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首次發現超導拓撲表面態,中科院重大成果進入「井噴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從中科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科院近年來的重大成果產出進入了「井噴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創成果,在一些重要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開始並行、領跑。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高鴻鈞介紹,2018年新春伊始,中科院在重大原創成果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誕生和第二個克隆猴「華華」先後誕生,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2月份以封面文章發表;在拓撲量子計算方面方面,拓撲量子計算卓越中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與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團隊等聯合攻關,首次發現了超導拓撲表面態,為探索馬約拉納費米子提供了全新平臺,該成果於3月8日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2017年,中科院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創成果。首次發現突破傳統分類的三重簡併費米子;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首次利用遙遠類星體探測宇宙膨脹的歷史;首次構築了兩種具有選擇性功能化特性的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首次解析了癢覺信息傳遞的神經環路機制;發現了男性不孕不育的基因突變;青藏高原研究提出了印度-歐亞大陸碰撞的新模式;提出了第三類霾化學煙霧的概念模型和理論框架,為大氣汙染防控起到先導作用;海鬥深淵科考邁進萬米時代,首次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世界紀錄;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成功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世界首臺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正式啟用。
在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新年賀詞中,「量子計算機」和「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兩項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入選。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天眼、悟空、墨子3項成果的科學研究均已經取得很好的進展,「天眼」在首次試驗中新發現6顆脈衝星,「悟空」獲得世界上迄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墨子」圓滿完成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2017年,中科院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2項,佔全國34%。十八大以來,中科院作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90項,其中一等獎4項(全國共6項)。
在兩院院士評選出的「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有6項由中科院牽頭完成;在科技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中,有5項由中科院牽頭或參與完成。
在2017年湯森路透發布的第二屆「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中,中科院是我國唯一上榜的科教機構,居第11位。根據國際公認的衡量基礎研究影響力的「自然指數」排行榜,中科院連續5年位列全球榜首。
多位優秀科學家代表我國首次獲得國際重要科技獎項,顯示了我國科技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例如,王貽芳院士作為首位中國科學家2015年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曾慶存院士2016年獲國際氣象組織獎(氣象界最高獎),姚檀棟院士作為首位亞洲科學家2017年獲維加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