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已經4個月大了,健康而又活潑(見最新視頻)。實現這一重大突破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克隆猴團隊,有什麼新進展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獲悉,該團隊正和同事合作構建疾病模型猴。
「目前,已經有幾隻猴子懷孕。我們期望今年年底能夠生出模型猴,來驗證之前的一些假設,使得克隆猴可以真正用於研究。」克隆猴團隊孫強研究員說,一直想做疾病模型,這就必須拿到足夠的模型數量。這也正是體細胞克隆猴構建成功的意義所在,使得獼猴可以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
回顧當初,對於為什麼要做克隆猴孫強也有了更深的體會。2009年,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非人靈長類平臺,2011年構建出世界上首個自閉症模型猴,也做了其他基因編輯模型。但與此同時發現了一些問題,由於猴子的個體差異性很大,對實驗幹擾就會比較大。比如,小鼠通過連續20代有性繁殖可以培育出遺傳背景相同的近交系小鼠,但猴子繁殖期在5年左右,20代至少也要100年之久。科研人員做基因編輯時發現,有些細胞被編輯,有些細胞卻沒有被編輯,這就造成了基因型的不一致,從而表現型也很難做到一致,因此藥性和安全性都很難評估。此外,基因編輯在胚胎上操作效率很低,難以實現複雜的遺傳操作,也就無法建立負責遺傳調控的模型。
而體細胞克隆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有部分體細胞可以在體外進行培養實現無限增殖,也就是能「批量生產」,且遺傳背景完全一致。科研人員可以在體外對體細胞進行複雜和精準的基因編輯操作,只通過一代就能培育出研究某種疾病的模式動物。
為什麼說獼猴可以成為科研中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孫強介紹,狂犬病、霍亂等疾病的疫苗曾用猴子進行安全性測試。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研究,也都需要猴子作為模式動物。體細胞克隆猴的構建成功,使得模型猴的製備時間縮短到一年內。由於克隆猴的遺傳背景相同,減少了個體間差異對實驗的幹擾。由此,我國可建成以非人靈長類為模型的主要研發基地和產業鏈。
對於民眾關注的複製人問題,孫強再次強調,從2009年建設非人靈長類平臺起,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從未想過要複製人,科學家有自己的倫理約束,做繁殖性的複製人也沒有任何意義。而體外組織培養器官,目前技術上也還沒有達到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