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首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 晨讀天下

2021-01-20 羊城晚報

晨讀天下 一條縱覽天下風雲



#兩會貨櫃#

2018年廣東省兩會進行時。「時間銀行」、課外輔導規範、大病救助信息平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討論了哪些熱點?羊晚君都梳理好,裝進了今天的【兩會貨櫃】——

值班主播:孫坤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兩隻克隆猴均為雌性。在科研人員精心呵護下,截至目前,兩隻小猴子的各項身體指標均很正常,發育狀態良好。



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


體細胞是一個相對於生殖細胞的概念。它是一類細胞,其遺傳信息不會像生殖細胞那樣遺傳給下一代。


孫強說:「體細胞是執行特殊功能的,比如紅細胞是執行運養功能的,免疫細胞是執行免疫防禦功能的,它們不具有發育的特性。但有部分體細胞可以在體外進行培養實現無限增殖,可以拿到無數的體細胞。」利用這個特點,體細胞克隆技術應運而生。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許多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




「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很多疾病的研究就無法順利且有效開展。」孫強說,「比如,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


以往用普通的猴子做實驗動物模型,這存在兩個劣勢。


孫強說:「一是猴子的繁殖力低,傳代時間長。一個猴子的懷孕周期是160天,從一個小猴子出生到性成熟可以懷孕生育至少要等4年到6年時間。二是遺傳背景複雜。因為猴子的父親母親都不一樣,其基因來源不一樣,遺傳背景就不一樣,這樣個體差異大,對實驗幹擾就會比較大。」


基於此,一直以來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都在不斷努力去想辦法攻克這個難題。


2012年,在浙江烏鎮舉行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小型專題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提出神經所要開展猴體細胞克隆的工作,並認為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唯一可行道路。


於是,奔著這個任務目標,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開啟了這項研究。


孫強團隊經過分析認為,體細胞克隆的關鍵節點是主要分為四個階段:胚胎構建、激活、核基因啟動,以及著床後發育。其中,前三個階段,也就是胚胎細胞從一個細胞依次分裂成2、4、8個細胞的的過程之間是最關鍵的。


「在核基因組啟動前,體細胞核要經歷一個回復到早期胚胎核狀態的過程,也就是重編程。如果能把這個過程控制好,應該就能夠提高體細胞胚胎的發育率。」孫強說。


猴的卵母細胞去核難度大,對技術的要求很高。為了能在去核過程中做到快速準確,減少對卵母細胞的損害,劉真苦練技術幾年,最終能達到平均10秒取出一個核。



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孫強團隊最終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難題。


談到體細胞克隆猴構建成功的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表示,首先證實了獼猴可以用體細胞來克隆,二是獼猴可以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


「克隆猴遺傳背景相同,就減少個體間差異對實驗的幹擾,大大減少了實驗動物使用數量。同時,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模型猴製備時間縮短到一年內,複雜和精準的基因編輯可以在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蒲慕明說。


此外,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蒲慕明說:「同時,這一突破也率先實現了『領跑、彎道超車、三個面向』的目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


國際細胞治療協會主席,醫學科學家約翰.拉斯科評價說:「來自中國科學院的作者們報導了體細胞核移植和化學重編程產生的克隆獼猴出生了以及頭一個星期的生長情況。相似的技術二十年前曾經用來製備多莉羊,但是這一次來自上海的科學家利用聰明的化學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來導致克隆猴失敗的障礙。這是許多專家一直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重大技術突破。」



美國的傑克森實驗室建立於192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模式動物研發基地和銷售公司,為國際生物醫學界培養並出售七千多種基因編輯小鼠品系。


「等這項技術成熟後,未來,我國也可建成以非人靈長類為模型的主要研發基地和產業鏈。」蒲慕明說,「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腦疾病模型猴的製作也將為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以我國科學家為主導的靈長類全腦圖譜計劃的實施和靈長類腦科學的前沿研究,將進一步使我國成為世界腦科學人才的匯聚高地。」



痛惜!急診醫生一晚接診38人後猝死

最小的孩子才5個月


23日,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外科大夫郭慶源值完夜班後出現胸悶、心慌、氣憋等症狀,後初步排除心梗,可就在同事幫其辦理住院手續時,郭大夫突然出現抽搐症狀,經四個小時搶救無效死亡,年僅43歲。



據悉,事發當晚郭大夫共接診38人,未能按時下班,事發前一小時,郭大夫還打電話囑咐同事,讓其關注一名病人。郭大夫有兩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僅五個月大。



同事在朋友圈悼念。



中央發話,這些人的待遇要提高!

有你嗎?


1月23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有關建立城鄉居民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等多項與民眾生活相關的文件。 


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


養老金方面,會議指出,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建立激勵約束有效、籌資權責清晰、保障水平適度的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確保參保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我國的養老保險包括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以及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等。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主要針對的是農村戶籍人口以及城鎮戶籍人口中的非就業人口,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是指城鎮戶籍就業人口的養老保險。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前者的養老待遇水平相對比較低,比如有些地方農村戶籍人口的月養老金在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這次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對這部分人口來說是一大利好。


關於養老金方面的好消息,除了上述這一消息之外,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提出,2018年要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等等。關於養老金,今年還有以下4個利好變化↓↓↓


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開啟第一步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是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邁出的第一步。人社部表示,這將均衡地區之間由於人口結構特別是人口的流動導致的撫養比差異過大帶來的養老保險負擔,調劑餘缺,進一步在全國範圍發揮養老保險互助共濟作用。



現階段,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每年當期結餘約為4000多億元,累計結餘4萬多億元,可以支撐16個月的發放,實行全國統籌就是為了解決省與省間的不平衡問題。

擬為失業人員代繳養老、醫療保險


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延長一年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做好失業保險條例修訂實施工作。


人社部2017年11月就《失業保險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與現行條例相比,意見稿中新增了為失業人員代繳基本養老保險費、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和創業補貼,將醫療補助金調整為代繳基本醫療保險費。



人社部指出:


代繳基本養老保險費,解決了失業人員養老保險繳費中斷的問題,解除了失業人員「老有所養」的後顧之憂;

代繳基本醫療保險費,確保失業人員享受醫療保險待遇,解決了失業人員領金期間「病有所醫」問題。

部分人可能會增加一份退休收入


自2018年2月1日起,《企業年金辦法》將正式施行。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通過集體協商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規定,企業年金所需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8%。職工參加企業年金,有利於在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另外增加一份養老積累,進一步提高退休後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部分國資將繼續充實社保基金


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明確劃轉比例統一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


方案要求,2017年選擇部分中央企業和部分省份開展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8年及以後,分批劃轉其他符合條件的中央管理企業、中央行政事業單位所辦企業以及中央金融機構的國有股權。



社保基金獲得「輸血」,將緩解養老金缺口問題,避免將缺口轉移給下一代人,實現代際公平,同時有助於保障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化解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衝擊。

 

延伸閱讀


此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還強調了以下兩個與很多人相關的重要內容↓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會議強調,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協同作用,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強技術工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


會議指出,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要從群眾需求出發,把臨床必需、療效確切、供應短缺、防治重大傳染病和罕見病、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兒童用藥等作為重點,促進仿製藥研發創新,提升質量療效,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更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用藥需求。





2018年度國考筆試成績今日公布,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的職位合格分數線享受政策傾斜。


24日,外逃16年的太原住房制度改革辦公室原主任胡玉興回國投案自首。至此,全國「百名紅通人員」已有52名歸案。






今日,設計時速200公裡的渝貴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重慶至貴陽的鐵路旅行時間將從10小時縮減到2小時左右。








日前,廣東「掃黃打非」辦查封了製作傳播兒童邪典片的廣州胤鈞公司,扣押了生產設備,要求下線所有相關視頻。






縱覽同城媒體頭版

最新資訊一眼讀懂


羊城晚報

新快報


南方日報

南方都市報

廣州日報

信息時報

來源 | 羊晚新媒體綜合羊城晚報、羊城晚報.掌上羊城、金羊網、羊城派人民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新聞網、新浪微博

編輯 | Sofia


以上就是今天的【晨讀天下】,喜歡請在下方點個

相關焦點

  • 重大突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與克隆猴見面需嚴格體檢 待遇超過大熊貓兩隻克隆猴起名為「中中」和「華華」,分別誕生在2017年11月27日和12月5日,不論是誰想要見它們一面,都要經過專家同意,做過胸透拍照,穿好防護服,戴好口罩和手套,才能夠在比較近的距離一睹它們的樣貌。這樣的保護,甚至超過了國寶大熊貓的待遇!的確,它們可是科學家眼中的寶貝,這兩隻克隆猴在全世界可都是絕無僅有的。
  • 中國科學家再登高峰,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生命科學史的重大突破
    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世界難題,體細胞是一個相對於生殖細胞的概念。它是一類細胞,其遺傳信息不會像生殖細胞那樣遺傳給下一代。《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根毫毛只需輕輕吹一口氣,就可以變出千千萬萬個小猴子,但是在現實科學界中這種技術實現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中中」和「華華」 來源: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陳芳、董瑞豐)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
  • 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孫悟空的絕技「現實版」
    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 1 月 25 日消息,2017 年 11 月 27 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 月 5 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於 2018 年 1 月 25 日在線發表此項成果。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 2018-01-25 06:12
  • 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將促進疑難病症新藥開發
    2018年1月25日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 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新華社發)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左)和博士劉真在育嬰室查看克隆猴的情況。 (新華社發)  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講述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記中科院神經科學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本文章來源於:科淘網(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4-09 第1版 要聞)2018年1月,兩隻克隆小猴「中中」和「華華」登上國際期刊《細胞》,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
  • 為「克隆猴誕生」點讚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1月25日新華網)  在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之時,真可謂石破天驚,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成為當年度的大事件之一。隨後,全球各國科學家都在不斷探索克隆技術,並在多個領域獲得突破,諸如牛、鼠、貓、狗等動物都成功被克隆出來。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成功誕生背後的艱辛歷程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孫悟空一把毫毛變出一群猴子的神話成真!談到體細胞克隆猴背後的艱辛歷程,讓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在匯報中一度哽咽落淚。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盤點那些克隆動物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
  • 科學網—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記中科院神經科學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   ■本報見習記者 任芳言 記者 陳歡歡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提到「克隆」這個概念,大家一定不陌生。  直到昨晚,一條世界級重磅消息發布: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資料照片)  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世界首隻克隆猴在中國出生
    22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向外張望。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兩隻克隆猴目前生長狀況良好;第三隻克隆猴最早月底誕生  新京報訊 昨天,世界頂尖生物學術刊物《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獼猴的成果。
  • 世界首個克隆猴在上海誕生
    2017年11月27日,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坐落於徐匯區嶽陽路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8天之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也在這裡順利誕生。國際生物學頂尖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2018年1月25日發表了此項成果。
  •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刷屏 這些體細胞克隆技術知識你該知道
    新華網北京1月25日電 24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團隊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什麼是體細胞克隆?體細胞克隆猴與胚胎細胞克隆猴有何區別?2000年,美國就誕生了胚胎細胞克隆猴,體細胞克隆猴與胚胎細胞克隆猴有什麼不同?體細胞克隆與胚胎克隆相比的優勢在哪裡呢?
  • 中科院:我國科學家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
    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科研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等出席發布會。
  • 呵護千猴成長 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記
    中新網上海1月26日電 題:呵護千猴成長 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記  中新網記者 鄭瑩瑩  1月25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一項令世界矚目的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小猴「中中」,2017年11月27日誕生,是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同年12月5日,小猴「華華」誕生。
  • 重大突破!克隆猴在中科院誕生,複製人還遠麼?
    在激烈的科研競爭環境下,中國科學家率先完成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歷史性突破!該研究意義重大,為中國科學家的率先突破點讚。克隆猴的價值在哪裡?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來自中國的高質量稿件的不斷增長,這篇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論文就是一個例子。」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中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同時也會讓中國成為世界腦科學人才的匯聚高地。
  • 體細胞克隆猴第一人:技術無法申請專利,領先窗口期僅有一年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它的妹妹「華華」。東方IC 圖中國科學家率先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消息,搶佔了媒體頭條。1月25日凌晨,體細胞克隆猴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為該論文通訊作者。兩隻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人類首次掌握了這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