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70年」「克隆猴」誕生背後:孤島建猴場,試錯5年

2020-12-04 中國經濟周刊

口述: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 孫強

整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傑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該成果標誌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 日常生活狀態(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供圖)

精子和卵子各攜帶一半遺傳物質,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並發育成一個新的個體,這是大家熟知的哺乳動物生殖方式,但體細胞克隆卻用「狸貓換太子」的手法,將一個體細胞裡的染色體(即DNA)替換掉卵細胞中的DNA,再讓這個卵細胞用體細胞裡的DNA完成新個體的孕育,其難度不言而喻。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已有超過20種哺乳動物的克隆由全球多個生物醫學機構相繼實現。其中,實驗小鼠是生命科學研究與新藥研發最重要的模式動物之一,為科學家發現生命奧秘、幫助人類研發新藥,立下了赫赫功勳。

不過,真正讓全世界頂尖科研團隊緊緊盯住的目標始終只有一個——猴。因為靈長類的進化跟人類非常接近,對認識人類的大腦、腦認知功能和腦疾病有非常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21世紀初,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在《科學》上發文稱,用體細胞克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當時,俄勒岡大學教授米塔利波夫撰文指出,科學家更應該從人跡罕至的科學道路上發現不尋常的風景。但在2011年,他在嘗試了15000枚猴卵細胞後失敗了:他製備的克隆猴在懷孕81天後流產。而這已是在這個領域取得的最好成績。

中國科學家能不能有所突破?能!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該成果標誌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那麼,這個裡程碑式的轉變背後有什麼故事?本文系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作為親歷者對我國在體細胞克隆猴從孕育到誕生全過程的回顧,並授權《中國經濟周刊》刊發。

零起點遇伯樂

團隊主要成員:蒲慕明(中)、孫強(左)、劉真(右)(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供圖)

2001年,國外有了轉基因猴,當時中國不僅沒有轉基因猴,連試管猴也未見報導,而國外早在1984年就有了試管猴。

為了做出轉基因猴,我在博士畢業後,沒有選擇去國外做博士後,而是在2004年去了西雙版納的一座山上的養殖場開展猴生殖生理和轉基因猴構建的研究。這個決定對於我來說並不容易,當時妻子孩子都在揚州,我兩個月才回一次家。儘管每次上山都要坐纜車,一周下山一次去買菜,我卻在這裡待了將近4年。

經過近4年的努力,雖然掌握了非人靈長類輔助生殖技術並得到了試管猴,但卻沒能得到轉基因猴。隨著原單位研究項目的結題,我繼續開展非人靈長類相關研究的科研條件也將失去。儘管我心裡還一直惦記著自己熱愛並全身心投入的研究領域,但現實的困境逼迫我不得不考慮轉變科研方向。

幸運的是,2009年,恰逢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制定發展「路線圖」的階段性目標,計劃開闢能夠引領學科發展的、增強國際科技競爭力的、有應用價值的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神經所蒲慕明院士感受到了我內心從事非人靈長類研究的強烈科研欲望,決定把建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的重任交給我,我所熱愛的科研事業迎來了夢想中的春天。

上孤島建猴場

來到神經所後,考慮到從頭建設非人靈長類設施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我又一次選擇在一個遠離家鄉和核心城市,在位於太湖中一個小島上的猴場,通過租用設施來實現儘快起步。

在島上最初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和電瓶車,這方便我們去鎮上收取試劑和耗材等快遞包裹。如果我們要出島,主要坐69路公交,距離市區較遠,我們需要坐60站路大約2小時的車程才能到火車站。

早期島上沒有食堂,吃飯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給每個宿舍都配備了廚房,大家輪流買菜做飯,到了節假日的時候還會組織一些集體聚餐,讓大家展示自己的廚藝,這樣既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又增進了同事之間的感情。在生活上,我們就像一家人;在工作中,實驗室就是我們的家。由於比較潮溼,實驗室一樓的牆壁發黃甚至發黴,員工就自發組織起來,利用空閒時間粉刷牆壁和天花板,美化家園。

2010年國慶假期的一個雨夜,在從基地返回宿舍沒有路燈的路上騎行時,我摔斷了鎖骨。但當時正是實驗的關鍵節點,且還沒有培養出能夠替代我的人,我只好懸著胳膊繼續幹了一個星期。實驗做完再去醫治的時候,醫生發現摔斷的鎖骨已錯位,不得不重新切斷後再接上。

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2011年,我們成功得到了世界上首批攜帶人類自閉症基因的猴模型;其後我們成功開發了實驗猴成熟加速技術,將食蟹猴的繁殖周期從5年以上縮短到2.5年;我們還建立了基於分子核酸酶的基因編輯猴模型構建技術,這些工作對整個中國非人靈長類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但是,上述方法構建的模型猴仍然存在首建動物嵌合、脫靶和遺傳背景不均一等問題。2012年我毅然接下了攻克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技術這一重任,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試錯5年「步步為營」

20多年來,國際上多個頂級實驗室都鎩羽而歸。世界公認的克隆專家米塔利波夫前後用了1.5萬枚猴卵,卻仍以失敗告終。國際上一度悲觀地認為體細胞克隆猴不可能成功。儘管如此,我和我的團隊還是冒著很可能失敗或很長時間沒有成果的風險,開始了體細胞克隆技術的攻關。

但我必須在前人失敗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攻關。體細胞克隆猴實驗做了5年,我的團隊也失敗了5年。深深的挫敗感時常使大家感到非常痛苦和沮喪。我也經常勉勵大家,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

在體細胞克隆猴技術具體操作上,主要有兩大難點。第一是拿掉細胞核的時候不能抽掉周圍太多營養物質,否則細胞就會停止發育。此外,移植到卵細胞中的是成熟的、只表達某些特定基因的體細胞細胞核,研究人員需要想辦法讓它重新變成一個未分化的全能胚胎細胞。

由於猴子細胞不透明,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細胞核,需要通過偏振光才能把細胞核顯示出來。我們的研究人員注視著顯微鏡,在一閃一閃的偏振光下,操縱直徑10微米左右的極細針頭在細胞裡吸取、注射,並儘可能減小對細胞的損傷,其難度遠大於操縱繡花針。最終,我們的團隊成員可以做到15秒內實現體細胞注入操作,只有精湛的技術才可以保證對卵細胞損傷最小。

而在核基因組啟動前,體細胞核要經歷一個回復到早期胚胎核狀態的過程,也就是「重編程」。只有將這個過程控制好,才能提高體細胞胚胎的發育率。

協同作戰

說個小故事。因為平臺的猴子是在室溫下養的,所以低溫或者酷暑的時候,大家都特別擔心。2016年抗洪救災那一次,記得那是一個周末,神經所每個小時都與我們聯繫,包括晚上。星期天下午兩點,水位已經很危險了,當時只能出人不能進人。所裡領導擔心我們,他對我說:「儀器、猴子不用管了,你們趕快撤。」

但等我們再次通話時,我告知他儀器已經搬回原處。他當時很驚訝,問我撤到哪裡,可以如此快回來。我說:「撤的是女同胞,而男生都在那裡等著。」只有擁有這種熱愛集體、國家利益大於自己利益的精神,才會取得重大突破。

在嘗試各種調控方法效果均不理想後,2014年,我們在一篇報導中看到一種新的酶處理方法,並最終用這一方法將囊胚率提升到45%,優質胚胎率升高到29%。最終,我們用127枚卵母細胞,做了109個重構胚胎,對21隻猴子受體進行移植,獲得6隻懷孕受體,最後只有兩隻在2017年順利出生。

世界前沿難題的突破需要精幹高效的攻關團隊。「志同道合」是讓我們能在一起拼搏的關鍵。作為「隊長」的我,必須與團隊同甘共苦,而不是發號施令的「老闆」,我和大家一起生活在基地,同吃同住。對新手,我會手把手地從零開始教,讓他們快速成長,同時培養他們的使命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在我的團隊,學位、出身都是虛浮之物,他們大多沒有光鮮奪目的背景,但經過我們平臺的培訓和自己的大膽探索以後,他們都成為了「身懷絕技」的頂尖人才,在各自崗位上發揮著核心作用。正是大家「協同作戰」,才使得我們最終走向了成功。

2017年底,在歷盡5年艱辛後,終於有了回報,世界上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順利誕生了,該工作也被評價為:「新的裡程碑」式的突破。

關於取名

大家對「中中」「華華」的名字非常感興趣,外媒也解讀「中華」的名字。

當時蒲慕明院士和我們團隊討論,如果這篇學術論文出去投稿,這兩個克隆猴寶寶應該有名字,叫什麼好呢?蒲院士看著我和劉真說:你們有「特權」,一人起一個,叫「強強」「真真」,寓意「真強」?我們二人幾乎同時搖頭,都說讓蒲院士起名字。

他想了一會兒,問「中華」如何?「中中」「華華」。我們齊聲說好!雖然起名字只有幾分鐘,但後來想想,中華復興夢在大家心裡已經藏了很久。

克隆猴體細胞的成功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掌握了體細胞克隆猴的技術只是開始,接下來我們會組織更多的力量,儘早研製出國際上首批用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研發的疾病模型猴和工具猴。

展望未來,我們將再接再厲,在體細胞克隆猴領域不斷產生原創性的重大突破,搶佔國際上疾病克隆猴模型發展的先機,力爭在世界上最先獲得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症候群等腦疾病的克隆猴模型,為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們也將積極探索相關技術的產業化,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推進重大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為人類的健康和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後記:

2019年1月,孫強團隊與同屬於中科院腦智中心的張洪鈞團隊合作,再獲佳績:在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構建世界首批核心節律基因BMAL1敲除獼猴模型的基礎上,孫強團隊通過一隻症狀最明顯的公猴的體細胞克隆出5隻小猴。這項進展說明,中國科學家已可以批量生產遺傳背景均一的疾病獼猴模型。

編輯 | 陳棟棟

編審 | 張 偉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新華社發)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左)和博士劉真在育嬰室查看克隆猴的情況。 (新華社發)  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成功誕生背後的艱辛歷程
    「多莉羊」的誕生,讓克隆這個詞一下子家喻戶曉。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孫悟空一把毫毛變出一群猴子的神話成真!談到體細胞克隆猴背後的艱辛歷程,讓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在匯報中一度哽咽落淚。
  • 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孫悟空的絕技「現實版」
    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 1 月 25 日消息,2017 年 11 月 27 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 月 5 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於 2018 年 1 月 25 日在線發表此項成果。
  • 克隆猴誕生之後 國際靈長類研究中心也將建在上海
    兩隻克隆猴中,姐姐「中中」8周大,妹妹「華華」6周大。研究人員賦予了它們「中中」和「華華」的名字,寓意中國科研的又一次突破性進展。  彎道超車 中國率先開啟獼猴作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攻克的難題。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中科院神經所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
  • 為「克隆猴誕生」點讚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1月25日新華網)  在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之時,真可謂石破天驚,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成為當年度的大事件之一。隨後,全球各國科學家都在不斷探索克隆技術,並在多個領域獲得突破,諸如牛、鼠、貓、狗等動物都成功被克隆出來。
  •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中中」和「華華」 來源: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陳芳、董瑞豐)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經過五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了兩隻食蟹猴,這也是世界首例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靈長類動物,對於構建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人類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與克隆猴見面需嚴格體檢 待遇超過大熊貓兩隻克隆猴起名為「中中」和「華華」,分別誕生在2017年11月27日和12月5日,不論是誰想要見它們一面,都要經過專家同意,做過胸透拍照,穿好防護服,戴好口罩和手套,才能夠在比較近的距離一睹它們的樣貌。這樣的保護,甚至超過了國寶大熊貓的待遇!的確,它們可是科學家眼中的寶貝,這兩隻克隆猴在全世界可都是絕無僅有的。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直到昨晚,一條世界級重磅消息發布: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資料照片)  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首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 晨讀天下
    羊晚君都梳理好,裝進了今天的【兩會貨櫃】——值班主播:孫坤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 過去15年買下「中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這家公司是怎麼做到的?
    在中國,紅杉資本以「買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著稱,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大疆……這些企業都在紅杉資本的投資名單裡,其投資眼光之狠辣很容易讓人忽略,這家風投公司 2005 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迄今也不過 15 年。而在此之前,它在美國的投資案例有 Apple、Google、Paypal、Youtube、Nvidia、LinkedIn 等行業領軍企業。
  • 11月27日,2年前,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徵程上 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 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 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 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 2017年11月27日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 朱清時南科大這5年:「慘勝」
    他曾經提出,將南科大建成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去行政化」的大學,他的5年任期最後證明了,這些不過歸於空幻的夢想。有點宿命的是,朱清時的名字出自杜牧的《將赴吳興登樂遊原》,「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說的不是安閒,是鬱郁不甘。現在,這位中國最具聲望的大學校長和教育改革者即將卸任,其功過將被載入歷史。我們願為這段歷史寫下初稿,並期待他的精神同道與後來人。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盤點那些克隆動物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
  • 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將促進疑難病症新藥開發
    2018年1月25日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 中國科學家再登高峰,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生命科學史的重大突破
    講的就是咱們中國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先生。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童第周乘火車從滿洲裡經前蘇聯到比利時比京大學(今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大學,童第周的留學生活十分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學的天地裡拼搏進擊著。那段時間,他的導師達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試驗,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層薄膜剝掉。在顯微鏡下,達克教授和助手們怎麼也去不掉那層膜。
  • 呵護千猴成長 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記
    中新網上海1月26日電 題:呵護千猴成長 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記  中新網記者 鄭瑩瑩  1月25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一項令世界矚目的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小猴「中中」,2017年11月27日誕生,是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同年12月5日,小猴「華華」誕生。
  • 從克隆猴的成功談中國創新
    原標題:從克隆猴的成功談中國創新   克隆猴誕生的消息讓媒體蜂擁而上,可愛的「中中」「華華」萌態不斷刷屏,讓2018年新春多了一道創新大禮。今日中國儘管已經成為了高技術產品的最大生產國,電信設備等領域在國際上已一言九鼎,但很多創新政策學者仍然認為我們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界創新與「中中」「華華」的成功誕生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背後的邏輯可能一致,中國社會對兩者的影響因素也高度相似。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從零起步到實現絕對反超,從產業斷代到奮起直追,《經濟日報》這短短的二十分鐘背後,卻是王選花費數十年書寫的一段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一文,他認為,「中國文字衍形不衍聲,以致辨認書寫極不容易,音讀極難正確。這一層近二十年來很有人覺悟;所以創造新字,用羅馬字拼音等等主張,層出不窮。」誰也想像不到,在過於激進的「廢除漢字論」誕生並被否定的幾十年之後,漢字迎來了第二次生存危機。
  •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中科院成果進入井噴期
    原標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首次發現超導拓撲表面態,中科院重大成果進入「井噴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從中科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科院近年來的重大成果產出進入了「井噴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創成果,在一些重要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開始並行、領跑。
  • 世界首個克隆猴在上海誕生
    2017年11月27日,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坐落於徐匯區嶽陽路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8天之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也在這裡順利誕生。國際生物學頂尖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2018年1月25日發表了此項成果。