全球背後:美國已偃旗息鼓

2021-01-09 澎湃新聞
克隆猴「中中」和妹妹「華華」。東方IC 圖

1997年2月,英國Roslin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Ian Wilmut)教授率領的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Science)公布了「多莉」羊的誕生。這隻實際上出生於1996年5月的首例體細胞克隆哺乳動物自此成為動物界的「明星」,也徹底顛覆了人類對生殖發育經典理論的認識。

「多莉」誕生22年之後,和人類最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的克隆體誕生。這一次,突破性成果發生地是中國。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蒲慕明領導的研究團隊為最先誕生的這兩隻克隆猴取名為「中中」和「華華」。

該項成果歷時5年,相關論文則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罕見的是,論文從投稿到接收甚至歷時不到一個月。這或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蒲慕明等人希望在世界範圍內佔據「克隆猴」優勢的急切,「中國只比國外領先一年」,蒲慕明如此提及。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同樣表示,「克隆猴的出現確實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季維智是靈長類動物研究領域的權威,現任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院院長。上世紀90年代末,季維智在全球最頂級的非人靈長類研究機構——美國俄勒岡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

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克隆猴」能夠輕易完成,而是二十餘年時間裡久未出現進展的克隆技術在2014年終於有所突破,科學家對「克隆」的幹預逐漸找到方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克隆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首創「克隆猴」之際,外界會聯想到該領域曾經的領跑者美國——為何美國沒能成功?答案是,2000年之後,美國科學界對克隆猴由「雄心勃勃」轉為近乎 「偃旗息鼓」。分水嶺之一是美國匹茲堡大學Gerald Schatten教授彼時的結論:基於「多莉」的克隆技術實現克隆猴是「行不通的」。Schatten此前經過6年嘗試,其團隊使用了724個猴卵,只培育出33個胚胎,最終無一成活。

美國「克隆猴」逐漸偃旗息鼓,並將研究的重心轉向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但大洋彼岸的中國科學家卻沒有停下腳步。「一個是實驗經費的問題,另一個是集中精力的問題,所以由中國創造了目前這個結果是很自然的。」季維智表示。

 「克隆猴」技術難點

「多莉」誕生至今已有超過20種哺乳動物實現克隆,其技術均為體細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簡稱「SCNT」)。該技術原理並不複雜,研究人員將一種體細胞培養後注入去除遺傳物質的卵子,通過人工方法激活後再移植到代孕母體發育成個體。

而克隆的核心在於,如何讓已經高度分化的體細胞重新變回分化前的狀態,這種類似「時光逆轉」的反自然過程被稱為「重編程」。季維智提到,「克隆難點就在於體細胞,科學家要解決的一個基本的科學問題就是,如何把高度分化的細胞變成多能性,具備像精子一樣的功能。」

長期從事克隆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員、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龍龍」的培育者賴良學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重編程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把細胞核放進一個卵子,這個卵子的環境是我們控制不了的。這就像我們把一個石頭扔到一個大海裡面,這個石頭具體到了哪兒,將來流向哪裡,我們是控制不了的,你也很難對它進行有效幹預。」

根據孫強的介紹,克隆猴主要有三個難點。首先是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其次,克隆過程中,體細胞的細胞核進入卵細胞時,需先「喚醒」卵細胞,然後才啟動一系列發育「程序」,但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最後,體細胞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低,絕大多數克隆胚胎都難以正常發育,往往胎死腹中。

在孫強團隊的研究中,團隊最終利用猴胎兒成纖維細胞進行核移植。最終將79枚克隆胚胎(處於二細胞期至囊胚期)移植入21隻代孕母猴中,最終4隻代孕成功的母猴有兩隻流產,剩下兩隻正常懷孕超過140天,然後通過剖腹產手段獲得兩隻存活的猴,即「中中」和「華華」

「中中」和「華華」誕生的墊腳石

體細胞重編程的難以控制,使得動物克隆效率極為低下,長期停留在1%以下的水平。

對於此次克隆猴的成功,未曾走出國門留學、自稱「土鱉一代」的孫強率領的團隊毫無疑問是功臣,其中諸多媒體爭相報導的即是論文第一作者劉真博士耗時3年訓練的快速「去核」、「注核」的本事。

蒲慕明提到劉真時表示,「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流程非常關鍵,操作越快,卵細胞受損就會越小,劉博士在這方面做的很出色。劉真可能在10秒之內對卵母細胞進行細胞去核操作,在15秒之內將體細胞注入到卵母細胞當中。」在蒲慕明和孫強的眼裡,就細胞「去核」、「注核」技術,劉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

對於孫強團隊的成功,季維智表示,「顯微操作的時候技術熟練是條件之一,另一個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找到了體細胞去甲基化、乙醯化的合適配方。」談及體細胞的去甲基化、乙醯化,繞不開孫強團隊成功的墊腳石。

體細胞甲基化、乙醯化實際上都是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的表觀遺傳修飾障礙。無論DNA、RNA還是蛋白質,其表面均有例如甲基、乙醯基等的額外基團,這些基團就被稱為「修飾」,它們受細胞狀態影響,也能反過來影響細胞狀態。

克服表觀遺傳修飾障礙的轉機出現在2014年。華裔科學家、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張毅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在體細胞核移植實驗中,組蛋白H3K9me3的修飾所介導的轉錄沉默是阻擋細胞重編程進行的「屏障」,加入去甲基化酶Kdm4d就可以使得重編程效率大大增加。

隨後的2016年,上海同濟大學的高紹榮團隊也發現,聯合使用去甲基化酶Kdm4b和Kdm5b能極大提高小鼠克隆胚胎的囊胚率及出生率。而早在2006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Wakayama團隊則發現TSA能提高小鼠克隆效率,TSA就是一種乙醯化酶抑制劑。

賴良學表示,「在張毅的這項研究之前,各個實驗室也都在想辦法進行幹預,但大都沒找到關鍵點。」而季維智上述提到的「合適配方」指的則是,孫強團隊此番在體細胞核移植體系中找到了TSA和Kdm4d的理想濃度組合。

由此看來,「中中」和「華華」的誕生實際上並不是單個實驗室的成果,更像是克隆領域近幾年發展的一項集成。高紹榮在點評該成果時也表示,「離不開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對克隆胚胎重編程機制的研究」。也正是基於科學家近年來的突破性進展,季維智才認為,「克隆猴確實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2000年後美國基本「偃旗息鼓」

中國此番獲得全球首例克隆猴,被稱為「彎道超車」。

曾經克隆猴領域的領跑者當屬美國。曾被科學界認為最可能第一個克隆出猴子的即是美國俄勒岡靈長類研究中心的著名科學家美籍哈薩克斯坦科學家沙烏科萊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

早在2007年,米塔利波夫團隊在《自然》發表成果:利用細胞核轉移技術,成功用猴子皮膚細胞克隆出胚胎,並提取出兩個幹細胞系。這是人類首次以體細胞克隆的方式獲得靈長類胚胎。

2010年,米塔利波夫率領團隊更是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發育至81天,以流產告終。這也是在孫強團隊完成克隆之前,全球離實現克隆猴距離最近的一項研究。

而在米塔利波夫之前,美國的科學家在2000年時曾宣布用胚胎分裂的方式對猴進行克隆。研究人員把107個猴胚胎分裂成368個胚胎,結果有4個發育成熟但胎死腹中,只有一隻在胚胎分裂157天之後幸運地降生。這隻也就是曾經一度被稱為首次成功克隆獲得的靈長類動物「Tetra」。

但實際上,胚胎分裂方式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細胞克隆,因此也未引起過多關注。

然而,除了米塔利波夫團隊,美國在克隆研究的巔峰期之後又如何看待這項研究?季維智和賴良學都提及,「近十幾年來,美國已鮮有實驗室研究克隆候。」

賴良學提及,Schatten在2000年左右提出的基於「多莉」的克隆技術實現克隆猴是「行不通的」,這無疑是給美國克隆研究「潑了冷水」。

「Schatten當時用體細胞克隆,他認為胚胎發育超越不了八細胞期(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一個階段)。」季維智也同樣表示,「實際上,我們在2007年就把這個觀點否定掉了,我們當時就發現是可以達到囊胚階段的。並且還證明了,跟正常的胚胎相比,克隆胚胎在八細胞期和二細胞期的時候確實是有很高的DNA甲基化水平。」該項研究由季維智和中科院動物所周琪團隊合作完成,也是首次證明了克隆胚胎的甲基化水平異常。

針對克隆猴近十幾年來在美國遇冷的現象,賴良學認為,「猴子畢竟是靈長類動物,成本很高,不像其它實驗一樣,各種方法、技術都去試。如果一段時間試不出來,經費又用完了,很多實驗室可能也就停掉了克隆實驗。」

不過,在季維智看來,經費、甚至猴子資源都不是美國近十幾年來在克隆猴方面遇冷的根本原因。「這些有一定影響,但關鍵是美國的興奮點沒有放在克隆上面了,而是轉向了基因編輯等其他領域。」

此番克隆猴的出現,會在全球範圍內再次迎來一場克隆巔峰嗎?答案拭目以待。不過,蒲慕明在成果發布之際曾提到,「基因編輯在胚胎克隆上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比如脫靶等。但在體細胞克隆上進行基因編輯時,這些問題都比較容易解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克隆猴領先全球背後:同行成果是墊腳石,美國已偃旗息鼓
    「克隆猴」技術難點  「多莉」誕生至今已有超過20種哺乳動物實現克隆,其技術均為體細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簡稱「SCNT」)。
  • 三問中國克隆猴:猴子克隆出來了,接下來要複製人?
    視頻: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克隆猴三問今天,世界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的成果一經公布即引發強烈關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疑問,比如「克隆猴都出來了,複製人還遠嗎」「中國這一次為何能領跑全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失眠克隆猴:中國是唯一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加碼攻克腦疾病
    「中中」和「華華」讓中國體細胞克隆技術首次領跑世界。一年之後,中國的研究團隊不僅依然保持著該技術的領先,還將優勢進一步擴大。「多莉」誕生之後,全球多個實驗室陸續攻克了超過20種哺乳動物的克隆。但直到2018年1月25日,和人類最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食蟹猴才最終在中國誕生。而在近20年之前,無數次試驗之後,用克隆技術實現克隆猴一度被世界頂級科學家宣判「行不通的」。
  • 綜述: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外國專家怎麼看
    新華社華盛頓1月24日電綜述: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外國專家怎麼看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周舟  1996年,英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培育出全球第一隻克隆羊「多利」。20多年後,中國科學家藉助同樣技術成功克隆出兩隻猴子「中中」和「華華」,論文24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雜誌上。  這項研究技術上有多難?意義有多重大?是否意味著距離複製人更近一步?歐美專家紛紛發表看法。
  •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光明網 圖還記得去年年底在中國誕生的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嗎?
  • 克隆猴之後,真會有複製人?
    有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等國家的多個科研團隊曾嘗試過培育體細胞克隆猴,但均告失敗。直到21年後的今天,才傳來了成功的消息。   早在1999年,美國俄勒岡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胚胎分割」技術培育出世界上首隻「克隆」獼猴。
  • 克隆猴,中國成功了!這意味著什麼?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華華」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 中華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萌翻」世界—新聞—科學網
    ①體細胞克隆靈長類面臨巨大障礙   早在20多年前,克隆羊就已誕生。之後數年內,小鼠、豬、牛、馬、狗、貓等動物被成功克隆了出來,但是,以體細胞克隆猴一直沒有成功。   體細胞克隆就是將體細胞的細胞核取出,替換掉卵細胞的細胞核。
  • 體細胞克隆猴為何重要
    拔根毫毛、化身千萬——今天,中國科學家讓神話變成了現實。這樣的成功,讓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蒲慕明說:「其實科學家們都知道領域內哪些問題是重要問題。今天,中國已經到了從漸進式、增量式的創新到重大突破的階段。我們就是要開創新的科研領域、在原有科研領域獲得裡程碑式的成果。」
  • 克隆猴橫空出世,複製人還遠嗎?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橫空出世了。去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今天,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將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啥叫體細胞克隆?
  • 體細胞克隆猴: 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2019年1月24日,5隻生物鐘紊亂體細胞克隆猴登上中國綜合英文期刊《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誕生;同年12月5日,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 揭秘:克隆猴與普通猴有什麼不一樣?將來是否會複製人?
    原標題:揭秘:克隆猴與普通猴有什麼不一樣?將來是否會複製人?   為什麼要克隆猴?   不過,真正讓全世界頂尖科研團隊緊緊盯住的目標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靈長類動物——猴。那麼克隆領域的金字塔塔尖為什麼偏偏是猴呢?
  • 中國搞定克隆猴震撼世界!隨時可以複製人
    最近,科技界「大事」不斷,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克隆猴」的出現!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華華」據1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報導,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國誕生。
  • 體細胞克隆猴有啥用?告訴你普通人能看懂的道理
    沒想到,中國人用體細胞克隆猴還真就成功了,真讓人感嘆,原來吳承恩早就預言下了。這兩天,媒體鋪天蓋地報導中國科學家克隆出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說這是科研領域裡程碑式的成果,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很多人不明白,體細胞克隆猴為什麼這樣重要?2000年,美國就誕生了胚胎細胞克隆猴,兩者有什麼不同?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體細胞克隆猴,了不起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 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在中國誕生
    2019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對外宣布,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獲得了5隻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構建一批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獼猴模型,意味著克隆基因編輯猴技術由此從理論層面邁向了實踐層面,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化、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
  • 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vid=484178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  克隆猴在中國成功了。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誕生;同年12月5日,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 這幾隻克隆猴可不簡單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過去十多年,全球各類疾病給社會造成的負擔中,腦疾病佔28%,已超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然而,時至今日,腦疾病的致病機理仍不清楚,尚缺乏特異的藥物靶點。而且,相關神經性藥物研發動輒需要十多年,耗資數十億美元,失敗率卻大於90%。為何?
  • 中國科學家重要突破:克隆猴「中中」「華華」來了!
    除此之外,俄勒岡美國國家靈長類中心Shoukhrat Mitalipov教授、匹茲堡大學Calvin Simerly等人也嘗試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非人靈長類動物,均未成功。  近日,這一難題被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攻克,他們率先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兩隻獼猴,完成這一實驗的是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及和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