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手工克隆綿羊「鵬鵬」帶來了什麼?(圖)

2020-11-25 中國日報網

世界首例手工克隆綿羊誕生已逾兩個月,各項指標穩定

  圖為鵬鵬和它的代孕母羊。 劉鵬 攝

目前世界上首例採用手工克隆技術獲得的轉基因克隆綿羊,誕生至今已逾兩個月。目前,其體重已達17.28公斤,健康狀況良好。而且最近的取樣分析發現,轉入其細胞內的「ω—3脂肪酸去飽和酶基因fat—1」已經表達。

「這表明此次手工克隆羊工程取得了初步成功。下一步,我們還會對手工克隆羊的生長發育進行跟蹤研究,後續過程還有很多難題有待突破。」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副總裁、華大方舟公司總經理杜玉濤不敢輕言樂觀。

這項技術突破,是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石河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開展的。到底什麼是手工克隆技術?它與我們常講的克隆有何不同?手工克隆羊的誕生,在科技創新上有哪些意義?日前,記者採訪了深圳華大基因有關研究人員,一一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有何不同?

跟常規克隆相比,手工克隆最大的不同是在第二個步驟——重構胚胎

杜玉濤介紹,手工克隆最早於2001年出現,也不是最新的技術,但之前只是用在克隆牛、豬上,克隆羊的成功,還是首次。

「跟常規克隆相比,手工克隆最大的不同是在第二個步驟——重構胚胎。」華大基因轉基因手工克隆羊項目負責人劉鵬介紹,在動物卵母細胞的外圍,有一層堅韌的透明帶,像「蛋殼」一樣包裹著卵母細胞。要給它換「蛋黃」,就必須先把這層「蛋殼」解決掉。這也是克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到底什麼是手工克隆,這要從手工克隆羊誕生的過程說起。

3月26日12時16分,第一頭轉基因克隆羊成功誕生,初生體重5.74公斤,取名鵬鵬。目前,它各項生命體徵正常。

鵬鵬來源於一項名為「農業部綿羊轉基因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的863課題。「2009年9月,當時課題還沒申請下來,我們預先開展先期準備,從新疆一隻『中國美利奴』品種的健壯種公羊的耳朵上取了一塊組織帶回深圳,建立轉基因細胞系。」杜玉濤說。

劉鵬介紹,所謂建轉基因細胞系,是指在獲取的公羊體細胞中插入「ω—3脂肪酸去飽和酶基因fat—1」,經過一段時間的增殖,篩選出顯示該基因陽性(也就是基因已經成功插入)的細胞,再行增殖,形成一定數量的轉基因細胞。

之後,就是手工克隆的關鍵步驟:2010年10月,項目獲批3個月後,研究人員將這批細胞帶到新疆,開始手工克隆實驗。首先獲取母羊的一些卵母細胞,抽去細胞核,只留下細胞質。就像「取出雞蛋的蛋黃」那樣,把承載遺傳信息的細胞核清除掉。再將之前獲得的轉基因細胞融入進去,猶如植入一顆新的「蛋黃」,使之融為一體。

這顆全新的「雞蛋」雖然來自兩個不同的個體,但它只有一套遺傳基因,全部來自同一隻羊。新生的細胞在電擊激活和化學激活後開始以2的N次方速度分裂發育,經過6—7 天后,形成一個囊胚。「這個步驟叫重構胚胎的激活和體外培養,最後得到的囊胚,肉眼下只是小小的一點,放在顯微鏡強光下勉強可以看見。」劉鵬說。

最後一個步驟是孕產:重構胚胎發育到囊胚後,2011年10月底到11月初,研究人員將其移植到代孕母羊子宮內,經過5個月的懷孕期,鵬鵬誕生。

優勢何在?

技術穩定、操作簡易,將來可通過食用羊肉,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

用手工克隆代替常規克隆,首先一個優勢就是它相對簡化、成本降低。劉鵬介紹,一套用於操作去核—注核的顯微操作儀,造價在三四十萬元左右,新疆的氣候和實驗條件,對完成這些操作都很不利;而「手工克隆」不需要太多尖端儀器,只需要一臺幾萬元的普通顯微鏡,在放大40—50倍的鏡頭下,研究人員能夠輕易地找到細胞核所在區域並順利切掉。

另外,從現在的實驗來看,手工克隆每步的效率、成功率都高於常規克隆。劉鵬說,從囊胚率來說,常規僅為5%—10%,而手工克隆能達到10%以上。「以往做的克隆豬,囊胚率通常都在30%—40%,最高的達50%—60%。」從懷孕以後的產仔率來說,這次研究人員移植了30隻代孕母羊,最後成功受孕並生下來3 只,存活2隻,「這個比例已經是高於以往的常規克隆了。」

鵬鵬集聚了中國科研人員的兩項努力:除了手工克隆的技術降低了克隆的成本和難度,有利於進一步普及外;轉入「ω—3脂肪酸去飽和酶基因」,則有可能讓羊不僅能產肉、產奶、產毛,體內還能合成深海魚油中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ω—3。

ω—3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需的一種脂肪酸,具有心血管保護作用。科學實驗證實,如果ω—3攝入不足,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類風溼和一些癌症的發病率就會提高。長期以來,人類一直通過深海魚油等食品來補充自己所需的ω—3。

而現在,手工克隆綿羊的身上轉入了ω—3基因,能夠在羊奶及羊肉中表達ω—3不飽和脂肪酸,「未來我們經過一系列安全試驗以後,也許可以出售具有大量ω—3不飽和脂肪酸的羊肉及羊奶,可以幫助人們通過食物達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的目的。」杜玉濤說,事實上,鵬鵬不僅是科學研究的產物,也是我國農業發展「戰略儲備項目」中的一個部分。國家農業部門專門出資支持,培育動物新品種,對生物技術進行戰略儲備。

但是,這畢竟是轉基因動物,要投入市場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例異體克隆動物「北山羊」在新疆降生(圖)
    中新網1月23日電 據都市消費晨報報導,中國首例異體克隆動物——克隆北山羊1月21日在新疆烏魯木齊縣六十戶鄉降生。  在異體克隆研究領域,目前國際上僅有印度野牛和歐洲盤羊取得成功。  完成這一世界領先水平科研課題的是一家民營公司——新疆金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他的合作者是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新疆畜科院郭志勤研究員。
  • 世界首例克隆山羊誕生在中國,健康生活16年,這位院士功不可沒
    因此,陽陽也成為了世界上首例活下來的體細胞克隆山羊,而克隆他的科學家就是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被稱作"中國克隆羊之父"的張湧院士。1990年,張湧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首批7頭胚胎克隆山羊;1995年,他利用胚胎核移植—去掉一卵細胞的細胞核,植入另一受精卵的胚胎核,克隆出45隻山羊,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群胚胎克隆動物群體。張湧因此被譽為"中國克隆羊之父"。
  • 中國自主培育出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打破韓國技術壟斷
    據科技日報7月5日報導,5日,北京希諾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外宣布,經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犬DNA實驗室鑑定,該公司培育的比格犬「龍龍」與世界首例基因編輯疾病模型犬「蘋果」同一認定機率大於99.99%,與「代孕犬」排除親子關係,這證明了「龍龍」就是「蘋果」的克隆犬。「龍龍」成為我國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體細胞克隆犬,也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
  • 人類克隆出了綿羊,還克隆了猴子,為什麼就不能克隆只恐龍?
    克隆一詞來自於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意思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後代的過程,在植物界很普遍,比如扦插與壓條繁殖等都是屬於克隆,但在動物方面的突破還是二十世紀末期,1996年英國農業部支持下的綿羊多莉克隆成功,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盤點那些克隆動物
    克隆猴的成功,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將為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等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盤點那些克隆動物  早在1952年,英國生物學家約翰·古爾就已經成功從成年青蛙皮膚的細胞成功克隆出了蝌蚪,小小的蝌蚪改寫了生物技術發展史,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被克隆的動物。
  • 中國搞定克隆猴震撼世界!隨時可以複製人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華華」據1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報導,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國誕生。這是自1996年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綿羊「多莉」誕生以來,首例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靈長類動物。這項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科研成果,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領域裡程碑式突破」,也被國內外主要媒體爭相報導。
  • 世界首例轉人防禦素基因克隆奶牛在陝誕生
    科研人員在對受體牛實施剖腹產後產下克隆奶牛。支勇平/攝    11月25日,由我國著名動物胚胎工程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湧歷時10年主持培育的世界首例轉人防禦素基因克隆奶牛,在陝西楊凌科元奶牛場通過剖腹產降生。這頭克隆奶牛體重達40.1公斤,體質健壯,毛色光亮。
  • 多莉:世界上第一隻克隆動物已經死去,而克隆技術命途多舛
    圖中這隻綿羊名叫多莉,是科學家通過三隻羊分別提供的DNA、線粒體還有子宮,「發明」的世界上第一隻克隆動物。曾幾何時,這隻羊長期霸佔著我們的生物教科書。一直以來,克隆這項技術,被認為是「觸摸到天花板」一樣的科技之一,與它相提並論的是機器人、核武器一類,都是可能導致人類社會毀滅或者出現不可控因素的發明。然而,20多年過去了,不管是多莉還是克隆技術,都表現得十分命途多舛。1996年7月5日,多莉來到了這個世界上。
  • 為什麼現在很少提"克隆"了?看下綿羊"多莉"的一生,或許會明白
    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探求真理。克隆羊多莉的出生曾經讓人們歡呼雀躍,那個世界頂尖級的難題,人類終於克服。如今多年過去,克隆這個詞卻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什麼現在的人們很少提到克隆了呢?回顧多莉的一生,我們或許明白,在克隆這條道路上,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中國首例體細胞克隆馬在漯河誕生 此前僅美國阿根廷掌握該技術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王俊生 徐先友 見習記者 孫曉永/文圖近日,一匹名叫「天天」的小矮馬在漯河市天啟生物精準繁育基地出生,引發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9月19日,該基地首席科學家劉紅波博士,受邀出席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更是憑藉這匹小馬,被聘任為中國科學家論壇首席科學家。
  • 世界首頭克隆駱駝懷孕:證明克隆動物可繁衍
    科學家表示世界上第一頭克隆駱駝「因扎茲」(Injaz)成功自然受孕。「因扎茲」今年6歲,是2009年一頭屠宰駱駝的卵巢細胞克隆結晶。整個克隆過程藉助一位代孕母親完成。照片中的小駱駝便是「因扎茲」,當時只有6天大。
  • 愛心送暖不斷,定安自閉症貧困兒童鵬鵬的新家開工啦!
    不少熱心人為鵬鵬提供了各種幫助。愛心募捐加上自籌,如今,鵬鵬家破舊的石頭房被拆除,「夢想號」新房終於開工建設了。苗博和鵬鵬在聊他的模型。記者 陳衛東攝  11月16日上午,苗博帶著三份禮物來到鵬鵬暫住的房子裡。  「叔叔給你準備了一個驚喜。」  「哇,飛機!」  見到愛心人士贈送的禮物,鵬鵬興奮地大喊起來。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牛21歲去世 高於牛的平均壽命
    (原標題: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牛「加賀」去世,壽命達21歲)
  • 中國首批體細胞克隆牛首例自體繁育後代誕生(圖)
    「健健」的誕生,說明我國的體細胞克隆牛具有正常的妊娠產犢能力,繁育機能正常,並證明了我國的體細胞克隆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剛出生的「健健」體長72釐米,身高76釐米,體重38公斤,是個健康漂亮的小母牛犢。
  • 「中國首例體細胞克隆馬」在漯河誕生
    大河網訊(記者 田明傑)「我們培育的中國首例體細胞克隆馬-德保矮馬,已經健康出生。目前已經滿月,並且健康狀態良好,後續的4匹克隆馬也將陸續出生。」9月14日,河南天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孟龍告訴記者,從目前的技術效率來看,我國已成為繼美國和阿根廷之後,第三個具備產業級體細胞克隆馬核心技術能力的國家。
  • 為何現在很少有人再提克隆了?看看綿羊「多莉」的下場,就明白了
    這其實是一種克隆技術,也是一次生物學中的突破性成就。 不過這項高技術聽起來是很不錯,但這其實早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就被人們摸索清楚,並且在1996年的時候,還成功的引用這項技術從而,創造出來世界上首隻克隆生物
  • 當克隆遇到基因編輯 批量「定製」動物大門打開
    不過,生下它的是代孕媽媽——一隻普通的比格犬;它的供體細胞則來自世界首例人類基因編輯疾病模型犬「蘋果」。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龍龍」出生第28天,它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疾病模型犬「蘋果」的克隆犬。  這條名叫「龍龍」的小狗是我國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體細胞克隆犬,更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  聽了是不是很暈?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對狗敲入或敲除某個基因,對它「功能定製」;然後以其為模本進行複製或「批量」生產,即克隆。這在我國甚至世界還是頭一次。最近,第二隻代孕犬又生了兩隻「蘋果」的克隆犬,並經過DNA同一性鑑定。
  • 中國首例克隆小香豬誕生
    本報訊(記者丁肇文)經過中國農業大學李寧教授領導的課題組一年多的科技攻關,我國第一頭體細胞克隆豬日前在河北省三河市成功誕生。這是我國獨立自主完成的首例體細胞克隆豬,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此次克隆豬供體細胞來自於我國地方優良豬種———香豬的胎兒,受體卵母細胞來自屠宰母豬的卵巢。
  • 中國首例純種藏獒在山東威海成功克隆(圖)
    2014/9/26 9:30:44   來源:威海網       9月24日,經過20多分鐘的剖腹產手術,中國首例純種克隆藏獒在威海順利誕生
  • 北京日報:克隆10年(組圖)
    10年前的今天,1997年2月27日,英國科學家宣布在世界上首次用體細胞成功克隆一頭母綿羊——多莉。這就是動物克隆。  施佩曼提出了這樣的設想,但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這個設想直到1952年,才由美國費城的科學家們第一次完成。他們把蛙的囊胚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細胞中,發育成了蝌蚪。1963年,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在世界上最早報導了魚類的核移植克隆。1986年,英國科學家改進了核移植的細胞融合方法,引入了方便安全的電融合法,得到了世界上最早的克隆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