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中中」和「華華」 來源: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陳芳、董瑞豐)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記者見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正在恆溫箱裡嬉戲。姐姐比妹妹大10天,除了個頭略有差異,「姐妹」倆幾無分別。
「姐妹」倆的基因,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科研人員提取了這個獼猴胎兒的部分體細胞,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結果產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後代,這個過程也就是克隆。
「這是許多專家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重大技術突破。」國際細胞治療學會主席約翰·拉斯科這樣點評中國科學家的成果,「利用聰明的化學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來導致克隆猴失敗的障礙。」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0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克服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科學家曾普遍認為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這個難題。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出大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這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克隆猴的成功,將為阿爾茨海默症、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孫強說,這意味著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藥測試。
相關新聞:
「中中」和「華華」來了!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記 (來源:科學網)
拔根汗毛,吹口氣,就能變出一大堆小猴子。如今,」齊天大聖「孫悟空的這項絕活,真的成為了現實。
最近,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出生的兩個獼猴寶寶「萌」化了所有人,它們時而一起嬉笑打鬧,時而依偎著自己心愛的「Hello Kitty」毛絨玩具,時而瞪著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望著這個世界。
這兩個小猴子的「父母」,是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團隊。經過五年不懈努力,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1月25日在線出版的《細胞》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這項成果。(論文連結)
這兩隻名叫「中中」和「華華」的小傢伙,也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一對小獼猴。
克隆猴為何這麼難?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人類就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20年間,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相繼獲得成功,不僅誕生出馬、牛、羊、豬和駱駝等大型家畜,還誕生了小鼠、大鼠、兔、貓等多種實驗動物。
然而,與人類最為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美國、中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多家科研機構在此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和嘗試,但始終未能成功。
「一個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供體細胞核在受體卵母細胞中的不完全重編程,導致胚胎發育率低。」文章通訊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說,「另外,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的操作技術不完善,這些都影響了實驗的成功。」
胚胎操作的一個必要步驟是給卵母細胞去核。但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猴子的卵母細胞不透明,因此去核操作非常困難。
科研人員想出了使用偏振光的方式來給細胞「打光」,但為了儘可能減少對細胞的影響,操作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
為此,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博士後劉真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訓練這項技術,最終實現了在10秒內精準完成體細胞核移植的顯微操作。
同時,科研人員不斷嘗試各種實驗方法,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促進體細胞核重編程,顯著提高了體細胞克隆胚胎的囊胚質量和代孕猴的懷孕率。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 12月5日,「中中」的妹妹「華華」也順利誕生。
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
體細胞克隆猴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與類腦智能研究」的支持下,完全由中科院團隊獨立完成的國際重大突破。
「這個成果真正實現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彎道超車,意義重大。」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評價稱,該成果標誌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為動物模型家族再添「新成員」。
當前,藥物研發通用的動物模型是小鼠。但小鼠與人類相差甚遠,藥物研發人員在小鼠模型上花費了巨大資源,但篩選到的候選藥物用在病人身上,卻大都無效,或有不可接受的副作用,這使得諸如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等不能得到有效治療。
這讓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成為生命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研究的急需。
因此,除了基礎研究上的重大意義外,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製作腦疾病模型猴,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這項成果使獼猴有望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智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說。
白春禮也相信,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以及未來基於體細胞克隆猴的疾病模型的創建,將有效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提高藥物研發成功率,使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有力推動我國新藥創製與研發,助力「健康中國2030」目標實現。
倫理問題?不存在的!
兩隻小猴子目前正在實驗室裡健康活潑地生活著,但人們的疑問也隨之而來:克隆猴出來了,複製人還會遠嗎?
對於這個公眾高度關切的問題,蒲慕明明確表示,中科院做這項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複製人,而是為了提高人類健康、研究腦科學基本問題服務的。
相反,這項工作還可能使一些倫理爭議得到化解。
目前,中國每年出口數萬隻獼猴,主要用於藥物篩選。在蒲慕明看來,這麼大批量的動物實驗,在倫理方面是有問題的。「我們做這項工作,就是要解決這一倫理問題。」
有了體細胞克隆猴技術,人們就能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
也就是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這項技術,讓人們在一年內就能製備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減少了個體差異對實驗的幹擾。這樣,只要使用很少數量的克隆猴,就能夠完成很有效的篩選。
「任何科學發現都是雙刃劍,既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進步,也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危機,核能、基因編輯都是典型的例子。」在蒲慕明看來,生命科學的倫理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家需要注意的,更需要政府部門以及整個社會大眾共同參與,通過立規、立法等方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做出正確的決策。
「對新技術,我們要重視,但不要害怕。」他最後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