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將促進疑難病症新藥開發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1月25日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兩隻克隆猴均為雌性。在科研人員精心呵護下,截至目前,兩隻小猴子的各項身體指標均很正常,發育狀態良好。

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

體細胞是一個相對於生殖細胞的概念。它是一類細胞,其遺傳信息不會像生殖細胞那樣遺傳給下一代。

孫強說:「體細胞是執行特殊功能的,比如紅細胞是執行運養功能的,免疫細胞是執行免疫防禦功能的,它們不具有發育的特性。但有部分體細胞可以在體外進行培養實現無限增殖,可以拿到無數的體細胞。」利用這個特點,體細胞克隆技術應運而生。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許多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

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很多疾病的研究就無法順利且有效開展。」孫強說,「比如,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

以往用普通的猴子做實驗動物模型,這存在兩個劣勢。

孫強說:「一是猴子的繁殖力低,傳代時間長。一個猴子的懷孕周期是160天,從一個小猴子出生到性成熟可以懷孕生育至少要等4年到6年時間。二是遺傳背景複雜。因為猴子的父親母親都不一樣,其基因來源不一樣,遺傳背景就不一樣,這樣個體差異大,對實驗幹擾就會比較大。」

基於此,一直以來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都在不斷努力去想辦法攻克這個難題。

2012年,在浙江烏鎮舉行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小型專題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提出神經所要開展猴體細胞克隆的工作,並認為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唯一可行道路。

於是,奔著這個任務目標,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開啟了這項研究。

孫強團隊經過分析認為,體細胞克隆的關鍵節點是主要分為四個階段:胚胎構建、激活、核基因啟動,以及著床後發育。其中,前三個階段,也就是胚胎細胞從一個細胞依次分裂成2、4、8個細胞的的過程之間是最關鍵的。

「在核基因組啟動前,體細胞核要經歷一個回復到早期胚胎核狀態的過程,也就是重編程。如果能把這個過程控制好,應該就能夠提高體細胞胚胎的發育率。」孫強說。

猴的卵母細胞去核難度大,對技術的要求很高。為了能在去核過程中做到快速準確,減少對卵母細胞的損害,劉真苦練技術幾年,最終能達到平均10秒取出一個核。

將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的新藥研發進程

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孫強團隊最終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難題。

談到體細胞克隆猴構建成功的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表示,首先證實了獼猴可以用體細胞來克隆,二是獼猴可以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

「克隆猴遺傳背景相同,就減少個體間差異對實驗的幹擾,大大減少了實驗動物使用數量。同時,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模型猴製備時間縮短到一年內,複雜和精準的基因編輯可以在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蒲慕明說。

此外,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蒲慕明說:「同時,這一突破也率先實現了『領跑、彎道超車、三個面向』的目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

國際細胞治療協會主席,醫學科學家約翰.拉斯科評價說:「來自中國科學院的作者們報導了體細胞核移植和化學重編程產生的克隆獼猴出生了以及頭一個星期的生長情況。相似的技術二十年前曾經用來製備多莉羊,但是這一次來自上海的科學家利用聰明的化學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來導致克隆猴失敗的障礙。這是許多專家一直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重大技術突破。」

體細胞克隆猴的應用前景很廣闊

美國的傑克森實驗室建立於192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模式動物研發基地和銷售公司,為國際生物醫學界培養並出售七千多種基因編輯小鼠品系。

「等這項技術成熟後,未來,我國也可建成以非人靈長類為模型的主要研發基地和產業鏈。」蒲慕明說,「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腦疾病模型猴的製作也將為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以我國科學家為主導的靈長類全腦圖譜計劃的實施和靈長類腦科學的前沿研究,將進一步使我國成為世界腦科學人才的匯聚高地。」選編:人民日報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孫悟空的絕技「現實版」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加速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要知道,克隆羊多莉用的是乳腺細胞,一般來說,越原始的細胞越容易用來克隆實驗,然而,像體細胞這種分化程度很高的,就非常難以克隆,其實非體細胞克隆猴在2000左右就誕生了,然而,過了十幾年,才完成體細胞克隆猴的實驗,可以看出這付出了多少努力方能完成。
  • 為「克隆猴誕生」點讚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1月25日新華網)  在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之時,真可謂石破天驚,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成為當年度的大事件之一。隨後,全球各國科學家都在不斷探索克隆技術,並在多個領域獲得突破,諸如牛、鼠、貓、狗等動物都成功被克隆出來。
  • 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  克隆猴為什麼難?它的誕生有什麼價值?在克隆猴的誕生地——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研究團隊給出了解答。克隆猴有啥價值?
  •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中中」和「華華」 來源: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陳芳、董瑞豐)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
  • 首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 晨讀天下
    羊晚君都梳理好,裝進了今天的【兩會貨櫃】——值班主播:孫坤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盤點那些克隆動物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0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在之後的1963年,中國科學家就成功地克隆了亞洲鯉魚。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克隆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克隆鼠、克隆牛、克隆猴、克隆豬、克隆貓和克隆兔等,也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問世。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與克隆猴見面需嚴格體檢 待遇超過大熊貓兩隻克隆猴起名為「中中」和「華華」,分別誕生在2017年11月27日和12月5日,不論是誰想要見它們一面,都要經過專家同意,做過胸透拍照,穿好防護服,戴好口罩和手套,才能夠在比較近的距離一睹它們的樣貌。這樣的保護,甚至超過了國寶大熊貓的待遇!的確,它們可是科學家眼中的寶貝,這兩隻克隆猴在全世界可都是絕無僅有的。
  • 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在中國誕生
    「中中」和「華華」又多了五個「小夥伴」     2018年1月,當兩個體細胞克隆猴寶寶「中中」和「華華」第一次亮相時,科研人員就曾預言,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克隆猴模型,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藥研發。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創造歷史!蒲慕明:它將助力腦疾病研究
    《未來說·執牛耳者》節目組2020-08-26 20:02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帶著團隊熬過了十五年的孤獨衝刺,終於在2017年創造了歷史,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中國的消息震撼了世界。
  • 科學網—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記中科院神經科學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   ■本報見習記者 任芳言 記者 陳歡歡
  • 世界首個克隆猴在上海誕生
    2017年11月27日,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坐落於徐匯區嶽陽路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8天之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也在這裡順利誕生。國際生物學頂尖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2018年1月25日發表了此項成果。
  • 講述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記中科院神經科學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本文章來源於:科淘網(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4-09 第1版 要聞)2018年1月,兩隻克隆小猴「中中」和「華華」登上國際期刊《細胞》,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
  • 克隆猴誕生之後 國際靈長類研究中心也將建在上海
    兩隻克隆猴中,姐姐「中中」8周大,妹妹「華華」6周大。研究人員賦予了它們「中中」和「華華」的名字,寓意中國科研的又一次突破性進展。  克隆猴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這一突破也實現了「領跑、彎道超車、三個面向」的目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成功誕生背後的艱辛歷程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孫悟空一把毫毛變出一群猴子的神話成真!談到體細胞克隆猴背後的艱辛歷程,讓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在匯報中一度哽咽落淚。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莉」誕生以來,「克隆」一詞便走進了人們的視野。20多年間,大到馬、牛和駱駝,小到實驗室中的小白鼠,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相繼成功,然而,與人類最為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加速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克隆猴「中中」和「華華」。上海發布 圖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上海誕生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 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誕生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致力於節律紊亂等相關疾病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構建,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腦認知與類腦前沿研究」和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全腦神經聯接圖譜與克隆猴模型計劃」的大力支持下
  • 11月27日,2年前,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 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 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 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 2017年11月27日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 中國科學家再登高峰,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生命科學史的重大突破
    ,克隆豬出現於2000年,克隆兔、騾子、鹿和馬則在2003年成功,克隆狗、果蠅在2005年誕生,2009年,克隆駱駝在杜拜誕生。克隆技術直到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
  • 體細胞克隆猴第一人:技術無法申請專利,領先窗口期僅有一年
    東方IC 圖中國科學家率先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消息,搶佔了媒體頭條。1月25日凌晨,體細胞克隆猴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為該論文通訊作者。兩隻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人類首次掌握了這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