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隻克隆猴在中國出生

2021-01-09 新京報

22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向外張望。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兩隻克隆猴目前生長狀況良好;第三隻克隆猴最早月底誕生

  新京報訊 昨天,世界頂尖生物學術刊物《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獼猴的成果。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

  去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

  據介紹,「姐妹」倆的基因,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科研人員提取了這個獼猴胎兒的部分體細胞,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結果產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後代,這個過程也就是克隆。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介紹,他們當時移植了79個胚胎,有六個代孕母猴懷孕,最終健康產下了兩個猴寶寶。

  孫強說,中中、華華兩個克隆猴有專業的獸醫團隊和精心的呵護,目前生長情況良好,沒有任何異常。通過27個微衛星DNA位點分析證明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核基因組信息與供體體細胞完全一致。按他的說法是,長得越來越像。

  記者從神經所了解到,體細胞克隆猴還有第三隻,目前尚在代孕母猴的孕育中。如果一切順利,將在本月底或下月初誕生。

  ■ 焦點

  1 克隆猴有幾道坎要過?

  孫強介紹,克隆猴之所以這麼多年沒有成功主要有三個難點。

  一是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作為受體的卵細胞,必須先把細胞核「摘除」,才能容納體細胞的細胞核,重新構建細胞。但是,猴的卵細胞核去核難度非常大。比較小鼠卵母細胞和食蟹猴(獼猴一種)卵母細胞,可以看出,小鼠卵母細胞的細胞核佔比非常大,很容易去除;而食蟹猴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則佔比非常小,非常難操作。

  二是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卵細胞處於休眠狀態,要繼續發育都需要激活,然後才能發育。自然受精的情況下,卵細胞在受精的同時就會被激活。而體細胞克隆,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激活。因此,「喚醒」的時機要求非常精準。但是,使用傳統方式,猴的卵細胞很容易被提前「喚醒」,往往導致克隆「程序」無法正常啟動。

  三是體細胞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低。孫強給的數據顯示,猴子的囊胚發育率(受精卵發育一段時間才能叫囊胚)遠低牛、老鼠、豬等,優質囊胚率更低。受精卵著床後,很容易早產或流產。2004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做的實驗,7個胚胎,60天內全部流產。

  2

  研究可促老年痴呆症治療

  中科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說,體細胞克隆猴構建成功的意義首先是證明了獼猴可以用體細胞來克隆。

  「獼猴可以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於能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複雜和精準的基因編輯可以在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然後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蒲慕明說,「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這是製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

  此外,他還介紹,克隆猴可以減少個體間差異對實驗的幹擾,大大減少實驗動物使用數量。

  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然後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

  據神經所專家介紹,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 對話

  「研究嚴格遵守實驗動物倫理規章」

  昨天,新京報記者專訪了項目負責人、中科院神經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了解了這次克隆實驗的一些細節,並探討了動物實驗的倫理問題。

  新京報:靈長類動物是人類的近親,但是靈長類動物有很多,為何選擇獼猴做實驗?

  孫強:因為獼猴屬的食蟹猴和恆河猴是最常用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

  新京報:聽說你們用的並不是成年的猴子,而是胚胎上摘取的組織,胚胎發育幾個月了?

  孫強:我們選擇的不是胚胎,而是流產的胎猴組織。這是有區別的。組織來源的流產胎猴約60日齡。

  新京報:你們選擇哪裡的體細胞?細胞分化是否完全?

  孫強:我們選擇的是胎猴的成纖維細胞,是一種分化的體細胞。

  新京報:胚胎細胞和體細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體細胞不能再發育成個體?

  孫強:胚胎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但是數量有限。體細胞都執行特定功能,就是完全分化了,沒有發育的全能性。再變成全能細胞,需要體外培養增殖。二者的胚胎構建方式不一樣,胚胎細胞是自然受精形成的,體細胞要成為胚胎,就要進行核移植。

  新京報:體細胞克隆的一般過程是什麼?

  孫強:需要把卵母細胞去核,然後將體細胞注入去核卵母細胞中,並融合激活,體外培養成克隆胚胎,然後移植到代孕的受體母猴子宮中,發育完全後,成為克隆後代。

  新京報:靈長類克隆有哪些難點?

  孫強:我之前也介紹過了,去核難度大,克隆胚胎發育率低等。

  新京報:靈長類克隆有何意義?

  孫強:簡單來說,就是可為生物和醫學研究及新藥研發提供在進化上與人類更接近的動物模型,且解決了靈長類繁殖周期長和個體差異大的問題。

  新京報:克隆靈長類動物,並為人類研究提供,是否存在倫理困境?

  孫強:我們嚴格按照實驗動物倫理規章開展相關研究,同時該技術的建立,為將來以猴為主要模型的研究動物數量使用極大減少。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王俊

相關焦點

  • 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解說】  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解說】  「孫悟空拔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碎,望空噴去,叫一聲:『變!』即變做三二百個小猴」。
  • 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新華社發)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左)和博士劉真在育嬰室查看克隆猴的情況。 (新華社發)  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首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 晨讀天下
    羊晚君都梳理好,裝進了今天的【兩會貨櫃】——值班主播:孫坤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 世界首個克隆猴在上海誕生
    2017年11月27日,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坐落於徐匯區嶽陽路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8天之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也在這裡順利誕生。國際生物學頂尖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2018年1月25日發表了此項成果。
  • 呵護千猴成長 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記
    中新網上海1月26日電 題:呵護千猴成長 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記  中新網記者 鄭瑩瑩  1月25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一項令世界矚目的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小猴「中中」,2017年11月27日誕生,是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同年12月5日,小猴「華華」誕生。
  • (附克隆猴最新視頻)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團隊下一目標?疾病模型猴
    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已經4個月大了,健康而又活潑(見最新視頻)。實現這一重大突破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克隆猴團隊,有什麼新進展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獲悉,該團隊正和同事合作構建疾病模型猴。 「目前,已經有幾隻猴子懷孕。
  •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中中」和「華華」 來源: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陳芳、董瑞豐)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上海誕生,《細胞》發表成果 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 2018-01-25 06:12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經過五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了兩隻食蟹猴,這也是世界首例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靈長類動物,對於構建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人類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與克隆猴見面需嚴格體檢 待遇超過大熊貓兩隻克隆猴起名為「中中」和「華華」,分別誕生在2017年11月27日和12月5日,不論是誰想要見它們一面,都要經過專家同意,做過胸透拍照,穿好防護服,戴好口罩和手套,才能夠在比較近的距離一睹它們的樣貌。這樣的保護,甚至超過了國寶大熊貓的待遇!的確,它們可是科學家眼中的寶貝,這兩隻克隆猴在全世界可都是絕無僅有的。
  •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刷屏 這些體細胞克隆技術知識你該知道
    新華網北京1月25日電 24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團隊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什麼是體細胞克隆?體細胞克隆猴與胚胎細胞克隆猴有何區別?2000年,美國就誕生了胚胎細胞克隆猴,體細胞克隆猴與胚胎細胞克隆猴有什麼不同?體細胞克隆與胚胎克隆相比的優勢在哪裡呢?
  • 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孫悟空的絕技「現實版」
    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 1 月 25 日消息,2017 年 11 月 27 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 月 5 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於 2018 年 1 月 25 日在線發表此項成果。
  • 講述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記中科院神經科學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本文章來源於:科淘網(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4-09 第1版 要聞)2018年1月,兩隻克隆小猴「中中」和「華華」登上國際期刊《細胞》,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
  • 11月27日,2年前,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 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 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 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 2017年11月27日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1月25日,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線宣布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這也是從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Dolly)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的難題首次得到解決。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 突破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
  • 中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1/7)
    中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 →"翻頁 繼2017年底在國際上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核克隆這一世界性難題、成功誕生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馬雲在達沃斯變魔術丨鈦午報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據人民網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今天凌晨,國際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此項成果。
  • 中國克隆猴技術領先世界 將解決實驗動物模型缺失問題
    2018年3月18日訊,在今年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談及「中國科技創新5年來變化」說到中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成果時,不僅提到了量子糾纏、外爾費米子、胚胎幹細胞,還提到了克隆猴。這些克隆猴有個意味深長的名字——「中中」、「華華」和「夢夢」。
  •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創造歷史!蒲慕明:它將助力腦疾病研究
    《未來說·執牛耳者》節目組2020-08-26 20:02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帶著團隊熬過了十五年的孤獨衝刺,終於在2017年創造了歷史,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中國的消息震撼了世界。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成功誕生背後的艱辛歷程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孫悟空一把毫毛變出一群猴子的神話成真!談到體細胞克隆猴背後的艱辛歷程,讓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在匯報中一度哽咽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