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這幾隻克隆猴可不簡單

2020-12-04 經濟日報

繼「中中」「華華」後,近日又一波克隆猴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不同的是,它們是五隻BMAL1基因被敲除的克隆猴。

24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三劍客」(研究員孫強、劉真、張洪鈞)經過兩年努力,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構建了世界首批核心節律基因BMAL1敲除獼猴模型,仔細驗證後發現,敲除猴模型存在晝夜節律紊亂,並表現出類似精神分裂的症狀。

獼猴,節律研究的理想動物模型

雄雞報曉,蜘蛛半夜結網,向日葵在清晨開放…….

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哺乳動物,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都擁有按時間節奏調節自身活動的本領,即生物節律。

生物節律系統在維持機體內在的生理功能(如睡眠/覺醒系統、體溫、代謝和器官功能等),適應環境的變化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有關研究表明,生物節律紊亂與代謝綜合症、自身免疫、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密切相關。

然而,多數節律研究用的小鼠等動物模型,因其與人的晝夜活動周期、腦結構和代謝速率等存在明顯差異,由此造成的結果是:藥物研發人員在小鼠模型上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篩選到的候選藥物用在病人身上,大都無效,或有不可接受的副作用。這極大地制約了生物節律紊亂機理研究和相關疾病治療手段的研發。

在此背景下,與人類最接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成為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實驗對象。

「獼猴除了具有晝行性這一特性,在腦結構和功能上與人類高度相似,可以用來研究腦疾病和高級認知功能。」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智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說。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過去十多年,全球各類疾病給社會造成的負擔中,腦疾病佔28%,已超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

然而,時至今日,腦疾病的致病機理仍不清楚,尚缺乏特異的藥物靶點。而且,相關神經性藥物研發動輒需要十多年,耗資數十億美元,失敗率卻大於90%。

為何?常用藥物研發動物模型——小鼠,與人類相差甚遠,是個重要原因。

「小鼠的遺傳背景與人類相差較遠,在此基礎上研發的藥物,百分之九十以上對人類沒用。」蒲慕明解釋。

向著科學的高峰努力奔跑,2018年,兩隻名為「中中」和「華華」的克隆猴誕生。從此,拔根汗毛吹口氣就能變出一堆小猴子的神話變為了現實。

「按照傳統方法,培養一批可用於藥物研發的猴子常常需要花費五六年,體細胞克隆猴的實現,彌補了獼猴繁殖周期長、單胎數量少的不足,可以構建出足夠數目的具有統一遺傳背景的動物模型。」蒲慕明表示。

在科學家們看來,「中華」兩姐妹的橫空出世,標誌著非人靈長類克隆時代的到來。

克隆猴,最大意義在於批量製造基因編輯猴

「中中」「華華」的誕生,僅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

蒲慕明說,克隆猴的最大意義之一在於,可以由此批量製造經過基因編輯的猴子,從而為醫療界相關藥物研發提供更優質的疾病模型。

不過,「中中」和「華華」都是野生猴子,使用的細胞來自於流產猴胚胎,從應用價值上來說,不如基因修飾的猴子那麼大。

瞄準基因修飾猴,發起進攻,早在2015年底,神經所科研團隊就利用CRISPR/Cas9技術,敲除了生物節律核心基因BMAL1,產生了一批BMAL1缺失的獼猴。

結果如何?這些猴子有沒有表現出預想的節律紊亂症狀呢?

答案是肯定的。

等到半年後小猴斷奶,研究人員從多個方面開始觀察敲除猴的生物節律。他們給猴子們佩戴了「小米手環」,以便隨時監測到它們的晝夜活動情況,發現敲除猴不再按照24小時的周期活動,在夜間活動明顯增多。

這意味著什麼?敲除猴出現了失眠的問題。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如下異常表現:

比如,快速眼動睡眠(REM,淺睡期)和慢波睡眠(NREM,熟睡期)明顯減少;

幫助進入睡眠的褪黑素分泌較少;

當保育員靠近敲除猴時,它會雙手抱住頭部,蜷縮在角落裡,不敢活動;

如果將敲除猴放入一個新環境中,它也不能很快地適應,不敢像正常猴那樣在環境中自由探索。

這僅僅是偶然嗎?研究人員又給猴子們做了一個經典的聽覺刺激實驗。

在給出的一連串規律的聲音中隨機插入特殊的聲音,記錄猴子聽到聲音時的腦電圖,研究人員發現:敲除猴大腦在識別和反應這些特殊事件的能力上不如正常猴,這與精神分裂患者的情況類似。

而相關的實驗數據亦說明了同樣的問題。比如,研究人員發現與壓力應激相關的皮質醇,在敲除猴的血液中一直處於高水平。

「行為學分析表明這些獼猴具有晝夜活動紊亂、睡眠障礙、焦慮和精神分裂症等表型。」張洪鈞告訴記者,血液分析也表明其與炎症、睡眠障礙、抑鬱等相關的基因表達水平顯著上調,這為模擬人的節律紊亂相關疾病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如此大費周章構建基因敲除猴為哪般?其實,研究者最期望的就是在這些猴身上找到類似節律紊亂患者的症狀,而這才是非人靈長類較之小鼠等實驗動物的真正優勢。

先前的很多研究表明節律紊亂或睡眠障礙還是一些精神疾病,如,雙向情感障礙、抑鬱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早期症狀。但是,很難認定一隻小鼠有抑鬱或是雙向情感障礙之類的問題。

「從本次的研究可以看到,猴子表現出怕人,避免與人對視等症狀,是以前在小鼠身上很難觀察到的。」張洪鈞說。

成功克隆基因敲除猴

敲除猴的異常表現,讓張洪鈞等人興奮不已。

如果克隆基因敲除猴,由此誕生的克隆猴,其表現是否一如既往?

像克隆「中中」「華華」那樣,這一次,研究團隊選中了睡眠紊亂最明顯的BMAL1敲除獼猴的體細胞,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獲得了五隻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

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構建一批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獼猴模型。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不過是重複「中中」「華華」的克隆方法,沒啥技術含量。其實不然。

根據劉真的說法,克隆的成功率與作為核供體的細胞有很大的關係。但細胞和人一樣會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逐漸衰老,隨著細胞不斷分裂,其中會積累越來越多的DNA突變,細胞質量也會逐漸下降。

劉真介紹,「中中」「華華」 所用到的胎猴體細胞,本身就來自尚未出生的小猴,十分年輕,自然活力強。但是,實際製作基因編輯猴所用的細胞比這要「年老」很多,更何況基因編輯本身還會對細胞的DNA造成一些損傷。

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後,克隆的成功率會跌到多少?劉真心裡也沒底。

要知道,「中中」、「華華」的克隆成功率較低。「克隆猴成本高昂,如果由此構建經過基因編輯後的克隆猴的成功率太低,很可能就會因為成本問題而讓這項技術長期停留在紙面上。」如果失敗會將怎樣,劉真不敢想像。

幸運的是,他們成功了。

經過兩年努力,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和克隆技術,成功構建了世界首批核心節律基因BMAL1敲除克隆猴模型。

一次製備5隻基因敲除的克隆猴,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人們對克隆效率的擔憂。

而從結果來看,本次實驗的基因敲除非常成功。

「這項研究首次證實通過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可以克隆成年基因修飾猴。這為(在短期內)生產一批無嵌合體的基因修飾猴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克隆猴(模型)對人類疾病研究有重要價值……」;

「這是一個新穎的模型,對疾病醫療手段研發極為有用……」;

「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獲得遺傳背景一致的猴模型將會加速對疾病發病機理及治療靶點(篩查)的研究進程……」

隨著研究成果發表,國際同行的讚譽接踵而至。

在專家們看來,該成果表明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化、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為腦認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診斷與幹預、藥物研發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動物模型;該成果的應用有助於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提高藥物研發效率,必將極大地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加快中國新藥創製與研發的進程。

「效率是應用的關鍵,因為研究項目時間較緊,這一次僅獲得了五隻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如何進一步提升效率,一次性『複製』出更多隻,這將是研究團隊下一步攻關的重點。」蒲慕明表示。

(經濟日報 記者:沈慧 責編:渠麗華)

相關焦點

  • 克隆猴橫空出世,複製人還遠嗎?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橫空出世了。去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今天,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將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啥叫體細胞克隆?
  • 克隆猴之後,真會有複製人?
    新華社發   湯波   新聞背景   這幾天的一則新聞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團隊培育出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   從1996年7月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綿羊多莉誕生後,能否把這項技術應用到靈長類動物身上,就成了國際上關注的一個焦點。有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等國家的多個科研團隊曾嘗試過培育體細胞克隆猴,但均告失敗。直到21年後的今天,才傳來了成功的消息。   早在1999年,美國俄勒岡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胚胎分割」技術培育出世界上首隻「克隆」獼猴。
  • 中國搞定克隆猴震撼世界!隨時可以複製人
    最近,科技界「大事」不斷,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克隆猴」的出現!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華華」據1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報導,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國誕生。
  • 體細胞克隆猴: 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誕生;同年12月5日,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誕生;同年12月5日,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今天一歲了,研究員:陪它多過陪家人
    在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一周歲之際,克隆猴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的專訪,「最驕傲的是我們這個團隊,我相信,就算沒有克隆猴,也會做出其他工作。」若當時做出了轉基因猴,也許沒有後來的克隆猴在孫強的辦公桌上,只擺放了一張和我國第一隻試管猴的合影。這是孫強第一個重要的科研成果,於他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2001年,國外有了轉基因猴,當時中國不僅沒有轉基因猴,連試管猴也未見報導,而後者早在1984年的國外就有了。
  • 世界首例克隆猴來啦,高考重點還遠嗎?答主:出題可能性不小
    拔一根毫毛,變出千百個猴子猴孫的想法,如今已經成為現實。近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這讓我想起了電影《猩球崛起》,這件重大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對以後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和人類在基因科學生命研究中所產生的作用,以及世界生命科學研究產生的正面和負面作用影響,值得我們深思!Q3:克隆猴都有了,複製人還遠嗎?
  • 克隆兩隻猴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 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 2018-01-25 06:12
  • 中國克隆猴領先全球背後:同行成果是墊腳石,美國已偃旗息鼓
    「克隆猴」技術難點  「多莉」誕生至今已有超過20種哺乳動物實現克隆,其技術均為體細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簡稱「SCNT」)。
  • 領航新徵程|中國克隆猴領先全球背後:美國已偃旗息鼓
    這隻實際上出生於1996年5月的首例體細胞克隆哺乳動物自此成為動物界的「明星」,也徹底顛覆了人類對生殖發育經典理論的認識。「多莉」誕生22年之後,和人類最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的克隆體誕生。這一次,突破性成果發生地是中國。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蒲慕明領導的研究團隊為最先誕生的這兩隻克隆猴取名為「中中」和「華華」。
  • 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vid=484178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  克隆猴在中國成功了。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 中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1/7)
    中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7) "← →"翻頁 繼2017年底在國際上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核克隆這一世界性難題
  • 體細胞克隆猴,了不起
    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與「華華」在育嬰箱內。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法力無邊,只需要拔毫毛輕輕一吹,就能立刻變出千百個分身。如今,類似的場景也有望在現實中呈現。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 世界首例手工克隆綿羊「鵬鵬」帶來了什麼?(圖)
    世界首例手工克隆綿羊誕生已逾兩個月,各項指標穩定劉鵬 攝目前世界上首例採用手工克隆技術獲得的轉基因克隆綿羊,誕生至今已逾兩個月。目前,其體重已達17.28公斤,健康狀況良好。而且最近的取樣分析發現,轉入其細胞內的「ω—3脂肪酸去飽和酶基因fat—1」已經表達。「這表明此次手工克隆羊工程取得了初步成功。下一步,我們還會對手工克隆羊的生長發育進行跟蹤研究,後續過程還有很多難題有待突破。」
  • 體細胞克隆猴為何重要
    這樣的成功,讓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蒲慕明說:「其實科學家們都知道領域內哪些問題是重要問題。今天,中國已經到了從漸進式、增量式的創新到重大突破的階段。我們就是要開創新的科研領域、在原有科研領域獲得裡程碑式的成果。」
  • 克隆猴,中國成功了!這意味著什麼?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華華」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 與猴為伴九年,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
    科學家花了整整九年時間,與千隻猴子在島上相伴,成功培育出了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率先推動了我國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究產業鏈。為什麼要做克隆猴?有何意義?這隻猴子,它要比安迪年齡大,1984年出生的,它叫皮特瑞,是全球第一個試管猴,通過試管技術做出的猴。當時看到這個信息,心裡覺得很不爽,為什麼?因為美國人在1983年就做了這隻猴(1983年開始做,1984年出生),而我決定做猴子的時候已經是2004年了,20年過去了,我們國家還沒有試管猴的技術,我想,有這麼難嗎?所以我在2005年7月博士畢業以後,沒有選擇出國,選擇了上山。
  • 體細胞克隆猴有啥用?告訴你普通人能看懂的道理
    沒想到,中國人用體細胞克隆猴還真就成功了,真讓人感嘆,原來吳承恩早就預言下了。這兩天,媒體鋪天蓋地報導中國科學家克隆出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說這是科研領域裡程碑式的成果,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很多人不明白,體細胞克隆猴為什麼這樣重要?2000年,美國就誕生了胚胎細胞克隆猴,兩者有什麼不同?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綜述: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外國專家怎麼看
    (小標題)技術「有所更新」  這項研究使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即先從一隻猴子身上提取體細胞,取出細胞核,然後植入另一隻猴子「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再將這樣合成的卵細胞放入第三隻猴子的子宮內,最終發育成克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