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這隻綿羊名叫多莉,是科學家通過三隻羊分別提供的DNA、線粒體還有子宮,「發明」的世界上第一隻克隆動物。
曾幾何時,這隻羊長期霸佔著我們的生物教科書。一直以來,克隆這項技術,被認為是「觸摸到天花板」一樣的科技之一,與它相提並論的是機器人、核武器一類,都是可能導致人類社會毀滅或者出現不可控因素的發明。
然而,20多年過去了,不管是多莉還是克隆技術,都表現得十分命途多舛。
1996年7月5日,多莉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後來大量的實驗表明,哺乳動物的克隆成功率只有2%-5%,因此多莉能夠出生充滿了偶然和幸運。但是這個幸運兒,卻從出生開始,似乎身體就比普通的綿羊要差一些。
在它4歲多的時候,也就是2001年,多莉患上了關節炎,一種老年綿容易患的疾病。到了2003年,獸醫檢查發現,多莉患上了嚴重的進行性肺病,到現在為止,這仍舊是一種不治之症。多莉連續咳嗽了一個多星期,無奈之下,當年2月,科學家對多莉實行了安樂死。
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多莉的體弱多病和「英年早逝」,是克隆生物體的普遍現象,還是一個個例而已。但多莉終究還是死了。此時,多莉不過才6歲多一點,僅僅是普通綿羊壽命的1/2。
克隆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爭議。一方面克隆技術在研究人類疾病、器官移植、挽救瀕危動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意義,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克隆生物會有礙人類的人倫道德,進而使人類社會發生許多不可接受的事情。
但科學家們後來與政府人士和民間站到了一起,反對克隆的原因,還不僅僅在於此。
首先,克隆技術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能夠複製出一個與母體一模一樣的個體出來。多莉與那隻提供DNA的母羊外表就並不一致。後來,愛寵人士們克隆出來的寵物,不管是從外觀還是性情,甚至於對待主人的態度,往往表現得大相逕庭。
這是為什麼呢?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把一部小說拆分成幾十萬個漢字,然後再把同樣的幾十萬個漢字重新組合排列出來,這就仿佛是克隆的過程。結果我們都明白了,重新組合後的文案與原來相比,無論是語句通順還是閱讀體驗,肯定是無法同日而語的。
也就是說,科學家們發現,克隆能夠得到一個與原來完全一樣的個體,這是一個偽命題。

同時,克隆過程非常複雜,即使到現在,人們仍然無法完全掌控所有的步驟。這一方面導致了克隆的卵子成功率只有2%-5%,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克隆出生的生物,在出生後的幾天或者幾個月內就死亡了。而且,克隆的生物還往往因過程中的化學試劑或物理方法,而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
雖然克隆的可控性會變得越來越強,但只要克隆,缺陷就不可避免。
這就是為什麼,複製人類,一直都是全世界反對的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